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壤学生少年宫的建筑面积为5万平方米,拥有200多间活动室、一个能坐1000名观众的中型剧场和一个能够容纳500名观众的小型体育馆。
平壤万景台学生少年宫坐落在平壤光复大街的尽头,比起平壤学生少年宫要气派得多。万景台学生少年宫是在1989年5月建成的。主楼是半圆形的,如同慈祥的母亲张开双臂拥抱自己的孩子。
平壤万景台学生少年宫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这里拥有600多间活动室,一个可以容纳2000名观众的剧场,还有图书馆、游泳馆、科技产品展览室和水族馆、体育场。如今,这里成了平壤接待外宾的景点之一。
远远地,我就见到光复大街之侧,矗立着一幅30米至40米高的宣传画,画的是金日成戴着红领巾,和孩子们在一起。这就表明,万景台学生少年宫近在咫尺了。在这里,我要特别说明的是,那幅巨幅宣传画,不是画在大楼的墙壁上,而是专门砌了一堵20米至30米宽、30米至40米高的墙,用于画这幅宣传画。朝鲜是一个充满领袖宣传画的国家,很多宣传画都是这样专门砌墙画上去的。
万景台学生少年宫前有宽敞的停车场。下车之后,我见到大楼前最醒目的位置,矗立着金日成与四个孩子的铜像。
另外,还有一个很大的雕塑,是几匹千里马拉着一辆敞篷太阳车,车上坐着11个欢快的儿童,象征着朝鲜的11年义务教育制度。
在万景台学生少年宫里,我见到稍大的孩子在那里练习跆拳道,也有许多孩子在电脑教室里学习电脑。在很多教室的正面的墙上,并排挂着金日成、金正日父子的画像。
在剧场,我观赏了孩子们精彩的歌舞表演。朝鲜的孩子能歌善舞,非常可爱。为了能够拍摄清晰的照片,我干脆坐到舞台跟前的台阶上。
不论是独唱或者小合唱,都相当不错。在舞蹈节目中,一个女孩一口气转了几十个圈,赢得一片掌声。
伽椰琴是朝鲜的传统民族乐器,据说是公元6世纪朝鲜音乐家宇勤创制的。伽椰琴琴声优美、柔和,一个小女孩如痴如醉地拨弄着琴弦,把一个个音符从舞台撒向剧场的每一个角落。
为了表达对孩子们一丝不苟的表演的谢意,我买了鲜花,上台献给小演员。
这里与时尚无缘
来到朝鲜,我见到朝鲜人的服装无非是黑、灰、蓝、白四色,其中以黑色居多。正值盛暑,穿黑色的衣服该有多热。
朝鲜的军人颇多。陆军官兵一律绿色军服。他们的军服没有短袖的,而穿长袖军装势必在里面要穿长袖衬衫,何况朝鲜军人的大盖帽又特别大,夏日,穿这样的军服,又该有多热。
朝鲜军人没有短袖军服,据说因为朝鲜夏季短暂,能省则省,所以在炎炎烈日之下,军人们仍然整天穿着厚厚的长袖军装。
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中国老百姓跟朝鲜人一样,服装同样是以黑、灰、蓝、绿、白五色,其中以蓝色居多。难怪那时候美国记者讥笑中国人为“蓝色的蚂蚁”。
如今,不用看胸前有没有像章,光是凭五颜六色的服装,就能判断那是中国游客。
后来才知道,朝鲜人连衣服也是配给的。那些深色的衣服就是国家统一制作的。在朝鲜,工人一年发两套工作服;一般干部、技术人员,每三年发一套西服的布料,中级干部两年发一套西服的布料。中、小学校的学生大约每隔两年,在“太阳节”——金日成生日那天赠送一套校服。由于中、小学生发育较快,隔两年发一套的校服很快就变得太小,家长们不得不在裤子、袖子上接一块布来加长。
