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匆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岁月匆匆-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谋S保阆匆隆⒄展艘称鹁印U庋玫牡胤剑悴幌肴ヂ穑
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校长。这么好的去处,自然是我求之不得的。但是,舅父、舅母会同意吗?他家里还需要有人纺纱呢!还有,去孤儿院还会有书念吗?
校长接着又说,孤儿院里也有老师,会教孩子读书,还发给我们一样的课本和本子,铅笔、笔盒都是崭新的。每个孩子都有一份。而且所学的书和我们是一样的。为了证实她的话,她还告诉我,我们学校的陈琼英老师,正好要调去孤儿院呢!
我终于点了点头。
接着,校长又和我商量,明、后两天就是期末考试了。问我是等考试结束,有个评语再走,还是放弃考试,明天就走?
我不知道该如何决定。在这个决定自己命运的关口,向我这样一个仅仅十岁的孩子征求意见,我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许多转折的关口。一般都由大人来帮助掌握。许校长却将这么重大的决策权交给我,我会有什么样的选择?一方面是与舅父、舅母的亲情,一方面是天堂一样的美好生活,何去何从,应该由大人来决定。我以沉默来应对此时的尴尬处境和两难心境,没有说是,也没说不是。
还是校长做了决定,她说:“还是明天就走吧!早一天离开,早一天解脱。明天,你就跟琼英老师一起走吧。你先回家,把批文交给舅父、舅母,让他们知道情况。明天,琼英老师去你家里接你。记住啦,千万别把批文弄丢了。”
我点点头。
“好了,再见吧!”校长再次抚摸我的头。这次摸了很久很久。好像没有这样,表达不了她对我的疼爱似的。渐渐地,她的眼眶湿润了。她取下眼镜,用干布擦了擦,同时用手绢擦擦眼眶内的泪水,再次戴上眼镜。
我被许校长无微不至的爱心深深地感动了,眼泪也流了下来。多好的人哪,校长奶奶,再见了!我向校长挥挥手,步下楼梯,到教室里取了书包,直接回家去。
我将批文交给舅母(舅父白天不在家)。舅母去问玉英姆,玉英姆肯定地帮我说话:
“让孩子去吧!我的三个孩子都是靠孤儿抚养长大的。”接着她就介绍起自己二十八岁守寡,如何将三个孩子分别以不同的姓氏,一个个送去孤儿院的故事。
孤儿院的生活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在第四章《脱离苦海》里了解吧!
第四章脱离苦海
    胡振铎(即小亮亮)进了孤儿院。这是美国教会创办的慈善机构,解放后由人民政府接管。本章介绍孤儿在这里的学习与生活,以及对胡振铎个性、品格长成的关键措施和政策。
1954年夏,胡振铎在此高小毕业,由政府动员,舅父领回。
1
福州的孤儿院,是美国教会创办的慈善机构。分别在城内、仓山泛船浦和下渡周厝巷 2号,设三个分部。每个分部有三、五百个孤儿,或者单亲家庭生活极其贫困的孩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美国教会机构撤走,由人民政府接管。称福建省孤儿院。随着孩子长大离院,或由亲属领走,人员减少,撤销了城内的分部,并入仓山的两个分部。1952年,当我进入周厝巷分部的时候,泛船浦分部已经接近尾声,准备并入下渡周厝巷的分部。
