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51节:从自卑走向幸福(26)
这样的孩子,就是自卑的后备军。
诚实果敢,智慧助人,勤劳朴实,守时互信,任劳任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善解人意,享受在后……这些都是优点。
早睡早起,拾金不昧,歌声悠扬,舞姿柔曼,这些也都是优点。
字写得好,衣服洗得干净,会修理电器,能爬山会开汽车,这也都是优点啊。
吃饭不掉米粒,指甲总是剪得短短的,没有污垢。牙齿刷得很洁白,脸上常带笑容,睡觉不打呼噜……
不作践自己的身体,不染黑自己的语言,不屈膝以把自己调成讨好众人的姿态,不让自己因为懒惰而装扮成散淡的人。
这些也都是优点!
多看自己的优点,不是让你骄傲,是让你树立起信心,也学会懂得欣赏别人。
记得啊,不要做一个完美主义者。
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太阳有黑子,月亮有阴晴圆缺。十个手指头伸出来长短不齐,伟人还说自己是三七开呢,我们能做到5。1比4。9,也就不错了。
在决定不做一个完美主义者之后,你就要宽容自己。出了差错,找到了原因,制定了避免的措施,适当的自责之后,就向前看。旧的一页翻过去了,新的篇章开始了。不在写满了字迹的纸张上画新的图画。
回顾自己的成就,如果你愿意,就把自己已经取得过的成绩,写在一个精美的小本子上,自卑发作的时候,不妨拿出来看看。你有过怎样的胜利?不管它们看起来如何微不足道。从赢得一场比赛的冠军,到气喘吁吁地爬到了山顶。
你成功地面对过怎样的挑战?从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到学会了一项本领。
你有什么技能?从一门手艺一个秘诀到炒得一手好菜。
他人对你有过什么正面评价?从领导说这个人很有潜力到街坊老奶奶说你有孝心。
估计这个法子很多人觉得陌生。咱们耳熟能详的话是“不要躺在功劳簿上”,好像功劳簿是个让人丧失斗志的朽坏榻榻米。也许,对少许狂妄自大的人来说,功劳簿是有害的,躺在上面更是退步的温床。对一般人来说,功劳簿是可以有的,甚至是必须的。只是你不必躺在上面,你看看,想想自己也曾成功和胜利,当自卑的情绪悄然隐退之后,你就把功劳簿从容地收起来,然后斗志昂扬地重新出发。
你要不断地鼓励自己。注意啊,鼓励和表扬是有不同的,表扬更多的是看到结果,而鼓励是看过程。主要是自己是否已经尽力?我们习惯于别人鼓励我们,但是,不要把鼓励看成是别人的专利,要大力提倡鼓励和自我鼓励相结合。对别人,我们要多多鼓励:做父母的,要鼓励孩子;做丈夫妻子的,要鼓励爱人;做领导的,要鼓励下属;做朋友的,要鼓励朋友。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自我鼓励。要知道,我们身体里百千亿个细胞,漫长的血管和搏击不停的心脏,都在期待着鼓励。我们的胸膛、大脑、眼睛和四肢百骸,都需要清晰地明确地充满温情的鼓励。清晨你醒来,鼓励自己这是新的一天,太阳再次升起,烦恼留在黑夜,一切重新开始。夜晚你入睡,鼓励自己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你都在学习中成长。
第一部分 第52节:从自卑走向幸福(27)
找到新模式,覆盖内心深处的自卑
前面我们提到过内心深处的不良规则模式,你先是要找到它,然后就使用“覆盖”的功能,用新的模式代替它。
如果你以前是这样想的:我小时候受到过侵害,我要把自己封闭和保护起来,这样我就不会受到侵害了。
新的模式:我已经长大了,我有能力来保护自己。只要我是坚强的,就没有人能真正伤害到我。所以,我可以在平等的条件下,和更多的人接触。
再比如:
旧模式:如果有人批评我,这就意味着我失败了。为了避免失败,我要尽量躲避那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和场合。如果有人批评我,我就要在第一时间把他顶回去,不然更多的人知道了并同意他批评我的说法,那我就更失败了。
新的模式:谁都有可能失败。这不是耻辱,甚至可以说是成功的奠基石。失败并没有什么可怕,下一次我会做得完善。批评的人,不管他是出于什么动机,只要他说得对,我就可以接受。如果他是恶意攻击我,那么,暴露的只是他的狭隘,对我并没有伤害。我相信大多数人,是可以信任并且明辨是非的。就算是在一个短暂的时间范围内,不能正确地评价我,这并不会妨碍我的努力。
旧模式:失恋了,这非常痛苦。因为我被人抛弃了,她(或者他),为什么不选择我呢?这说明我不可爱。我是一个失败的人,在对方眼里一无是处。
新的模式:我们并不因为另外一个人的评价变化而随之改变。我还是我,我们的价值来自自我的尊严,别人无法剥夺。我不是因为别人的可爱而存在。姻缘这个事情,有很多因素,并不是因为你的好或是不好就能够决定的。做出这个决定是对方,并不是我,我不必为此负责。事情最坏能发展到什么地步呢?地球不会停止转动,我也不会因此死掉。我可以悲伤一段时间,但不必沉溺于此。设想一下,如果我的好朋友失恋了,我就觉得他没有价值了吗?当然不是这样的。好了,既然答案很明确,我就忍耐这一段日子的伤感,相信时间会让我慢慢复原。
