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全重65吨,飞机飞行高度达到20000米以后,在2马赫的速度下发射下面凹进的腹部挂载的火箭,比歼11T发射的火箭的运载效率更提高。
董涛在飞天一号前面踌躇良久,发出了深深的叹息。已经对他很熟悉的李记者已经能够猜到他遗憾的原因—;—;董涛学长显然是觉得自己找不到机会乘坐这架飞天号而感到非常的遗憾。
飞天一号挂载的发射开拓者V采用高效和环保的液氧/煤油火箭,火箭发射重量达到27吨,入轨重量接近3吨—;—;相当于200吨级以上的传统的地面发射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显然27吨级别的火箭发射成本低得多,因为就算不重复使用,也只需要使用小得多和便宜得多的火箭。
飞天一号和开拓者V的一个一起来参展的乘客则更受瞩目。这是一艘可以使用飞天系统向“天门II号”空间站发射“水母”型小型往返式货运飞船,当然这种小型货运飞船紧急情况下也可以作为太空站的宇航员救生船。配合飞天发射平台和这种货船,有关单位试图使向空间站发射和回收有效载荷的成本大大下降,使空间高级加工和制药产业真正有利可图。
当今航天器返回地面有两种成熟技术,还有一种技术正在美国进行技术试验。两种成熟技术一种是传统飞船使用的弹道式返回技术,另一种是航天飞机的飞航式返回技术。由于航天器在大气层内的急剧减速和剧烈摩擦,这两种返回技术都要承受高温。当前美国正在实验的一种罗坦可重复使用单级入轨运载火箭的大气试验机(ATV)采用旋翼的方式减速着陆。不过在飞船刚进入大气层的时候速度太快,旋翼不仅需要耐受一千多度的高温,更需要高能火箭燃料在翼尖喷射以减少旋翼由于失速带来的效率的丧失,因此这种方法在降落的时候需要消耗不少的燃料。
显然这三种返回方法都有一些缺点:弹道式返回技术最成熟,但对航天员和设备要求太高,而且精度很差,潜在风险也很高;航天飞机的飞航式返回对整个系统设计要求高,系统过于复杂导致可靠性低,成本高;旋翼式返回需要解决失速问题,消耗燃料多,而且当前技术不成熟。
“水母号”则采用了不同于这三种方法的独特的返回技术—;—;充气伞返回系统。巨大的充气骨架和充气连接索带形成的“近太空降落伞”使原来风风火火的返回过程变成平稳、安全、舒适、浪漫、环保的返回旅行。由于经过一个持续的减速过程,飞船不需要承受极高的温度和很大的减速冲击,返回的飞船完全可以重复使用。
理论上讲,飞船从太空返回,如果有足够的燃料来制动减速,并抵消重力,使飞船以“动力反冲”的方式缓缓返回地面,飞船表面就不会因为与大气急剧摩擦产生上千度的高温。“水母号”试验飞船没有用动力系统来减速和抵消重力,而是是利用大气边缘和低轨道空间的极稀薄的空气来实现提前持续减速和抵消部分重力,延长下降时间的目的。(参考数据:在距离地表50公里处,大气密度密度下降到海平面1000倍;100公里处,密度更是比海平面降低200万倍。航天飞机进入太空时的低轨道就是100公里高,不过,由于这里空气还能明显降低航天器速度,因此需要启动小发动机逐渐提高轨道高度才能够稳定运行。)
充气伞由多个辐射状充气管在太空支撑展开,采用了极轻薄的聚酰亚胺树脂合成材料制作伞面,厚度只有百分之几毫米,具有耐热和抗辐射性。主伞总重量虽然只有十几公斤,但是打开以后面积超过900万平方米,巨大的伞在低轨道的稀薄空气阻力的作用下对飞船起着减低环绕地球的运行速度的作用,提供的反作用力也能够帮助飞船减低轨道下降的速度,使飞船有足够的时间降低速度,不至于造成外壳温度温度升高过快。当下降到离地面70公里高,进入大气层边缘的时候,随着大气密度的增加,飞船将换一个面积缩小很多,更结实的充气伞,到高度降低到3万米以下的时候,一个可在大气层内使用的飞翼降落伞将打开,飞船可以控制这个降落伞向预定区域滑行,最后使用滑撬降落在平地上,整个过程很象一种超级滑翔伞运动。据估算,在整个降落过程中,飞船的外壳温度最热的时候也没有超过350度,根本原因不过就是把进入大气层的最主要的减速阶段从十几分钟延长为几个小时而已。
