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dna》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工作dna-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撒谎最麻烦的是,为了说服一个最知道真相的人,也就是你自己,你必须自我催眠,或者自我逃避。为了让自己彻底接受谎言所建构的内容,你一定不能诚实地面对自己。虽然说人前人后可以有两套说词,但是那容易使自己分裂,一旦分裂,谎言就容易出现漏洞。所以,越大的谎言,越需要催眠自己逃避真相。但是,一旦逃避真相,你就没有机会真正地看清自己犯下的错误,没法补救,更无法避免重蹈覆辙。
所以,诚实的第二个好处,是你永远可以直视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情,检查其中到底有哪些问题,应该如何改进。不面对问题,不知道如何改进,工作怎么可能进步?所以,诚实有道德与实际两方面的好处。


羞耻的推动


二○○六年的台湾报纸,翻开来有许多很刺眼的新闻,以及新闻人物说过的话。
其中,最刺眼的,应该是当一些人的行为被指出不当之处时,他们会以过去的现象、别人的问题拿来对比自己,强调为什么不去看那些人的不是,而要专挑他们的问题。
简言之,这是在“比烂”。
可以谈的基本功虽然很多,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求我们背后要有一种根本的推动力——羞耻之心。
不论是谈情绪,还是承诺、纪律、诚实,人只有有羞耻之心,才可能不停地检视自己的不足之处和缺失之处,然后设法找出改进之道。相反,如果没有了羞耻之心,到了凡事出现缺失都先去找别人更不堪的例子来自我安慰,甚至找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例来混淆公众焦点、模糊自我缺失的时候,那就到了遑论任何自我改进的可能、甚至连自我的存在都要毁灭的时候。
羞耻之心在哪里?说起来,这么无形的东西很玄。
但羞耻之心也很清楚,很具体。
当你的工作被指出问题所在之处时,当你的言行被指出不当之处时,如果你感觉到自己的耳朵、背脊突然热了起来,那就是羞耻之心。甚至,如果你为之十分沮丧、低沉,那也恭喜,因为那也是羞耻之心。
羞耻之心,是一种刺激。正是这种刺激,在逼使我们面对不足时哑口无言、无颜以对,进而下定决心绝不再犯同样的错误,直到找出突破前进之道。
没有了羞耻之心,也就没有了荣誉感;没有了荣誉感,也就没有了追求工作成就的动力。不论在任何岗位上,你的工作都是不可能做好的。


工作伦理之一:公私之别



除了基本功之外,我们在基层最需要切实要求自己掌握的,是工作伦理。
家庭里有家庭的伦理,上班族也有工作的伦理。这些伦理学校可能没有教,甚至公司也可能不会明讲,但它却是肯定存在着的。
有一次,一位长辈谈怎么评价一个人,我觉得很有道理。他说:“工作能力,可以从零分打到一百分;健康,好比要乘上零或一;品德,则是最后加上的正负号。”
也就是说,工作能力打到九十九分,健康如果不好,乘了零,那就一切归零。工作能力九十九分,健康也好,乘了一,但是如果品德不好,最后再加个负号,那么危害更大。
品德的课题,越是到了高层主管的层次,越重要。
当然,品德是无形的,也许相当主观,因此今天越来越容易被放在一边。但是,如同社会给道德定下一个最低的防线——法律;企业也应该给品德定下最低的一个防线——公私之别。
我试着把工作伦理整理成三条。
工作伦理的第一条,就是要明白“公私之别”。
公私之别,说来清楚,做起来却不然。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公私之别,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公司与个人,是相对的公私;公司的整体和里面的部门,又是相对的公私;社会和公司,又是一个相对的公私。这还只是最简单的举例。因此,不容易随时掌握自己在这相对之间的立场。
第二,公私之别,大多时候着重于直接而有形的金钱,但有时候也牵涉到间接而无形的利益。一个总统要发动对他国的战争,到底是为了国家利益还是为了解除自己绯闻案的压力?一个官员要公布利多的政策,到底是为了社会的公益还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政绩?一个总经理要冲刺业绩,到底是为了公司长期的发展,还是为了短期的账面好看?没有任何人能讲出个客观又绝对的所以。因此,也就不容易诚恳地面对自己。
正因为公私之别不容易掌握,所以这其中又有一个最低的标准:最起码,公司与个人之间直接而有形的金钱分际,一定要严守。
这种分际,大的固然要守,小的也不能疏忽。个人对公司固然要戒慎,公司对个人也不能马虎。
从小处着手,也许开始的时候会觉得有点儿繁琐,甚至觉得有点儿做作。但是久了,自然了,就会成为思考的一部分,习惯的一部分。
由这个基础开始,个人与公司,属下与上司,公司与同业,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公私之别,才可能练习掌握其分际。
和“公私有别”相对的,另有一句话是“水至清则无鱼”。“水至清则无鱼”会成为一句名言,不可能没有道理,但是,没有一定的功力和定力,最好还是不要信奉这个道理,否则,难免“浊水死鱼”。
打个比方,常听到一句口头禅是:“酒肉穿肠过,佛在心头坐。”然而真正的佛教毕竟还是另有一套基本戒律。不遵守这个戒律,佛是不会“心头坐”的。
公私之别,是企业里的基本戒律,是工作伦理的第一条。


