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校毕业,他被分配到烟台警备区海防六团,当上了海岛守备连队的排长。驻守海岛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整天与阳光沙滩、蓝天白云为伴,而远离了花花世界的喧嚣。在连队两年的时间里,他从未出过一次岛,和外界联系只有靠传统意义上的书信。那段日子里,他的人生得到了磨练,更因为经常对着辽阔的大海和蓝天遐想,而获得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天马行空的灵活思维方式,他后来思维跳跃,勇于创新,应该说在这时候就埋下了种子。
走出海岛,李春良被调到机关当干事,此刻他已经具备了成为一名优秀干部的全部条件,军旅生涯一帆风顺。然而正当他踌躇满志的时候,突然遇到了部队整编,他所在科室的全部人员都要转业回到地方去工作。很多人对此接受不了,可是不安分的李春良却早已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想象。按捺不住的激情在心里荡漾着,有几分眷恋,但更带着征服未来的豪迈,勇敢地踏上了人生的风雨征途。
多次受嘉奖,一次荣立三等功,一次被军区授予“建功立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带着如珠玉般的闪闪光华,和在部队历练的过硬素质,使他无疑成为地方多家单位竞相选用的“香饽饽”。1991年9月,李春良成为了潍坊市委党校学员支部专职书记。
兵商似锦 第三部分 兵商似锦 第十一章(2)
就在家人和朋友都松了口气,以为他从此吃上了“皇粮”,可以安心地做一名“干部”的时候,一年后,李春良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辞职下海经商,自己创业!
一听到这个消息,第一个从老家赶来的就是父母,老人苦口婆心地劝他:“你好不容易当上个‘干部’,放着‘皇粮’不吃,如今又折腾着要干个体,能有啥出息?”
父母不解,同事和战友们也不理解,纷纷找上门做他的工作:“单位环境和待遇都不错,守着‘铁饭碗’一辈子不用愁,商海凶险,要三思而行啊!”更有人不理解,冷嘲热讽地说他想发财“想疯了”,是“不自量力”。
没有人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渴望在市场经济的海洋里一展身手的李春良,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创业路。
他最初选择的是进入印刷业。只有几千元的资金,人员只有他一个“光杆司令”,又当兵又当将,厂房是自己租来的几十平方公里的简陋车间。可是他愣是鼓捣出来一个小型印刷厂。
从资金筹集到设备安装,从联系业务到技术操作全是由李春良一人独自包揽,每天都会有一大堆新的矛盾和困难,但这些都没有让他退却,反而坚定了他迎难而上、干事创业的决心。
创业的艰苦,李春良不是没有做好准备,而是情况远比想象的更为糟糕:为保证业务量,不论是文件表格,还是信纸信封,能揽尽揽,全程进行监督生产,跟踪服务。尽管每天起早贪黑联系业务,每晚加班加点排版印刷,一年到头忙忙碌碌,可是一算账,两年的经营效益却是负数,竟然累计亏损5万多元。俗话说:“天道酬勤”,可是此时的李春良却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为什么自己这么辛苦地打拼,换回来的竟然是如此局面呢?
他想不通,但想不通也要想。开弓没有回头箭,他意识到不是自己不够辛苦,而是在众多的印刷竞争对手中,自己的力量,实在太微不足道。和人家的强项去比拼,还不如避其锋芒,攻其软肋。那么对方的弱点在哪里呢?经过对数百个印刷厂的考察,他得出了一个结论:
报纸印刷,这是一个空白!
