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前要做的33件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35岁前要做的33件事-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以免连累别人。    
    即使没有这样极端的问题。最关键的是,生活习惯的不同会带来巨大的矛盾。你喜欢晚睡,爱玩网络游戏,一high起来可以不吃饭不睡觉。难得有几个父母看见这种情况会觉得很好的,多半会教训你。因为他们关心你,看见你通宵加班、高频率地出差会心疼,免不了说两句。你又会觉得烦。生活好像又回到了18岁以前的状态:不敢晚归,事事要打电话请示,不再是背个背包、锁上门就可以出发了。你所钟爱的自由生活全盘泡汤。而在“你的家”里,你的父母也不会觉得轻松。    
    许诺最重要    
    理想的状态当然是父母住在附近,时时可以过去吃两味小菜,周末可以带他们出去兜兜风了。等你过了35岁,现实的情况很可能是有了小孩需要人照顾,而你们俩夫妻都是全职工,忙得团团转;而你的父母也年过六十,需要子女在身边照顾。这时候,你需要把父母接到一起来。最好是有能力再买一套房子给他们住,尽量不要住在一起,这样他们也会感觉更好。如果父母下决心搬迁的话,因为可以卖掉以前的老房子,所以再在大城市里买一套小公寓是可能实现的。    
    35岁以前,因为条件不够,最重要的就是给父母许诺了。时时表明自己并不是“不孝子”,给父母描绘一下未来的美好蓝图,让他们感觉老来有靠,这对他们来说就是幸福了。    
    如果自己身在外地,每周至少一次的“亲情电话”必不可少。你的小小成就、以及新的见闻会给父母波澜不起的平静生活注入快乐的活力。父母总是下意识地在等着这个电话,到时间没有接到就会心急如焚。如果你因为玩乐而忘记了,那真是不可饶恕。爸爸、妈妈的生日记得寄礼物回去,虽然他们总是说“不用不用”。再怎么忙,每年至少要抽出一个假期回家看望他们,或者请他们来自己这里做客,自己也乐得享受一下家中饭菜的好滋味、被人照顾的享受和完全放松的好时光。如果有余钱,可以资助你的父母出去旅行。虽然他们自己也有钱,可是意义完全不同。    
    要跟父母一起理智地计划未来,因为这不但关系着你的将来,也是他们的退休生活。如果不拿出来讨论,大家的想法可能偏差很大。就像你小的时候讨厌父母为你做决定一样,你认为好的方式,你的父母并不一定也这么认为。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父母老了以后,应该跟你在一起,应该留在家里做饭或者帮你带孩子,这样你也觉得心安。    
    也许他们的计划本来是周游世界呢。


第三部分 社会关系篇交一个知己

    我想如果我说每个人都应该交一个知己,大概没有人会反对吧。已经故去的武侠小说家古龙说:“朋友就是不分尊卑贵贱、职业高低的,朋友就是朋友。朋友就是你在天寒地冻的时候,想起来心中含有一丝丝暖意的人。”我们每个人都对“朋友”充满了向往。    
    普通人的一生很少会遇到太多惊险的事情,也不用要求朋友为你两肋插刀、什么“上刀山下油锅”之类的啦。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想找一个能谈话的人。当然很多人也是以这个标准来寻找伴侣的,哪怕性好美色的男人们最近也开始觉得“以言谈娱人”和“以美色事人”同样重要起来。不过,你知道与朋友、特别是同性的朋友谈话,那和伴侣之间完全是两回事儿。    