你不必是一个伟大的人,只要是个感觉良好的人就行了。
我们常常是从别人的眼里来判断自己的。但其实评价这个东西,有时候很靠不住的。
比如:
滴滴涕(DDT)是第一个大量使用的有机合成杀虫剂。早在1874年,人们已发现,用氯苯和三氯乙醛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具有杀虫效力。1939年,瑞士化学家保罗?米勒发现这种物质可以能迅速杀死蚊子、虱子和庄稼地里的害虫,命名它叫滴滴涕。保罗?米勒因为这个发现,得到194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并为之申请了专利。滴滴涕是1943年正式投入生产,在上个世纪40年代广为人们使用。说起来,这个滴滴涕实在是厉害,对昆虫有极强的触杀和胃毒作用,用于防治庄稼、果蔬的害虫都有极好的效果,用途非常广泛。在之后的30年里,滴滴涕一直是最重要的杀虫剂。正当人们为滴滴涕的神效而欢欣鼓舞的时候,滴滴涕强大的副作用暴露了出来。它不易被生物分解,会在土壤和水源中残留下来,造成持久的环境污染,于是,人们纷纷反戈一击,封杀滴滴涕。自1971年之后,许多国家对之实行禁用。
第一部分 第53节:从自卑走向幸福(28)
同样一个滴滴涕,当年喜获诺贝尔奖光彩夺目,如今几乎成了人民公敌销声匿迹。由此可见,人们的评价有时候完全靠不住。
再比如咱们都熟知的一句话:“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说的也是评价这个事情,受时间、地点、情势的影响很大。如果你总是按照外界的评论来修正自我的认知,很遗憾,你的头脑就成了被复印的A4纸。
再者众口难调。好比吃饭,有的人不喜欢川菜,嫌太辣,这并不能说明川菜不好。有的人嫌粤菜太清淡,这也不能说明粤菜不好,只能说明人们的评价体系是多元的。如果你跟风,特别是在如何看待自己的这个要害问题上人云亦云,那就是对自己的高度不负责任。世界上的事情千奇百怪千变万化,你永远会听到截然不同的多种声音。
你想取悦所有的人,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有害的。你无法让所有的人对你都有好评,这就注定了你是一个失败者。再者,就算你让大多数的人都说你的好话,你对自己的看法仍然是沙上建塔。因为你为了维持这种局面,就会谨小慎微地讨好所有的人,丧失了个性和主动性,成了舆论小心翼翼的婢女。
自卑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那么要消除自卑的观念,也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长期的功课。正是因为是长久的努力才会有效果,我们就更要从现在做起。
自卑并不可怕,它是我们每个人在一生当中都会与之相伴的朋友。如果你学会了和自卑友好相处,不要让它左右了你的心境,又能不断地利用自卑对你的激励和升华作用,那么你就会变成一个超越了自卑而生机勃勃的人。那时候,你对自己将有一个良好而恰当的评价,既不狂妄,也不气馁,对于自己的期望值恰如其分。对自己多鼓励,少批评;当自己犯错误的时候,能够清醒地接受自己的限制,找到自己的成长方向,日新月异地进步;能恰当地照顾自己,喜欢自己的身体,善待自己的身体;能够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有条不紊地工作学习生活,享受生活中的美好时光。
第二部分 第54节:封印悲伤,再建自我(1)
封印悲伤,再建自我
不要把悲伤的骨骸永远存放在记忆的衣橱里,一打开柜门就散落一地,发出荧荧闪光。要把它打包,放在记忆的深处。心里的安静,也要渐次完成。不必急的。哀伤不必强求消失,只是成为我们历史的一部分。
悲伤是“丧失”后不可避免的生命体验
说起悲伤来,大家都不陌生。我相信,每一个人一生当中,都会经历刻骨铭心的悲伤。在悲伤的时候,我们是无法享受幸福的。那么,悲伤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心理反应呢?我们如何应对悲伤?有的人,长久地沉浸在悲伤之中,无法自拔。有的人,却可以比较快的复原,重新感知生活的快乐和美好。这其中有些怎样的规律?我们能否在平日就积聚起力量,以防在突如其来的变故中,不会被悲伤窒息?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悲伤在《心理学大词典》上的定义是:
人的原始情绪之一。因自己喜欢热爱的对象遗失,或期望的东西幻灭而引起的一种伤心、难过的情绪体验。常伴有失眠、哭泣、难过、抑郁、食欲减退等身心反应。
汉语有个形容词“伤心”,悲伤的时候,最先伤害的就是“心”。