结构轻巧的飞船也可以安全返回地球,而且可以重复使用,没有可厚重的防热层,下降过程平缓也有利于保护飞船内部携带的精密的仪器和太空产业的产品。水母号展位上的工作人员一说起这些来,眼里都似乎放射出金子的光芒,真是钱途无限啊。
总之,本次航展开放程度之高,中国军工的展品之丰富和出色,都创下了一个新记录,《飞翔之心》只能拣最突出的一些展品来介绍。这些传说中的新式武器都亮相航展,一改珠海航展保守的传统形象,让多次参加航展的老记们都感慨不已。在当前这种特殊背景下,航展自然也是国力威慑的一部分,军事科技的展示也是政治实力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一届航展也就成了军工科技的大阅兵。
诸位航空爱好者和军事发烧友,希望大家热心购买《飞翔之心》,要知道除了空军王牌飞行员郑少校以外,在李风华和董学长为俱乐部的会员和杂志社的幸运读者搜集大批紧俏的纪念品的过程中,另外还搜集了好几位飞机设计师和王牌飞行员们的大批签名(可怜的设计师和飞行员的手),都等着派送给幸运读者哦……
********************
本来按照计划“零接触战争”到这里就结束了。虽然这个结尾是对整个三部曲中出现的各种武器系统的一个简单的技术上的总结和补充,但作为小说的结尾看却显得有些单薄和突然,看来业余作者毕竟是业余作者啊。为了让这个尾巴更象小说的尾巴,作者把一个打算用来做外传的章节修改以后又在后面续了一章,也就是说整个《野骆驼三部曲》还有最后一章就结束了。
作者就不多废话了,有些感慨可以再写个后记什么的。读者有什么看法可以到铁血网站上去发表,也可以写信给作者(smartrhino@sina。)。
********************
第十章 机器岛泄密事件
三部曲之终章:机器岛泄密事件
这是一个湖,或者是一个大型水库的几个湖心小岛,其中一个岛上有一个小型简易机场,多年以前曾经是海军航空兵的一个训练基地。这个基地被大家称为“机器岛”,现在这里是野骆驼工程队的一个秘密测试基地。相对于热闹的“麻雀窝”和占地广阔的“野骆驼花园”,这里只能算一个袖珍的小基地。
现在进驻这个基地进行武器系统测试的研究队伍就是当年完成小武直项目的13组。13组自从完成小武直项目后,就与陆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空军空降兵结下深厚渊源,再加上王铁等研究车辆技术的高手参加,一直致力于陆军武器系统的改良设计。
一架运12小型飞机出现在机场上空,惊走了湖面上几只水鸟。飞机轻盈地降落,几个工人操纵着小货车迅速地把飞机卸下的几大箱货物搬进跑道旁边的大房子里。
总控制室的王铁赶紧下达指令,指挥几个兄弟迅速拆开箱子,小心仔细地查点着里面精密的元件。参与测试的人们早就等得不耐烦,很快就分光了所有的元件,到各自的地盘上忙碌起来。
王铁刚安排完之后一批零件的分发,就得高圆圆组长的通知。他走到控制室旁边的会议室里,看到了两个随这次飞机来的人,一个老军人的直觉立刻就看出这两个身着便装的人是军人。
“欢迎部队代表参加我们的试验。”
几个人寒暄一下,落座以后,部队的代表立刻就直截了当地表达了来意。原来,当前正在进行的“西太平洋局部冲突”中,空军、海军、天军毫无疑问地大大出了风头,而我们传统的陆军力量(包括陆战队和空降兵)却一直没有任何施展的机会。饥渴的陆军将领们把目光投向了所有的新武器研究项目,希望能够在技术手段上寻找机会。
