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会滋生浮躁
寂寞最易滋生浮躁。从某种意义上讲,够耐得住寂寞就是成功。可实际上,我们常常耐不住寂寞并被寂寞所伤。其实,在寂寞之时,只要我们找点事做,我们就能轻易打败寂寞。
寂寞对我们来说都不陌生,在我们无事可做时,寂寞就会如约而至。从生物学意义上看,长时间的寂寞可引起焦虑、烦躁、恐惧、伤感、沮丧、彷徨等心理反应,这些反应都可能对植物神经和腺体的正常运作产生负面影响。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作用的后果均对生物体的 存在有不良影响。有这样一个实验:分别把五只老鼠和一只老鼠放入靠近猫的笼子里,实验结果显示,结伙的老鼠在恐惧过后竟然做出向猫挑衅的举动,而孤独的老鼠则一直没脱离恐惧状态,直至永久性意识丧失。
俗话说得好“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是不等人的,无论你拥有多少财富,它还是无情地在流逝着,所以每个人都应该珍惜宝贵的时间,善待自己。没钱、没事业的时候寂寞,有钱、有事业的时候也寂寞,做人,怎么可以这般让生活不愉快、在寂寞中虚度年华呢?
要知道寂寞总是难免的,不成熟的人寂寞过后会更寂寞,成熟的人寂寞过后会更成熟。如果真是到了寂寞难耐的地步,不知如何是好,但又不太习惯与别人诉说,可以考虑以下提议:
1. 找点事做。喜欢做什么便做什么,按你的心意而行,有助你驱除寂寞。当你全心投入在自己最喜欢的事情上,自然能忘掉一切,再没有多余的空间让你自叹寂寞无奈。
2. 学会独处。独处是认识自己的最佳时机。很多寂寞的人想用恋爱来解救自己,结果只能形成依赖关系,受伤害的风险更大。你可以看书、听音乐、写作、弹琴等等,这样的独处很丰富,且很自在。
3. 工作适量。朝九晚五的八个小时,可能仍不足以完成你繁重的工作,但切忌过量,凡事适可而止,过分的工作量只会加重你的孤寂感!有人因寂寞而埋头苦干,使自己无暇去思考,可你不要忘记,工作并不是逃避的良方,只会使你更加寂寞。
4. 学会关心。关心自己,善待自己,注意衣着和发型,让自己更具吸引力和自信心。像关心自己一样去关心他人,接受他人,不要把每一个人都理想化。
5. 回归自然。大自然被誉为人类心灵深处的归宿,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心灵处以平静安稳、和谐快乐。闲时在公园散步、缓步跑或踏单车,可驱走所有闷气,重新注入新的生命力量。
6. 助人为乐。世界上需要你伸出同情之手的人数以万计,除了金钱上的资助,他们的心灵同样需要别人的关怀。选择适合自己的时间计划、参加各类的义工服务,这有助于你驱赶寂寞。
7. 多做运动。运动有益身心发展,会有效驱走郁闷忧伤,会令你身心舒畅,充满活力并保持健康。
8. 亲近家人。如果你的居所邻近父母、兄弟姐妹或其他亲戚的家时,切记要把握机会,时常去看看。因为毕竟你们有着相同的背景、历史、相同的血脉,家人每每都会站在你的一边,支持着你,别忘记要时常走访问候。
9. 找找朋友。去找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而将你的喜恶,感情与他们分享。
除此之外,你还可以早上起来精心打扮一番,上班途中试着对他人微笑;到超市看看有什么新装上市,逛得意犹未尽时,到餐厅吃一顿美味佳肴;洗个热水澡,弄个美发型,去看一部浪漫喜剧片……
总之,你要找点事做。要摆脱寂寞,就要乐观地生活下去,就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寂寞不仅是成功的必备素质,也是一种品质,一种修养,一种境界。
繁忙会导致浮躁
我们每个人都很忙,有时忙得自己心烦意乱、没有头绪,甚至忙得自己身心疲惫,这样下去我们的状况会变得很糟糕,也使我们变得浮躁起来。为什么不在繁忙时偷闲一下呢?偷闲一下,我们的状况就会得到改观。
