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罗曼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爱的罗曼史-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从灰瓦的屋顶房檐,从曲折的弄堂陡直弯转的残墙深处,一垅垅街市中间人家天井里的自留地上——据说那是大饥荒年代的产物。60年前,中国人种花,60年后,中国人种菜。同一块空地——西面的浮桥头,一直到最南面的忠义街石子弄,穿城而过的闸桥河水和旧时代的护城河道相交叉、呼应,在各自不同的城区方位被命名为不同的东横河、应天河、锡澄运河……这些河道像一条从长江的急流中抽身上滩,想休息一场的灰色巨蟒,把已困思懵懂的蛇信子吐出来。的确,这河道俨然是一个城市的三叉神经,哪怕城墙的范围再小(旧江阴城面积,史称“九里十三步”),城区的规模再不起眼,但是,在通过自己旧城的建制在中国历史上渡过了不屈不绕的一千多年的时光,应该说在整个江南的小城镇中间,资格也不算小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江阴就是这样的一只小灰雀。栖息在江南庙宇辉煌宽畅的瓦屋顶上。灰麻雀虽小,瓦屋顶上的鸟叫声音,从那些屋脊瓦缝里钻出来的集体的鸟声音里——也有它一个呀……    
    河水漫过来县城深处的光与影,行人脸上有街道两旁的屋顶房檐折射的粼粼波光。河床的水位逐年降低,以人的肉眼几乎看不见的一种秘密方式浑浊下去,变得又黏又稠,水的血管最先被剖开,根本不用推土机的隆隆声响抵达高高的河岸。潮水撞响了地底各处各个久远朝代废弃了的民用井址,仿佛朝向暗黑的废井深处掷下了一张红色通知单。水的喉咙终于感知到了那一种千年的焦渴。在沿河的成排厂房下水道里的水逐年折磨围堵之下。我们有时能闻见运河水受伤的气道。我们逛街散步,从北门那条笔直的大街上呈现出的最后陈旧完整的街市深处,我们一爿爿商店挨着看,挨个查看。英子那时还不能理解我这种挽留什么的心情,我自己也不能理解,只是在走过那些老街祖屋时身子本能地朝最暗旧的角落靠近:中药房,有完整的红木柜子,高高的、一格一格的壁橱。玲珑小巧的芬芳型秤盘。中药房里职员的动作模样也很灵巧自然(现在变成了原始)。他们微翘的纤细手指都是和那些切成了薄片的药材同样名贵而白皙,来自一个同样久远的世界,一个徐徐退去其庞大身影的世界的秘密。当归、桔梗、柴胡、赤芍……。我自已也看不大懂,但看得着了迷,看得心醉、心酸,看得惋惜。手工订制的皮鞋店,铁制的鞋楦,光滑溜溜的一种奇特造形,闻起来有股中世纪味道。没准五十年前,这店堂里的伙伴还能凑合着钉出一副马蹄铁。裁缝店,北门街上的裁缝店原先多如牛毛,如今剩下不超过五家,五家也是生意清淡得一家赛似一家。老式熨斗从门板上拖过的水蒸汽,还有浆糊糊的夹里和衣领硬衬。所有这一切里面都有我儿时的温馨。我把这些都讲给大瞪着眼睛的英子听。我似乎是在引领她走过一个盛大过去年代的葬礼仪式。铁匠铺——原先北门街上的铁匠铺生意很红火,因为沿江沿河跑货的很多民用船都需要这种手艺,铁镐子、铁爪,修船用的铁钉,如今那一幕叮呤铛啷的红火炉膛里的火苗暗淡下来。