朝鲜人不穿牛仔裤。他们给牛仔裤取了个有趣的名字,叫做“美国裤”。
在朝鲜妇女之中,不见露脐装,不见吊带装,不见烫发,只有齐耳短发或者长发后束。颜色鲜艳的朝鲜民族服装,只在外事场合、演出或者庆典时穿一下。
朝鲜人的鞋子不是国家发的。在朝鲜,皮鞋的价格很贵,只有收入比较高的人买得起皮鞋。所以在朝鲜“以衣取人”不适用,倒是“以鞋取人”适用。普通朝鲜百姓穿胶鞋。
就连朝鲜的轿车也以黑色为主,绝少鲜艳的颜色。
街头没有色彩缤纷的广告。不用说,见不到手机,也见不到MP3、MP4。
这里没有证券市场。
这里没有商品房,甚至不知道“商品房”这个词。
这里没有房屋中介公司。
这里没有夜总会。
这里没有麦当劳,没有肯德基,也没有可口可乐。
这里不付小费,例外的只是我们这样的外宾旅游团,规定每人每天拿出10元人民币作为小费给朝鲜导游和司机。
这里所有的路标、商店招牌都写朝文,只有在涉外宾馆里见到同时标明朝文和英文。
我很注意观看了朝鲜的电视。朝鲜全国只有朝鲜国家电视台的两三个电视频道。清早,当我打开电视机,希望看朝鲜新闻,然而出现的却是一个又一个朝鲜歌舞节目。
朝鲜没有夜生活。入夜的平壤,灯光暗淡。人们的唯一娱乐就是看电视。
晚间,我总要看朝鲜的新闻节目。屏幕上出现“主体思想塔”,越推越近,最后停留在塔顶的火炬上——其实,“主体思想塔”就在大同江畔,我的窗口天天对着“主体思想塔”。新闻播音员严肃地出现在屏幕上。头条新闻要么是金正日视察什么地方,要么是金正日接见什么人。倘若金正日不出现,那就是领袖的教诲,人民的敬仰。我见到一位人民军的女军官在领袖像前长篇累牍地谈学习体会。
在新闻节目之后,则是电视连续剧。我在朝鲜的那些天,在播放关于朝鲜地下工作者的电视剧。
在世界各国普遍实行一周五日工作制的情况下,朝鲜仍然实行一周六日工作制。其中的周六是全民学习日,学习金日成著作,学习金正日著作。
朝鲜这几年也开始使用“时尚品”——电脑。在平壤少年宫,我见到一个电脑教室,老师在教孩子们使用电脑。
朝鲜开始普及电脑,这跟金正日喜欢电脑有关。据美国一本名为《朝鲜的决战:南北统一与脱离美国的战略》的书中透露,金正日声称在自己的住处拥有三台电脑,每天的上网时间超过两个小时。
2000年,金正日在与时任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谈话时说,在21世纪,不懂电脑的人是傻瓜。
金正日的长子金正男也是个“电脑迷”。2001年,当时金正男担任朝鲜计算机委员会的领导人,负责朝鲜信息技术政策。
尽管金正日父子都喜欢电脑,但是朝鲜人的收入毕竟有限,电脑只能进入极少数人的家庭。
金正日在朝鲜是一个特例。他的三台电脑都可以上因特网,因此他可以浏览世界各国的网站。然而,朝鲜百姓只能用国内局域网,不能与因特网相连,无法得知境外的种种信息。
朝鲜的国内局域网“光明网”,是官方办的。通过“光明网”,网民可以从网上学习“主体思想”,阅读朝鲜官方发布的新闻。
朝鲜普通网络用户还只是停留在电话拨号上网的水平,没有宽带。不过,正如朝鲜的住房、医疗、教育都是免费的一样,朝鲜国内用户只需到各电话分局办理入网申请手续,即可通过电话线上网,无需支付任何入网费用。
朝鲜电脑用户也可以收发电子邮件,但是只限于朝鲜国内范围。
“好摄之徒”遭遇“不准摄影”
在朝鲜,导游口中频率最高的话就是:“这里不准摄影!”
在朝鲜,最为遗憾的事就是,“这里不准摄影!”
在朝鲜,最难以理解的也是,“这里不准摄影!”
