在拓跋澄的陈述中,冯清颓然跌坐在胡床上。她的目光无神地凝视着虚无之处,木然中泛出一丝悲戚。
第十二章幽怨绵绵恋参半(1)
1虽然已决定迁都,但宗庙宫室,却不是短期内就能迁的。何况洛阳的宫殿早已破败,修整、营建,尚须时日。拓跋宏命李冲经营洛阳;命任城王回平城宣旨,安抚民心;到了十月,又遣镇南将军于烈率兵回平城,以防变乱。他自己却一路巡视中原各州郡,竟绝口不提北归。
在塞北高旷的秋色下,南下的朔风将萧肃之意灌满了连绵的凤阁龙楼。我日日登楼远眺,洛阳、洛阳,一颗心几乎就要飞往中原。而抬头所见,却不过是宫廷上方的一小片天,平静如昔。
朝中因迁都而掀起的波澜,以及拓跋澄、于烈等人的斡旋,后宫的女人是无从知晓的。直到秦州、雍州起义,号称十万之众,平城人心惶惶,这消息才传到后宫。
拓跋澄觐见皇后,冷静地陈述情形:“乱军的首领为支酉和王广。河南王引兵平乱,大败;司空穆亮迎敌,又败。眼下,支酉已率兵攻向长安……”
我瞠目,长安距平城尚有不短的路程,而拓跋宏此刻却正在中原。几乎和冯清同声问出:“那皇上身在何处?”拓跋澄一怔,若有所思,道:“这一个月来,应该都在邺城吧。”话中有短促的犹豫。我察觉到了,便将那弯纤眉无声息地一扬,露出湛亮的目中那含蓄的一点疑惑。
拓跋澄却也不知邺城的详细情形,只是简单地说:“听说皇上在邺城接见了一位从南朝投奔的士人,相谈甚欢,以致通宵达旦……”我愕然,生生抿去眼底的惊喜之色。拓跋澄却是收放自如,只铺陈几句,便收了口:“邺城守卫森严,一路上又有始平王等随行护驾,请娘娘放心。”
冯清悄然吁了口气,便不再关心其他。我重拾方才的话题,问道:“那么如今,皇上又派谁去平乱呢?”众人复又紧张,因先前的河南王和穆亮已经败了。拓跋澄道:“这一次,是安南将军卢渊和平南将军薛胤。”
冯清仍是茫然的神色。但调兵遣将的事,拓跋澄无法解释,只是宽慰道:“支酉和王广乃是乌合之众,不过仗着一时意气,必然无法长久。”我沉吟道:“那十万人中,必有凑数者、动摇者、观望者。”拓跋澄微感惊异,含笑道:“昭仪说得不错。皇上已下令,只诛首恶,其余人等,不予追究。”
我迎视他的目光,会心一笑:“那么,平乱定是指日可待了。”见他颔首,便不动声色地枝蔓出另一问:“不过,那位南朝士人……”他一愣,思绪绕转,深看我一眼,却只作简短的陈述:“此人名叫王肃,江南人。臣听闻皇上已封他做辅国将军,赐爵开阳伯。”
冯清本不在意,闻此,却不能不关切了。“什么样的汉人,能得到这样的礼遇?”她的愕然中有明显的鄙夷。我即使垂目,也能感知身边尖锐的目光。拓跋澄补充道:“微臣听说王肃再三推辞,已谢绝了开阳伯的爵位。”
我心中豁然。深知王肃是懂得适可而止的,尤其是在初到北地,却受恩深重之时。开阳伯算得了什么,只怕引来朝臣、宗室的嫉恨,却又枉担了虚名。他是懂得选择的,辅国将军是实职。
唇角渐有笑意浮现。我称呼拓跋澄一声“任城皇叔”,尽管他的年龄并不比拓跋宏大几岁。“皇上何日回銮?”轻声问,面上便也有了温和的笑意。拓跋澄略欠身,微笑道:“昭仪,皇上恐怕不会很快回来。”
失望之情,闻言顿起。顷刻间明白,我是怎样期待能认真地看一眼,他壮志踌躇的模样。然而,转个念头,他滞留中原,未尝不是一种迂回的策略。正好回避了平城宗室对于迁都的质疑和反对,这里自有任城王替他梳理局面。
迁都、汉化,他的人生,抑或我的人生,仿佛渐渐拨开云雾,正是沿着夙愿所指引的方向。