打铁人的胸脯也瘪了下来。大伦布店,昏暗柜台后面旧时代职员的昏暗的笑。量起你所需要的布的尺寸来像是在独自表演一种魔术,所用的那杆尺,铜尺,把满柜的布匹敲打得服服帖帖。我记得和英子量过两次布,一次是灯芯绒,回来做裤子。一次是窗帘布。把布买回来到了夜里我们才说话,才从布店职员的稔熟手法中恢复了常态。他文雅的动作和站在柜台后面盯着你看的眼睛令人想来眼花缭乱,他把所有街上走动的人,所有顾客都看成是一捆捆柔软的布匹。不!旧式的布店是完全被那些年代接踵而至的乡镇企业,被大商场、服装企业悄然鲸吞掉了,连一点声息也没发出。我们再往前走,前面是著名的北门船闸:定波闸。那时候这一带的水上运输不还十分忙碌?至少河里还有通航的水流。闸上的工作人员用一根类似钓鱼竿的长竹竿往闸底下航道上缓行的船只头顶伸过去,钓上来一张张五元十元的钞票。那是过闸费,这种收钱方法实在是太过古老。怪不得我小时候就诧异,船闸上每当开闸铃响何以会围聚着那么多钓鱼的人?如今,这些板着脸不愉快的垂钓者们也已成为昔日逝去的一道风景线,在过闸的柴油机船污黑的油烟雾和马达劈啪声中远去了。我和英子曾经站在船闸上看这种钓鱼。我一一指给她看我小时候上学走过的弄堂,我们在初春的天气里走过这片街区,河岸两旁人家的院子天井,飘满了紫色的泡桐树开出的花香。这是我们最后的江南,最后的童年时光了——我带我的女友来向你们告别……。河水的气息,波浪的声音。也是我们婚床的一部分,而消逝的往昔笔直穿过了我们的身体。


第五部分画册的一页(2)

    只要有新大楼,新的楼房竖起来,旧城的味道就破坏了一点,像围墙被打了个洞一样。新的街区,建筑就这样一点点地到来,旧的世界也就是这样一步步退下去,沉落。1991年,在君山脚下港务区家属楼的三楼上,我还能闻见空气中完整祥和的旧县城味道。城墙的地基还没有松动。要知道那时城里城外有多少种竹子的人家天井,多少井壁上的苔藓和礼拜天太阳下闪亮的铅桶?多少打水用的井绳,搓衣板,你见过冬天的搓衣板在户外被冻了一层冰时候的模样吗?那就是旧时冬天的写照,你知道弄堂四通八达多么悠闲自在,这表明中国人曲折委婉的人际关系。弄堂是一种日常的修辞,几乎穷尽了汉语的各种表现手法形式,例如假托、隐喻、关联句、承上启下。这是一种日常的语汇,我和英子的耳朵都最后一次听见了它在说“爱”。那旧时代街巷的喃喃自语,它也许从多年的噩梦中蓦然惊醒……。我们成了古代建筑最后一批秘密的聆听者。    
    落雨,风吹来潇潇春雨的水气味——但是附近新建了一个工地,正在造一幢大楼,这就好比空气清澈的湖面上漂来一小团油污……    
    天热。有时我们躺在同一张床上,都竭力避开彼此的身子相碰。我俩头对脚,脚对着头躺下,每人手捧一本书。夏天的晚上早早就躲进了蚊帐。那样的话我们早早就洗过澡了。我是到长江里游泳,她自己在家用浴盒洗澡。我从长江边回来照例闻得见家中水泥地上烘烘热的湿水气。电灯要到很晚开出来,她一个人在黑沉沉的房子里洗澡,只裸身穿一件睡衣似的连衣裙,胸前的奶子胖乎乎的,她有时像个吃得过饱而恍惚迟钝的小女孩。这会儿正偏着头走到阳台门框边上去梳头。我进房门,她把身子转过来,继续梳头,看起来刚从浴盆里出来。我喜欢她那副呆滞、无所用心的表情,爱和情欲仿佛在她肚子里鼓涨着,既像小女孩,又像个孕妇,一种不知所以然的孤单。倒洗浴水是我的事情。那么大圆的塑料盆,端起来正好从门框里穿过。因为刚从江水里起来,我的身子凉凉的。坐在阳台上,泡一杯茶,拿过吉他来弹,也只能稍许不起劲地拨弄几下,否则你要认真弹奏,很快又是一身汗,而且还有蚊子咬。英子经常坐在阳台另一头,用蒲扇帮我扇风,赶蚊子,她坐下来乘凉的姿式也很特别,腰挺直,眼睛亮亮的,脸上没有笑容。    
