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真实的蒋介石》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④ 9月10日,第十五集团军右翼阵地被突破。11日,第九集团军奉命向北站、江湾等地转移。   
反登陆战争失利,日军后续部队源源增加。9月11日,自青岛调来的日军天谷支队进入月浦镇。12日,由华北方面军转调的后备步兵十个大队陆续抵达上海战场。14日,自台湾调来的重藤支队登陆。中国军队的处境越来越困难了。   
为维护中苏交通线,蒋介石决定吸引日军改变主战场;   
为配合外交斗争,蒋介石决定坚守上海   
9月11日以后,中国军队转入顽强的守卫战。   
作为淞沪战场的最高统帅,蒋介石最先感到了中国军队的不利态势。8月28日,罗店失陷,蒋介石日记云:〃近日战局,渐转劣势,人心乃动摇矣。〃31日,吴淞失守,蒋介石再次在日记中表示:〃我军转入被动地位矣。〃在这一形势下,蒋介石不得不重新思考,仗将如何打下去。9月2日日记云:〃战略应尽其全力贯注一点,使敌进退维谷,以达我持久抗战之目的。〃〃敌之弱点,以支战场为主战场,故其对华战争全在消极,且立于被动地位,故我如处置得策,不难旷日持久,使敌愈进愈穷也。〃① 这则记述说明,尽管上海战场形势不利,但蒋介石决定〃全力贯注一点〃,在上海长期拖住日军。其后,副参谋总长白崇禧、作战组长刘斐等向蒋提出,淞沪会战应〃适可而止〃,部队应及时向吴福线国防工事转移。蒋介石一度接受这一意见,下令执行,但第二天又决定收回命令。② 同月14日蒋介石日记云:〃集中兵力,在上海决战乎?抑纵深配备,长期抗战乎?〃③ 两种方案,前者意味着在上海和日军决出胜负,后者意味着向吴福线转移。这则日记,说明蒋对自己的战略决定有过犹疑。但是,这一时期,蒋从全国各地抽调的部队正陆续到达淞沪战场,因此,蒋仍然决定长期坚守上海。其日记云:〃各部死伤大半,已觉筋疲力尽,若不支撑到底,何以慑服倭寇,完成使命也?〃④ 16、17日,日军发动总攻击,中方阵地动摇,前线指挥官向蒋要求撤退,蒋严令死守,并亲往昆山督师。⑤ 21日,蒋介石调整部署,将中国军队分为右翼、中央、左翼三个作战军。右翼军以张发奎为总司令,下辖第八、第十两个集团军;中央军以朱绍良代替张治中为总司令,下辖第九集团军;左翼军总司令陈诚,下辖第十五、第十九两个集团军。         

第24节:做〃圣贤〃还是做〃禽兽〃(11)         
当时,中苏之间的枪械、弹药有两条运输线。一条是经外蒙古、内蒙古、山西大同至内地,一条经新疆、甘肃、山西,连接陇海路。9月11日,大同失陷,蒋介石极为震痛。14日日记云:〃阎之罪恶甚于宋之平津,其为无胆识,一至于此,实为梦想所不及也,可痛之至。对于苏俄之运货交通更生困难矣。〃 当日,蒋介石向自己提问道:〃集中兵力在上海决战乎?抑纵深配备,长期抵抗乎?〃 ① 25日,蒋介石得悉平汉线中国军队溃退,河北沧州不守,估计日军将进攻河南郑州,中俄之间的第二条联络线有可能截断,决定加强上海战场,吸引日军主力。② 27日,蒋介石决定四项抗敌策略:〃一、引其在南方战场为主战场;二、击其一点;三、持久;四、由晋出击。〃③ 10月8日,蒋介石决定调骁勇善战的桂军加入上海战场。10月15日日记云:〃相持半年,迟至明年三月,倭国若无内乱,必有外患,须忍之。〃17日,蒋介石到苏州督师。次日,中国军队在上海战场发动总反攻。   
