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相当成功的原因是逐步调整了价格,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但做得还不够,应该顺着这
一思路建立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的健全的市场。在这样的环境下,谁节约了能源,谁就能从节
约的价值中得到报酬。现在能源价格太低,节约的报酬太低。而且节约了能源,报酬却可能
给了别人。所以解决了价格和权责利关系问题,节能的问题自然就跟着解决了。
有的同志并不否认市场具有优化资源利用的功能,但担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能很快完
成,在这段时间内可以借用法律手段督促能源的合理使用。这样的想法不无道理。然而,用
法律手段代替经济政策,会产生始料所不及的副作用。其原因是制订法律的人自己也不能判
定如何用能才算“合理”,以及什么样的用能算是“浪费”。因而在法律文件中只笼统地提
“浪费”、“合理使用”等等,同时却要求制订“合理用能标准”,法律本身存在着没有明
确定义的概念,必然引起实施中的混乱,实际上不合理的用能可能被曲解为必要的,而已经
杜绝浪费的用能却被认为不合理。
诚然,如果能制订出合理用能的标准,前面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然而这却是不可能
的。整天开行的出租汽车的用能效率显然和难得出动一次的救火车的效率要求不同;要求节
约场地快装快卸的移动式电站锅炉,和大型火电站锅炉的效率也有不同要求;同为移动式电
站,在西藏使用要求效率高,因为燃料是从几千公里以外运去的,如果在山西大同使用,当
地煤价很低,效率就显得不太重要。诸如此类的情况,使得我们根本没有办法定出一个用能
的统一标准。而且,节能实际上是用其他资源来替代能源。因此,唯一正确的解决办法是给
出各种资源的正确价格,让用户选择各种技术和工艺的最优组合。换句话说,就是使综合效
益达到最高,而不是节约某种单一的资源。
保护环境要有法律,而节能并不需要法。因为一个人(或企业)污染了环境并不会受到
市场的惩罚,改善了环境也不会受到市场的奖励。而能源则不同,它是有价格的,市场会对
能源使用者实施奖惩。正因为如此,世界上多数国家都有环境保护法,而并非每个国家都有
节能法。
说到这里,有的同志赞成制订节能法的理由之一是“外国也有”。对此,不妨对外国制
订节能法的背景和实施效果作进一步的分析。以美国为例,虽然是市场经济国家,但政府也
干预物价,使价格扭曲。例子之一就是两次能源危机中,美国政府屈从于消费者的压力,强
行限制国内油价,让赚钱的油井补贴亏本的油井,保持较低的油价。由于油价扭曲,消费者
作出错误的选择:他们倾向于购买多消耗能源而节约其他资源的汽车、冰箱、微波炉等。其
中能耗量最大的是汽车。为了纠正消费者的错误选择,1980年开始实行对油耗超标的汽车
征税的法律,从而使这类汽车的售价上升。显然,其出发点就是用法律手段来弥补市场扭曲
的后果。但1987年美国著名的“布鲁金斯学会”发表了。一篇对汽车节油法案实施结果的
研究报告,发现此项法案弊大于利。由于不能达标的新汽车的售价上升了几百上千美元,消
费音推迟了新车的购置,继续使用效率低的老汽车,反而浪费了更多汽油。另一方面,日本
汽车没有加税的负担,趁机大量进入美国市场,使美国汽车业吃了大亏。可见这种一刀切的
法规并不能代替市场的功能。1988年美国政府取消了对石油业征收的暴利税,油价扭曲的
现象逐渐得到纠正,能源法中许多直接干预中场的作法也逐步在取消。
我并不是完全反对制订节能法,只是希望节能法的基本出发点应放在促进市场完善方
面,对一些从目前市场不完善考虑所作的临时性规定,要权衡其利弊得失。其他可以列入节
能法的内容包括:禁止能源生产和供应的垄断行为:政府定期收集能源使用的数据,并进行
效率分析,公诸于众:较大的耗能产品必须有能耗效率的标牌说明:政府组织用能新技术的
情报交流及产品展览;政府或能源技术咨询公司提供节能服务:国家投资于节能技术的研究
开发等。
4.怎样看“资金短缺”?