是空白,然而其中也蕴藏着风险。可是李春良不怕这些,军人特有的勇敢令他迎头而上,一经发现商机,立即放手一搏。他立即卖掉了原来的印刷机,又四处筹借资金购置了专业的报纸胶印轮转机,将小而全的小型综合印刷厂转型为报纸专业印刷企业。
由“小而多”到“小而专”,这一转变立竿见影,依靠自己的特色,他很快打开了市场,与《齐鲁晚报》、《农村大众》等70多家报社建立了业务关系,企业开始产生规模效益,完成了原始积累,为企业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企业度过了“生存关”,很多员工都劝他:“该歇一歇,喘口气了!”可是,李春良脑子里,却又孕育出来一个大胆的“冒险计划”。
原来,在报业印刷的过程中,李春良发现报业整体上还是“计划经济”,运用市场观念办报,既是国内报业改革的必然,也是WTO准则的要求。因此,抢先文化产业,开发这块“净土”,是笔“大买卖”。首先,潍坊有着发展报业的地理优势。市场经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信息经济,而潍坊正缺一个大型的信息交流平台。不是潍坊没有广告源,而是潍坊的媒体太少,一般企业商家和百姓大众做不起广告,广告处在“沉睡”的静止状态。市场呼唤一个价位低、效果好的新型媒体。其次,公司具备发展报业的印刷基础。2002年9月为承印《齐鲁晚报》又投资2000万元,新上了一条报纸专业印刷流水线,能够实现4开32版报纸双面彩一次性印刷,且速度快、质量好、自动化程度高。
基于以上考虑,在认真调研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李春良于2003年5月大胆创新、精心策划了大型DM广告《晨鸿信息》的系列出版方案。
确立这个发展方向后,李春良开始了深入的调查。起初,他亲自带领几个助手跑机关、进社区、访企业、问民众,听取不同人群的意见。调查得知,由于潍坊媒体太少,导致了广告价位居高不下,一般企业和百姓大众做不起广告,甚至这种情况磨灭了一些商家的广告意识。结论出来了:市场正迫切需要一个人人看得见、人人做得起的新型广告媒体。
兵商似锦 第三部分 兵商似锦 第十一章(3)
事到手切莫急,但要缓缓想;想到时切莫缓,便要急急行。有了准确的市场分析和可行性方案,三天后,一个新的构想在他脑海中诞生—创办一个以“关注百姓需求,提供信息服务,促进经济发展”为宗旨的DM媒体《晨鸿信息》。
李春良说:“市场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信息经济,经济迅速发展的潍坊正需要这样一个综合性的大型信息平台。”他亲自带领员工跑资金、跑审批,联系了全市所有街办和居委会,建立了一个由三百多人组成的从发行、监督到抽查、回访的“零缝隙”发行网络。2003年8月8日,由山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审批的《晨鸿信息》成功创刊,也标志着企业由加工企业向文化产业的转型。
李春良创办的《晨鸿信息》是一个纯广告的载体,不能刊登新闻,要想贴近读者,内容是关键。经过不断的构思和论证:把就业、人才、教育、医药、房产、汽车、餐饮、娱乐、旅游、电子、金融、保险等各类市场信息融为一体,形成庞大的“信息超市”,就能增加读者群,实现广告价值的有效提升。实践证明,《晨鸿信息》内容的定位是准确和科学的。它是对DM广告的一次创造性发展和战略性调整,也是整个DM行业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途径。市场如战场,企业管理与军队管理理论异曲同工。近三十年工作经历,尤其从事民营企业十五年的实践,使他的经济管理知识、市场应对能力和综合管理水平都有了质的提高,三次转折点的市场判断、论证和定位,就是良好的例证。在《晨鸿信息》的发展过程中,针对“点多、线长、面广”的网络化运营特点,研发了独具特色的远程财务管理软件,实现了各种经营数据的即时汇总;针对广告行业的普遍规律,结合《晨鸿信息》的自身特点,及时制定了“切片式管理与链接式经营”相结合的业绩提成办法,有效地杜绝了业务人员“相互残杀”现象的发生;围绕以业务为中心的各项工作,推出了“财务业务化、业务编辑化、编辑设计化、设计印刷化、印刷发行化、发行时效化”的管理方案,使各个部门和工艺相互牵制、互为因果、全面提升。
成功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付出。事业的成功与李春良的付出是相对等的。在员工眼里,他是个精力旺盛的“拼命三郎”,很多时候从晚上忙到凌晨一两点,早上四五点却又早早地出现在办公室;在孩子心里,他是个“冷血父亲”,与孩子共同在一个城市却有3个月没见过孩子的经历,没有参加过一次学校的家长会;司机说车上就是他的办公室、休息室和餐厅,在车上除了联系业务、安排工作、谋划发展外,最大的事就是休息。他把路上行走的时间作为休息调整的时间,有时为了赶路一日三餐都是一包饼干、一瓶水在旅途的车上吃。2004年冬天,为了筹划《晨鸿信息?日照版》创刊,他在日照安排完工作后,连夜赶回潍坊组织召开业务骨干会,可在返回的路上出了交通事故,车报废,人重伤,至今在事故中断裂的四根肋骨在劳累和天气变化时仍隐隐作痛。在医院里,大难不死的他考虑了很多,自己这样拼命地干一辈子到底值不值?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人生虽漫长,生死却在一瞬间。一个人的价值,难道仅仅是为一家老小过上好日子吗?没等他为这个问题找到答案时,公司的员工陆陆续续地来到医院:“李总,您好好养伤,您好了一定再领我们干呀,晨鸿还有好几百人等着您呢!”女儿说:“爸爸,您什么时候好呀,您不是说还要给我们学校捐款吗?”听到这里,他的双眼湿润了,找到了人生的答案:我是军人,就要永葆军人本色,在创业中实现社会价值!他忽然有了一种责任、一种力量。于是,硬是提前办了出院手续,又投入到晨鸿的“战斗”中。