“客观地说,以中国的实力,击败小倭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要说出动陆地作战力量占领小倭,姑且不论政治上如何,以现实的常规作战来看代价太大,毕竟我们无法封锁其靠着太平洋的一侧,所以中倭之战只能是‘西太平洋局部冲突’。再说,目前我们的研究项目的样机刚刚进行初步的联合调试,离真正完善也差得远。”一向稳重的王铁对军方经常表现出来的这种就要吃热豆腐的急切心情不以为然。部队很多领导就是这样,总是试图在自己任上急着立功,长远的有战略意义的研究不支持,而一旦有现实需要摘桃子比谁都要积极,哪怕是青桃子也不放过。这不,为了得到适合地面部队实施“零接触”作战的适当的武器,陆军的代表把各个军工集团的负责人都磨怕了,对于他们看上的专家,频频采用贴身紧逼战术,就差要派出特种部队去全部绑架了。
年轻的部队代表苦笑了一下:“前辈,你也知道我们现在确实憋得很苦,我们也不图能够唱什么主角,能有个出场机会就行了。”
“我看出场机会还是会有的”,另一个年纪稍大的代表说道:“倭国的性格是不见棺材不掉泪,最后即使不在其本土,在我们现在有争议的琉球群岛地区来个两栖作战也并非不可能的。虽然从近现代历史来看,人类战争无论规模有多大,无论战争局面多么的一边倒,再也没有出现一个中等以上国家被灭国的现象,但任何规模的战争必然要给占据有利一方一个可以下台的台阶。当前政治上已经提出琉球群岛国际共管和非军事化,据说很可能成为各方可以考虑接受的条件。要使这个条件变成现实,我们很可能需要准备一场艰苦的两栖作战。”
“现在空军和海军虽然占据上风,但几乎出动了所有的精锐,也遭受了相当重大的损失,牵制了中国大部分的国防实力,这样的机会对于一些惯于投机的势力来说是不会错过的,因此中国也受到了其它方向的趁火打劫者的战略挑战甚至是军事摩擦,周遍战略安全形势整体上还是很严峻的。我们强大的陆军虽然没有兴趣象日本教科书里写的当年日本军队‘进入’中国那样也‘进入’日本去‘帮助日本人民’,但还是需要做好充分准备,通过一场强力的演出来争取早日结束僵持的冲突局面。”年轻的军官象一个战略家一样做着动员。
“好了,我们不是反对部队的决心。我们自然也希望研究成果有早日应用的一天,只是科学工作有自身的规律,当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很多,恐怕无法赶上你们的时间表。要知道我们与你们一样迫切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研究成果减少部队在两栖作战中的伤亡。”高圆圆轻轻拍着代表们拿来的文件,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大家都知道高圆圆希望减轻部队伤亡的原因,一时间会议室里沉默下来。
最后还是年纪最大的王铁打破了沉默,建议召集所有技术骨干,研究进一步改进技术方案的可能性。
很快,人们就投入到更疯狂的工作中。
……
第一次实弹测试就要开始了。
试验场所是一个一平方公里左右的小岛,岛上有各种植被,还有大批人工挖掘的模拟弹坑和洞穴,整个看起来象陆战队经常用来进行战术演练的训练场地。
在控制室的一排排屏幕的显示通道都接通了。一队被释放到岛上的“机器兵蚁战斗群”开始了行动。
战斗群由一群无人作战机器人组成。由于技术和成本的限制,这些机器人的移动装置由6个伸展开的悬臂上安装的带有荆齿的铝合金轮子驱动,活象一台大学学生设计的月球考察车。平衡系统能够保证翻车以后自动翻转,陷入大弹坑以后可以由机器伙伴通过机械手自动救助。每个“机器兵蚁”在复杂地形上的最大平均移动速度为10千米每小时。