    她不大唱歌,也许爱听别人唱,但就是自己不大唱,难得开起口唱,唱歌的声音和味道都像儿歌,能把很苍凉的老歌也唱成听起来像催眠的儿歌。她有童声,咬音似乎还不大准,跟严红在这一点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严红也是把很多流行歌、民歌全唱成儿歌——有时候,介于儿歌和宗教歌曲之间,我的意思是说,那种教堂里集体咏唱的唱诗班声音,声音稚气——再加上态度虔诚……    
    我想,这是好女人的一个特征,极其隐秘的特征。    
    她很少有笑着瞎唱唱的辰光,一旦这样子了,她就推诿,认为任何一个人都会比她更胜任。碰上只有俩个人一起,比如坐在阳台上,她就只好一副既兴奋又难为情的样子唱下去,只唱几句,声音就没了。再唱,嘻嘻地笑,把笑声音唱进去,歌词完全疲软下来,最后,只剩下了一连串埋怨嗔怪自我推辞的笑声,也不知道在对谁埋怨。总之,我常常被她弄得既气恼,又没办法。江阴土话叫“不出趟”。她在这方面很不出趟。    
    我帮你拍蚊子,你唱,胖胖,放我一码,她说。    
    我帮你录音,做你的录音机。    
    我的吉他叮叮咚咚响起来,她跟我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那首歌像是我们那时候的一个梦,年轻时候的梦。我们完全在梦里面了。梦境所描绘的那种情深意长的场景。一对恋人相依在月下的小河旁,用寂静的波光水影彼此倾诉着衷肠。用午夜过后的粼粼波光相吻和告别,说着喃喃的情话。值得庆幸的是,我们不用道别,不用天亮后就担忧着分离,我们可以永拥依偎,永远沉浸在大自然无边的恩宠和诗情画意里。这首歌英子能唱一半,后面一半总是静静地听我唱完。我脑筋里至今还记得她听这首歌时的姿式,脸上严肃的神情。我们在郊外树林,在山坡上,朋友聚会人家家里都反复唱过,但我的脑筋却定格在1991年夏天的夜里,在我家三楼阳台上,她坐一只竹椅子,后面有靠背那种,身子往后仰,这样椅子的一部分背就倚靠着她身后的阳台栏杆,她的一只脚屈起,另一只伸过来,伸向我,唱歌时不自觉地调情和晃悠,脚趾头在我腿上膝盖上游走。她把身子往后仰时把两只手叠起来放到脑后,她的头发还带着浴后湿漉漉的清香。这是一个特别美丽性感的姿式,她胸前胀鼓鼓地奶子透过那件连衣裙耸起在我眼前,像两颗结在同一个枝头熟透了的桃子,隔着胸前的吉他,我只要一伸脖子,一张口就能够着它们,可是我只静静地看着她,看着她的眼睛……。我鼓励她把后两段歌词唱完。    
    他们要分手了,我不唱。    
    那我唱不也一样要分手?    
    你唱好听,我不要我唱。    
    这也是理由?小蛮婆。    
    胖胖!你敢骂我?快点唱。    
    好吧,山口小姐。    
    什么山口小姐?    
