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破解幸福密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毕淑敏:破解幸福密码-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理想当成馅包起来。吃的时候,当然是先吃黄连了。它指的是有些人把目前的生活过得十分清苦,总想以后再来享受,他们日复一日地劳作,忍受万千辛苦,任劳任怨,把每一分钱都积攒起来,不敢有丝毫的放松。他们终年忙碌奔波,牺牲眼前的幸福,图的就是将来有一天,自己可以从容地享受幸福。也许有人要说,这样也不错啊,等到把黄连吃完了,不就苦尽甘来了吗?理论上可以这样说,那些持有黄连团子型幸福观的人,心里也是这样想的。殊不知,这黄连乃寒苦之药,长久地沉浸其中吞咽入肠,长期的奔忙劳累,人就受了内伤,早已麻痹了感知幸福的神经和能力,很多人根本就没有等到享受幸福的那一天,就积劳成疾撒手人寰。他们一直在预约幸福,却难得真正地享受幸福,实际上等于消灭了幸福。

    这类人多半热衷于攒钱,从来不知道享受,认为人生就应该是受苦,享受就是大逆不道。到老了,没有牙,吃也吃不动,喝也喝不下;要想出去旅游,四肢俱软,已经没有那个体力了。他一生还有很多愿望没有实现,就无声无息地驾鹤西行了。

    这种幸福观,在贫苦的中国底层百姓中比较流行,应该说,这种吃苦耐劳未雨绸缪总是生活在不安全状态的幸福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因为物质生活条件的低下和社会的不安全感所导致,有它滋生的土壤和一定的合理性。不过斗转星移,目前我们已经从温饱进入到小康社会,一味地把幸福推到遥远的将来,这是值得商榷和需要改变的方式。

第一部分 第17节:有意义的快乐就是幸福(14)

    很多人想要孝敬自己的父母,也总是把时间推到遥远的将来,总觉得自己还有一个又一个目标没有完成,等到有了更宽裕的时间和更多的财力,再来孝敬不晚。汉代韩婴所著《韩诗外传》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皋鱼周游列国去寻师访友,故此很少留在家里侍奉父母。岂料父母相继去世,皋鱼惊觉从此不能再尽孝道,深悔父母在世时未能好好侍床,现在已追悔莫及了。这正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为什么“亲不待”了?因为他们已经走了。大家常说“我父母一天好日子也没有过上”,指的就是这种遗憾。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也有这样一个故事。

    严监生病危时,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他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老婆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他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严监生家里算上继承来的财产,再加上自己省吃俭用的钱又去买田置地,旧产加新产,大致已有了十多万银子的家底,这在当地绝对算是大户人家。如此的大地主,严监生还是精打细算事必躬亲。他生病在床后,家人劝他进补,他却舍不得银子吃人参,直到临死,还在为两根灯草死不瞑目。这种幸福观,实在值得推敲。

    留一点时间给自己,留一点当下的幸福给自己。不要丧失了对过程的幸福感。幸福并不是爬到了山顶的那一刻,而是贯穿在攀登的全过程。不要给幸福开一张渺茫的支票,而且不肯签上自己的名字。这样的幸福支票,就是一个黄连粉制作的菜团子,你始终无法抵达香甜的核心,就算真的吃到了内核,才发现那内核不论原本多么香甜,在苦不堪言的大寒之药浸泡下,早已失了原味。

    排除病态思维,体会此时此刻的欢愉

    第三种幸福的类型:馊馅饼型。

    这一型和黄连团子有一点相似之处,就是都有馅。如果说黄连团子的馅还是甘甜的枣泥或是莲子羹,还有某种合理性和实用性的话,那么这第三型幸福,连馅带皮子,均一无是处。馅饼馊了,从外面包裹的面皮,到里面填塞的肉馅,对不起,全部是坏的。吃起来没有好味道,也不健康。然后还会引起拉肚子,损害身体健康。

第一部分 第18节:有意义的快乐就是幸福(15)

    这种幸福观,指的就是某些人固着于一种既对眼前不利,对长远也没有好处的生活态度。这种人很消极,认为自己根本就不配享有幸福,总是对生命采取破罐破摔的态度,没有希望感,放弃了对幸福的追求。一事当前,他总是能找到消极逃避的理由。

    讲个小故事。

    据说国外的一家马戏团正在演出,人们看到一头大象被细细的绳索拴在一棵小树上,正在乖乖地用大鼻子吃草,不远处就是大象梦寐以求的森林。

    人们问马戏团的首领,大象愿意表演吗?

    首领答道,大象做梦都想回到丛林。

    人们接着问,那大象为什么不跑呢?要知道,它的力气那么大,它真要跑,谁也拦不住它。

    首领说,是这样啊,没有人能拦住大象,只要它想跑,谁都没办法。

    人们不解,那大象为什么不跑呢?