“机器兵蚁”上可以安装机枪、榴弹发射器、火箭筒、轻型反坦克导弹和防空导弹、喷火器等一到两种武器。当然,为了控制试验的强度,这次试验大部分平台只安装了一挺机枪,有些平台加装了对付洞穴的喷火器。
试验进行得很成功。几十辆“机器兵蚁”通过近距离无线电、激光、甚至超声波组成的多通道通讯网络,自动进行协调,在完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只用了不到一昼夜时间对事先放到岛上的30只猴子、20头野猪、60只兔子、几十台模拟工作的机电设备实行了完全消灭的“肉体消灭”。由于机器战士作战冷静,瞄准精确,消耗的弹药极少,效率非常高,不仅猴子、野猪、兔子,就连很多鸟类和老鼠都跟着遭了殃。
军方的代表怀个兴奋的心情参加了试验总结会。
在听取了一系列试验数据合格的令人高兴的报告后,他们提出了一个最关心的问题就是:“这种‘机器兵蚁’系统是否适合大批量生产?”
“这没有问题,”王铁回答道:“机械部件的要求并不超过我们国内的汽车产业的制造能力,各种电子部件也都是成本比较低的成熟产品。短期内我们估计达到每月上万部的产量没有问题。”
“其实现在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数量巨大的‘机器兵蚁’的控制问题。要想使数量巨大的无人作战装置参与进陆军的作战指挥网络体系,实现所谓的‘网络中心战’,数据带宽、通讯距离、通讯可靠性都是目前难以解决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陆军信息化的最根本的瓶颈问题,很多年都没有得到解决。”
对于海空军而言,数百个作战单位就是规模巨大的顶级系统了,而陆军要是实现充分的网络化,必然就会面临成千上万的节点接入到网络中,想要在移动状态和作战环境下保障好这个网络,是多年来陆军数字化面临的艰巨课题,世界上暂时还没有完善的解决方法。
“我们目前采取的方法只是干脆不实行整体实时联网,只让‘机器兵蚁’进行近距离的伙伴识别和协作操作,形成一个个区域的小网络。”高圆圆解释道。
“我觉得只要达成战斗目标,不必要连接到每个‘机器兵蚁’。”年轻的军队代表觉得这不是问题。年长的那位总觉得高圆圆似乎话里还有话。
“可是如果不能监控这些节点,就等于把杀戮的权限完全叫给机器。我们采用各种传感器识别目标,有可见光、红外线、电磁信号、震动信号甚至是肉体和柴油的气味,但就是无法让机器识别军人、平民甚至是动物之间的差别。即使是敌人要投降,我们也无法受降。这就是我们目前技术上最不成熟的地方。”高圆圆道出了问题的关键。
“一句话,目前我们能做到的就是无差别杀戮,可以说是真正的鸡犬不留。”王铁面无表情地补充道。
“难怪你们要在岛上做试验了。”看着显示屏幕上定格的一头野猪,军代表们心里明白了。这头野猪头部被机枪精确的点射打了一个大窟窿,而在地上抽搐的过程中被再次识别为没有死掉的目标,肚子又被一个点射打烂,血、碎肉、脑浆流了一地。几乎所有的大号动物都是这样被点杀再加上补射,直到死得不能再死了才被放过—;—;要说“无差别杀戮”还真的是非常彻底。只有在岛上做试验,才能保证这些六亲不人的机器杀手不会误伤人员。
“其实安全问题并非是在岛上做试验的唯一原因。出于成本和武器系统总重量限制的考虑,‘机器兵蚁’系统的持续作战能力目前只能保证方圆不超过几十公里的岛屿范围,陆地面积太大效果并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