周厝巷孤儿院,是一个很大的院落,至少占地四、五十亩。四周以二米多高的围墙与外界分隔。墙头上镶嵌各色的碎玻璃,十分锋利,在阳光和晚间路灯的照耀下,闪闪发光。
传达室外,是一条长长的巷道。除了周厝巷1号的一小段以外,都是我们2号的领地。进了大门,左边是传达室,从传达室往前20米左右,是一棵三、四个小孩抱围的大樟树。值班的大响钟就挂在上面。大樟树的左边是花圃。从花圃前面到围墙,是一个比花圃略微宽大的水泥空地。空地往西,登上二十几级台阶,是高大的办公大楼。办公大楼两层建筑,第一层是教员宿舍和储藏室。它们的底下,与台阶平行的是地下室。地下室四通八达,可以和一层的员工宿舍、储藏室北面的过道,以及楼上办公室边的过道,一起通向深处。往北拐后,进入女生宿舍。二楼是宽敞的办公室。左边有会客室、会议室。东北角有一耳房,是孤儿院的播音室,备有当时最先进的电子管扩音设备。高音喇叭挂在耳房外的墙上,对着底下的花圃和水泥空地。播音的时候,声音可以传扬到食堂左右。
与大樟树和花圃紧挨着的,是一条横向的水泥通道。它在办公楼的北面打了一个曲尺拐弯,成了女生宿舍门前的过道。在这一横一竖的过道头顶,是固定的葡萄架。当葡萄叶泛绿、并渐渐浓密的时候,通道沐浴在浓荫底下。葡萄成熟前后,一串串硕果垂挂在你的头顶,林林总总,仿佛进入了伊甸园。在我上五年级时,级任老师林昭英还住在女生宿舍里。有一次她吩咐一个同学,让我去她宿舍,取班级公约的稿子。我漫步在葡萄架下,就有这种感觉。
挡在女生宿舍前的,是一堵不太宽的矮墙。矮墙南北两向,都有登上女生宿舍的台阶。台阶的级数,与办公楼前台阶的级数相仿。进了门,是一个大天井。借着天井的采光,两层卧室围“井”建造,结构相似。
走下女生宿舍门外的北台阶,也是葡萄架的终点处,是紧贴着女生宿舍东墙的雨盖走廊;走廊的雨盖之下,是阴雨天晾衣的好地方。雨盖走廊的尽北头,是打横建造的男女浴室,里面有西式的壁炉,是冬天保暖用的。
从南到北,孤儿院的深度到此差不多才有一半。
我们回过头来,晾衣走廊隔着天井,是一条与它平行的雨盖走廊。雨盖下有一排洗衣池,洗衣池前有一口井,也在雨盖下。井水仅供濯洗衣物。井水冬暖夏凉。听老同学说,将院里分得的龙眼,放进空吊桶,吊在井里,几个小时后,取出来食用,特别甘甜清爽。
五年级以下学生,衣裳有专职的保育员洗换。每名保育员负责若干个小孩。在保管室里,有一排打成正方形框格的大衣橱,每格子一名小孩。每个孩子的衣襟边和裤子开口处,都用黑线或白线,色彩鲜明地绣上孩子的名字,和框格上的名字相符,一点都不会混乱。六年级学生由自己独立洗濯,衣物也有专用的橱柜安放。
从水井边、雨盖走廊的南尽头,下几级台阶,是东边的小客厅。客厅暂时成为一个空厅,没有桌椅板凳。空厅南北的房间,就是保管室。空厅再往东,下两级台阶,隔着天井,南北各有两间,作为病号房。病号房再往东,与天井并行的出口,下三、五级台阶,是教职员工的饭厅,摆几张桌子和配套的椅子。在员工饭厅以南,开一扇门,是大人们的小伙房。
员工饭厅以北,开个门,通向学生的大饭厅。大饭厅分上下两部分。下部分和员工饭厅紧靠,大约有八张桌子,分成南北两排,成长方形摆列,登上三、五级台阶、不隔墙,就是大饭厅。大饭厅约成正方形,三十余张桌子。所有饭桌都是八仙方桌,每桌八人。大饭厅的东面,是宽敞的门框,不安门。门外是空地,再往东,到围墙边,有两棵高大的龙眼树。每年龙眼成熟季节,硕果累累,采摘下来,除了员工分享以外,每个院童都能分享半斤八两左右。
每餐开饭之前,孩子们都得到龙眼树下集合,按班级排队、报数,缺少的,由班长说明原因,或出队寻找。排好队伍后整队入座,各人自己去盛饭。盛好饭,站立自己的位置上,待值日老师发令:“坐下,开动。”才能吃饭。