致富了,他没有得意忘形,反而更加看重自己的责任。依法经营,照章纳税,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是企业和企业家回报社会的根本。经过军队大熔炉锻造的李春良对国家利益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理解。他常说:“企业的健康发展,在于国家政策和政府支持,企业效益首先体现在对国家的税收贡献上,应交国家的一分钱也不能少。”为确保财务管理规范,他投资找专家专门开发了“晨鸿财务远程管理系统”,坚持严格的财务管理、审计制度。10多年来,企业为国家贡献税收共计1500多万元,先后被评为市级依法纳税先进企业、文明企业。创业至今,他已为1000多名军转干部、退役士兵、大中专毕业生、农村困难群众和城区下岗职工解决了就业岗位,累计向社会各界捐款捐物300多万元。几年来,免费为下岗职工发布求职信息10000多人次,还聘请国内知名教育专家,在全市100多所中小学举办专题讲座150余场次,直接受益家长和学生20多万人次。
兵商似锦 第三部分 兵商似锦 第十一章(4)
“会管的管文化,不会管的管人,更不会管的管物,最不会管的是钱”。这是李春良在长期的企业管理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他意识到,企业有了文化的魅力,才会有经济的活力。企业瞬间从几十人扩增到几百人,要想让员工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充满理想色彩的晨鸿大业中去,就必须使管理艺术和心灵需求更加和谐、完美地统一起来,因此,建立一套适应企业发展的文化管理机制势在必行。
在经营管理定位上,李春良主张“以人为本”。2003年公司组织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李春良请来了最早进入公司的老员工和在职员工一起联欢,老员工们言语中处处洋溢着对晨鸿的感情,无形中凝聚了企业的向心力。2004年,家住农村的员工小王母亲生病,需要5000元手术费,李春良得知后,马上把一万元递到小王手中,并帮其联系了医院。
企业文化建设决定着企业的生命力,李春良说:“企业文化的核心主要体现在价值观,没有国,哪有家,没有了企业的发展,何谈员工利益。每位员工都应牢固树立主人翁思想,只有员工把企业的利益定位于个人的最高利益,这样的企业才能得以健康发展,才能产生无穷的集体力量。大河有水小河满。很多人把企业比作大河,把员工比作小河,认为只要企业存在,就能领到工资。但是,这样只能助长员工吃‘大锅饭’的思想,在晨鸿,员工不是小河,而是源头,如果连源头都没水了,那么,再大的河也将枯干。”企业文化纵然有深刻的核心、内涵和标准,企业文化的精髓更是集中在企业日常管理的点点滴滴上。经常与客户接触的一线员工,李春良在他们的形象、行为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为他们统一配发印有公司LOGO的业务车和工装,还经常为他们讲授职业技能、道德修养和交际礼仪,确保在工作中能够诚信互动、站在高处、想在远处、干在实处。
今天的晨鸿集团,凭借广告传媒、报业印刷、图书出版三大支柱产业,业务涉及到了全国所有的省和直辖市(不包括台湾)。今天的《晨鸿信息》早已跨出潍坊实行埠外延伸,晨鸿的名字已被齐鲁人们所铭记;明天的《晨鸿信息》,必将走向全国,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为DM业界开道领航。
下篇:访谈
在没有路的地方领跑
提起创新,很多人都苦于无门无路。其实创新所需要的全部元素,都在你的大脑里,关键看你怎么去调整和使用,根据不同环境随机应变。正如打仗一样,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军人,尤其是军事指挥官,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不可能按部就班地把孙子兵法带到战场,这就需要有因地制宜的战略部署和抓住稍纵即逝致胜战机的应变能力。企业经营管理也是这样,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只有不断改变经营策略,不断调整管理模式,才能以更大的致胜机率应对市场浪潮的冲击。当然,军人特有的坚韧、坚持与坚决,更是成功创业的基础。它可以让我们在艰难困苦中自强不息,让我们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
——编者
问:您从部队里走出来,放弃自己的“干部”生涯,选择创业,从印刷厂到先进的“DM”产业,最终成为华东广告巨头,应该说“创新”意识在这个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答:可以这么说。
问:“创新”这个词语,在部队的时候我们也常常挂在嘴边上,您认为为什么要强调“创新”?
答:所谓“创新”,不是为了盲目追求创新而创新,而是要适应具体的环境。拿部队来说,我们都说部队是个大熔炉,为什么,就因为它要将你身上旧的东西去掉,让你脱胎换骨,成为一个“新”人。军队,就是培养能上战场的人。这里面,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募兵时,不可能募集到既骁勇善战,又能令行禁止的将士,只有通过不断的教育培养,才能让他们成为军队新型人才。
而当前大部分企业一味地追求即用型人才,也就是说,希望招募到直接就能产生效益的岗位人才,没有意识到也不愿意通过培养,使应聘员工逐渐适应岗位。近年来,我一直把创建学习型企业作为经常性主要工作来抓,通过自动化办公软件、企业内刊《晨鸿集团报》、专业培训班等形式开展培训工作,通过工作汇报点评进行培训与反培训。我们组织的培训与反培训,就是基层一线工作人员定期通过网络进行工作汇报,各管理层对下属单位或个人工作予以点评,然后返回自查。通过这种形式,不仅及时为一线人员明确工作方向,同时让各管理层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