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看武侠小说的人都知道,很多大侠都是从小虾米开始到一代大侠的,都是独行江湖或者最多身边跟着三五好友、红颜知己。在江湖行走,独来独往,少了一些琐事羁绊,多了一些随性自在。自古英雄多寂寞,传统的大侠有酒、剑作陪足矣,这种“对花对酒、仗剑天涯”的潇洒生活曾甚是让人羡慕。然而随着年岁渐长,才发现在这个合作当先的社会当“独行侠”,是很难有所发展的。
在商圈中,苹果公司的史蒂夫·乔布斯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他从22岁就开始创业,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把苹果公司打造成一个市值高达20亿美元的大企业,员工达到4000多人。乔布斯本人也拥有了2亿多美元的财富,被许多媒体称为创业奇才,一时间名利兼收。但乔布斯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他年轻气盛,管理风格以火暴著称。在苹果公司,他就像一个高高在上的国王,目空一切,不把手下的员工当回事。苹果公司的员工都像躲瘟神一样躲着他,甚至不敢和他同乘一部电梯,唯恐还没有出电梯就被乔布斯炒了鱿鱼。
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独行侠”,最后还是不能用骄人的业绩保住自己在公司的地位,被苹果公司扫地出门。所幸经过这一劫难后,人过中年的乔布斯及时改变了自己。否则,世界上又要少一位连比尔·盖茨都钦佩的天才,而多一个桀骜不驯的害群之马了。
由于特立独行的性格,年轻的乔布斯拒绝与人团结合作,结果被自己公司的董事会抛弃。可见,不管多大的才华,也不管多高的地位,缺少了团队精神,对公司形成了负面影响,都不会有好结果。
在动物世界中也是如此。美国动物行为学教授德瓦尔说,动物懂得相互协助、相互利用,以保证群体生活的共同利益。德瓦尔及其研究团队曾经在美国一家研究中心进行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将两只卷尾猴分别关在相邻的笼子里,将两只盛满食物的杯子放在笼子外面一个可移动的托盘上,托盘连着拉杆,伸进猴子笼。由于托盘很重,一只猴子拉不动,于是两只猴子共同拽动拉杆,将托盘拉到伸手可及之处。一只猴子动作很快,一把抓住食物杯,并松开了拉杆。反应慢的那只猴子急得大喊大叫。那只得到了食物的猴子在大快朵颐之后,并没有抛弃自己的同伴,而是再次拿起拉杆,帮同伴得到了盘中餐。卷尾猴的行为更接近人类的经济交换,因为它表现出了合作、传递信息等特征。
一个有成就的人,往往不是仅凭着个人的努力就达到自己的理想境地。“一个好汉三个帮”,从来没有孤军奋战的英雄,单打独斗在讲究合作的当代社会是行不通的。就譬如拍一部电影,虽然获奖的只有最佳导演奖、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等,但是幕后的无名英雄也是这部电影成功的关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与资质,有的人适合在幕前发光,有的人适合在幕后发挥,有的人适合坐轿,有的人适合抬轿。而聪明的人会合作,也会懂得如何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潜力。
第2章 人生不可无圈子(8)
2006年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安踏掌门人丁志忠说,51%与49%,是父亲教给我的“黄金分割”比例。他很早就告诉我,你做每件事情,都要让别人占51%的好处,自己只要留49%就可以了。长此以往,可以赢得他人的认同、尊重与信任。
只给自己49%的好处,给自己方便,也给他人方便,这便是“合作、分享、共赢”。有句话说得好,“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没有人愿意成为一座孤岛,所以有来有往,互通有无。当一个人愿意帮助别人成功,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获得成功。
美国散文作家爱默生说,人生最美好的一项补偿,就是凡事诚心诚意地帮助他人,最终自己也一定会受益。塞内卡也说,让自己获得好处的最佳方法,就是将好处施诸别人。所以,要获得好的成就、好的因缘,就要赠与,要服务,要帮助别人。分享与回馈就如同在黑暗中点燃一支小小的蜡烛,让黑暗中的人得到光明与温暖,同时,自己也能得到光明与温暖。
不过也有很多人跟我抱怨说,话是这样说,每个人都知道合作的重要性,但你让我怎么去和他人合作?