工作伦理之二:主从之分


三十年前,我刚进入社会不久,有一次听一个人谈了麻将桌上的一个道理,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那位胖胖的先生是当时我老板的牌搭子。嗓门很大,平常讲话也常常口无遮拦,所以上了麻将桌也是他话最多,声音最大。
不知怎么,有一次他却和我聊起麻将桌上的规矩。他说:有人讲,麻将桌四边一样大,所以,上了麻将桌,就是不分父子,谁都一般大。因此,在麻将桌上很多人自己的牌打臭了,或是看别人乱了自己的局,口里就会不干不净起来。
“你别看我平常时候什么都讲得出口,”他跟我说,“在麻将桌上我可不会嘴巴不干不净。”
接着,他说出了他的道理:“麻将桌四边一般大,坐上去的人,人人平等。可是你得记住,你有下麻将桌的时候。下了麻将桌,是你长辈的还是你长辈,是你上司的还是你上司。所以,在麻将桌上,你不能没有分寸。”
事隔这么多年,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仍然很好奇,他说的话,尤其是最后谈到的“分寸”,为什么就让我有了那么深刻的体会。
如果在四边一般大的麻将桌上,我们都必须注意人际关系之间的“分寸”,那么在现实世界里,岂不更是如此?之后三十年的上班族生涯,“分寸”这件事情,一直没有离开过我的心头。
到底“分寸”要怎么拿捏?
首先,要明白“主从之分”,并且谨守“主从之分”。一个企业或组织,在层级高低上有主从之分;平行的层级上,工作任务的分配有主从之分。
自认为有本领的年轻人初进社会,不免会觉得自己的成长需要加速。这是好事,但是要在不破坏“主从之分”的前提之下。因此,“越级报告”是破坏上下层级主从之分的一个例子;“英雄主义”是破坏工作团队主从之分的一个例子。这些例子,都是要避免的。
在自己必须扮演“从”的角色时就能拿捏住“主从之分”,等到了自己要扮演“主”的角色时才能掌握住“主从之分”。反之,等到了自己是“主”的时候,就算你在全力控制手下的“主从之分”,那也只是出于官僚主义,而不是真正建立团队工作中的伦理。
既然是“分寸”,它的重点一定都在一些分分寸寸的细节上。所以,对任何人的言语及行为,都必须从最细小的地方注意起。
这如果算是平时的练习,那么有些特别时刻就要更加注意。
很多人会因为别人一时的失意或下台,而对他有言语、行为上的差别待遇。大家可能会觉得,现在你下来了,我们平等了,所以就“快意恩仇”起来。但是要练习自己对人际关系“分寸”的掌握,就得提醒自己这种时刻要特别注意。越是自己有资格、有能力“快意恩仇”的对象,这个时刻就越应该去仔细体会,自己要如何从言语或动作上最细微的地方正确对待他,掌握自己的“分寸”。


工作伦理之三:不背后说话


我们公司的工作守则里,还有两个“No”,也就是希望同事不要碰触的禁忌。
其中一个“No”是:不要不同意但不表达。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与主张。
因此,不论在和同事讨论还是接到上司指示的时候,自己有不同的想法与主张,一定要表达出来。
不表达,就是表示同意。同意,就不能在执行的时候大打折扣,甚至另走他途。不同意但不表达,对内对外都会制造事端。
另外一个“No”是:不要在背后发泄对别人的不满。(包括上司)
我们要求上司对属下有意见,第一个让属下知道。这是对当事人的尊重。
同样,我们也鼓励属下对上司有意见,第一个让上司知道。这也是对当事人的尊重。千万不要在背后发泄对别人的不满。
这两点要求,和“诚实”的要求有一体两面的作用,但又稍有不同。简单归纳的话,就是“不要在背后说话”。不在背后说话,听起来不像是什么积极进取的工作理念,但却是避免内部力量虚耗的工作伦理。
想要避免属下背后说话的恶习,上司必须以身作则。
举例来说,有些公司的管理者,到了要请他心中认为不合适的某位同事离职的时候,就碰到了一些心理障碍。所以他会想各种办法让这位同事知难而退,不是给人家穿小鞋,就是干脆四下放话,搞得整个公司谁都知道这位上司不喜欢或不满意这个人,但偏偏就是当事人不知道——或者,当事人有机会装作不知道。
我觉得这种背后说话,是最麻烦,也最不值得的事情。
第一,背后说话,很耗时间和精力,肯定不利于正常或积极的工作进展。
第二,这种上司在示范一种十分恶劣的企业文化,会给其他同事带来不好的影响。
练习基本功的时候,我们管不了自己的上司,但是我们管得了自己,可以先让自己养成任何时候都不随便在别人背后说话的习惯。


