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人的真实人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个普通人的真实人生-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机会,满足了他们热爱母校的愿望,造就了校友间彼此怀念的情景而已。我也是有幸得到母校的泽惠,借着她的光彩来照亮别人。也许这就是我的人生价值。
在京期间,我又赶快通过电话与上海校友作好联络,定好时间,地点,他们发出通知。所以我们到达上海的第二天就召集了会议,成立了上海校友分会。上海分会的成立,同样令校友们兴奋异常,激动非凡,我就不再细述。(待续)


十、成就人生——实现自我(6)
更新时间2009…7…18 7:09:43  字数:1704

 1996年八十周年校庆开得轰轰烈烈,母校在社会上的威望和影响进一步提高和扩大。我所做的一切结出了成果。我感到心满意足,别人是否肯定我的成绩,我无所谓。但是有一件十分遗憾的事,又不得不说,这不光是我个人名誉权利受到伤害,更多表露一种腐朽思想还在一小撮人头脑里生根作怪祸害别人。
1995年科学楼作为八十周年校庆的献礼,开始动工兴建,由谁题写楼名,难倒了校长。我提议请科学家,当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卢嘉锡教授题写。我有“渠道”可以通到那里,我的一位同学是卢教授的得意门生,后来又接替他任物构所所长,同卢教授的关系不同一般,七十五周年校庆时我的同学曾请卢教授为母校题过词。我们俩又是好朋友,当年在学习上是你追我赶,不相上下。他勤奋、诚实,得到大家的器重。他对我同样尊重。每次我到福州出差,只要电话打过去,他总是担心我不方便,不愿让我上门去拜访他,每次都专车开到旅社看望我,。题写楼名一事,经联系,他满口答应帮忙。1996年农历正月初三,他打电话给我,说卢副委员长回福州过年,初五就要上京开会,时间很紧,叫我赶快去一趟福州。我转告学校领导,初四一早赶到福州。在我同学的带领下,我们拜访了卢副委员长。卢副委员长慈祥可亲,平易近人。而我这人喜欢科学、文学、艺术,对它们有着浓烈的兴趣,也就敢于同即使是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交往。唯独惧怕“政治”,跟那些浑身官气的不会有多少共同语言可讲。而卢副委员长给我的印象完全是一种学者智者的神态,没有半点为官的架子,还十分谦和地声明,只为教育、卫生部门题过字,其它都谢绝了。当时我带着相机,抢拍了学校领导同卢副委员长交谈的镜头。还请卢副委员长的女儿为我们包括我的同学和卢副委员长一起拍了两张合影,我和我的同学单独在卢副委员长家里合拍一张。在我潜意识里,这完全是一种礼节和尊重,一个事件的记录。名人伟人也是人,能同他们合影虽是不易,也极平常,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更不必大惊小怪。
可是有些人不这样看,他们认为这张照片十分珍贵,是学校的荣幸,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鼓舞广大师生和校友。似乎成了一种资本,可以用来到处炫耀。于是有人羡慕,有人忌妒。“太阳慷慨地撒发光辉,不想与老鼠结下仇恨。”这句至理名言再次得到验证。在我只想把工作做好,做完美,从没有考虑可能带给自己的影响,不论它是好的,还是坏的。坏的可能对别人有利,想不到好的也会给自己带来祸害。学校编印八十周年校庆纪念册的时候,负责此事的人认为这张照片难得,非采用不可,可以增加纪念册的分量。可是偏见和等级观念、贵贱标准,束缚了一些人的正常思维。他对我这人总看不惯,认为我资历浅,浑身都是“问题”,声誉也“不佳”,怎么配与一位他认为是高不可攀的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一起合影呢!他自己可是做梦都没有这个机会呀!这岂不是大不敬,有损伟人形象和政府威望。但照片又非用不可,如何“除掉”我,成了他的一块心病。他不敢公开做这件事,而是待到纪念册要付印时,才临时通过所谓技术处理,把我的影像从那张合影中抹掉,连同我同学的形象也遭到损害。此事到庆典前三天,我接到印出的纪念册时才发现。他解释的理由是我非学校领导,只有领导才能代表学校与副委员长合影。这真是可笑至极。但愿他不是出于个人忌恨,却暴露了一种极端腐朽的思想。历来有些人眼里只有领导,为了维护领导的形象和权威,不惜牺牲普通人的利益,甚至用卑鄙的手法粗暴地践踏别人的人格和尊严,侵害别人的权利。道理本来非常简单,别提我为学校办了一件大好事,光是照片所有权属于我,要么你刊登,要么不登,不经我的同意,谁也无权对照片作任何技术处理。许多知道真像的校友都非常气愤,极力为我鸣不平,要我去控告这种侵犯别人肖像权和名誉权的行为。我知道有些人还一直沉溺在所谓“重政治”的怪圈中,以为在他权力所及的范围内可以为所欲为,毫无法制观念。这种小把戏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是惯用的伎俩,一些人可以根据政治需要随意篡改。想不到在九十年代还有人乐此不疲,且自以为高明。殊不知时代在变化,人们的觉悟在提高,一切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都将被无情地抛弃。这件事最后伤害的绝对不是我。生活最垂情的还是善良的人。(待续)


