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真实的蒋介石》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蒋介石决定拒和、应战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长期对日本采取妥协退让政策;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摸不清日方底细,方针难定,日记云:〃彼将乘我准备未完之时,逼我屈服乎?〃〃将与宋哲元为难乎?使华北独立化乎?〃〃决心应战,此其时乎?〃〃此时倭无与我开战之利。〃① 次日,他一面派遣中央军北上,支持宋哲元部〃守土抗战〃,同时电复北平市长秦德纯等,〃应先具必战与牺牲之决心,及继续准备,积极不懈,而后可以不丧主权之原则与之交涉〃。②   
当时,中日两国国力、军力相差悬殊,因此,在国民政府内外,都有一部分人积极主和,或者设法推迟大战时间。在国民政府内部,以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徐永昌为代表。他认为,中日空军力量之比尚不足一比三,抗战准备至少尚须六个月。7月14日,徐永昌致函军政部部长何应钦,主张〃和平仍须努力求之〃。① 16日,徐致电阎锡山,〃请为和平运动〃。② 18日,通过魏道明转告外交部长王宠惠,〃在能容忍的情势下,总向和平途径为上计〃。③ 何应钦同意徐永昌的意见,建议徐向时在庐山的蒋介石陈述。21日,徐永昌致函蒋介石称:〃对日如能容忍,总以努力容忍为是。盖大战一开,无论有无第三国加入,最好的结果是两败俱伤,但其后日本系工业国,容易恢复,我则反是,实有分崩不可收拾之危险。〃④ 24日,他又向蒋介石建言,〃勿忘忍是一件很难挨的事〃。⑤         

第21节:做〃圣贤〃还是做〃禽兽〃(8)         
在知识阶层中,胡适、蒋梦麟等都主张〃忍痛求和〃,认为〃与其战败而求和,不如于大战发生前为之〃。为此,胡适两次面见蒋介石。7月30日,他向蒋提出,〃外交路线不可断〃。五日,他向蒋建议,放弃东三省,承认〃满洲国〃,以此解决中日两国间的一切〃悬案〃,换取东亚长期和平。⑥ 8月6日,胡适要求在大战之前作一次最大的和平努力。他在面交蒋介石的书面建议中提出:1。 近卫内阁可以与谈,机会不可失;2。 日本财政有基本困难,有和平希望;3。 国家今日之雏形,实建筑在新式中央军力之上,不可轻易毁坏。将来国家解体,更无和平希望。⑦ 胡适希望经过努力,能在中日间维持五十年的和平。   
和战是攸关国家命运、前途的大计,蒋介石不能没有矛盾。7月10日,蒋介石认为,日军挑衅,意在夺权卢沟桥,〃此为存亡关头,万不使失守也〃。① 12日,蒋介石得知日本关东军已到天津,内阁宣言动员全国政界与产业界拥护阁议,感到〃势必扩大,不能避战矣〃!当日下午,与汪精卫商谈时局。② 同日晚,蒋介石决定在永定河与沧保线作持久战,严令制止与日方的妥协行为。16日,蒋介石邀集各界人士158人在庐山举行谈话会,讨论《应战宣言》。该《宣言》空前坚决地声称:〃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③ 但是,对于这份宣言应否发表,何时发表,众议不一,蒋介石自己也犹豫不定。16日日记云:〃宣言对倭寇影响为利为害?应再研究〃④ 17日日记云:〃倭寇使用不战而屈之惯技暴露无余,我必以战而不屈之决心待之,或可制彼凶暴,消弭战祸乎?〃〃我表示决心之文书,似已到时间!〃⑤ 19日,蒋介石决定排除阻力,公开发表〃应战宣言〃,〃再不作倭寇回旋之想,一意应战矣〃。日记云:〃人之为危,阻不欲发,而我以为转危为安,独在此举。但此意既定,无论安危成败,在所不计。〃⑥ 当日决定核发战斗序列。为了减少这份《宣言》的冲击力,他将之改称为〃谈话〃。   