刘备的两个提醒


谈了四个基本功,又谈了三个工作伦理,就工作的原则而言,大概只能谈到这里。
接下来看看有没有什么方法来实践这些原则。
我不想从各个原则来谈各自可能的方法,太琐碎,反而容易模糊焦点。我要讲一个说起来很概括的,但事实上又是很实际的方法。
这个方法是两句话:“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
我是小学时候看一部改编聊斋鬼故事的电影时,第一次听到这两句话。后来,知道这是《三国演义》里刘备临死前,赠给他儿子阿斗的遗言。虽然早就知道这两句话,但是最近才越来越真正体会到这两句话的价值与力量。
不论是想练习“情绪”、“承诺”、“纪律”、“诚实”的基本功,还是想拿捏“公私之分”、“主从之别”、“不背后说话”的工作伦理,如果觉得这些事情太过虚无缥缈、太难以捉摸,那就不妨随时以“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这两句话来检测自己的言语、行为。
这里的“恶”、“善”,不只是道德上的定义与涵义。
练习控制情绪的时候,不该发的脾气却发了,就是“恶”。相反,如果控制住了,则是“善”。
练习实践承诺的时候,任何一个承诺了却违背的事情,就是“恶”。相反,如果实践了,则是“善”。
依此类推。
因此,“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就是提醒我们,所有这些基本功与工作伦理,都是从一些小事上锻炼出来的;所有这些基本功与工作伦理,也都是在一些小事上被破坏殆尽的。
刘备的这两句话,也可以换一种比较流行的管理说法。那就是“细节”的重要:细节是魔鬼,细节也是天使。
成败之分,在此。


爱唱歌的汤姆


不论来自朋友的激励,还是来自对手的竞争,都只是外界的作用。
真正的动力,仍在于我们自己本身。
回到自身,有两个因素很重要:一是意念,二是纪律。
意念左右所有事物的形成,以及发展。前面谈过。
纪律,则有助于意念的形成,以及实践。
意念与纪律,一体两面,相辅相成。有多大的意念,就需要多强的纪律。有多强的纪律,也就会实践多大的意念。
意念之重要,不在其大,而在其清晰。纪律的重要,不在其严苛,而在其规则。
在出版这个领域里,有一个职业叫作“版权代理与经纪”(RightsAgency)。所谓“版权代理与经纪”,说得简单一点儿,也就是代理某个作家、或某部作品,帮这个作家或这部作品,找到最好的出版者,争取到最好的版税待遇。
这个行业里,有一个人叫TomMori,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人物。
Tom是个大胖子,皮肤黑黝黝的,整个人都是圆形的组合,圆圆的眼睛、圆圆的嘴巴。在不谈生意的时候,大部分时间脸也都是笑得圆圆的。
他当然很成功。《洛杉矶时报》报导说他是全世界唯一开劳斯莱斯,手上戴好几克拉钻戒的版权代理者。
其实,汤姆先生是个日本人,名叫森武志。他是一个身在日本的版权代理者,却在以英语作家与出版者为主的世界版图上打下了一片天地。
汤姆当然会讲英语,但会讲英语绝对不是他能有这番成就的原因。
汤姆当然精明得厉害,但光是精明不会让人吃你这一套一吃二十年。
有一次,我和他在东京的街头连喝了两三听啤酒,又唱完卡拉OK后,我问他工作上有什么秘诀。
他看看已经快两点钟的手表,说:“不论我回家多晚,早上六点,我一定起来看CNN的新闻。九点钟之前,一定把该看的外文报纸看完。”
他的意念很清楚:要做版权代理者,就一定要站在世界舞台上,不能只是代理日本作家的作品了事。
他的纪律很彻底:一定要赶在别人还没醒来之前,先掌握这个世界的新闻,从其中发现有什么新闻人物是他可以去游说写作的对象,有什么新闻事件可以让他炒热手边代理作品的身价。
汤姆的作风十分强势。很多人不见得喜欢他。我看过很多人当着他的面和他笑得一样圆,但是背后提到他却是另一副表情。
但是每当我想到意念与纪律的时候,一定忘不了那个身体圆圆的,手上亮晶晶的,拿起麦克风可以把ILeftMyHeartinSanFrancisco连唱三遍的TomMori。


微笑的彼得


法兰克福书展原来只是德语系出版界的一个活动,二次大战之后,因缘际会,发展成最具国际性的书展。虽然有些英语系国家也设立了自己的书展企图取而代之,但都没有成功。今天的法兰克福书展,称为书展中的书展。不论哪一国出版界的人,每年总要朝圣一次,恭逢其盛。
参加这个书展固然有其收获,不免也有些挫折感。去过的人都知道:即使是日本这样的出版大国,在法兰克福书展的活动中,仍然处于边陲地带。更何况我们。
我去法兰克福,情绪就经常起起落落,直到有一年,遇见一位彼得先生。
那年,在第四馆里被轰炸得相当疲惫(这个馆以英美出版公司为主),于是找了一天下午,去了地理位置不算很正中的第五馆(全部是德语系),纯粹是亳无目的的闲逛。
避开了庞然巨物的贝塔斯曼出版集团,钻到三楼。那里都是一个个单一展位的小出版社。
在拥挤的人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