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破解幸福密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毕淑敏:破解幸福密码-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可以大到国家,例如李煜的亡国之痛;可以是一只小小的宠物;可以是一个梦想,例如上大学;可以是一个机会,例如提升和调动;可以是一个名分,例如学位和职称;可以是一所建筑,例如老房子;可以是一个角色,例如法定的身份;也可以是一份工作,例如失业……

第二部分 第56节:封印悲伤,再建自我(3)

    我们正在经历哪一种悲伤

    丧失的范畴,简直是天罗地网无所不包,分类也是千奇百怪。

    不管怎么难,咱们还是大致分分类,这样比较容易讨论。

    第一类:成长性的损失。

    这种损失,是任何人都几乎要经历的,你注定逃不掉。

    第一条,就是你呱呱落地,失去母腹中的温暖安逸,开始吸入冷空气,开始嚎啕大哭,然后自食其力地吸入乳汁。

    这第二条,是弟妹降生,失去父母的高度关注,并且是唯一的关爱。目前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这一条在城市里的潜在影响被忽略,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出生次序的变化,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是很大的。

    随着时间推移,我们慢慢长大,就要上学了。为什么平日里会看到那么多回忆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的文章?就是因为在上学之前,孩子基本上是不需要承担什么义务和责任的,那是一生当中最放松的时刻,除了玩耍,没有其他必须要办的事情。上学就不同了,旧时读书第一天被称为“开蒙”,就是说你以前是在混沌的蒙昧中,只有从读书开始,才渐渐开启了对世界的了解。

    你继续长大,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青春期。从此,童年就一去不复返了。

    到了青春期,强大的荷尔蒙开始汹涌澎湃地流入血液,让年轻人变得格外敏感好斗,对异性充满了好奇和好感,这是生殖繁衍的本能,也是个体获得社会认知的发轫之时。如果在这个时间段遭受到失学、失恋等等打击,或者是没有结果的单恋、暗恋,都会给年轻人造成相当惨痛的哀伤之感和长久的负面记忆。我觉得这一阶段是人生中非常脆弱和危险的时刻,因为年轻的心特别纤细易感,但经验又比较缺乏。在我们的教育里,常常说青春是多么可爱啊,多么美丽啊,很少有人说这个阶段是多么苦痛啊,多么危险啊!哥德所写《少年维特之烦恼》就是明证。少年维特为了失恋这件事,不单烦恼,最后还自杀了。要是中老年维特,估计结局就可能平和很多,没有这般惨烈了。很多人怀念童年,就是在抵制长大。证据之一,就是胡子拉碴或是皱纹遮脸的男子和女子,还在勉为其难地自称是“我们男孩子”“我们女孩子”。某次在电视里听到一位39岁的女士说自己是“女孩子”,有点为她害臊。不过,我愿意理解她,因为她在怀念当孩子的时光,心智尚未完全成熟。

    之后,开始工作了。大学毕业了。大多数人从此不再上学,告别了学生时代。上学这件事,我一向认为是世上诸事中较单纯的一件事。你不必自己开拓,跟在老师屁股后面走,走得都是别人出来的康庄大道,同学间也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如果说人一生当中一定要找出个伊甸园,我觉得学校基本上符合标准。可惜,你不可能总是上学,就像亚当与夏娃被上帝从伊甸园赶出一样,读书的人们也一定要失去长着苹果树的学校,被抛入错综复杂险象环生的社会。

第二部分 第57节:封印悲伤,再建自我(4)

    谈恋爱成功了,你就会结婚。结婚就失去了独身的自由。你加入了一个互助组,从此不得再我行我素地单干了。别以为结婚以后是幸福,幸福这张保险单,要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段存入,然后才能得到实惠。但丧失自由这件事,顷刻就会发生。

    丧失还远远没完呢。生了孩子,就失去了二人世界的单纯和轻松,从此抚育一个生命的重担,义不容辞地放在了你还没有彻底准备好的双肩之上。你丧失了随心所欲和单打独斗的权力。从此,在你的很多闲暇时刻,你不能再说“我”,而只能说“我们”。

    如果说以上我讲的主要是外在的丧失,那么随着你不可抑制地进入中年和老年,你将丧失最好的身体状态,你面临着自身机能退化和日复一日的衰老。这种丧失的察觉,是令人心碎的。电视广告里说可以用科技对抗衰老,可以让时光倒流等等……之所以广告商要这么说,是在诱惑你。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他只不过是要骗你掏腰包。衰老的大趋势不可扭转。

    哈!我想你对丧失感到心惊肉跳了吧。且慢,还有更严峻的事态等着你呢。你要退休,失去工作。

    丧失工作的悲伤,不仅仅是减少了一部分收入,其实由于现阶段各种商业保险的介入,退休造成生活水准的下降,让人经济上有强烈丧失之痛的,毕竟是少数。退休造成的丧失,是你被社会主流所甩出,你丧失了单位,丧失了身份,丧失了一种价值感。