蒋介石之所以决定坚守上海,一是为了减轻华北战场的压力,维护中苏交通线,同时也是为了配合外交斗争,争取对即将召开的《九国公约》会议有较好的影响。《九国公约》签署于1922年2月,其签字国为美、英、日、法、意、比、荷、葡、中等九国。该条约表示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暨领土与行政之完整,强调各国在华机会均等与中国的门户开放。卢沟桥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即向国联申诉,要求〃谴责日本是侵略者〃。国联没有采纳中国的要求,提议召开《九国公约》签字国会议讨论。10月16日,比利时向有关19国发出邀请,初定同月30日在布鲁塞尔召开。蒋介石希望通过该次会议,〃使各国怒敌,作经济制裁,并促使英、美允俄参战〃。① 因此,蒋希望在该会召开之前,上海战场能有较好的战绩,至少,要能坚守上海。据唐生智回忆,蒋介石曾向他表示:〃上海这一仗,要打给外国人看看。〃② 同月22日,蒋介石通电全军将士,说明九国公约会议即将举行,全体将士〃尤当特别努力,加倍奋励〃,〃于此时机表示我精神力量,以增加国际地位与友邦同情〃。③ 为此,蒋介石向全国各地普遍调兵。24日,蒋致电龙云,询问滇军出发各部到达何处,要龙命令该军〃兼程急进,望能于九国公约会议之初到沪参战〃,急图在会前有所表现的企图跃然欲出。④   
日本政府采取对应措施,不断从华北、东北及国内向上海战场增兵。10月1日,日首相近卫、陆相杉山、海相米内、外相广田会议,通过《中日战争处理纲要》,决定发动十月攻势,扩大华北和华中战局,将中国军队分别驱逐至河北省及原上海停战协定规定区域以外,迫使南京政府议和,结束战争。此后,上海战场日军参战兵力超过华北,达9个师团,20万人以上。17日,日本陆军省限令上海作战部队在《九国公约》签字国会前攻克闸北、南翔、嘉定一带。⑤   
双方既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较量,战场上的拼杀自然更加激烈。10月21日,广西增援部队第二十一集团军廖磊率部到沪,向蕴藻浜沿河之敌发起全线反攻。桂军作战勇敢,但武器落后,缺乏与现代化武装的日军作战的经验,未能挽救危局。22日蒋介石日记云:〃沪局以桂军挫败顿形动摇。满拟以桂军加入战线为持久之计,不料竟以此为败因也。〃① 次日,桂军因伤亡过大,撤至京沪铁路以南地区整理。② 其他部队也伤亡惨重,第三十三师打到官兵仅剩十分之一,师长负伤,旅长失踪。③ 25日,中央军第七十八军第十八师朱耀华部防地为日军突破,朱军放弃位于上海西北的战略要地大场。至此,蒋介石才觉得〃沪战不能不变换阵地〃,决定命中国军队作有限度的撤退,转移至苏州河南岸。但是为了给世人留下仍在坚守苏州河北岸的印象,他决定在闸北〃派留一团死守〃。④ 27日夜,第八十八师第五二四团团附谢晋元奉命率部留守闸北四行仓库,演出了八百壮士(实只四百人)孤军抗敌的悲壮一幕。31日,该团退入上海公共租界,坚持至1941年12月18日。   
蒋介石认识到,中国的对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消耗战,但是,他提出的战略原则却是防守战。8月18日,他发表《告抗战将士第二书》,主张〃敌攻我守,待其气衰力竭,我即乘胜出击〃。〃要固守阵地,坚忍不退,以深沟高垒厚壁,粉碎敌人进攻。〃⑤ 9月13日,蒋介石手拟《告各战区全军将士文》,再次强调固守,〃虽至最后之一兵一弹,亦必在阵中抗战到底〃。⑥ 10月28日,他在松江召开军事会议,仍然表示:〃要严密纵深配备,强固阵地工事〃,〃要不怕阵地毁灭,不怕牺牲一切〃,〃我们已移至沪战最后一线,大家应抱定牺牲的决心,抵死固守,誓与上海共存亡〃。⑦         

第25节:做〃圣贤〃还是做〃禽兽〃(12)         
要杀敌卫国,自然需要强调牺牲精神,但敌人拥有海、空优势,配备重武器,呆板的防守战必然带来巨大的伤亡,最终也难以守住阵地。当时,日方有各种飞机1500架,而中国仅有战斗机、轰炸机300架。① 8月24日,张治中致蒋介石、何应钦密电云:〃连日敌机甚为活跃,全日在各处轰炸,毫无间断,我军日间几无活动余地,威胁甚大。〃② 白崇禧也表示:〃无制空权,仗无法打。我官兵日间因飞机不能动,夜间因探照灯亦不能动。长期抵抗,须另有打算。〃③ 淞沪之战,中国军队士气旺盛,英勇抗敌,但蒋介石单纯防御,将几十万精锐密集于长江南岸狭长地区内,层层设防,硬打死拼,大量消耗中国军队的有生力量,是很愚蠢的作战方法。后来,蒋介石回顾淞沪战役,就曾自我检讨,认为自己没有在九国公约会议之前,及早退兵于吴福线、乍嘉线阵地,〃而于精疲力尽时,反再增兵坚持,竟使一败涂地,不可收拾〃,〃此余太坚强之过也〃。④   
