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母亲是在气头上,根本没有考虑到孩子。
几天乱七八糟的日子,过的父亲愁眉苦脸。孩子们来看他,他闷闷不乐,也不说话。大家看得出父亲已经意识到自己做得有些过分。母亲几天后从乡下回来,父亲自然也变得说话办事都小心翼翼起来。
孩子不再让母亲看护,建业没了再和建设换房住的必要,收拾了东西重又搬回去。
搬回家没几天,机关里开始产生动荡。机关党总支组织全体工作人员,每人添了一张表,大意是如果机构改革,你准备怎么办。机构改革已经嚷嚷了好几年,陆续走了几个人。这几个人都是经领导谈话后愿意去企业的。如果你不想去,也没人硬逼你。毕竟还不到最后动真格的时候。
建业仔细考虑权衡了自己的处境,最后决定离开机关到企业去,机关不是久留之地。第一,他没有转干,这一点就决定他没有在机关长干下去的可能性,虽然机关里还有好几个以工代干人员,但人家怎么想他不知道。第二,他不会夹着尾巴做人。试着想改变自己,有点效果,但不明显。第三,他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不适应机关的工作环境。因此,他在征求意见表上写的是现在就去企业。领导自然愉快接受了他的请求,先让他到企业挂职锻炼。一年后组织关系和工资关系都转到了企业,这时他的入党问题已经解决,是在机关里几乎没有发展对象时解决的。令他感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他还没有转为正式党员时,他的职务是厂党支部副书记。一个预备党员做党的领导工作,他觉得不可思议,也没有人告诉他这正不正常。
自建章和建国下岗回家,建设停薪留职后,建党建华建军也随着单位的不景气陆续回了家,只有建业还算是国家的正式职工。建章回家无事可做,被同事拉到股市去炒股;建国从医院出来继续从事她不挣钱的养鱼事业;建党的单位破产了,每人给了一些钱,算是买断了工龄,与原单位彻底没了关系。他是焊工,现在给人打工;建华的单位已经分成块被人承包,她只能给承包人站柜台,挣些生活费;建军的单位相对好一些,军用品已经全部转成了民用品,销路不太好,也裁了一批人,建军身在其中。回家的人每月发180元生活费。他回家后租了一间门脸房,和别人学着烤蛋糕,每月下来比上班合适;建设继续开他的出租车,每月的收入是他原来工资三倍多。每天跑得挺辛苦,但心情挺愉快。他说他的外债能比计划提前半年还完。
过春节,都到父母家团聚。大家对现在的形势和政策褒贬不一,牢骚满腹。都说我们这个家算倒霉透了顶,都快成了名副其实的下岗之家了,刚过了几年舒心的日子,转眼之间就变成了这样。
建华调侃着说,只有建业还享受着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只是他不识好歹,放着机关旱涝保收的工资不拿,非要到企业去发展,看着吧,到最后非得发展回家,不知道他抽的哪门子筋。
给建国借钱养育的人知道他的钱难挣,天天屁股后面追他要钱。他的日子最不好过,所以他的牢骚话也最多。他说,刚听到一个顺口溜,说毛主席给老百姓一个铁饭碗,邓小平给换了个泥饭碗,江泽民又给碗上钻了个眼。这还真应了咱们家的情况。现在的真是有点乱套,农民放着地不种,都跑到城里和工人老大哥抢饭吃,批发市场摆摊的小商小贩,尽是些农民。工人下岗想去淘大粪人家都不要,摆个地摊还被带箍得撵的四处乱跑。满大街除了戴黑箍的管不了你,其他带箍的都比你厉害。电视报纸天天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社会进步了,我怎么一点也没体会到。