世上有不少忙人,一忙起来就容易乱,头脑不清醒;一忙就容易烦,心情不得和平;一忙就很容易认识肤浅,不能研究问题,不能冷静认真思考,一忙就容易只顾得眼前,不能高 瞻远瞩。忙忙碌碌,往往忙得没有了主见,只能附和;往往忙得没有了远志,只能平庸。
当然忙可以使人感到过得充实,因为时间大都用这种或者那种事去填充起来了,觉得自己时间没有白过,其实仔细想一想,我们的很多时间都是在做无用功,甚至往往得不偿失。
人生在世,不能不忙,也不能没有闲暇。有忙有闲,亦张亦弛,才不会人为地绷断生命之弦,加速燃尽生命的膏油,才会使人既能享尽天年,又有所作为。要如此,关键要学会忙里偷闲。
宋朝诗人黄庭坚说过:“人生政自无闲暇,忙里偷闲得几回?”这就告诉人们人生是忙碌的,所以要学会忙里偷闲。忙里偷闲既符合文武之道,也符合自然规律。自然界都有忙闲的规律,春夏生机勃发,万物生长,到处燕舞蝶飞;秋冬收敛萧索,万物沉寂,处于休眠状态。人本身也是属于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人生不可不懂休闲,不可没有休闲。既然大多数人不可能有很多时间休闲,就只能忙里偷闲。忙里偷闲不是偷懒,而是让紧绷的弦放松,是给滚烫的机器降温,是为新的冲刺加油,它的好处是无穷的。
首先,偷闲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忙里偷闲是紧张工作过程中的自我调节,适当放松,也就是在没有感到疲劳时要提前休息,或主动休息。从生理学角度看,这是迅速恢复体力,提高工作效率的最佳方法。因为当人体感到疲劳时,体内产生的代谢废物——乳酸、二氧化碳、水分等在肌肉内堆积过多,会妨碍肌肉细胞的活动能力,长此以往就会积劳成疾。所以,在没有感到明显疲劳时,体内积蓄的代谢废物较少,稍休息一会儿便可消除。忙里偷闲,可以抽出很短的时间做些自己喜欢的事,如听音乐、散步、小憩等,都能起到放松作用,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偷闲有利于身体健康。白居易曾作《闲眠》诗说:“暖床斜卧日曛腰,一觉闲眠百病消。”说明了休息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当你躺下时,你的全身肌肉得到了放松,心率开始减慢,紧张感开始消除,心境也跟着平静下来。研究发现,工作中间哪怕只休息一会儿,如打5分钟的盹,收到的效果也会非同一般。国外有小资料说,一个人午休时,靠着墙壁坐下,手中拿一个小钉子,当打盹时钉子无意中掉下,此人也就达到了休息的目的。可见,偷闲的实质就是让紧绷的神经得到放松,哪怕放松片刻都是有好处的。
有的人会说:“我也想偷闲一下,但我实在是太忙。”其实偷闲并不难。
首先,偷闲要懂一点情趣,要有一点智慧。上班时终日与数据、图纸打交道的设计师们,如果回家能偷闲种些花草,养些犬鸟虫鱼,精神必然会豁然开朗和振作许多;每天忙于上手术台的医师,偷闲片刻若能读几页文学小说或幽默漫画,会心一笑之余,既舒缓了神经,又调节了心情,手术成功率或许会更高一些。
其次,偷闲还要有几分豁达。休闲、娱乐,最忌有功利心。去钓鱼,兴趣在“钓”,而不在鱼。即使钓了一整天收获全无,也不必气馁,因为钓的过程和情趣充分享受了,又有何遗憾?如果去看望亲朋好友却不遇其人,也不必沮丧,因为来回沿途市井风情全让你尽收眼底了,这岂不是经历了一回采风调查?凡此种种,如果都能以豁达的心态对待,那便是达到偷闲的至高境界了。中国有句古话:“自得其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忙里偷闲的精要在于“偷”。世界上许多杰出人物都是忙里偷闲的高手。毛泽东是个善于偷闲的高手。如在很忙的时间找一些比较闲的人谈些哲学问题。平时床头上放着许多闲书也是他的一个特点。周总理也很会忙里偷闲,在乘车时、接见外宾前或会议中间,打一个盹儿,养一下神,便马上又投入工作。在二战时,已近70岁高龄的英国首相邱吉尔,每天都坚持工作16小时以上,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原因之一就是他善于“忙里偷闲”,他坐上汽车就能休息,每天都坚持午睡1小时。晚饭后他便在办公室内的床上睡上两小时,醒后立即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直至次日凌晨。