十、成就人生——实现自我(7)
更新时间2009…7…20 7:02:53  字数:1475

 纪念册上照片的事件,曾经使我受到很大的刺激,再次感到人世间的恐怖。但不久后我便释然了,因为我十分自信,个别人的抹黑,淹盖不了我在大家面前的形象。相信广大老师校友心中自有是非,这不是涂掉照片上的影像就能改变的。
1999年年底我年满退休。新来的何校长就热情邀请我继续留校筹备八十五周年校庆。他十分信任我,几乎是把筹备校庆的事全权委托给我。我有点惶恐,不够我已是轻车熟路,在校友中人缘声誉也不错。外地校友回到母校,许多人认识我。因为融洽,工作也比较顺利。我除了搞联络组织工作,还独自搜集编写了《一中校友风采》丛书,登载了一百五十多位杰出校友的业绩和成果。同时亲自编辑出版几期《校友报》,校庆过后又编辑出版《八十五周年校庆》纪念册。所有这些刊物,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比以往出版的有较大的改进和提高,得到大家的肯定。整个八十五周年庆典活动也搞得有声有色,赴会的有来自全国各地,及美国、英国、新加波、香港等地的校友、嘉宾共一千七百多人,比以往任何一届要多。香港《文汇报》和《大公报》都先后报道了一中八十五周年校庆的盛事。称一中是福建一所历史悠久、颇负盛名的一级达标中学。其校友遍布海内外,其中有中科院院士,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多人,有一大批教授、研究员,当中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就有五十多位,有全国劳模、英雄人物、有政府高官,还有不少著名的企业家、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当然,更多的还是在各个岗位默默奉献的莘莘学子,没有他们就没有校友群体,所有名人也都是从这个群体中走出来的。我知道这些令人瞩目的成果能显示出来的后面有我的一份辛劳,不由得心里感到一种满足和安慰。只有广大校友的热心参与,这样的活动才有意义。
我十分庆幸能在工作中认识和接触到许许多多热爱母校的校友。他们对我的工作表示感谢,但是我无权说出他们的名字来炫耀自己,我清楚自己背靠的是母校巨大的怀抱,离开她,我什么也不是。何况这点小小的成果,比起众多杰出的校友,他们在全国各条战线上脱颖而出,对社会作出贡献,更是微不足道。
何校长曾多次表彰我的努力和成绩。我明白,一个人对待工作,首先就要有一种责任心,其次要有科学的办事能力。凡事只要用心去做,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事物总在变化,熟悉的东西,过一段时间也会成为生疏。只有执着追求,才有可能获得完满的成果。我看到自己的价值,虽说是在一个小小的范围内,我对自己仍然充满信心,这已不再是停留在字面上,而是有具体的成果可以呈现给人们。我不必在别人面前感到自卑,自怨,自叹,我再一次相信自己有能力来做好我想做的事。也许我说得不够具体,但我历来不习惯书写自己的成绩和功劳,我认为干好工作是分内的事,是应该的,如同一日三餐那样平常,用不着去刻意描述。再说,一个人能感到充实,活得有意义,重要的一点是对得起良心。也许没有什么可写,正说明我已成熟,失败和挫折较少,不必因此耿耿于怀,我实现了自我,可以对自已的人生无怨无悔。
在母校工作这十年,我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并努力去实现它,我觉得对得起母校的培育,也对得起自己。学生时代的抱负,虽然未能实现,但我尽力了。不能做大的,就做小的,重要的是要做得完美,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赞赏。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有效的办法来实现个人人生的目标。有的因发挥个人专长而自豪;有的在小圈子里超越同伴而高兴;有的在突破个人极限中找到乐处;有的因周围人的羡慕而看到未来;有的从帮助他人中获得赞美;有的从创造成果中享受到快乐;有的在实现自己的计划时欣喜若狂;有的为追求目标孜孜不倦。所有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人生的价值,实现了自我。