    丧失还会不请自到。你将得到疾病,在得到疾病的同时,你在健康这条防线上,被逐一攻克堡垒要塞,直到全线失守。

    之后,一个巨大的永恒的丧失,摆到了你面前。你将死亡,失去生命。

    还有一种丧失,非常严重,但我拿不准把它归入哪一个年龄段比较相宜。这就是失去双亲。它可以在你很小的时候发生,甚至在你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就发生了。也可能在你很老的时候发生。但无论这种丧失发生于什么时刻,它对你的影响,带给你的撕心裂肺的丧失感,都不会减轻。我亲眼看到一位遗腹子,在60岁的时候,提到自己从未见过一面的父亲,是怎样的涕泪滂沱。他觉得自己一生都没有从丧父的阴影中走出来,那个没有见过面的父亲,主宰了他的一生……

    以上所说的丧失,是我们每个人都几乎要经历的,你逃不掉的。假如你不经过丧失双亲之痛,那只有一个法子,就是比你的双亲更早辞世,让父母演出一场“老年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我相信,相较之下,我们还是自己来承担丧失比较好一点吧。

    第二类丧失,称为“创伤性损失”。

    这类丧失,不是每一个人都必定要经过的,但也绝不像想象中那样少。这类损失的时间表,覆盖了所有人的生命过程。特点是突发和不可预测性,这样就更带来了某种不公平感。正如古话所说:不患寡而患不均。对于财富幸运等等好事,很多人持这种观点,对于丧失,我相信更多的人也持这种观点。所以,这种丧失一旦发生在自己身上,就更难以接纳,会让你在与他人的比较当中,更多地感受到不公平,也就更生痛楚。

第二部分 第58节:封印悲伤,再建自我(5)

    比如天灾人祸。战争、事故、车祸、火灾、水患、地震、遗弃、强奸、性侵犯、夫妻分居、离婚、流产、残疾婴孩、白发人送黑发人……

    除以上两类外,还有第三类,就是:预期性损失。

    换句通俗的话讲,就是“未雨绸缪”的损失。

    有一些损失尚未发生,有些人已经把它预期在内了,这就是预期性损失,会给人带来预期性的悲伤反应。

    例如:得知亲人身患重病,虽然死亡的威胁并非迫在眉睫,但足以让他的亲人产生深深的丧失恐惧。2009年经济危机席卷全球,虽然自己的企业还没有裁员的计划,但某些人感到了丧失的威胁,已经寝食无安了。有一个女子怀孕后,天天害怕生一个畸形的怪胎,结果是忧虑过度,提前早产。孩子倒是没有异常,但体质极弱。这就是预期性的丧失带来的恶果。

    悲伤只是生活的一面,我们要寻找它的幸福面

    悲伤是一个人生命中积聚了压力与危机的凶险时刻。如何应对,对于一个人的幸福感至关重要。

    听了悲伤这么多的危害,你也许会想,要是有一个法子,能让我们预防丧失,就不会引发悲伤。这可能是应对悲伤最好的法子。凡事预防为主嘛!

    那么,丧失能不能预防呢?

    丧失如影随形,无法预防。丧失广泛存在,不可避免。由丧失引发的悲伤,也是处处皆在、不可避免的。

    在人的一生中,每个人都会经历种种悲伤时刻,特别是童年时未经处理的悲伤,回忆会储存在我们身体的各个角落,如果一直得不到正面的宣泄或是表达,那么,它们会累计成心理和情绪上的重大包袱,影响我们的成长。如果能够得以良好的处理,将悲伤升华,就会促进我们的成长,更好地感知幸福。

    让我讲个司马迁的故事,他的丧失和升华,可谓是旷古难寻。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38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宫廷所藏的所有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真是得天独厚。他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到了太初元年,也就是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参与的我国第一部历书《太初历》宣告完成。之后,司马迁动手开始编写《史记》。

    天汉二年,就是公元前99年,汉武帝先是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三万,攻打匈奴,结果李广利吃了大败仗,几乎全军覆没,只剩李广利逃了回来。之后,李广的孙子李陵担任骑都尉,带着5000名步兵跟匈奴作战。单于亲自率领三万骑兵把李陵的步兵团团围困住。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英勇杀敌,5000步兵杀了6000名匈奴骑兵。单于调拨更多的兵力,仍然无力与李陵抗衡。就在单于准备退军之时,李陵手下有一名士兵叛变,将内部军情告发,说李陵后面没救兵,并教匈奴部下制作连发弓箭。单于继续与李陵作战,李陵寡不敌众,突围出来,被匈奴逮住,李陵投降了。

第二部分 第59节:封印悲伤,再建自我(6)