解决我国能源问题最主要的障碍,一般认为是资金短缺。可是资金短缺的确切含义很少
认真研究,如果可利用的资金总量是一定的,那么能源建设资金短缺,实质上是其他部门占
用的资金大多,以至挤占了能源资金,或者更确切他说,某些次要的其他项目分配到了资
金,而一些重要的能源项目却因没有资金而不能上马。因此这是一个相对重要性或优先次序
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能指明哪一项非能源项目不该上马而上了马,以至某项重要能源项目被
延宕,这种说法就站不住脚。能源项目中固然有不少应该上马而冈缺资金被取消,可是其他
领域中也存在同样情况。其他工业、农业,交通、商业,科研中也都有一批很有经济效益的
项目因投资无着落而处于等待状态,这些部门也在抱怨资金短缺。国家计委项目审查中的资
金之争,以及部门内立项争投资,可说绝大部分属于上述性质。这种争论如果没有具体的重
要性和经济效益的评价,很难得出科学的结论。所以,今后关于资金短缺的抱怨应代之以具
体的项目论证。
抱怨资金短缺的第二种含义,不是单指能源项目资金少,而是指其他项目的投资也应该
增加。经济学基本原理说明,国民生产产值全部用于消费或用于投资(忽略少量的库存变
化),要增加投资,如果不从外国借钱,唯有减少消费一法。近年来我国大力吸收外资,但
外资只占全部投资的15%,主要仍依40%和南朝鲜的38%,达37%(据世界银行1980~
19SS年统计)。日本的积累率是33%,西德26%,美国只有13%。19S0~1988年我国投
资的年增长率14.4%,而美国只有5%,日本为4.9%,西德仅1.2%,全球平均为
3.4%。这些数字说明我国积累卒偏高,资金的供给应该是相当充足的,问题在于对资金的
需求更高,这就是大家常说的“投资饥饿症”。
投资饥饿症的直接原因是基本建设的摊子铺得太大,尤其是重复建设、不配套的工程、
能源和原材料以及市场不落实的项目、资源没有弄清楚而贸然上马的项目很多,以至项目建
成而无法投产,发挥不了经济效益,仅能源部门就至少有几十亿元花在资源不落实、地质条
件不清的项目上。在铁路运输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有近10亿元花在一时没有运量的铁路、
没有编组工作量的调车场、地下没有煤的矿区铁路改线等工程上。类似的现象还很多。
造成投资饥饿症的根本原因是无人对项目负责。我国每年都出现成百上千个效益很低的
项目,对这些现象也经常提出泛泛的批评,但没有听说那位项目负责人因此而受到处罚。所
以低效益投资的问题继续存在,重要项月缺乏资金是必然的结果,投资饥饿症成为痼疾。
资金如果能够择优分配,资金缺乏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之所以不能择优分配,除了上述
体制上的问题外,还有观念上的障碍。非统配煤矿和统配矿相比,往往受到观念上的歧视,
资金不能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择优分配。近年来煤炭产量增长主要靠乡镇煤矿,乡镇矿的产
量和价格适应市场的变化,解决了几百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使许多贫困农村的百
姓脱贫致富。如果国家在资金和技术上给予更多的支持,再加上严格的资源管理,不难在较
短时期内升格为高效率的小矿井。乡镇矿的另一个大问题是国家政策多变,所以经营中存在
短期行为,只要今天能赚钱,怎么干部可以。赚的钱很少用来改善设备扩大生产,而是用来
吃喝盖房子买彩电。外资企业不论独资或合资,倒是一再得到政府的长期经营的保证。国内
投资与外资是否享有公平竞争的地位,已经成为一个众所关心的经济政策问题。
经济理论是分析现象和研究政策的有力工具,虽然它并不能保证一定能达到正确的结
论,但至少可以引导我们进入一个较深的层次去认识现象与研究政策。
储蓄和消费何者更有助于经济增长?
节俭原是我国人民的美德。常言道勤俭起家,意思是一个家庭靠勤劳和积蓄能致富。这
很容易为每个家庭的实践所证实。它明白易懂,符合常理。但最近许多人又提出了一个新理
论,说消费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消费正好和节俭相反,难道截然相反的行为同样有
利于经济发展吗?
消费有利于经济发展,这种说法乍一听起来很难成立。但仔细想来也有道理。市场经济
本来就是一个互相赚钱的经济。譬如说,如果我是出租车司机,花钱买了一件大衣,卖衣的
人收到我的钱,一部分再去进货,一部分用于他自己的消费,他用于进货的钱变成了制衣人
的工资和衣服的原料成本,而买原料的钱最后又都变成了制造原料工人的工资,它将用于工
人们的消费。他用于消费的钱,又去买了别人东西,使得别人也有钱可赚。如果每个人都乐
于消费,说不定最后有一部分钱用去乘出租车成了我的收入。相反,如果谁也不愿花钱统统
都拿去储蓄的活,我的收入从何而来呢?再说,我们常听说一些工厂因为产品卖不出去而经
营困难,甚至连工资也发不出。如果大家努力消费,至少有一部分产品就可以卖掉,工厂也
就不困难了。这样看来,消费确实是有助于经济发展的。
究竟应该多储蓄,还是多消费?似乎叫人难以回答。
原来在上面说明消费有助于经济发展的论述中,有一个严重的疏漏,即每个人得到收入