〃坚强〃是好事,但不顾条件,〃坚强〃太过,没有任何灵活性,就是执拗了。   
蒋介石的大失误,忽视杭州湾防务   
日军最初制订的作战计划是:在上海西北的白茆口和西南的杭州湾登陆,占有上海、南京、杭州三角地带。为此,日军早就对杭州湾实施侦察,收集地志资料。⑤ 金山卫水深,可停舰艇,又有利于登陆的沙滩,明代倭寇扰浙时,即在此登陆。8月20日,蒋介石得报,金山卫有日本水兵登陆侦察,指令〃严防〃。⑥ 10月18日,军事委员会第一部作战组情报提出,日军有在杭州湾登陆企图,但估计登陆部队最多一个师,不会对上海战局有什么影响。① 倒是张发奎有警觉,亲到当地巡察,并配置了兵力:以第六十三师担任乍浦、澉浦防务,以第六十二师担任全公亭、金山嘴防务。10月26日,中央军撤到苏州河南岸后,浦东防务紧张,张发奎遂将第六十二师主力调防浦东,当地仅余该师少数兵员,实力空虚。②   
11月5日,日军第十军司令官柳川平助以三个半师团的兵力,在舰炮掩护下,于杭州湾北岸的金山卫登陆。中国军队因兵力悬殊,无法阻挡。中国统帅部急令已调浦东第六十二师的主力回兵,会同新到枫泾的第七十九师合力反击,并令从河南调来、新到青浦的第六十七军向松江推进。蒋介石希望借此稳住阵地。6日,蒋介石日记云:〃如我军能站稳现有阵地,三日以后当无危险矣。〃③ 但是,由于天雨泥泞,加上日机轰炸,中国部队行动迟缓,日军后续部队源源登陆。第六十七军从河南调来,尚未集中,即遭敌各个击破。8日,松江失陷,这样,退守苏州河南岸的中国军队侧背受敌,有被围歼危险。   
日军在金山卫登陆,上海战场中国军队的侧背受到严重威胁,有可能陷入包围,使退却无路,全军覆没。有鉴于此,白崇禧再次向蒋介石提议,中国军队向吴福线后撤。11月7日,朱绍良、何应钦等也提出,〃已到不能不后撤之时会〃④。蒋介石权衡利害,这才认识到保存有生力量的重要,日记云:〃保持战斗力持久抗战,与消失战斗力维持一时体面相较,当以前者为重也。〃⑤ 同日,蒋下令中国军队自上海苏州河南岸撤退。⑥ 但是,他仍然担心此举会对《九国公约》会议造成不良影响,痛苦地写道:〃苏州河南岸以兵力用尽不能不令撤退,但并非为金山卫登陆之敌所牵动耳,惟藉此战略关系退,使敌知我非为力尽而退,不敢穷追与再攻,是于将来之战局有利,然于九国公约会议之影响必甚大也。〃①   
忽视杭州湾北岸防务是重大的战略错误。后来蒋介石总结说:〃由大场撤退至苏州河南岸以后,易朱绍良,以张发奎为指挥官,使金山卫、乍浦一带,负责无人,而且不注重侧背之重要,只注意浦东之兵力不足,调金山大部移防浦东,乃使敌军乘虚直入,此余战略最大之失败也。〃②   
一个优秀的军事家必须既善于组织进攻,又善于组织撤退。蒋介石下令在苏州河南岸撤退后,中国军队争相夺路,秩序混乱,作战能力丧失殆尽。郭汝瑰说:〃淞沪战役我始终在第一线,深知三个月硬顶硬拼,伤亡虽大,士气并不低落,战斗纪律良好,只要撤下来稍事整理补充,即可再战。唯有大溃退,数日之间精锐丧尽,军纪荡然。如在敌攻占大场时,就有计划地撤退,必不致数十万大军一溃千里。〃③ 11月11日,中国军队撤出上海南市,上海市长发表告市民书,沉痛宣告上海沦陷。         

第26节:做〃圣贤〃还是做〃禽兽〃(13)         
据日方统计,至11月8日止,日军在上海战场阵亡9115名,负伤31 257名,合计40 672名。④ 但是,中国方面损失更大。据何应钦11月5日报告,淞沪战场中国军队死伤187 200人,约为日军的4倍半。⑤ 更加严重的是,溃退后的军队虽然仍有庞大数量,但缺乏武器、弹药、粮食,士气低落,丧失斗志,不经整顿,已经很难再次投入战斗了。   
南京:守乎?弃乎?   