建业跟他唱反调,说,你这是井底之蛙,只看到头顶那片天。人家讲的是全国的总体形势好了,人民的平均生活水平提高了。具体到某个地区某个家庭某个人,那是个别现象,不能以偏盖全。建军和建设就是例子,他们现在都比原来上班挣钱多,这都是改革改来的好处。
建军和建设马上反击说,你别站着说话不腰疼,你只看见贼吃饭,没看见贼挨打。我们一个月是怎么受下来的谁知道。上下班没点,吃饭也没点,养老保险自己交,什么福利也没有,哪像你们,一杯茶水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你是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吃好饭不放好屁。
这时,父亲严肃地说,你们凑在一起就不能说点高兴事,就会发牢骚。我看建业说的有道理。咱国家已经开始重视鼓励发展个体经济了。真要象你们说得那样,社会倒退了,生活水平降低了,共产党不就完了,国家也就完了。父亲叹了口气又说,在腐败问题上我看还是国家下的力量不大。那些人还是抱着侥幸的心理,不捞白不捞,捞了也白捞,你不捞也说你捞,为啥不去捞。这就好比庄稼地长草,只要有那块土壤,它就要长。大家于是又你一言我一语的控诉起目前的腐败现象。
第六十一章 父亲病故
第六十一章 父亲病故
父亲又住院了,这次的病加重了。听人讲老人的装老衣裳能避邪,能祛病。父亲这次住院,建章就把母亲早就为父亲准备好的那包东西带去。尽管父亲一生坎坷,吃尽了苦,到老来生命力却很顽强,每次住院都能化险为夷。建章说父亲背部那七颗黑痣排列位置酷似北斗七星,据说这是有讲究的,说父亲命很硬,不凡。
这次住院,医院下了病危通知单。家里人谁也没想到这一步,大家一片手忙脚乱。出乎意料的是,经过抢救,父亲的病情再次得到了控制,几天后病情有了好转,一家人都松了口气,都说是父亲的命的确很硬,那包装老衣裳也起了作用。
那几天建业的单位事情很多,医院单位两头跑,着急上火,原有的痔疮又厉害了,后来发展成肛门脓肿。父亲还没出院他就住进了医院。医生说要动手术,但不保证去根。如果看中医就得慢慢来,时间可就长了。听医生这么说,建业十分沮丧。手术不想做,中医又太慢,打了一个星期的针,输了几瓶子液,病情得到控制,建业就出了院,回家调养。
父亲面带愧色地说,我的这身病,非得把你们几个都熬倒不成。
建业说,爸,看您说的,我们的身体棒着呢,只是我没注意,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好。
一段时间后,父亲的行动更加不能自如了。手抖得厉害,经常流口水。每次人多吃饭时,母亲就给父亲拨上饭菜,让他单独吃,反应有些迟钝的父亲对此没有任何反应。孩子们去看父亲,每次进了胡同口,只要发现父亲蹲在门口,一颗悬着的心就放踏实了,这说明父亲的身体状况还好,还能出来活动。倘若门口空着,不见父亲的身影,心里就会“咯噔”一下,心情马上紧张起来。进了屋就会发现父亲倦缩在炕上,肯定又难受了。在家的人就赶紧的一阵忙活,实在不行就送父亲去医院。
父亲受了一辈子的苦,很看重钱。家里的经济命脉一直由父亲掌管。无论干什么花钱,最终都要由父亲决定。父亲病情的不断加重,神志也变得有些不清了。在家门口买东西经常多给人钱。后来家里决定,再开了工资或送去的生活费就由母亲掌管。父亲没了钱的来源,就在上衣兜里装些纸片,坐着没事时就掏出来数数看看,大家都知道他是把那些纸片当成了钱。每当看到这一幕,家人就会觉得心里想堵了一块石头,鼻子发酸,眼睛发涩。
母亲和孩子们经常给父亲买些可口的东西。父亲的酒还喝着,却没了喝酒的兴致。给他倒就喝,不倒他也不要。喝也只是几口就不动杯了。以前父亲很反对孩子们给父母买东西,认为那是糟践钱,不如攒起来办大事。可现在他对孩子们买来的东西只是淡淡地看一眼,什么话也不说。望着父亲不加赞许也不反对近乎麻木的表情,孩子们的心都碎了。为了这个家操劳一生的父亲真的老了,吃了一辈子苦,晚年该享清福了,却大病缠身,难享天伦之乐。