不久,捷报传至平城。卢渊、薛胤已平定秦、雍之乱。
而南朝的消息,亦在我不动声色的留意下,拼凑出完整的轮廓:永明皇帝萧赜在延昌殿病逝。继位的竟不是声势颇隆的二皇子萧子良,而是十九岁的长孙萧昭业。据说,这正是萧赜的遗旨。中书郎王融却准备矫诏扶立萧子良,事败被杀。萧昭业顺利登基,由此,萧子良大势去矣。
算来,这是近两个月间的事,亦是拓跋宏南下之时。
2太和十七年只剩了尾声,终于也草草过去了。直到三月,拓跋宏才回平城。这一别竟有半年,先前真是不曾料到。
那日梳妆,帘帷外的晨光直透到脸上来。漆黑的眸子里,有一点惶惑。但酡红的双颊所点染的欢喜,却是真真切切的。对着镜子,不觉微微一怔,如今亦是我的好年华,仿佛什么也没有耽搁。翠羽取来一副翡翠花枝金步摇,小心翼翼地在我发间一比。我随即对着镜子蹙了蹙眉。“不好。”我轻声道,心知拓跋宏喜欢清雅的装束。
“我觉得,清秀是一个女子最美的容颜。”依稀却想起这句话来,心中一惊,复又一凉。直到翠羽将一枝羊脂玉发钗插入高耸的凌云髻,发间微微一紧,我才回过神来。照花前后镜,那丝欢悦借着几分自矜,又缓缓溢出。连翠羽也不禁赞道:“娘娘好风华。”
然而拓跋宏回宫,却只在安昌殿稍事休息,更衣之后,径入朝堂,询问迁都事宜。我的眉心,只在无人留意时才轻轻蹙起。须臾,便平静微笑道:“皇上日理万机,我们就慢慢等吧。”翠羽的手上正握着几枚铜绿花钿,这一打断,便有些踌躇,不知该如何下手。
“这珠翠花钿,毕竟是死的。外面花开正好,为我摘一朵来压鬓吧。”
待拓跋宏驾临,已是薄暮时分了。虽是亲密无间的人,此刻见了,也有羞怯之色。我照例半垂着脸,身是素净,鬓角一朵新簪的芍药,颤巍巍的花蕊在风中有脉脉的情致。我不经意地侧脸,那花便正对着他的眼。他的锐气转瞬化作柔情,拥着我,轻声道:“可有半年没见了。”
这轻柔的一声,仿佛我们是寻常夫妻。他清湛的目光毫无顾忌地直视过来,迫使我也抬眼,却只是匆匆一眄,终不敢长久正视。只觉得他变了。仍是挺拔的身姿,清明的眉眼,却真的变了。他镇定、从容、自信,是更有人君之气了。
我的眉梢亦带了一段难得的喜气,盈盈下拜,道:“臣妾恭喜皇上。”他懂得我的心意,含笑受之,双臂便适时扶住了我。
“朕从朝堂回来,方才召集众臣,论迁都之利弊。有人说,如今四方未定,不宜迁都。然而,朕迁都,正是为了经略四方啊。”他握着我的手腕,随着言辞的力度,不觉稍稍用劲。坚定的力道,倏然唤起我的沉埋已久的心事,便将温柔笑靥,转瞬换了端庄肃穆。我轻声和道:“臣妾明白。平城位于恒山之北,九州之外,难以号令中原,确非帝王之都。”
他颔首,以示赞许。心近了一层,便将苦恼缓缓倾吐:“先祖久居平城,家业根基皆在于此,要想顺利迁都,又谈何容易。何况带头反对的还是朕的长辈。”我不禁嗤笑:“和南伐相比,他们就不得不选择迁都了。”
他的唇边倏然衔起一丝矜持的笑,颇有几分不屑:“南伐?”我见他这般神情,心中自是通明,不禁轻声问:“臣妾斗胆,当日,如若他们宁可南伐,也不愿迁都,皇上又当如何?”
拓跋宏一怔,继而缓缓摇头,冷静中带着淡漠的恨意:“不,他们不会。他们只要保住方寸之地,只要他们的家业、他们的经营。他们更怕打仗,更怕风餐露宿、长途跋涉,更怕流血牺牲……”
我一晌默然。拓跋宏忽然冷笑道:“当日大雨倾盆,三军待发,他们一个个跪在马前痛哭流涕。朕当时以迁都为条件,他们不敢反对。如今朕已班师回朝,他们倒结了党,一而再再而三地劝朕打消此议!”