日军攻占上海后,军方出现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军队已经非常疲劳,必须休整,一种意见认为,军队虽然疲劳,但仍应攻占南京。11月7日,日军编组华中方面军,以松井石根兼任司令官,规定以苏州、嘉兴连结线为〃统制线〃,在此以东作战。但是,第二天,日军就兵分两路。一路以上海派遣军为主力,沿沪宁铁路线西进,一路以第十军和国崎支队为主力,沿太湖南岸向湖州集结。13日,日军一部在常熟白茆口登陆,声势更盛。15日,第十军幕僚会议认为,中国军队已处于溃散状态,如果把握战机,断然实施追击,二十天即可占领南京。华中方面军赞同占领南京的意见,认为〃现在敌军的抵抗,各阵地均极微弱〃,如不继续进攻,〃不仅错失战机,且令敌军恢复其士气,造成重整其军备的结果,恐难于彻底挫折其战斗意志〃。①   
日军自太湖南北同时西进,威胁南京。11月13日,蒋介石决计迁都,长期抗战,粉碎日寇迫订城下之盟的妄念。日记云:〃抗倭最后地区与基本线在粤汉、平汉两路以西。〃〃抗倭之最大困难,当在最后五分钟。〃〃决心迁都于重庆。〃② 但是,南京是战是守,意见不一。高级将领中普遍反对〃固守〃。有人明确表示,不应在南京作没有〃军略价值之牺牲〃,白崇禧主张改取游击战,刘斐主张适当抵抗之后主动撤退,只作象征性防守。③ 蒋介石一时也拿不定主意。11月17日,他曾经考虑过请美、德两国出面调停,也曾考虑请英美促进苏联参战,在南京固守或放弃之间〃踌躇再四〃。④ 不过,蒋介石和唐生智都认为,南京为首都所在,总理陵墓所在,不可不作重大牺牲。蒋并表示,愿自负死守之责。将领们认为统帅不宜守城,时在病中的唐生智遂自动请缨。① 19日,蒋介石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刘兴为副司令长官,负责守卫南京,时间为三个月至一年。② 不过,蒋介石也确知南京难守。11月26日,蒋介石拜谒中山陵及将士公墓,叹惜道:〃南京城不能守,然不能不守,对上、对下,对国、对民无以为怀矣。〃③ 这正是蒋内心矛盾的表现。   
淞沪之战打响后,主和之议一直未歇。9月8日,蒋介石日记云:〃主和意见派应竭力制止。〃〃时至今日,只有抗战到底之一法。〃④ 次日日记云:〃除牺牲到底外,再无他路。主和之见,书生误国之尤者,此时尚能议和乎!〃⑤ 及至淞沪战败,主和之议再盛。居正原来坚决反对和议,力主逮捕胡适,此时转而力主向日方求和,并称:〃如无人敢签字,彼愿为之!〃⑥ 11月30日,蒋介石处理南京战守事毕,慨叹道:〃文人老朽,以军事失利,皆倡和议,高级将领皆多落魄望和,投机取巧者更甚。若辈毫无革命精神,究不知其昔时倡言抗战如斯之易为何所据也。〃⑦   
为了守卫南京,中国统帅部的第三期作战计划规定:京沪线方面,以最小限之兵力,利用既设工事,节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