父亲也有清醒一些的时候。状态好时,父亲会露出些许笑容,艰难地伸出手,想和孙子们做些亲昵的动作,孙子们会吓的跑开,谁也不愿和他接触。此时父亲脸上的表情就会僵持很久,一幅无奈的尴尬。有次父亲要摸建业孩子的手,孩子一甩手急忙跑开了。建业生气地对准孩子的屁股就是一巴掌,问他为什么不让爷爷摸,孩子哭着说,我怕,我怕爷爷。建业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抽了一下,难道父亲真的不行了么?他曾听人说过,老人不久于人世,脸上就要挂灰,小孩子都能看出来。
父亲再次住院时,身上已瘦的皮包了骨。每天吃得很少,话也少。一家人开了个会,建章说这回老爹的病很糟糕,医生说液都快输不进去了,身体的各种机能都下降了,有些已经不起作用。医生还说父亲很难闯过这一关。大家于是一片默然,心里都在想着那令人不安的时刻难道就在眼前么?大家分了工,根据自己的空余时间,轮流在医院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看护。
吃饭时,大家又不约而同地聊起了各自的处境。这回没有人发牢骚,只是把自己的情况说了,然后给别人打气。这个家自从建立起来就与众不同,虽然平淡无奇,但却处处举步维艰,好像有什么东西一直在搅扰着这个大家庭,致使它不能兴旺起来,发展到现在更是不能像其他家庭那样过上安稳的日子。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都知道一味地发牢骚没用,只有实打实的去做点事才是唯一的出路,好在党和政府已经把再就业和提高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提到了议事日程,当作目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的中心工作。
建章的股票炒得不太好,刚进股市挣了点钱,后来象回事地买回书,学了许多股票知识,什么K线图,大阳线小阳线,弄懂了这些反倒不挣钱了,买了好几只股票全被套牢。
建国的鱼不养了,连鱼带缸全部处理掉,又养起了鸟。他经过调查,觉得养鸟有利可图。但没多久,高价买金的一批鸟全部掉价,建国又重走了养鱼的老路。好在找过几回单位,搞承包的头头同情他们两口子,答应下月接受他们中的一人上班,这样起码有口饭吃。
建党还是那样,只是换了家单位,所好的是这回打工的这家单位虽然还是私营的,但规模大,家底厚,业务量大,不愁没活干,工资给的也很高。
建华也不再给别人站柜台,自己当老板,把父亲家的小南房改造成一间蛋糕屋,买卖还说得过去。现在她已不再为自己的身世瞎猜疑了,前几天她认识了一个朋友的朋友。这个朋友的父亲是个遗传专家。建华向他提起自己疑惑多年的问题,专家详细地给了她一个解答,从而彻底解除了她的疑虑。
建军扩大了他的规模,又买了一台烤箱,逢年过节忙不过来还得再雇个人。
建业还在单位上班拿工资,但企业的状况不太好,他正在考虑是否继续坚持下去。
建设的“面的”越来越不好跑,出租车多的成了灾,据说其中有一半是“黑车”。好在买车借的钱已还完。
父亲的生日是正月十五。这次住院正赶上过年。孩子们拿着烟花到医院给父亲过生日。病房外的烟花五彩缤纷,但父亲的脸上没有表情。
母亲到医院探望过几次,回家后伤心地对建章说,她与父亲这一辈子磕磕绊绊。想想这么过了一辈子实在不容易。老了老了还要躺在医院里受罪,真不如痛痛快快地走了好。