    朋友之多    
    星期五那天早上九点钟上班,难得看见Kate出现在MSN上。她是我的旧同事。两年前她一咬牙辞了工作去了英国,因为她的男朋友当时在英国读书、现在男朋友已经是她的老公了。因为中国和英国有时差的关系,大家很少能在网上碰到,于是我惊喜地跟她打招呼。她说现在她那边是半夜,正好第二天不用工作,所以晚上就晚睡一点,等在网上看能不能碰到老朋友。她最近拿到了驾照,他们已经买了第二辆车,因为她和老公分别在两个城市工作,周末要开车两个半小时才能见面。不过俩人境遇还不错,如今都在全球五百强的大公司工作。今年打算买自己的房子了,省得两边租房子住。因为不是在伦敦,所以房价并不是那么贵,他们可以买下有三个卧室一个客厅还带前后院的房子,首付10%就可以了。她所在的是一个不太知名的小城,开车到里兹一个小时,开车到曼彻斯特要两个半小时。跟朋友聊天总是会带来新知和快乐的心情。拜科技所赐,现在交流变得更容易也更方便了。    
    朋友是有很多种类的;而且人生的每个阶段可能有不同的朋友,你的社会关系总是在随着成长而自动更新。小学时候的同学兼朋友,不用到大学,长大了一点例如中学时候再见面都可能会觉得很陌生了。一段时间里,你因为陷入了一段感情,心情时常随着对方的一举一动而上上下下,于是时常找你的一位好朋友倾诉,频繁的来往、以及诉说和劝解的过程也使你和好友的关系更加密切了。在差不多的时间同时生育了孩子的两个朋友,因为有共同的热衷话题而把其他朋友抛在了一边儿。每周两次去练习街舞的时候,你也有个伴儿。两位在第一次工作的时候住同一间单位宿舍的朋友,后来都分别结了婚,并且买房子的时候也买在了同一个小区同一栋楼的楼上楼下,户型都一样。所以几乎每个周末都聚在一起联网玩《帝国时代》,打完游戏已经到了半夜,住楼上的那一个抱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趿拉着拖鞋就可以方便地从楼梯走上去。通常他们还会高频率地聚在一起喝酒、聊天;一方的老婆不在家的时候,就到另一个家里去蹭饭吃。    
    我们都需要朋友。    
    寻找那个同样愿意建立长期关系的人    
    我们最需要的是一双可以倾听的耳朵,一个即使在半夜你也可以给他(她)打电话的朋友,而且知道他会尽可能地帮助你。    
    可能你有自己的配偶。可是万一你烦恼的、需要向人倾吐的事情正是你和配偶之间的紧张关系呢?你会需要朋友。有人说,父母家在外地的女孩子——这种情况现在越来越普遍,最需要在婚姻外交一个同性的好朋友,因为如果吵架了都没有娘家可回。现在还有很多人买流行的“小户型”房子,因为总价便宜嘛。一位新买了房子的同事在大家AA制聚餐的时候谈起他的邻居,买了号称有48平方米的“小户型”,可是去掉了公摊面积之后就没剩什么了——进大门就是一间房间、旁边点缀着卫生间和厨房。我马上就想,这样的房子真的只是一个人住还好;两个人住都会有问题,万一想“摔门而去”的时候都没法儿摔。我的同事笑着说只好摔卫生间的门了。哈,这样也许更有威慑力,也会缩短冷战的时间,另一方会很快地来求你开门的。这有点像张爱玲以前讲的那个笑话:有个人拖儿带女去投亲,和亲戚闹翻了,他愤然跳起来道:“我受不了这个。走!我们走!”他的妻哀恳道:“走到哪儿去呢?”他把妻儿聚在一起,道:“走!走到楼上去!”——开饭的时候,一声呼唤,他们就会下来的。真是有趣!如果夫妻吵架,你想逃开一会儿,给好朋友打个电话、或者去朋友家呆一会儿是比较好的。总不至于要到酒吧里去买醉,现在上网找陌生人聊天也危险了,那样通常是别有居心的,说不定就闹出艳遇、第三者插足什么的来。    