    消息传来,朝廷的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降于匈奴。汉武帝对太史令司马迁说,谈谈你的意见。

    司马迁不喜欢落井下石,而且觉得情况还没有调查清楚,就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5000,他深入敌人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人强辩,不是存心反对朝廷吗?”就把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审问。司马迁被关进监狱后,案子落到了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了吗?!”他觉得自己没有错。后来,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干脆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并判司马迁死刑。第二年汉武帝又处司马迁以宫刑。

    什么叫宫刑呢?就是用刑罚,使受刑者丧失性能力,从而断子绝孙。在十分重视子嗣和后世香火的封建社会,传承着原始初民对生殖器的崇拜,生殖器的价值仅次于头颅。这是非常严酷的刑罚,从五刑的排列来看,宫刑是肉刑中最重的,仅次于大辟(也就是斩首)。宫刑又称蚕室、腐刑、阴刑和刑,这些不同的名称都反映出这一刑罚的残酷。所谓蚕室,据唐人颜师古的解释:“凡养蚕者欲其温早成,故为蚕室,畜火以置之。而新腐刑亦有中风之患,须入密室,乃得以全,因呼为蚕室耳。”这就是说,一般人在受宫刑以后,因创口极易感染中风,若要保全性命,必须在受刑之后,拖入像养蚕宝宝一般的密室中(也许是最早的无菌室概念),在不见风不见阳光的环境里蹲上百日,创口才能愈合。

    宫刑为什么又叫腐刑呢?这是因为对于受害者来说,不但肉体痛苦,再无生殖繁衍之机会,而且心灵受辱,从此像一段腐朽之木。宫刑在摧残受刑者身体的同时,还强烈地阉割了受刑者的精神。受刑人觉得终生受辱,生不如死。不单侮辱了自己,还污及先人,见笑亲友。司马迁在狱中,备受凌辱,“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司马迁《报任安书》),几乎断送了性命。

    司马迁的意志不可谓不顽强,可是他每当想起自己受宫刑这一耻辱镜头,都要发汗沾背,想“引决自裁”,不想再活下去了。

第二部分 第60节:封印悲伤,再建自我(7)

    如果不接受宫刑,司马迁只有寻死。我相信司马迁一定进行了极为激烈的思想斗争。在当时那种情况下,选择“死节”是一种解脱,活着要承受的痛苦实在太多太多,活着比死去更需要勇气。司马迁想到自己多年来搜集资料,胸怀写宏大史书的夙愿,为了完成《史记》,他不能死。

    于是司马迁放弃了死亡,选择了隐忍苟活。他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宁愿忍受所有的嘲笑、侮辱,坚韧地活在冰冷人间。

    司马迁丧失了“官职、地位、安全、健康、名誉、仅次于性命的生殖机能”,他却留下了一部千古绝唱——《史记》。

    司马迁是“丧失”之集大成者,却没有沉浸在哀伤中。他把哀伤变成了伟大的力量。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丧失”,中国有句古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说的是对所有的灾难,都有另外的阐释意义,都可以把它当做硬币的这一面,硬币必定还有另外一面。不过,在灾难初期,悲伤初期,当事人是没有能力看到这一点的。因此,不能苛求。好在,我们还有“时间”这位极有耐心的评论家。

    接受丧失的现实,开始建立新的生活秩序

    那么,如何处理悲伤呢?

    最关键的是,我们要区分正常的哀伤和过度的哀伤。

    既然承认了哀伤的不可避免性,那么,在合理的范围内,我们就要接纳哀伤。但是如果哀伤过分了,强烈地影响了生活的质量,我们就要求助他人还有医疗手段。就像小伤小病可以挺过去,但严重的疾病,就一定要去看医生了。

    下面,咱们讨论一下如何区分正常的悲伤和过度的悲伤。

    正常的悲伤,通常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我们的理智和情感都无法相信这件事真的发生了。通常见到的反应是“否认”。

    “这不是真的!”

    “你骗我吧?”

    “开玩笑吧?请你再说一遍!”

    这个时候,作为周围的人,要理解当事人的反应。你不要觉得这个人怎么不通情理,怎么能把这么大的事儿说成是开玩笑,这种事儿,谁敢骗你啊?!当事人只是因为无法承受这种突如其来的丧失,希望它不曾发生。

    第二阶段的哀伤反应是震惊。

    当事人知道事情是无法否认的了,他会说:怎么会这样!怎么能这样!这是不可能的!天啊!怎么能出这样的事!

    第三阶段的反应是麻木迟钝。

    当事人失去了对事物的理解力,和现实有一种脱节感。你问他话,他没有回答,或是所答非所问。当事人沉浸在自己的孤独世界里,拒绝与人交流。我们常常听到某人在听到噩耗的当时,立刻就昏过去了,这就是麻木状态最严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