庐山谈话的措辞空前激烈,但是,蒋介石并没有下决心关闭〃和平解决〃的大门,所以同时表示:〃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的解决。〃此后,随着日本军事行动的扩展,蒋介石的抗战决心逐渐坚决。27日,日军全面进攻北平附近的通州等地,蒋介石日记云:〃倭寇既正攻北平,则大战再不能免。〃〃预备应战与决战之责任,愿由一身负之。〃① 28日,日本政府下令长江沿岸近三万日本侨民撤离,显示出异乎寻常的迹象。同日,北平沦陷。30日,天津沦陷。蒋介石感觉到,再不抗战,必将遭致全国反对。其日记云:〃平津既陷,人民荼毒至此,虽欲不战,亦不可得,否则国内必起分崩之祸。与其国内分崩,不如抗倭作战。〃蒋介石认为:中国方面可谓完全没有组织与准备,弱点很多,〃以此应战,危险实大〃,但日本〃横暴〃,〃虚弱〃,〃以理度之,不难制胜〃,〃为民族之人格与振兴民族之精神,自有转危为安,因祸得福之机〃。② 7日,蒋介石召开国防会议,会上,何应钦报告军事准备情形,提出第一期拟动员一百万人投入作战,其中,冀、鲁、豫方面约60万人,热、察、绥方面约15万人,闽粤方面约15万人,江浙方面约10万人,可见,当时尚未将上海地区视为主战场。何陈述的困难有财政开支扩大,枪械、子弹勉强可供六个月之需,防御工事未完成,空军机械不足等。蒋介石在谈话中对胡适主张颇有讥刺,参谋总长程潜甚至指责胡适为〃汉奸〃。会议决定〃积极抗战与备战〃。③ 通过此次会议,抗战遂被正式确定为国策。   
当时,蒋介石估计中日战争将是一场〃持久〃战,战期大约一年,而且估计〃对外战争易于内战〃。④   
中国军队力图〃先发制人〃,   
但缺乏重武器,攻坚战未能取胜   
上海处于东海之滨,距当时的中国首都南京不过三百公里。1932年5月的中日《淞沪停战协定》规定,中国在上海只能由〃保安队〃维持秩序,而日军则可在上海公共租界及吴淞、江湾、闸北等地驻兵,建立据点。为防止日军自上海入侵,南京国民政府于1934年起密令修筑上海周边工事,在吴县、常熟等地,利用阳澄湖、淀山湖构筑主阵地吴福(苏州-福山)线,在江阴、无锡之间构筑后方阵地锡澄线,同时在乍浦与嘉兴之间兴建乍嘉线,以与吴福线相连。其后,又在龙华、徐家汇、江湾、大场等地构筑包围攻击阵地,并且拟有《扫荡上海日军据点计划》。① 卢沟桥事变发生,蒋介石为加强上海防务,接受何应钦推荐,任命张治中为京沪警备司令。张受命后,即命所部化装为保安队入驻上海虹桥机场等处。7月30日,张治中向南京国民政府提出,一旦上海情况异常,〃似宜立于主动地位,首先发动〃。蒋介石同意张治中的设想,复电称:〃应由我先发制敌,但时机应待命令。〃②         

第22节:做〃圣贤〃还是做〃禽兽〃(9)         
日本海军积极主张向华中地区扩张。7月16日,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司令长谷川清中将向日本海军军令部报告:局限战将有利于中国兵力集中,造成日方作战困难,〃为制中国于死命,须以控制上海、南京为要着〃。③ 8月7日,米内海军大臣建议杉山元陆军大臣向内阁提出,为保护青岛和上海日侨,应迅速准备派遣陆军赴华。④ 次日,长谷川清得到指示,为因应事态扩大,实施新的兵力部署。9日,上海日本海军特别陆战队西部派遣队长大山勇夫中尉携带士兵斋藤要藏,以汽车冲入虹桥机场,开枪射击中国保安部队,中国保安队当即还击,将大山等二人击毙。⑤ 日军乘机在上海集中兵舰,以陆战队登陆,要求中国方面撤退保安队,拆除防御工事。海军中央部通知第三舰队称,除武力外,别无解决办法,将在陆军动员之后20天开始攻击。10日,日本内阁会议同意派遣陆军。长谷川清命在佐世保待命的舰队开赴上海。12日,陆军省决定动员30万兵力分赴上海与青岛。   