    就算你们夫妻、或者男女朋友之间关系特别好,有时候也需要朋友。男人们聚在一起谈论女明星、汽车、机械或者别的一些事情,或者不方便在老婆面前说,或者老婆不感兴趣。女人们一起交换潮流情报、逛街,婆媳间的那点事情跟好朋友吐吐苦水比跟老公抱怨好。讨论事业问题有时候也是跟朋友好,妻子往往从切实的角度考虑而难以理解丈夫渴望去非洲保护野生动物的想法,丈夫也不像女人自己那么了解女人对35岁的恐惧。    
    交朋友确实是不应附带功利色彩的。想着升迁问题,勉强和老公上司的太太交朋友多别扭。不过一些长期的朋友关系确实来源于大家背景的类似。一个焦头烂额、为生计奔波的妻子和母亲,很难和一位时髦的、生活精彩的独身女子有太多共同话题;大家想去做的事情也不一样,很难配合。理想的长期朋友关系当然是大家有差不多的教育背景,然后总是处在差不多的人生阶段,例如都先后结了婚、讨论是否近期要孩子的问题时能互相理解、讨论升职问题的时候有共同语言、爱逛的地方差不多,很多时候简直是一拍即合;即使一方喜欢看话剧,而另一方并不喜欢,但也乐意听好朋友讲述自己所不了解的东西,而且可以说能从朋友身上学到不少东西呢。    
    在一群人当中,你总是能一眼发现你的“同类”。留同样的发型、用同样的香水、穿着风格类似,这些可能都是原因之一,但是又不全是。这种感觉很难描述。反正人们总是在一眼扫过一群陌生人之后,马上就能知道自己可能会和谁聊得愉快,进而发展为朋友,而根本不想和另外一些人交谈。    
    由朋友到密友的关系还需要长期的培养。关键是两个人都有建立一种长期关系的意愿,这跟婚姻在某种方面很类似。    
    为朋友付出时间    
    看过一篇美国人写的关于朋友关系的文章。里面讲到有一天她正在和丈夫隆重地庆祝结婚10周年,突然接到好朋友的电话,哭诉自己和丈夫已经分居。于是她在电话里和好朋友一直聊了两个小时,因为这个时候朋友非常脆弱,更需要她。    
    我觉得这个例子可能是太凑巧了。不过如果你想保持长期的好友关系,就要为朋友付出时间。特别是在朋友需要帮助的时候,要尽量放下自己手边的事情,赶过去帮忙。朋友就是这些时候用的嘛。    
    所谓密友就是表示保持一定频率的见面时间。住的很近的两个男性朋友基本上约定俗成地每周末(周五、周六、周日三天晚上中至少有一个、两个晚上)都泡在一起,有时候带上各自的妻子一起出去吃顿饭、玩玩游戏、再交流一下新的电影、发发牢骚什么的。而已经都结婚了的两位女性密友基本上保证每个月都抽出半天时间见上一面,通常是一起吃午饭、逛街买衣服、再找一间安静的咖啡厅聊聊天什么的。这种跟朋友的倾诉,被形容为“心灵的按摩”,感觉的确舒服。现在的技术发展也带来了很多交流的方便。一位朋友去另外一个城市工作三个月,大家也可以时常打电话,或在网上聊天。而每天所有人都大量转发的电子邮件笑话也是另外一种保持联络的方式。现在还出现了一些旨在使用户“通过真实生活中的朋友拓展朋友圈“的交友网站,如美国风靡一时的Friendster和国内的UUMe。与以前大家在网上胡乱搜寻陌生人聊天不同,这种“通过朋友交朋友”的网站要求用户首先加入自己的一些真实朋友,这是第一层的“好友”。然后朋友们再邀请他们的朋友加入,在这个树型结构中一个人最多能看到四层的朋友。用户可以像在以前的交友网站那样,设定条件对数据库进行搜索,例如找一个同样喜欢养宠物的人,但是看不到这四层范围之外的其他人。社会关系网络化之后,可以方便地使用网站提供的聊天室、即时通讯、短信等工具保持和朋友的联系。在这样的交友网站上做一些较为严肃的事情,例如买二手房或者卖二手车等成功率会比较大。因为朋友就是天然的过滤网,能解决诚信问题。    