我忽然反手,回握住他的手臂。透过他的力道,我在宁谧中能清晰地感受到突突流通的血脉,一种生命的血气倏然涌上来。我轻声,却又桀骜地说:“陛下断自圣心,又何须顾虑他们!鲜卑远祖,世居北荒,平文皇帝以东木根山为都,昭成皇帝以盛乐为都,道武皇帝才迁于平城。既然他们能迁,皇上又为何不能迁!”
拓跋宏闻言一怔,因我少有这般决绝的时刻。他僵硬的面色有了柔和的痕迹,仿佛得到了极大的安慰,欣然道:“宫中有你,朝中有李中书、任城王、始平王,这也是朕的运气。”我低头莞尔,仿佛也得到了极大的安慰。
晚膳清简,我亲自摆上杯盘碗盏。那道鹅掌却是少不了的,他会心一笑:“若非此物,我们就失之交臂了。”我半真半假地接口:“当日在家庙,也未曾万念俱灰;但若是皇上没有想起臣妾,那才是真正的万念俱灰,臣妾只有削发为尼了。”
说罢,许久不闻他的声音,我探头望去。他却只是怔怔地凝视着我,到底心酸不忍,道:“妙莲,这些傻话,又提它作甚?”他看我的目光全是宠溺,仿佛我真的是他失而复得的珍宝。我低下头,酸涩之意哽咽于喉头,便以银筷轻击紫龙黄碟,说道:“吃罢。”
晚膳才罢,不过戌时。我净了手,见门户微敞,皎皎月光并摇摇明烛,一直映到面上来,转首又见张弦以待的七弦琴,便起了一番旖旎的心思。拓跋宏却犹豫了,轻声道:“朕今晚约了始平王议事。”
失望之情是瞬间流露的。待要掩饰,拓跋宏的歉意却已渗在牵念的微笑中。我默然承接了他的目光。他犹豫了一下,终究转过脸去,斩钉截铁地吩咐:“摆驾,清徽堂!”
倚着门扉望了片时,终于还是回转入室。我兀自弹了一曲,清声吟唱:“别日何易会日难,山川悠远路漫漫。郁陶思君未敢言,寄书浮云往不还。涕零雨面毁形颜,谁能怀忧独不叹……”
他其实并未走远,那琴声歌声在静夜里袅袅漾着,他必是听见的。但到底也踏着清歌,一步步走远了。
3几日后,昭阳殿中设了家宴。
硕大的赤金盘里盛了半羊;周围一圈天青冰纹瓷盘,珍馐佳膳渐次排开:红烧狍肉、拌薰鸡丝、晾羊肉、牙韭肉脯、金银肘花、燕窝鸭丝……虽是瓷器,却配了镶有玛瑙宝石的金碗盖,亦有一溜儿装了折叠奶皮等鲜卑吃食的赤金螺蛳碟,以及赤金镶玉的筷子,与之相配。
这些陈设只于立后时的合卺宴上用过。平日若是这般排场,原本也无可厚非,只是拓跋宏,以及业已去世的文明太皇太后,都是讲求节俭的人。后宫妃嫔谁也不敢僭越。此刻见了那五色斑斓的膳桌,我不免惊异,心知冯清平日并不如此,无非是今日隆重些,以示身份罢了。
临入席时,拓跋宏的面色果然笼上一片阴翳。我将笑意悄然抿去,又听他吩咐道:“上茶。”然而面前却是酪浆。冯清小心翼翼地进言:“北人的习惯,一向是渴饮酪浆。”拓跋宏倏然盯住冯清,一言不发。
“皇上恕罪。”冯清垂下目睫,亦抿去了目中的委屈,轻声道,“臣妾这里因无人饮茶,故而不备茶叶。”她本是请罪,奈何言语僵硬,气氛顿时便凝滞了下来。
殿外廊间,乐工本已就位,欲奏起平和欢愉的祝颂之曲,却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所打断。罗夫人性本安然,自是不闻不问;高贵人怯懦;袁贵人虽是伶俐的口舌,但此刻正抱了幸灾乐祸之心,也就一言不发。
稍待片刻,我才微笑启齿:“这怪不得皇后,是臣妾疏忽了。这次南朝进贡的新茶,皇上悉数赏赐予臣妾。臣妾本想择上品与皇后共享,不料竟忘记了。”平淡说来,半是无心地彰显了拓跋宏的偏爱。身畔几道目光,随即轻扫过来。看似平静,惟有置身其中,才能感觉到尖锐的刺痛。
冯清面露赧色,便以冷笑来维持尊严:“昭仪的好意,本宫心领了。”我心知她素来高傲,必不会领情,便愈加做出十二分的恭顺,问道:“然则,皇后是喜欢紫笋茶呢,还是阳羡茶?臣妾正打算……”