伙房设在大饭厅的北墙外,通过饭厅北门,与伙房相连。伙房有几口大锅、大蒸笼,全用锯末或稻谷壳作燃料。分菜的长条桌很大,一次可以放下四十个盆子或菜碗。伙房的北面,是宽大的空地。空地上靠近伙房的一边,种一些菜。再远一些,有一台高高的秋千架。胆子大的孩子敢把秋千蹬到平架,就是与秋千的横梁持平、与立柱垂直。还有超过的。曾经有一个孩子为了超过横梁,手脚把持不住,从上头摔下来,受了重伤。老师通报大家,要注意安全。和秋千架平行的西边,是吊环、攀援的竹竿和粗麻绳。再往西,上了斜坡,是织造车间。有几台织毛巾机,是为了适应孤儿院改名为“福州市儿童工读学校”而设置的。其实只有几个大孩子(可以说仅仅是员工),所以没几个月,就停机了。后来,学习苏联对孩子的管理模式,又改名为“儿童教养院”,直到我高小毕业离院。毛巾车间以南,经过通道,就到了刚才说的第一部分:雨盖的洗衣亭及浴室等处。
前面所介绍的,从学生的大小饭厅起,往北的都已属“第二部分”了。在“第二部分”的东北角,就是龙眼树以北,秋千架以东之处,开一口水塘。水塘里养鱼、种荷花。水塘南岸,建一排猪圈,有几个六年级的大同学协助养猪。
龙眼树以南,是下操场。之所以称它为下操场,是因为它比传达室的地坪整整低了四米多。现在我们要回过头来,介绍大樟树以东的部份。在大樟树以东,与女生宿舍面对面,是文虎楼的西门口。从西门口往北,就通到刚才介绍的空厅。空厅再往北、出小门是大饭厅的西门外的拐角处。再往北走,和伙房西门面对面,是两间燃料房。一间是锯末,一间是稻谷壳。整个房间堆得满满的,像一座山。我们玩“打游击”、捉迷藏,经常会跑到这里。在靠西墙边的最高处,用锨或手挖一个深坑,或挖一条坑道,躲在里面,掩过头。有时候整个星期天上午也不会被“敌人”发现。因为他们不会想到,你会躲在这里。如果你被伙房的叔叔锁在里面,那就惨了,非得等到开饭,值日老师查人头的时候才会发现。所以,后来叔叔临关门前,都要向里面打打招呼:“里面有人没有”,确认没人,才关上门。
刚才说到文虎楼,文虎楼是虎标万金油的老板:胡文虎、胡文龙兄弟奉献爱心建造的。从传达室过来,打个拐向东,靠围墙,种几棵木瓜树和“滚斗”树(一种比龙眼小得多的、不剥皮即食的小青果,不知学名叫什么)。在木瓜树的边沿,顺着二十几级台阶向下,就是下操场。在木瓜、“滚斗”树隔着道路的正对面,是文虎楼的正门(南大门)。文虎楼的西半部和地面持平,上下两层,各四间教室,二间朝北,二间朝南,中间隔走廊。底层走廊向西的尽头,就是前面提到的和女生宿舍面对面的西大门。
教室是这样安排的:楼下有幼儿园、一、二、三年级,楼上是四、五、六年级。让我们回到文虎楼的正南门。从正南门向北登上木台阶,打一个拐弯,就是二楼。正南门的右手,就是东面,与西边的地面持平,是小教堂,现在改为礼堂,可容纳四、五百人。过去仓山的一些会议,都借用过这个场所。礼堂内全是美国三合板高靠背的宽会议椅。前方是小型舞台。我们少年儿童队的大队仪式就在这里举行。楼上是一个大通间,作为男生宿舍,全是一式的硬木双层床架。因为人数多,略小的孩子两人睡一张床。每张床配有白色或草绿色的军用蚊帐、军用毛毯,冬天加一床棉被。
每天清晨5:30—5:40,值班老师就到宿舍门口,吹起哨子,大声招呼:“起床,起床迭被窝——”。孩子们迅速穿好衣服、整理被褥。蚊帐在开口处拉紧,上
翻塞进帐顶。要使蚊帐与上层的床板持平。被褥则要整理成正方形,还要用巴掌将四面拍齐,有棱有角。值班老师会一个个巡查评比。每张床边都写有孩子的名字。
起床后,先到下操场集合,做早操。早操后分散到洗衣处、浴室、伙房外等有温水、冷水、井水的地方去洗漱。洗完手脸,到各个班级去早读。早读结束,整队吃早餐。早餐过后,上课;午饭、午休、起床,下午课;晚饭,晚自习,做作业;睡觉,熄灯。每天的生活,井然有序。