    首领一努嘴说,你们没看到那条绳子吗?它拴着大象呢!

    人们就笑起来,说,这条绳子怎能拴住大象呢?只要它一使劲,这么细的小绳子马上就断了,大象就能回归森林啊!

    首领说,你们说的不错。但是,大象永远不会去挣脱那根细细的小绳子。它知道自己是无法挣脱这根绳子的。

    大伙儿万分不解,说您这根绳子是特殊材料制成的吗?看起来很普通啊!

    有人说着,还走到跟前,仔细地看了看绳子。的确,这是一条非常普通的绳子,别说是大象那一身排山倒海的气力,就是一个强壮点的人,也能把这绳子挣脱。

    首领说,不错,这就是一根普通的绳子。可是,你们要知道,它是从这头大象还是很小的小象的时候,就绑住它了。

    人们还是不解,说这有什么关系呢?

    首领意味深长地说,症结就在这里。当这头大象还是小象的时候,它就被这根绳子缚住了。它无数次地想挣脱绳子,都失败了。久而久之,小象知道自己的努力是徒劳的,知道自己是无法挣脱这根绳子的,它就不再做这种无用的努力了。

    人们惊呼,可是小象已经长大了啊,它只要再试一试,就能挣脱绳索回到大自然里去!

    首领说,大象并不知道这一点。它以为自己还是一只小象。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长不大的小象比比皆是。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专业术语,叫做“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来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他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以一定程度的电击,让狗感到很不舒服。狗想逃避,可是它被关在笼子里,上天无路,入地无门,逃避不了电击,只好被动地忍受。经过多次实验后,蜂音器先响起来,但在给狗以电击之前,实验人员就把笼门打开了,按说狗是可以借此逃走的。但是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真正的电击出现,就自动地先躺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

第一部分 第19节:有意义的快乐就是幸福(16)

    这个实验证明,在本来可以选择主动逃避的时刻,由于以往的痛苦经验所产生绝望的情绪,出现被动地等待痛苦来临的行为,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取得了初步结果的塞利格曼再接再厉,1975年,他开始用人当受试者,继续验证他所发现的“习得性无助”。

    实验是在大学生身上进行的,塞利格曼把学生分为三组:

    第一组学生听一种噪音,这组学生无论如何也不能使噪音停止。

    第二组学生也听这种噪音,不过他们通过努力可以使噪音停止。

    第三组是对照,不听噪音。

    当受试者在各自的条件下进行一段实验之后,再让他们接受另外一种实验。实验装置是一只“手指穿梭箱”,当受试者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一侧时,就会听到一种强烈的噪音,放在另一侧时,就听不到这种噪音。

    实验结果表明,在原来的实验中,能通过努力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以及未听噪音的对照组受试者,他们在“穿梭箱”的实验中,学会了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使噪音停止,而第一组受试者,也就是说在原来的实验中无论怎样努力,也不能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他们的手指仍然停留在原处,听任刺耳的噪音响下去,却不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

    通过这个经典的实验,表明“习得性无助”不但会发生在动物身上,在人身上也同样会发生。最可怕的是,人在一个情境中形成的“习得性无助”还会迁移到其他情境中。比如你读书成绩不好,下次让你去种树,你会觉得自己也做不好,树肯定会死的。再下次让你去推销,你也觉得自己做不好,一件产品也卖不出。

    “习得性无助”有这样一个形成过程:频繁体验挫折——产生消极认识——产生无助感——出现动机、认知和情绪上的损害。

    这种习得性无助,会让我们丧失了对幸福的感知力。

    如果我说,有人会一再地拒绝幸福,一定会有很多人反驳我说,幸福是多么美好的时刻,怎么还会有人要拒绝呢?可是,看了以上的例子,你是不是会赞同——当那只屡受电击的小狗,放弃了可以脱逃的机会,就是放弃了可以争取的幸福呢?

    你会不会赞同——那头大象,忘记自己已经长大的事实,就拒绝了唾手可得的幸福呢?幸福不是从天上落下来的,是奋斗来的。因为害怕失败,就拒绝了奋斗和挑战,那也就是从根本上拒绝了幸福。

    简言之,馊馅饼就是当下不幸福,将来也不幸福。很多人就是如此委屈地活着:为了金钱,在一个很不喜欢的人手下苟延残喘。为了舆论,在一桩极不幸的婚姻中挣扎;为了提升,在一个很不惬意的单位佯作笑脸;为了讨好他人,用整整一生来揣摸他人的心思;为了一个户口,一个身份,反倒完全忘却了自己是谁……这就是馊馅饼的幸福观。