一个伤心的人,是无法充分地享受幸福的。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这是才女李清照的悲伤。太阳升得老高了,她方才起床。好不容易起来了,又没心情梳头发。要知道,早上打不起精神起不来床,正是抑郁症的一个突出表现。当然我不是根据这一点就说李清照得了抑郁症,只是通过这个细节,传达出了作者在国痛家恨的环境压力下那种难以排遣的凄惨心境。环顾四周,丈夫遗物犹在,睹物思人,念及北国故乡。“物是人非”,悲从中来。万事皆休,无穷落寞,只得用“事事休”三字来概括。还没来得及说话,眼泪早已扑簌而下,“欲语泪先流”,让人感到心境和眼睛之间有一个快捷通道,悲情喷涌而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李煜由的伤国之痛。这首《虞美人》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据说词中流露了刻骨铭心的故国之思,成了促使宋太宗下毒手处死李煜的重要原因。悲伤弥漫长天,这首词约等于李煜的绝命词了。
人在悲伤的时候,是有很多问号的。李煜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却终于没有找到答案。美好的春花秋月,李煜却希望它们早日“了”却;“东风”“明月”也都成了忧愁哀伤的酵母,发酵了“不堪回首”的一大团过往的华丽面粉,膨胀起来,囚居异邦的无限苦闷化作滔滔江水。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这是苏轼悼念亡妻之作。妻子过世已经十年,但哽咽的丧妻之痛依然像刚刚出炉的烧饼一样滚烫灼人。阴阳相隔,重逢只能期许于梦中。生离死别,孤单相吊。
如果说,上面所引的都是古人的哀思,那让我们看看巴金老人的《回忆萧珊》。
她不仅分担了我的痛苦,还给了我不少的安慰和鼓励。我进了门看到她的面容,满脑子的乌云都消散了。我有什么委屈、牢骚都可以向她尽情倾吐。她不断地给我安慰,对我表示信任,替我感到不平。今天回想当时的情景,她那张满是泪痕的脸还历历在我眼前。我多么愿意让她的泪痕消失,笑容在她那憔悴的脸上重现,即使减少我几年的生命来换取我们家庭生活中一个宁静的夜晚,我也心甘情愿!
她离开我十二年了。十二年,多么长的日日夜夜。每次我回到家门口,眼前就出现一张笑脸,一个亲切的声音向我迎来,可是走进院子,却只见一些高高矮矮的、没有花的绿树。上了台阶,我环顾四周,她最后一次离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第二部分 第55节:封印悲伤,再建自我(2)
我仿佛还站在台阶上等待着车子的驶近,等待着一个人回来。这样长的等待。十二年了。甚至在梦里我也听不见她那清脆的笑声。我记得的只是孩子们捧着她的骨灰盒回家的情景。这骨灰盒起初给放在楼下我的寝室内、床前五斗橱上……
李清照是丧失了丈夫,也丧失了家园。
李煜是丧失了往日锦衣玉食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涯,丧失了国土和臣民。
苏轼是丧失了相濡以沫的妻子,巴老也是失却了最好的朋友和伴侣。
这些诗是何时写的呢?苏轼的词中说的是丧失爱妻10年,巴老的文中说的是萧珊死去12年……几千个日日夜夜,那持续不断的哀伤仍然像刚采下的蔬菜,新鲜得滴下水来。
损失或是失却亲人,是生命中不可避免和无法分割的一部分。
提起悲伤,大家最先想到的是死亡。毫无疑问,这是非常沉重的打击和伤痛。中国每年的死亡人口大约是多少呢?据我查到的资料,2006年,我国人口是13。1亿,死亡率是0。681%,两者相乘得出的数字是892万。
2007年,中国人口总数是13。2亿,死亡率是0。693%,两者相乘得出死亡人数是914万。(以上数字见《中国统计年鉴》。)
如果取13。1亿人口总数,取0。68%死亡率这样一个粗略数据计算,那么,中国每年的死亡人口都已接近900万。如果以一位死者有亲属5人来计算,那么每年就会有4500万以上的中国人口,沉浸在近一年内失去亲人的崭新痛苦之中。而且,失去亲人的悲痛,并不是在短短一年内就能平复的。如果以传统的守孝3年计算,那么每年就有约1。3亿的人,在悲痛中煎熬挣扎。如果按照苏轼和巴金老人悼亡诗文的年限来计算,10年内,死亡人数接近1个亿,涉及的人群大约有5亿,整个国家超过三分之一的人都被死亡的哀伤所笼罩,尚未彻底走出。
生命中的许多转变所引起的损失与悲痛感,也同样强烈。
悲伤,既是一个瞬间发生的状态,又是一个绵延已久的过程。
它是任何人在失去所爱或所依附的对象时,所面临的特殊情况。悲伤的实质是“丧失”,是“丧失”以后人的情绪反应。可以想见,一个人在出生以后和死亡之间,要经历不断的失去和破灭,如果每一次都以哀伤应对,并且哀伤的时间旷日持久,久久不能自拔,那么,整个人生必然黯淡。
丧失的事物多种多样。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可以是没有任何生命但却被人赋予了意义灌注了情感的东西。
可以大到国家,例如李煜的亡国之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