保安队是上海地区仅有的中国部队。蒋介石认为,撤退保安队,上海将与北平一样为日军占领,决定拒绝日方要求,同时下令准备作战。11日,蒋介石得悉日舰集中沪滨,决定封锁吴淞口。同日,命张治中将所属八十七师王敬久部、八十八师孙元良两师自苏州等地推进至上海围攻线,准备扫荡在吴淞和上海的日军,拔除其据点。① 当时,日本在上海的海军特别陆战队总兵力不超过5千人。② 12日,国民党中常会秘密决定,自本日起,全国进入战时状态。③ 何应钦在会上表示:〃和平已经绝望〃,〃如果他稍有动作,就要打他,否则,等他兵力集中,更困难了。〃④   
张治中原定于13日拂晓前开始攻击,但蒋介石因英、美、法、意四国驻华使节等方面正在调停,要张〃等候命令,并须避免小部队之冲突〃。⑤ 同日上午九时15分,日本陆战队水兵冲出租界,射击守卫横浜路东宝兴路段的中国保安队,中国军队还击。⑥ 10点半,商务印书馆附近的中国军队与日军发生小冲突。⑦ 同日黄昏,八字桥附近日军炮击中国军队,中国军队以迫击炮还击。① 日军并以坦克掩护步兵攻击八十七师阵地,日舰连续炮击上海市中心。② 14日拂晓,张治中奉蒋介石令,发起总攻。同日,中国空军出动,轰炸日第三舰队旗舰及在虹口的海军陆战队本部。淞沪之战爆发,意味着中国在华北之外,又开辟了第二战场,名副其实地进入〃全面抗战〃。很快,淞沪战场就成了中国对日作战的主战场。   
战争初起,中国方面以优势兵力进攻日军在沪各据点,双方在上海虹口、杨树浦等处进行巷战。15日至18日之间,中国军队进展至闸北、虹口、杨树浦之线。20日夜,推进至汇山码头,将日军压迫至黄埔江左岸狭隘地区,同时包围日海军陆战队司令部等据点。但是,日军在上海的据点大都以钢筋、水泥建成,异常坚固。8月17日,张治中向蒋介石报告说:〃最初目的原求遇隙突入,不在攻坚,但因每一通路,皆为敌军坚固障碍物阻塞,并以战车为活动堡垒,终至不得不对各点目标施行强攻。〃这种攻坚战,中国军队必须配备相应的重武器。张治中报告说:〃本日我炮兵射击甚为进步,命中颇佳,但因目标坚固,未得预期成果。如对日司令部一带各目标命中甚多,因无烧夷弹,终不能毁坏。〃③ 仅有的三门榴弹炮,一门因射击激烈,膛线受损;一门膛炸;一门不能射击。这种情况,自然无法克敌制胜。   
中国军队当时是否完全缺乏攻坚武器呢?并非。关键在于何应钦没有想到,蒋介石也没有想到。11月20日,蒋介石检讨说:〃绪战第一星期,不能用全力消灭沪上敌军。何部长未将所有巷战及攻击武器发给使用,待余想到战车与平射炮,催促使用,则已过其时,敌正式陆军,已在虬江码头与吴淞登陆矣。敬之(指何应钦笔者)误事误国,实非浅尠。〃④   
蒋介石对张治中的指挥不满意。8月20日,陈诚向蒋介石提出,华北战事扩大已无可避免,敌如在华北得势,必将利用其快速装备南下直扑武汉,于我不利,不如扩大沪事以牵制之。① 蒋介石对陈诚的这一战略思想没有表示肯定或否定,仅答以一定要打。同日,军事委员会将江苏南部及浙江划为第三战区,蒋介石兼任司令长官,顾祝同为副司令长官,陈诚为前敌总司令。张治中被任命为淞沪围攻区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张发奎被任命为杭州湾北岸守备区第八集团军总司令,守卫上海左翼浦东。这些举措,说明蒋介石开始重视上海战场,但是,蒋当时还没有在上海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对这次战争的艰难与严酷也还缺乏认识。当日日记云:〃本日沪战颇有进展,南口阵地已固,此心略安。对英提案运用其能实现,使倭得转圜离沪,以恢复我经济策源地,以今日战况或有退却可能也。判断情报,倭寇陆海军意见纷歧,政府内部不一致,已陷于进退维谷之势也。〃② 次日,日本拒绝英国调停,蒋介石感到事态严重,〃忧心倍增〃。③ 22日,蒋介石下令成立第十五集团军,以陈诚为总司令,守卫上海右翼长江江岸。         