第一部分 第20节:有意义的快乐就是幸福(17)

    忽视身体的语言,我们创造了自己的疾病

    现在,我们来讨论第四种类型的幸福观,我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幸福的包子。

    包子是由包子皮和包子馅组成的。包子皮,就相当于我们当下的欢愉。吃包子,总是要从包子皮开始,如果在每一口的品尝当中,都感到快乐,那是多么享受的过程。包子馅呢,就相当于我们长远的理想,就是我们赋予自己生命的意义感。包子皮和包子馅是紧密相连的,一个好的包子,应该是薄皮大馅,味道鲜美。它象征着我们相信自己能够把握幸福,享受幸福,在任何时候都能看到希望,都能找到正面积极的方向,都能投入自己的情感,并珍惜时光。换句通俗的话讲,就是活在当下,眺望未来。既能吃到松软美味的包子皮,也坚信在不远之处就有更棒的有肉有菜的包子馅真实地存在着,富有营养,可以获得更加满意的未来。

    要知道,心理健康了,一定会对整个身体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连疾病也会对幸福的包子们敬而远之呢。

    路易斯?海,是一位美国的女心理学家。

    她说,我们每个人的生命经历,完全是我们自己创造的。我们自己要为自己负起责任。而我们现在的想法,创造着我们的未来。也就是说,如果你打算做一个幸福的包子,你就真的会有美味的馅料和松软的包子皮。如果你中意馊馅饼,那么,这个难吃而有毒的东西,就在前边热气腾腾地等着你呢!

    世界最有力量的东西,就是“此时此刻”。做一个幸福的包子,就要学会欣赏生命进行时的风景。

    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受到自我憎恨和内疚的伤害,总觉得自己“还不够好”。我猜你刚刚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会很伤心。不过,如果我们打算成为幸福的包子,那么,你坚信自己可以改变。就从发现这个问题的那一分钟开始改变,永远都不算晚。

    路易斯?海有一个令人振聋发聩的说法——我们每个人创造了自己的疾病。

    当然,她不是第一个提出这个观点的心理学家,但是她列出了一个表,一一列举了导致疾病的可能的思维模式,还有治疗这些疾病的新的思维模式。我对她的这一部分建树,简直佩服之极。她当然也不能保证这些说法是百分之百的有效,不过根据统计,有超过90%的心理原因导致的疾病是准确的。

    下面,我就复述一下路易斯?海的观点。

    首先他强调我们要学会听到身体的讲话。身体的语言,有时候是模糊的有时候声东击西含糊不清。我们要有和自己对话的经验。路易斯?海给出了一个一个身体语言的小词典。

    “头发”代表了力量,在某种程度上,也释放着求偶的信息。脱发,表示着健康程度的下降,过度的紧张。

第一部分 第21节:有意义的快乐就是幸福(18)

    “耳朵”,代表着听。当耳朵出现问题的时候,代表着在某种程度上,你再也不想听到某些东西了,代表着你对听到的东西生气。

    “眼睛”代表看的能力。当眼睛出现问题的时候,通常代表着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东西,是你不愿意看到的。比如我们有这么多戴眼镜的孩子,那就是他们对过重的学习负担的无声反抗,如果他们对这些无能为力,他们将在无意中调整自己的视力,这样他们就看不大清楚了,可以保护自己,不愿面对未来。

    “颈部”代表着灵活。特别固执的人,尤其是对环境有某些顽固的感受的人,容易罹患严重的颈椎病。比如有些人就顽固地相信自己从小学来的方式是最好的。他们不愿意改变的时候,颈椎往往成了替罪羊。

    “咽喉”代表着我们大声说话的能力,表达你所希望得到的,你所企求的。当我们的喉咙出现问题的时候,通常意味着我们觉得自己说某些话是不恰当的。它还代表着身体内部的创造力。能量集中在咽喉部。

    比如,当你准备发言的时候,你通常要清清喉咙。

    当你表示厌恶某些人的时候,你会吐唾沫。中国有句话叫做“唾弃”,当我们没有能力做真正的抗争的时候,我们往往把能量放在咽喉部。

    “后背”代表我们的支持系统。后背出现问题,意味着我们感到没有支持。如果觉得自己失去了家人、配偶、孩子、老板、朋友等人的支持,感觉到支持受到破坏的时候,人极容易感到背痛,丧失力量感。大家常常会说“身后有强大的力量”“背负着重大的责任”,就是这个意思。当我们支持某个人的时候,我们会说,我会站在你的背后。还有,没钱或是害怕没钱的时候,也容易背痛。

    “心脏”代表爱。这就不多啰嗦了,你看看到处都是红色桃心,就明白这个观念是如何深入人心了。

    胃有病的时候,一般来说是有什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