“够了。”冯清突然出言,她修得两痕纤细平直的长眉,此刻眉心一拧,便显得颇有英气。只是她才二十岁,稚气未脱,鲜卑式的后袍已然有体不胜衣之感,这肃穆的怒意,更显得空虚而可笑。我唇边旋即漾出一丝浅笑,个中意味,只有冯清知道。她并非不心虚,但唇角一牵,怒意明明白白,“堂堂鲜卑皇后,不屑于区区汉人什物”。
拓跋宏只当我一心为冯清解围,本想就势下台,闻听此言,登时大怒,霍然起身道:“皇后!”孰料冯清竟冷笑道:“我记得皇上以前是从不饮茶的。”她眼中本是嘲讽之意,此刻却渐渐成了幽怨。这怨怼并非完全指向我。因拓跋宏是在我回宫之后,才又恢复了饮茶的习惯。
拓跋宏闻言,也有一晌默然。待怒意稍敛,只余下无可奈何的倦意,遂挥手道:“够了,都够了。”目光匆匆与我打了个照面。不过刹那间,我勉强回他一个豁然的笑。然而,他对冯清仍有勉强的敬意,“今日本是家宴,又何须为这等小事发生口角?”
罗夫人坐在下首,悄然向身侧的宫人递了个眼色。不多时,几位小皇子便由各自的保姆领着,依次上前祝酒。拓跋宏的兴致重又高昂起来。
我留心那几个孩子,恪儿最是清秀文弱;罗夫人的怿儿,不过七岁,五官倒也罢了,只是眉间的神情,倒有一种难得的从容蕴藉。我不觉凝神多看了他几眼,心中慨然。
席间,拓跋宏终究提到了迁都之事:“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洛阳乃锦绣之地,龙兴之都,况关中物产丰盛,漕运通达……”他极力描述洛阳之盛,最后又笑言,“何况,洛阳的宫室比之平城,不知壮丽了多少。”众人左右相视,不觉微微一笑。
高贵人忽然说道:“皇上如此说,但多数人却舍不得南迁呢。”我不免暗自思忖,她这话当真是无心?冯清却是听者有意,面色微微一沉。拓跋宏笑道:“那你可愿意迁?”高贵人不假思索便笑道:“臣妾宁可南迁,也不愿皇上南伐。”
我闻言终于松了口气。细细一品,她这话中也有亲昵的情分,只为圣眷未衰。但我如今早已不把她放在心上了。拓跋宏淡淡一笑,并不接口。她亦只是含笑,身畔两个稚子,拓跋恪、拓跋怀,她于年初又诞下一位公主。如今儿女俱全,她眼神里不经意的,全是娇慵与满足。
拓跋宏沉吟片刻,终究换了温和的口气,向冯清说道:“待洛阳的宫室营建好了,皇后便可率部分宫人先行南迁。”冯清并未即刻答话,直到拓跋宏的目光以不容抗拒的威严,轻扫过去,她才庄容相对,勉强道:“臣妾遵旨。”
我注视着她,目不转睛,微笑似有若无。冯清悄然斜视,平静而淡漠的眼波并无涟漪,却将那丝丝缕缕的寒意,向我横扫过来。
4从拓跋宏口中听到王肃的名字,是他回朝数日之后,偶然得闲,与我细述此番南巡的所见所闻,无意中提及的。
“王肃?”我低声道,“臣妾那日也听任城王提起此人,心中疑惑,只是不敢贸然相问……”拓跋宏停住话头,问:“莫非你认识此人?”听他这口气,显然王肃还未提及曾在冯府一事。我淡淡地说:“臣妾记得,府中原先请了一位先生,教授小弟冯夙汉学。那人便叫王肃。后来辞去了。不知此王肃是否为彼王肃?”
拓跋宏沉吟道:“你看那人如何?”我略一思忖,答道:“只有数面之缘,臣妾看他气度不凡。小弟也时常说起,夸他博涉经史,对于南朝典制很有考究,尤其精于《礼》、《易》……”
拓跋宏听了几句,唇角渐渐上扬,继而大笑:“正是此人。”我反而有些不安:“皇上何以肯定是同一人?”他自信地笑道:“天底下,这样的人能有几个?”我会意,婉转一笑:“有才之人难得,更难用啊。”
得意之色悄然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