第23节:做〃圣贤〃还是做〃禽兽〃(10)         
日本陆、海、空军协同,中国反登陆战失利   
日军在上海的兵力有限,要持续进攻,必须通过海上的远距离运输,将军队源源不断地送到中国战场。中国海军的军力本极有限,舰艇在战争开始时或被炸沉,或奉令自沉长江,封锁航道,已经没有和日舰进行海上作战的能力;空军能作战的飞机不过一百八十余架,不足以从空中遏制日本运兵舰艇的航行。④ 中国军队所能进行的只有反登陆,在海岸及相关纵深据点布置军队,阻遏日军,但是,中国方面又未予以足够重视,守卫江岸、海岸的兵力都很薄弱。   
8月13日夜,日本内阁会议决定出兵。15日,日本政府发表声明,〃为讨伐中国之暴戾,以促使南京政府之反省,如今已到了不得不采取断然措施之地步〃。① 同日,日本政府下令,以松井石根大将为司令官,率领第三、第十一师团组成上海派遣军,协助海军,扫荡、歼灭上海附近的中国军队,占领上海。17日,日本阁议决定:〃放弃以往所采取之不扩大方针,采取战时态势上所需要之各种准备对策。〃② 22日,日本上海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率第三、第十一师团到达上海东南的马鞍群岛。23日,日军第十一师团在三十余艘军舰密集炮火的掩护下,于长江南岸川沙口强行登陆,占领川沙镇,第三师团在吴淞铁路码头登陆,进攻上海北部的吴淞、宝山等地。据中国方面第九集团军司令部作战科长史说回忆:〃在23日拂晓以后,日空军开始猛烈轰炸,使我援军不能接近,日海军也以猛烈炮火支援日军登陆。我沿长江岸守备的第五十六师和沿黄埔江口守备的上海市保安总团,兵力薄弱,日陆军登陆成功。〃③   
日军登陆后,中国方面力图阻止敌人向纵深发展。张治中在敌机猛炸下骑自行车赶赴前线,一面任命王敬久为淞沪前敌指挥官,指挥部队固守原阵地,一面抽调第十一师彭善在部、第九十八师夏楚中部北上,拒止登陆之敌。双方在罗店等地激战。中国军队向日军发动数次猛攻,虽有进展,但均未奏效。28日,守卫罗店的中国军队伤亡过半,日军第十一师团占领罗店。31日,日军第三师团攻占吴淞镇。9月1日,日军精锐部队久留米第12师团等三个师团到达上海,实力大增,向中国军队发动全线攻击。9月5日,日军以优势兵力及战车、炮舰、飞机联合进攻,中国第十八军第九十八师姚子青营奋力抗战,激战至第二日,全营官兵壮烈牺牲。① 蕴藻浜沿河之战,〃双方死亡俱奇重,浜水皆赤,所谓流血成河,显系实在景况。〃② 据陈诚报告,该部自8月22日参战,至9月7日,仅第十一、第十四、第六十七、第九十八、第五十六五个师即伤亡官兵9039名,第六师吴淞一役,即伤亡过半。〃大部受敌飞机、大炮轰炸,人枪并毁〃。其三十六团第二连,守卫火药库,〃死守不退,致全部轰埋土中〃。③   
由于江岸地形有利于日本陆海空军协同作战,日军又源源增援,中国军队为减少损失,只能主动退守。史说回忆说:〃日军在长江沿岸及黄埔江沿岸继续登陆,与我军一个点一个点地争夺,往往日军白昼占去,夜间我又夺回。〃〃在日军舰炮火下,伤亡惨重,往往一个部队,不到几天就伤亡殆尽地换下来了。我亲眼看见教导总队那个团,整整齐齐地上去,下来时,只剩下几付伙食担子。〃④ 9月10日,第十五集团军右翼阵地被突破。11日,第九集团军奉命向北站、江湾等地转移。   
反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