十一、夕阳人生——快乐到永远(1)
更新时间2009…7…22 7:15:17  字数:1863

 不知什么时候起;“夕阳”被用来代言上了年纪的人,往往你从工作岗位上一退休,就自动归入这一行列。尽管有许多溢美之词:“红”,“无限好”,“灿烂”等等,一旦老死,还会毫不吝啬再给予一大堆好话。其实在别人眼里,老就是老,不中用了,不管你过去如何显贵,都不再象年青人那么可怕,那么虎虎生威。愿意尊重你的,称你“老伯”,“老大爷”,不客气的就叫你“老头”,“老东西”。你能怎么样?还好,随着老人逐年增多,老人群体也在壮大,老人们借着“人多势众”,自信心增强了。许多老人不甘寂寞,重新活跃起来,企图找回失去的青春,有的想“露一手”给年青人瞧瞧,有的想在同伴中显示一下自己的价值。于是公园里,舞台上,经常看到的是一群群焕发童颜的老人。除了形体上无可改变,妆饰打扮一点不亚于年青人。为了参加各种合唱团,舞蹈队,老人们的竞争还蛮剧烈,比起年青人为上艺校,进艺术团体,参加“青歌赛”,所花费的心思和手段来,毫不逊色。老人们都说:“过去没有时间;没有机会;现在条件这么好;不能再错过。”老人们想表明的是:绚丽的夕阳美,并非“已近黄昏”。这些老人应该说是幸福的,他们离开工作岗位,又找到一块新天地,一样可以实现人生价值,表现自我,直到什么都动弹不了的时候。
2002年9月,我处理完母校八十五周年校庆有关事宜后,辞别校长,回到家里。第一感觉是终于卸下担子,不再受公务的牵制,一切“规章”,“制度”全没了。连每天起床吃饭的时间也可随意,天天是“周日”,觉得精神突然解放,人生进入一个自由自在的空间,可以从容安排自己的一切。听说有官有职的人害怕退休,因为失去手中的权力,他们中有的人一时感到无依无靠,成了“孤鸟”,周围没有了吹捧逢迎,没有人被使唤,为他办事。象饲养的动物,适应不了野外的生存。我没有这样的负担,反而感到更加自尊,可以不再理会或顾及那些享有特权的人。当然“自由人”也不能每天东逛西游,无所事事,总还得为自己再找点事干。无论是心理上或生理上我都不觉得自己已是“夕阳”。我认为至少还得再等一、二十年才“近黄昏”。已经有老人朋友找上门来,热情拉我到街道老人活动中心。(有点象当年被叫去参加儿童团的感觉。)那里摆着好几张麻将桌。他们说这里是老人退休后的“新生活”,“老人的天下”。
说到麻将,也算是中国一大发明。据说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解放前风糜“朝野”,有钱人消遣解闷;没钱人借此赌博,想“一夜暴富”,结果家破子散的有之,被逼为非作歹的有之。解放后打麻将作为赌博行为一再被禁止,麻将牌当成赌具放在铲除旧社会毒瘤的展览会上示众。1957年“百花齐放”那阵子,麻将也出宠了,一时成了宝贝、古董、稀罕物。城里已很难找到,农村还隐藏一些。当时我还在上高中,班上几位乡下同学便搞来几副。老师们晚上打,学生们课余时间玩,不过纯粹当娱乐,没有人赌钱的。我便是在这个时期,学会了打麻将,而且很快就成为忠实的“牌迷”。此后不久又遭禁止,麻将再次被“打入冷宫”。一旦发现有人用来赌博,会连人带牌一起被公安机关“收缴”。一直到“*”,红卫兵忙于大闹天下,工厂停工,学校停课,社会上“逍遥”的人不少。大家又不约而同想到麻将,毕竟这是一种集益智、趣味、博弈于一身的娱乐。因麻将牌又叫麻雀牌,大家就把打麻将称为“除四害”,也有叫“砌长城”,或“搬砖头”。“*”时期有个专门办理居民“上山下乡”的“四个面向办公室”,于是大家又戏称打麻将为“四面向”。但那时已很难找到正宗的麻将牌了。有人便用木块,竹板刻制出一副副麻将来,玩得津津乐道。“革委会”成立后,“土麻将”也遭禁止,并从此销声匿迹。改革开放后,麻将作为“文化娱乐用品”,也“开放”了,首先在商店柜台上公开出售,要有单位证明才能购买,且价格不菲。我看牌子比过去小,制作工艺也不如从前。普通百姓买不起,也仍心存余悸,不知什么时候又要收缴。想不到发展到今天,打麻将已经成为“群众运动”,当成一种体育竞技比赛的项目,公开设“擂台比武”。报纸上也同时宣扬打麻将的种种好处:“对老人可以活动十指,健脑健身,防止老年痴呆症”等等。麻将桌成了一些人的“居家必备”。不够现在一般人打麻将都讲究“经济效益”、“金钱刺激”或叫“奖励”,否则就“没意思”,大家说这是“与时俱进”。每次输赢的数目不大,都在心理能承受的范围内。许多老人退休后就以此打发日子,消磨时光,有的还过得蛮滋润,对“新生活”赞不绝口。我对此不感兴趣,觉得老人家长时间坐着,毕竟不利健康,一再推辞掉老年朋友们的好意。再说,我还有《一个普通人的回忆》没有完成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