对于一般的游客而言,到景点留个影,作为“到此一游”的纪念,也就行了。他们与朝鲜之间的矛盾不大。
作为纪实文学作家,摄影是我实地采访不可缺少的一环。我是“好摄之徒”,无法停留在“到景点留个影”的水准。我用我的目光观察着,捕捉着形象。我的背包里总是放着照相机,处于“时刻准备着”的状态。一遇上值得拍摄的场面,我会迅速拿出照相机拍摄。
不论是到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我总是要拍摄上千张照片。尤其是在改用数码相机拍摄之后,拍摄、保存照片就更加方便。就在前往朝鲜之前的2006年6月,我在新疆就拍摄了1500多张照片。
不言而喻,到了朝鲜这么一个特殊的国家,我当然会大量拍摄照片。然而,导游不断发布“这里不准摄影”的命令,使我与导游之间不时产生矛盾。尤其是导游B小姐不是那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以通融的人,而是死板地执行上级“这里不准摄影”命令的人。我在“生硬的导游”一节中,已经勾勒过这位B 小姐的形象。
对于种种摄影禁令,刚进朝鲜的时候,我不敢冒犯。后来,在从新义州到平壤的火车上,H先生对我说:“到了平壤之后,你都可以拍。只是如果你要拍朝鲜人,需要事先征得被拍摄者的同意。”有了他的这句话,我便有了“依据”,在平壤各处拍摄照片。虽然曾经有过不能透过火车、汽车车窗拍照的规定,但是在平壤,我在汽车行进时透过车窗拍摄诸多照片。我是当着前面的B小姐和后面的H先生公然拍照的。他们居然没有说“这里不准摄影”,我也就不断地拍下去。后来,从平壤到妙香山,从平壤到开城,我也在沿途拍摄了许多照片。
有一回,大巴士行进在平壤市区,忽然见到前方浓烟滚滚,显然是发生了火灾,我刚透过车窗拍了一张照片,B小姐就大声疾呼:“不准摄影!”
我问:“为什么不准摄影?在莫斯科,我遇上一场火灾。我在现场拍摄,谁都没说‘不准摄影’。”
B小姐这时候说了一句真话:“我们国家不愿意把不好的一面让别人拍照!”
原来,朝鲜作出种种“不准摄影”的规定,其实是不准拍摄“不好的一面”。
我百思不解,不明白为什么不准拍摄平壤火车站,此时才明白其中的原因:不是平壤火车站不漂亮,而是进进出出平壤的普通百姓太多,其中不乏衣衫不整者、面黄肌瘦者,生怕让外国人拍摄“不好的一面”!
B小姐盯着我,一定要我删去那张平壤火灾照片。我不予理睬。我说:“火灾,任何国家、任何城市都有,为什么要删去?”
B小姐的固执是少见的。下车时,她把我留住,一定要我把那张火灾照片显示给她看,并当场删除。
我问:“如果我用的是胶卷呢,怎么删?”
她说:“那就没收整个胶卷!”
又有一次,B小姐带领旅游团来到平壤的友谊商场。照例,导游给予购物的时间是最充分的。我除了在那里买了几本集邮册之外,没有太大的兴趣。我走出友谊商场,想到马路对面看看。刚刚走到大门口,就被门卫拦住——外国人是不能走出这个大门的。我只得在友谊商场前的小院子里逗留。我刚刚举起照相机,打算拍摄附近一幢居民楼的时候,又从另一个角落传来看守者的声音:“不准摄影!”我真不明白,为什么连居民楼都不能拍摄。
在进入板门店军事分界线那一带的时候,导游B小姐说,这里是军事禁区,只能在指定的地点摄影。当然,我也掌握分寸,在那里只在指定的地点拍摄。
毕竟在朝鲜旅行是极其难得的机会,我仍抓紧一切时机进行拍摄。
B小姐不断用威胁的口气发出警告:“如果谁违反禁止摄影的规定,就把谁送回平壤,中止旅行!”
在旅行接近尾声时,B小姐则换用另一种威胁性的警告:“如果谁违反禁止摄影的规定,谁就不能回到中国!”