忙中有闲,忙里偷闲,能够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享受到一种乐趣,这对于养生和养神,都有好处,对工作和生活更有莫大的益处。
不能善待自己的过失
谁都有做错事的时候,千万不要一味沉浸在后悔之中,长时间的后悔会使自己心浮气躁,后悔不仅于事无补,而且还会给身心带来严重伤害,从某种意义上说,后悔等于自毁。其实,偶尔做错了一件事,不要老跟自己过不去,要懂得原谅自己,善待自己的过失,不要让过失成为自己的绊脚石,而应让它成为自己的垫脚石。
人们常常因做错了某件事或错过了某次机会而后悔。
人们产生后悔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在做出决定之前对可能出现的消极后果有一定的预知,但由于疏忽大意或盲目乐观,对这种危险的苗头没能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决定人是非常后悔的,因为他已经接近正确的选择,只因一念之差发生了重大遗漏。
另一种后悔经常发生在盲目乐观者身上,决定者在制订行动方案时,有意回避不利的信息,对未来的困难、危险及不利条件根本未加考虑,由于没有任何心理准备,也没有任何有效的应急措施,因此,决定者只有惊恐和本能的防御反应,只能临时利用手头的力量补救一下,但终因补救措施的非系统化、非严密化而收效不大。
有的人经常后悔,而且经常经历相似的后悔,他们的过失往往不是新的过失,而是屡次重复旧的过失。他们的后悔仅仅停留在肤浅的情绪水平,没能深深地触及认知结构,没能很好地剖析失误的原因和吸取发人深省的教训。
如何将因过失而产生的后悔转化为深刻的教训呢?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反思后悔的根源,找出决定过失的原因。
2. 在陷入极度后悔的状态时,应淡化后悔的情绪色彩,积极采取挽救行动,但不应彻底遗忘后悔的情绪,适当地在心中保留后悔的经验才能对未来的选择很审慎。“健忘”正是屡犯相同错误的根本原因。
3. 在面临与过去相似的选择时,一定要仔细地回忆过去失败的情形,积极地利用过去的经验,从而避免犯相同的错误。
其实,只要留心,便不难预见过失。
首先,当选择者搜寻各种可能性,并且仅仅发现了一个可接受的方案时,他就倾向于忽视这一可能性的危险,无暇思索未来的威胁。如果他得不到反对这个惟一方案的任何信息,他就会迅速采纳这个方案。如果这个惟一的方案也很危险,且代价又很大,选择者就会认为自己已山穷水尽,没有选择的余地了,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感觉严重妨碍了选择者的思路,使之被动、草率地应付选择。
人们遇到难题向专家咨询时,也会产生一种顺从感或别无选择感。这时,人们十分情愿地听从专家的意见,认为他们的意见是惟一合理的。这种在专家面前的自卑感妨碍了人们的自主性,使人们轻易放弃了其它选择。
其次,选择者尽管已经意识到选择可能带来损失及后悔,但认为损失不会马上出现,他就容易低估损失的严重性。
再次,如果选择者认为自己的决定对自己的名誉和周围人不会造成巨大影响,他就不易预见到后悔。
最后,如果选择者确信自己不会再发现新的信息或新的可能性,他就会默认现实的选择,不再理睬可能出现的后悔。