孤儿院的伙食很好。早餐的小菜有:油条、豆腐、酱菜、焖黄豆等。我最爱吃焖黄豆。中午、晚上,都有四菜一汤。遇到元旦、春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六一国际儿童节、端午节、国庆节、中秋节,等重大的国定的节日或民间节日,伙房员工就会捉出一至二口大猪来宰杀,给孩子们改善生活。节日的菜肴八到十碗。伙房的员工实在很辛苦。遇上这个时候,除传达室的阿姨不能离开外,几乎所有的保育员、勤杂工都来帮忙。六年级的大同学,经老师挑选,也有帮厨的机会。到我上六年级时,也被挑选去帮厨。其实,小孩子“帮”什么“厨”嘛!什么事都不用你插手,大人都做了,徒增我们一些特权而已。比如:早上可以不上自习课,三餐可以不排队,大家未开饭,你可以先吃饭。你只要早上跟采买的一起出去,看叔叔买油条、豆腐之类。下一餐用米,你跟叔叔到米仓去,“监督”他从米仓的出口放米、过秤,就算完成任务了。再就是节日那一天,看叔叔杀猪、烫猪、剃猪毛……仅此而已。
孩子们也有放出去的时候。每两个星期,作为一个大礼拜。大礼拜的这一天上午,吃过早餐,要求外出的、赶回吃午饭的;或者有亲戚投靠、中午不回来的,都到办公楼前的空地上集合,点名、报数,一一登记造册。指定三、五人为一个小组,到时候由临时小组长负责带回。
外出的孩子主要有两件事:一是采桑叶,二是捉蟋蟀。所采的桑叶必须足够蚕宝宝半个月食用。再加保鲜困难,所以养蚕的数量就受到限制。一般只养来给扇框网丝。保管桑叶也有特色。他们将采回来的叶子先进行除湿处理,特别是阴雨天采回来的叶子。然后找来基建用的清沙,在缽子、瓮子一类的器皿里,一层沙、一层叶子的交替铺垫,再用几层书报纸,将它厚厚地密封。每天取出一些,再如此保存。也不知道他们哪里弄来的坛坛罐罐,这样费心地保管桑叶。蚕宝宝则养在自己糊制的纸盒里。纸盒放进自己的课桌里。为了给蚕宝宝创造一个安定的空间,有的孩子会找来一块与桌框相近大小的木板,用钢锯片锯齐,使它与桌框吻合,在木板的横断面上钻两个孔,再在桌子的立柱上,也钻两个孔,与木板上的两孔吻合。这样,只要将木板镶嵌入桌框,在桌子的立柱孔里插入长铁钉,就可以直通木板的孔,使这块“门板”不容易打开。蚕宝宝就安全了。捉蟋蟀的,则完全是为了“斗殴”。他们在孤儿院的角角落落,已经把能找的蟋蟀都找遍了。为了当老大,他们要去院外野地去,寻找粗大健壮的蟋蟀。有一次,一个院童不小心把农民的粪缸砸破了。那农民追赶到孤儿院来。院方将当天外出的孩子都集合起来,让农民辨认,一一排除,终于找到肇事者。孩子们又没有什么可赔偿的,农民也没要求赔偿,只要肇事者向他当面道歉就行。那孩子向农民道了歉。
这件事,引起院方的高度重视,开始实行操行评分制,对每个孩子建立品行档案。以70分为起始(基本)分,凡表扬一次,奖励5—10分;批评一次,扣5—10分,记过一次,扣10分,记大过一次,扣20分。到学期结束时,与语文、算术、常识等科,并列评语。
文虎楼的东侧,除礼堂、男生宿舍的两层外,还有宽敞的地下室。地下室与下操场持平,用二十几根石柱支撑。石柱之间不隔墙,使空间显得更加宽大,采光也好。春末夏初,院里请裁缝师傅来,到每个班级,给每个同学度量尺寸。然后来了二十几位叔叔、阿姨,带着缝纫机,在地下室为我们赶制夏衣。
从地下室以西,顺短短的的斜坡上去,三年级教室的底下,是打扫卫生的工具间。而斜坡之处,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