之后,必定有一部分储蓄起来,其余的才用于消费。卖大衣的人,制造大衣原料的人,以及
出租车司机本人都有部分储蓄,这部分储蓄的钱起了什么作用,前面并没有讨论。
我国人民的储蓄大部分存入了银行,银行将这笔钱借给企业家去投资,用来办工厂,开
矿山、造铁路等等。我国人民的储蓄也有一部分去买了股票,债券,或者自己用来开办一个
小买卖。不论何种渠道,储蓄的钱最后都变成了投资。投资的钱同样要用来买水泥、钢材、
付工资。而且买水泥,钢材的钱最后也变成了工人的收入,所以从市场中互相赚钱的机会而
言。消费和投资并无任何区别。不能认为只有消费才能给人创造赚钱的机会,投入的开销就
不创造这种机会。因为投资也是通过购买来实现的,而任何一笔购买都带来赚钱的机会。换
句话说,最后都要变成人们的收入。
但投资的钱,最后变成了工厂、矿山、铁路,而消费的钱最后变成了垃圾,粪便。这在
本质上是不同的,工厂、矿山又能生产出更多的东西供我们消费。所以投资是提高物质生活
水平不可缺少的一环。储蓄越多,投资也越多,生活水平提高得也越快。据统计,我国人民
的全部收入中有将近40%用于储蓄,其中大部分又转变成投资。这是我国每年有10%左右
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我们可以明确地回答,储蓄有利于经济发展,消费不利于经济增长。
当然,这并不是反对消费。我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肯定表现为消费量的增加。但仅就
经济增长这一点而言,消费是不利于增长的。
有没有例外,确实是有的,即储蓄如果不能转化为投资,大家存银行的钱没有人愿意去
借来用于项目的投资。经济就会发生周转不灵。越是周转不灵,用于投资的购买减少,人们
的收入将降低,人们越是不敢消费,这样会形成恶性循环。美国在30年代初发生的大萧条
就是这样造成的。以后凯恩斯提出来,在萧条情况下百姓不敢花钱,要由政府搞项目来扩大
花钱,不论用于投资或政府的消费,都可以使萧条转向繁荣,如果在萧条时鼓励百姓多消费
是可能的,那当然更好,用不着政府出面来增加开销。所以说,只有全社会的投资意愿不
足,因而发生萧条的情况下,消费才有助于经济增长,但我国从来没有出现这种情况。从根
本上说,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过剩,资本严重不足的国家,我们到处可以看到听到在设法筹资
上项目,缺的是资金。自己的资金不足,所以鼓励外商来华投资,或向外国的银行贷款,要
利用外国人民储蓄的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十分肯定地说:增加储蓄有利于经济,勤
俭起家这句话一点没错。
1997年11月19日
再谈储蓄有利于经济增长
当今有许多消费品供过于求,卖不出去。为了活跃市场似乎应该鼓励消费,其实不然,
增加投资同样会促进消费品的购买。因为投资的钱用未买钢筋水泥,这些钱最终变成了生产
钢筋水泥厂的工人工资(也包括用来生产这些工厂所用原料的工人的工资),更不用说直接
支付给建筑工人等的工资。这些工资除掉一小部分储蓄起来,大部分都用去购买消费品。所
以当今市场不活跃的原因并不是消费不足,而是投资不足。应该说,消费并不须要任何政策
去促进。因为经济学假定每一个人都追求物质享受,人们不消费,决不是因为不喜欢消费,
而是因为没有那么多钱,钱多了消费自然会增加,这个简单道理曾用极其复杂的方法加以证
明,有的经济学家因此成名甚至得了诺贝尔奖。用什么办法使大家的收入能有所增加?从总
体上看,必须增加投资,扩大再生产。所以归根结底,储蓄和投资有利于增加消费,提高人
民的生活水平。
有人担心投资生产出来人民不需要的东西。这种投资还不如不投,还不如消费掉。可是
如果把储蓄都变成了消费,经济就没有增长的可能了。可见纠正投资失当的正确方针不是增
加消费,而是改善投资的决策过程,不要冉搞重复建设、无效建设。这方面经济界有过不少
深入的讨论,政府也有相关的政策在出台。
童大焕同志主张储蓄和消费要有一个适当的平衡,这个主张无疑是对的。但什么算平
衡?我认为这是由每个家庭的选择来决定的。有的家庭多储蓄、少消费,有的则多消费、少
储蓄。只要他们根据自身的需要,作出储蓄和消费的安排,这种安排的结果就是适当的平
衡。我想强调的是如果家庭出于自愿,选择更多的储蓄,这将有利于整个经济的增长。百姓
误以为消费对经济有利而选择多消费是不利于经济增长的;政府用减少消费品供应的办法强
迫百姓储蓄也是不利于经济增长的。
勤俭起家,本来是简单明了的道理。但美国在1929年发生并持续了六七年之久的经济
大萧条,是因为总体上供过于求,产品卖不出去。后来凯恩斯提出对付经济萧条的办法,应
该增加投资。按照他的意见,在萧条发生的时候,居民因收入减少而不愿增加消费,企业家
因市场前景不良而不愿投资。此时,政府就担当投资主体,那怕雇一批人去挖沟,再雇一批
人去填沟(搞无效建设),经济也能活跃起来,萧条就可以缓解。后来,有些人曲解凯恩斯的
理论,以为鼓励消费可以不断地保证经济增长。在我国这种论调也有相当的市场。如果真的
大家减少储蓄增加消费,我国每年10%左右的经济增长很快就会跌落下来。究竟消费和储
蓄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