高质量的选择是一种情绪中性的耐心选择,它不被有利条件冲昏头脑,也不被不利环境所吓倒,它始终怀有希望,又始终不掉以轻心,它要求人们保持一定的紧张度,投入一定的精力,这也是责任感的体现。
谁都有做错事的时候,千万不要一味沉浸在后悔之中,这样不但于事无补,而且会给身心带来严重伤害。一个人因为自己的过失而带来的后悔情绪,大致可向两个方向去:一个是因为后悔,反而心生力量,振作起来,重新再来;一个是由后悔而滑向自怨自艾的泥潭,懊丧不已,以至于自暴自弃。其实,偶尔做错了一件事,不要老跟自己过不去,要懂得原谅自己,善待自己的过失,不要让过失成为自己的绊脚石,而应让它成为自己的垫脚石。
一味地追求绝对的公平
这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一味地追求绝对的公平,只会导致心理严重失衡,使自己变得浮躁不安。其实事事都是公平的,那么公平在哪里?公平就在每个人的心里。
“这不公平!”人们常常在要求公平合理,都认为公平合理是人际关系应有的现象,每当发现周围有处事不公时,心里便不高兴。应当说,要求公平并不是错误的心理,但是,如果因为不能获得公平,就产生一种消极的情绪,就应当称之为心理问题了。
实际上绝对的公平并不存在,这个世界不是根据公平的原则而创造的。譬如,豹吃狼,狼吃獾、獾吃鼠、鼠又吃……,只要看看大自然就可以明白,这些受到威胁的弱者永远是不公平的,强者生存,弱者灭亡,优胜劣汰,没有公平可言。飓风、海啸、地震等等自然灾害对所有生命来讲都是不公平的。人类社会里,贫穷、战争、疾病、犯罪、吸毒等等不平等的现象此起彼伏。公平是神话中的概念。人们每天都过着不公平的生活,快乐或不快乐,是与公平无关的。这并不是人类的悲哀,只是一种真实情况,过去不曾有过,今后也不会有。
我们在生活中受到要求公平的心理影响,当公平没有出现时,我们会感到愤怒、忧虑。但是,不公平是常有的事,需要你运用自己的智慧与不公平进行挑战,以避免自己陷入僵化,造成自毁心理。
尽管相貌源于遗传,容不得个人选择,可还是有很多人为了自己的相貌愤愤不平:“我为什么会长的其貌不扬?我的个子为什么会这么矮?……”甚至有许多人身有各种残疾,他们更是抱怨老天的不公。有的人自暴自弃,就连心理也陷入了缺陷,而有的人满怀信心地向生活困难挑战,战胜了自己,完美了自己的人生。人的先天相貌缺陷生下来时已决定了,而出生后,人生要靠健康心理来延迟衰老的降临。美国总统林肯的好朋友曾向其推荐一个人来任职,受到拒绝后不解问道:“怎么能凭相貌来判定人的好坏呢”?林肯则回答:“四十岁以后每个人得对自己相貌负责。”不难判断,一个心理丑陋的人不可能相貌堂堂,反而会加速丑化速度,导致由美变丑。
如果你工作兢兢业业,却不如那些能力比自己差但会和领导搞关系的人受重用,这使你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公平的待遇。在这种处境中,不仅压抑人的良好心境,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而且会扼杀聪明才智与创造才能。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一个“公平理论”,认为职工的工作动机不仅受自己所得的绝对报酬(即实际收入)的影响,而且还受相对报酬(即与他人相比较的相对收入)的影响,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付出的劳动与所得报酬同他人相比较,如果觉得不合理,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导致心理不平衡,不公平感对健康产生的消极作用会十分明显。因此人们必须采取措施来消除这种不平衡的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