小苏是我的一名同乡,同在长沙打拼,却一直都没联系过。后来他通过我老家的亲人与我取得了联系,联系几次后,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以前他在企业混得不如意,一个人孤家寡人的,而现在他成了单位的“香饽饽”。可以说,他从一位“职场独行侠”蜕变成一位“职场达人”,他的经历可以给很多人以启发。
小苏从进入某国企开始,就感觉那里有许多国有大企业所拥有的坏毛病,拉帮结派的各种小圈子特别多。他刚进入这家公司时,可能是他“来路不明”吧,几乎没有一个圈子可以容他。他经常说自己的公司大致有这样一些圈子:粉红圈,都是些女兵干将,喜欢聚在一起聊些家长里短的,据说业余还相互串门,影响到各自的老公都成了好哥们儿;烟民圈,都是午休时喜欢一起抽烟的,因为抽出了感情,这种“抽烟外交”让他们自动形成了一个小圈子;体育圈,顾名思义,都是些喜欢看球赛的,业余还组织一些体育比赛什么的,办公室之外是有共同爱好的球迷,办公室里就成了互相关照的好哥们儿。
小苏说,可是我自己呢,既对家长里短不感兴趣,又四体不勤,更害怕抽烟影响健康。当然,更重要的是,他似乎对这些各自为政形成的小圈子了无兴趣,觉得职场中相互为一点私利费尽心思,纯粹是不学无术。我说,那你就一个人在办公室晾着,单打独斗?他说,没办法了,走着看吧。可没多久,小苏就在办公室里混得有声有色了。他说,要想融入这些办公室小圈子,其实也不难:第一,过心理关。把这种圈子文化当人生常态就好了,心理上也不会那么抵触。第二,厚脸皮。不管他们聊什么,都主动凑过去,加入他们的小圈子话题,再不行就把圈子中的话题引向自己熟悉的领域。第三,热情幽默,多笑多帮人。即便对方是一块冷冰冰的大冰块,也会被你焐热了。
他的话其实也反映了人际交往的一些简单道理,可以说刻意地钻营是每一个现代人必须学会的本事。你不去争,别人怎么知道你的本事?又怎么会理所当然地给你想要的?在圈子中要学会用付出来赢取他人的好感,也要懂得争取保证自己的利益,“付出努力收获好感得到利益”这是一个看似矛盾却顺理成章的生存哲学。
第2章 人生不可无圈子(9)
吴若权在一篇文章里写过,要想升职吗?那么明天你就要学会和老板去爬山。如果没有志向做“竹林七贤”那样的逍遥派,那融入圈子、合作共赢是每个圈内人要钻研的功课。人生在世,切忌单打独斗,因为一个人的力量再强大,也PK不过一个圈子的力量。只有进入一个圈子,融入一个圈子,有强大的团队做后盾,一个人才能在成功的路上走得无所畏惧。
人以圈子分,贴出你的标
“人以圈分”,任何一种特征或标签,比如职业、品味、爱好、特长、个性甚至年龄、性别,都可以组成为不同的圈子,以保持自身的一种生活方式。无论如何,你都会有一个或多个自己的标签。这个标签会成为你的品牌,人们会根据它来判断你、估计你和审视你。
周末闲暇的时候看《非诚勿扰》,对舞台中出现的19号女嘉宾俞夏印象深刻:她工作时总是一副OL的打扮,戴着黑框眼镜,说话嗲声嗲气,言辞间又不乏犀利,肢体动作丰富甚至有些夸张。喜欢她的人说她性感智慧,不喜欢她的人说她造作妖气,但无须讳言的是,在《非诚勿扰》这个美女如云的舞台上,她特有的标签使她成为现阶段最有争议的话题人物。
人就是这样的,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缓解自身心理压力,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一个个圈子。“人以圈分”,任何一种特征或标签,比如职业、品味、爱好、特长、个性甚至年龄、性别,都可以组成不同的圈子,以保持自身的一种生活方式。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很多在圈子中“鹤立鸡群”的一类人:他们或者相貌特别出众,是“外貌协会”的代表人物;或者才识不凡,拥有独到的见解和思想;或者才能突出,有着自己特别擅长且别人做不到的事,或者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或爱好,以便与其他人区别开来。这些人往自己身上或者被别人贴了某种标签,被归类到某类群体中,从而使自身有了归属感。
记得我去第一家公司上班时,人事主管把我们介绍给公司的其他同仁,我听到旁边一位老同事低声说了一句:“那个人看上去好土。”当时我以为说的是自己,一张脸马上涨得通红。这时那个人又低低补了一句:“喏,你看他穿皮鞋居然配白丝袜。”旁边另一个女声补充道:“对啊,确实挺土的。”我才意识到,他说的是我旁边的一个高个子。那时候,我刚入职场,对衣服搭配什么的也不懂,不过暗自庆幸自己没有穿白袜子的习惯。以后,这位新人就落了一个“白丝袜先生”的称号。哪怕他穿上最入时的衣服,说着最入时的话,做着和同行们一样的事情,这个标签形象却从此印刻在别人的脑袋里——他穿皮鞋是配白丝袜的。
当然,标签并不见得都是坏的。在形形色色的圈子中,有些标签代表着荣光和品质:你有钱了,你买车了,你住进花园洋房了,那就给你加上“中产阶级”的标签。谁没有这个标签谁落伍,而你一旦有了这个标签,就会按此标签圈定的生活方式行事。正因为如此,你贴上的标签就显得尤为重要,你的标签往往能决定你处在哪个圈子。
这是个需要标签的时代。每个人在别人眼里,都是一幅贴了标签的简笔画,而不是有血有肉、有棱有角的活生生的人。谈论别人的时候,大家需要的并不是这个人真实的面目,而是一个戏剧化的情节,一句不可思议的对白,或者一种怪诞的行为特征。