后来,我结识了另一个旅游团的导游J先生。这位难得直率的朝鲜朋友,告诉我朝鲜“不准摄影”的五条规定:
一是不准拍摄军人,除非得到同意;
二是不能拍摄军事禁地和军事机关;
三是在边境进行出入境检查时不准摄影;
四是对朝鲜人拍摄时要事先征得对方的同意;
五是不准在汽车、火车上往外抛物,不得在车上摄影。
对于前四条,我表示能够理解,即使在别的国家,也是如此。但是我不理解第五条。
J先生告诉我,作出第五条规定的起因,是一个外国记者在平壤一处闹市,把许多食品从车窗里抛出去,引起过路群众哄抢,他在车上拍了许多照片,后来发表在国外的报刊上,对朝鲜造成不良影响。从此,上级部门对接待外国旅游团作出了第五条规定。
经J先生这么一解释,我也表示可以理解。然而,像这样故意制造事端的外国记者毕竟是极少数,不能因噎废食,从此规定“不得在车上摄影”。
他笑道,那只是条文而已。
我明白,那五条不过是官样文章,是供公开发布用的。实际上,接待外国旅游团的导游们是按内部规定办。那内部规定,也就是B小姐所一语道破的:不准拍摄朝鲜“不好的一面”!
正因为不准拍摄朝鲜“不好的一面”,所以在从新义州前往平壤的时候,不准在火车上朝外拍照,担心沿途农村的房屋太旧,担心农民的衣衫褴褛,有损于朝鲜的国际形象。
也正因为不准拍摄朝鲜“不好的一面”,所以入境朝鲜时,不准携带装有长焦距镜头的照相机,生怕长焦距镜头把朝鲜远处的“不好的一面”摄入镜头。
朝鲜“不好的一面”很多,所以导游才频频发出这里“不准摄影”、那里也“不准摄影”的警告。
爱面子的国家
我在平壤,住在羊角岛宾馆,客房的窗口正对着大同江,天天看见那矗立在大同江东岸的“主体思想塔”。
“主体思想塔”塔高150米,连同上面的红色火炬,高170米。
“主体思想塔”建于1982年。当时,70岁的金日成为什么要把“主体思想塔”的塔高定为170米呢?
其中的原因,是在美国首都华盛顿,那座如同一把硕大无比的倚天剑的华盛顿纪念碑高度为169米。金日成决定,平壤的“主体思想塔”要比美国首都这地标式建筑高出一米——170米!
这超出一米,典型地反映了朝鲜领导人的思维方式。
同样,世界上总共有300多座凯旋门,平壤的凯旋门是最晚建造的。
世界上最早的凯旋门在罗马,为庆贺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大胜暴君马森其,在公元315年建造的,被称为“君士坦丁凯旋门”。这座古老的凯旋门高21米。
最负盛名而且又是最高的凯旋门,是巴黎的凯旋门。那是威名赫赫的拿破仑下令建造的。1805年,拿破仑在奥斯特利茨战役中,大胜奥俄联军。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性的胜利,拿破仑在1806年开工兴建凯旋门。花了整整30年的功夫,终于在1836年建成。不过,凯旋门还没有落成,当年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已经战败。对于拿破仑来说,带着大军凯旋而归,浩浩荡荡地从凯旋门通过,已经成了无法实现的幻梦。凯旋门不凯旋,最后等来的是载着拿破仑灵柩的马车缓缓地从凯旋门旁边驶过——因为他是一个失败者,没有资格从凯旋门当中通过!
法国巴黎的凯旋门,门高49。54米。
1982年,当朝鲜在平壤新建凯旋门的时候,决定门高为60米,超过巴黎凯旋门的高度近10米!
这高出的10米,同样典型地反映了朝鲜领导人的思维方式。
如今,很多外国游客来到平壤,见到正在建造中的105层的柳京大厦,感到很难理解:这幢专供外国游客居住的105层的柳京大厦,拥有3000间客房。然而,由于朝鲜在世界上处境孤立,外国游客寥寥,建成之后客房的利用率恐怕连10%都到不了,显然会造成极大的浪费。
然而,朝鲜的思维方式是这样的: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