    你是山口百惠……行了吗?唱歌还要出场费。    
    她跟着我静静地哼几句,唱几句,又难为情起来,声音始终是低低的,像是发育时声带没有完全展开。除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她还喜欢哼唱的几首歌曲是:    
    《天涯歌女》    
    《大海呀,故乡》    
    《月亮代表我的心》    
    《妈妈的吻》。    
    ……


第五部分画册的一页(3)

    那几年流行一首叫《妈妈的吻》,一名小歌星叫程琳。英子的声音和小程琳有很少几份相像,但她自己却觉得特别像。程琳除了很别致的童声外,声线宽厚稳定,后面这两点英子都没有。她似乎从未放开嗓子唱过歌。但她一个人没事做时,有时会反反复复哼唱《妈妈的吻》。这首歌似乎从另一个侧面泄露了她从小到大的缺乏母爱。她家在乡下,在家排行老二,上面一个姐姐,下面有个小弟弟,她从小上寄宿学堂,妈妈在县城里上班,大概一礼拜才回去一趟家。很少得到家里人的呵护温暖。有一个细节我终生难忘。她回忆自己在寄宿学堂的生活。午餐总是只吃一毛钱的一只菜:萝卜汤。她说有一个学期她吃了一个冬天,天天是萝卜汤,她说那时候已经快发育了,正是长身体时候,但家境贫困,没有钱。所以她下意识地反复哼唱这首歌,歌曲的第一句歌词也颇符合她对自己身世的想像: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    
    小呀小山村……    
    她的家在乡下,虽然不太远,但她上学那几年里一定特别孤单,特别想回家。从她对这首歌曲的格外认真投入的哼唱里,我能够感受到一种早年的她对家庭和亲人的思念。    
    那时候东西德柏林墙还没有推倒。我记得《小小少年》是一部西德故事影片,在中国放映,风靡一时的不仅有影片动人的情节,还有其中的几首欢快动听的歌曲。音乐带点淡淡的忧伤。这首《小小少年》我自己也很喜爱,但要不是英子后来经常唱起的缘故,我恐怕早就不唱了,早就忘了。电影是1987年左右放映的,那时唱这首歌曲的劲头差不多已经过去了。自从英子走进了我的生活,她就把这首忧郁耽于梦想的歌曲也一起带进了我的记忆。她哼唱这首歌尤其好听。影片里那名德国少年经中文配音后的嗓音特别和英子的声音相像。她如果正经地站起来唱,简直有点原版的味道,不知为什么,她总是羞羞答答,从不把它唱完,唱的时候又很动感情,又像是有点舍不得。她好像在这首歌里找寻到了自己灵魂的一个投影,歌词也特别合她心意。    
    小小少年,    
    从不烦恼,    
    远望世界星空照,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    
    但愿你我不分离……    
    她似乎在用这些歌词和曲调抵制自己青春期的烦恼。她那童稚的声音在唱歌时包含进了许许多多的心愿。我被这个声音深深地打动了。以至于有时候傍晚,她下班回家,我会喊她“小小少年!这首歌成了我私底下称呼她的一个绰号;我这样子喊她时,她会半扬起她的手,作一个既像要过来追打,又像是告饶的撒娇手势,脸往一旁偏过去,目光满含一种特殊的深情,仿佛在说:哼!我认得你,死定了你——    
    我们一起还唱《深深的海洋》。    
    我的身上也许有好闻的江水气道,她喜欢到我身上来,在我身边蹭着拥抱我,轻轻抚摸我朝天躺着的肚皮,指头在我的肚脐眼里绕来绕去。胖胖身上的味道好闻,她说。特别是肚皮上的皮肤,再热的天也是紧绷绷,凉凉的,就像在什么地方冷藏过一样。    
    她喜欢我腹部那块地方,那是我常年游泳留下来的纪念。我从小到大,每年夏天都泡在江水里,一年时至少有六个月的时间,每天到长江里游半小时,所以腰身坚韧,保持一种不冷不热的常温。冬天难得热起来,大热天肯定可以降暑气。至于皮肤上的气味,有江岸上的淤泥滩、芦苇滩上的潮水味。那些年里长江水比现在清多了,我游完了上岸,也不再冲洗。除非实在沾上了烂泥。久而久之,她就爱闻我皮肤上的这种味道。我也一直引以为豪。天实在闷热得不行,我会对她说:英子,到我肚皮上来凉快凉快!    
    房子里只有一只电风扇,夏天最热的几天里,俩人并排躺着,什么也不做,也仍旧出汗。我的凉肚皮也自然不管用了。我们尽量不去理会对方,管自己看书,耐心等天再晚一点有夜风吹来。有时,我们中的一个困倦得不行,说声睡觉,就熄了灯,连身也不敢翻一翻就睡去。半夜醒来,却又发现自己一身汗。热得实在受不了,就起来再去冲凉。到外面厨房里,弄盆自来水擦一遍身子。有好几次,我醒来,她也醒了,擦完身上的汗,俩人都睡意全无。就手牵手坐到阳台上去,看天上的星星,直到下半夜,相拥着再去睡觉。    
    我们的楼房靠着山麓,一方面,山坡有散发不尽的热气;一方面,半夜树林里凉快下来以后,相比城区里的居民,能享受到更多的阴凉,一般到后半夜,山就阴凉起来,飒飒露珠,湿润了所有的山林草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