医院再次下了病危通知单。父亲基本上不怎么吃喝了。输过液的针眼开始向外冒水珠。全家人乱成了一锅粥。母亲最后一次探望了父亲。母亲悲痛地说了一些安慰的话,父亲含混不清地应答着。母亲老泪横流,虽然吵吵闹闹一辈子,但毕竟是结发夫妻,难舍之情溢于言表。母亲告辞时,大脑思维混乱的父亲出现了片刻的清醒,他断断续续地向家人表达了一直想带着全家人发家致富却没有机会的不甘,向母亲诉说了没有再给她找一份工作的遗憾。当着儿女们的面向母亲交待了多年来存下的一笔钱,让母亲留用,虽然不太多,但也能减轻孩子们的负担。这笔钱一直由建章掌管着。母亲禁不住大放悲声。母亲一生没有工作,没有经济来源,父亲一直觉得在这一点上愧对母亲。母亲小他八岁,而且身体也好过于他,他预感到自己要先于母亲离开人世,早已考虑了母亲今后的生活,在弥留之际想到的依然是患难之妻。
最后的这几天,儿女们心里慌慌的不再单独排班,而是两人一班,有事好照应。
今天父亲的表现良好,吃了些东西,还喝了点牛奶。今天是建党和建业陪床。到了后半夜,困倦的建党伏在桌上睡着了。建业走出病房,楼道里死一般沉寂。一切都进入了梦乡。忽然,有一丝淡淡的从未听到过的声音,轻轻地撞击建业的耳鼓,仔细再听却什么也听不到。建业想了想这声音类似于寺庙里喇嘛念经的声音。怎么会有这种声音,是幻觉?他克制自己不再想这些,继续在楼道里缓缓地来回踱着。这时,刚才的声音又轻飘飘地传来,这次他分明感觉到这声音没有进入他的耳朵,而是直接进入了他的大脑。他感觉到自己的身心在轻微的震颤,感觉到周围的空气在向他压来,他感到一丝的不祥,赶忙回到病房。建党还睡着,父亲侧卧在病床上依然没有动静。建业走过去,将手轻轻地放在父亲的鼻子下,他感觉到了父亲那细若游丝的鼻息。他松了口气,静静地坐在病床旁的椅子上,心情沉重地望着毫无生气的父亲,想着关于父亲的往事。这时父亲分明动了一下,他微微地睁开了眼,用他那浑浊无光的眼望着建业,很清楚地说,帮助帮助我。建业忙伏下身去对父亲说,爸,你想让我干啥?父亲没有言语,重又比上了眼睛。建业以为父亲想吃些什么或是哪里不舒服。但过了一会他才明白,父亲在他那片刻清醒时向建业表达的是,他不愿意就这么离开这个世界,离开这个家,他想和家人一起度过这刚刚开始红火起来的日子。刚才建业所感觉到的那种从未接触过的声音,分明是父子二人之间的心灵感应,那是父亲游离于生死两界对建业发出的呼唤。想到这里,建业的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止不住地往下淌。他坐在父亲床边,留着泪为父亲哼唱着《洪湖水浪打浪》,这是父亲从前最爱听得一首歌。但父亲从此再没有挣开他那双极想再睁开的眼睛。
无论子女怎么精心护理,医生百般精心的治疗,父亲还是没有被留住,撒手而去。
第六十二章 结局篇
第六十二章 结局篇
父亲的丧事办过之后,一家人带着一身的疲惫和心痛,召开了一次特殊的家庭会议。父亲去世了,为子女们操劳一生的母亲没有工作,没有生活来源,大家要尽孝心,要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要替父亲尽一份责任。最后大家达成一致意见,每人每月给母亲一定的生活费,不能低于规定的最低数,多者不限。要让母亲的晚年有更好的生活,以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这个会没让母亲参加,散会后,母亲又把孩子们召集起来,宣布了一个她自己的决定。她说,你们都知道你们的爸爸生前留下了一笔钱,,我年轻时粘鞋帮插纸盒也攒下了一点。我也老了,留着这些钱也没用。你们现在的日子都过的紧张,正是缺钱的时候,这些钱我留下一点,其余的都分给你们。我知道你们刚才开会是为了啥,刘家的子女个个都不是孬种,我相信你们今后的日子会好起来,到那时我作为你们的老娘还能没好日子过?
母亲说完,一下苍老了许多的脸上,现出孩子们许久以来没有见到过的淡淡的笑容。
听了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