第2章 人生不可无圈子(10)
单纯以狗友会来说,在网上搜索一下,就会发现成千上万个。在狗友会里,成员主要是宠物的爱好者,大家在网上交流狗的饲养经验,交流狗的生活习性,交流狗的训练方式,把狗的照片贴在网上,让大家欣赏,大家慢慢因交流而彼此熟悉。于是狗友会就开始下一项活动,大家找个时间,找个饭店,彼此从网络中走了出来,社交方式从网络走向了现实,网友就成了生活中的朋友。于是,这个组织的活动就不仅仅限于吃饭了,会想出很多的名堂,比如一起去旅游,一起团购狗食品,一起组织狗选美比赛,一起去外地和别的狗友们交流。
这便是“标签”的衍生品:更好的人脉,更多的信息,更紧密的互动。并不是所有的标签都让人反感,相反,标签有时候还可以成为一种优势,有些人还在为得到一个标签而努力。在《穿普拉达的女王》这部电影中,刚从学校毕业的女孩子Andrea Sachs 机缘巧合地进入了一家顶级时装杂志社,为了配得上“总编助手”这个标签,她忍受住强硬派上司的百般刁难和苛求,成功地蜕变为职场中的精英人士。
人是需要有标签的,而且必须要有自己的标签。长期以来,我们都认为做生意的就需要独特的标签,其实不止做生意是这样,做学问,做官,都要有自己的特色。我们说一个人的人品如何如何,其实就是在说一个人的标签。如果你是一个小气的人,别人就会将你的标签认定为吝啬,于是他们会用预测吝啬的人的方式来预测你的下一步行动;如果你被打上了拖拉、不负责的标签,别人就不会相信你,不会让你经手钱财,而且,如果在钱财方面出现了意外,你可能是首先被怀疑的对象;如果你习惯独来独往,别人就不太愿意和你合作……
无论如何,你都会有一个或多个自己的标签。这个标签不管是有意识创建的,还是无意识形成的,这种标签一旦成了你的品牌,人们会根据它来判断你、估计你和审视你。
独特的标签可以使你胜人一筹,为了把某件事做得出类拔萃,并不需要具备方方面面的优势。很多人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具备“点石成金之手”,只不过因为他们在不遗余力地打好手中的牌。能工巧匠很少样样精通,相反,他们靠的是“一招鲜”。
那你的“一招鲜”在哪里?你的鲜明“标签”是什么?这可能是很多人都需要问自己的问题。某名牌大学四年级的女生对我说,她向往的工作是可以给她提供一年两次的出国商务旅行机会、月薪够买体面的名牌套装、可以和各种肤色的老板一起开英文会议的那种。至于她到底对什么工作最有兴趣、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她拥有什么样的标签,她反而并不重视。
就她的构想来说,她迷恋的完全是一种被杂志标签化了的所谓金领们的生活方式,而真正的金领正在素面朝天地熬着夜,苦思冥想着下一个方案,或执行时的细节控制。
“标签”来得并不容易,首先你必须付出自己的努力;其次,要学会培养自己的独特之处,可以让人一目了然地记住你。你并不需要什么都拥有,不论你的境况如何、出身怎样,每一个人在某些方面肯定都是特别有天赋的。
你可以有亲和力,让他人容易接近;你可以写一笔很漂亮的楷书,这是文职人员所需要的;你可以逗人发笑,在圈子里让人很开心;你甚至可以只有一个迷人的微笑,这些都可以成为你在圈子中的“标签”。上帝是公平的,你总不会一无是处。如果没有漂亮的容貌、过人的才气,他也会赐予你不易察觉的真诚内心、坚毅的品质、诚实的品德、自信的性格或者一技之长。只要你拥有其中的一项,你便有所收获。
第2章 人生不可无圈子(11)
而从现在起,你需要做的就是:相信自己,并找到自己的强项,发挥自己的强项,在圈子中让你的“标签”熠熠生辉吧!
择业需慎重,勿染圈中“毒”
我们总说圈子对了,世界就对了,而圈子如果不对呢?那结果几乎是致命的。带“毒”的圈子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会让你不知不觉地丧失斗志,中了毒,中了招。
就业压力大是当代社会很多年轻人的切身感受。一个低我几届的小学弟就跟我感叹说:“黄大哥,你是没去人才市场转悠过啊,你去了肯定要瘦十斤出来。那个人啊,挤得跟什么一样,黑压压的一片。以前在教科书上学过一个词语叫‘沙丁鱼罐头’,那会儿不懂啥意思,现在全明白了,就是用来形容人才市场的啊。”
情况确实如此,对于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以及那些中途调整职业的人来说,除非你出类拔萃到诸多公司抢着要,否则绝大多数人一般都处于一种“被选择”的状态。
为了解决问题,为了能够尽快适应社会环境,很多人都会作出这样的决定——接受第一份选择自己的工作。尤其是四处投递简历,接受无数次面试,被一次次地拒绝后,信心和耐心会逐渐丧失,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那种心力交瘁的心情,别说慎重选择职业,只要有一份工作摆在面前,很多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接受它。这也不奇怪,为什么很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被只读过小学的人骗了去做传销、去犯罪,这并不仅仅是所谓“涉世未深”的因素在作祟,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