    友谊的死亡往往就是因为交往淡下来,最后无疾而终,即或以后再见面也会互相感觉陌生了。而这种事情的发生往往是因为一方想退出这种关系,因为自己境遇不好、不愿意见老朋友,或者境遇太好、想交往更高级的朋友了。    
    “红颜知己”和“蓝颜知己”    
    一位男性朋友提醒我:“红颜知己”也是很重要的。据说科学的研究结果证明:跟异性交往能帮一个人健全性格。因为同性之间通常会固定地谈论几个话题,或者谈论同一话题的时候总有差不多的观点。而异性朋友之间谈论的话题是另一个范围的,可能你并不感兴趣,或者始料不及,但是谈起来会开阔思维、丰富你对人对事的看法。一帮小女子也纷纷嚷嚷着要有自己的“蓝颜知己”,生活才会完美。    
    不过这真是暧昧的提法,尺度很难掌握。一对夫妻,能够互相做知己,时常理智而坦白地讨论问题,这种关系比较理想。但是如果讨论得太多,似乎又不太妥当。例如胡兰成说张爱玲能跟他讨论他在二人关系之外的其他艳遇问题,甚至帮他评点各人的优劣和出主意。他说是因为张爱玲毫无嫉妒之心;其实恐怕是张爱玲自视甚高,这样做的时候含着一种超脱的痛苦的快乐吧。怪不得俩人在一起三年就分道扬镳了。    
    如果你的异性知己是在网上认识的,千万慎重,最好不要见面。让你们的关系保留在纯精神的层面吧。很多网上朋友会“见光死”,因为外表问题不合理想都会中断友谊;而且一旦在真实的生活中熟悉了,互相就不再愿意谈论心里话了。    
    无论如何,朋友是弥足珍贵的。交一个知己,让人受益匪浅。


第三部分 社会关系篇TIPS:关于生活智慧

    看时尚杂志的时候,特别喜欢看一些小小的栏目,告诉我们很多生活的智慧。日本杂志最会做这些小贴士,例如单身衣橱容量增大法,怎么让已经满满的衣橱能再放下新一季买的两双鞋、三个包、五件衣服,而且还显得井井有条;鞋架安排,同一个鞋架从以前能放十双鞋到现在能放十六双;还有什么“一居室装饰最佳定律”,帮你列出一个人要生活,必不可少的物品清单……    
    这本关于35岁以前要做的33件事情的书写到了最后,也特别想总结出一些能够即拿即用的“生活法宝”。或许可以让人写在便条纸上,随手钉在醒目的地方。就像很多人爱做无聊的测试题一样,做20道奇怪的题目得出一个分数,然后急急忙忙地找答案,看自己是属于什么类型的人、恋爱智商有多高、或者成为富人的几率有多大。    
    生活是太复杂的事情,但是我们偏爱简单的归纳,一切解释世界的科学恐怕都是出于同样的人类本性,几十种元素、多少条定律——这些就是世界的基础。    
    理想生活应该怎么样?    
    首先,老天保佑,让我不要再天天那么忙乱吧。我每天都想心平气和地一一实施我的诸多计划,好好地对待每一个人,可是一旦忙乱起来就什么都顾不得了,所有事情搞得一团糟。谁不是这样呢?    
    有一天我找到一份英文的清单,关于西方人总结的一些解除压力的办法,看起来很不错。我把它叫做“五分钟解决手忙脚乱”。包括:    
    早起15分钟;提前一天为第二天做好准备;不要过于相信你的记忆,重要的事情用笔记下来;修理不能正常运转的东西;留一把备份的钥匙;经常说“No”;有积蓄;避开消极的人;经常把重要的纸片备份;把问题看作挑战;经常微笑;为下雨做好准备;每天安排一个游戏时间(哈哈,“It’s show time!”);不要穿过紧的衣服;洗个泡泡浴;相信自己;培养幽默感;有自己的目标;对陌生人说“hello”;观星;停止坏习惯;今天的事今天做;观看艺术作品;控制体重;种一棵树;起立并做伸展运动;通常还有一个B计划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