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潘同学才恍然大悟。原来驻广州的日军华南部队,破获了驻缅甸的英军向大陆的国军华南游击总队偷运的美制武器弹药。(当时驻缅英军经常通过海面向华南的国军游击部队提供补给,而多数都为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向中国重庆政府提供的美制武器)。而日军截获了这批武器弹药后,因为与本身武器系统并不通用,而且日军也有深入了解美军装备的需要。所以就将这批武器弹药上交给驻华北北平的日本中国派遣军总部进行处理。运输途中遇见了潘杨,结果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了。说实在的,在冲锋枪方面,美制的汤姆森冲锋枪(汤姆森冲锋枪:工作方式:半/全自动口径:0。45英寸(11。4mm)弹夹:20和30发、50发(弹鼓),简介:JohnT。Thompson曾参与发展‘03式步枪和Colt。45手枪,汤姆森冲锋枪的原型枪于1920年春天诞生,尽管它有优秀的测试参数,但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都没有采用它。汤姆森Colt公司鉴定了生产15,000支该枪的协议,即1921式。这批枪的生产一直持续到二战前夕。在1940年,美国陆军订购了20,000支该枪;在1941年,陆军追加了319,000支的定单。该枪最大的优点是可靠,在恶劣的环境下也能工作。)主要的缺点是太重——超过10磅,缺乏穿透力(这也是二战中所有冲锋枪的共同缺点)。,箱子里有足足十支,还有二十支美制勃朗宁点四五口径手枪(1911式点45口径勃郎宁手枪工作方式:半自动口径:0。45英寸(11。4mm)弹夹:7发由JohnM。Browning发明,是二战时期最著名的美国手枪。在西美战争期间,美军普遍反映小口径的左轮手枪威力不足,军队急需一种有较大威力的大口径手枪。在这种需求下,1911式。45口径勃郎宁手枪诞生了。Colt和Springfield兵工厂在1911—1915年间生产这种手枪,到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60%在法国的美军士兵都配备了它。一战后,又在扳机、撞针、握把和结构上对它进行了改进,主要是使它更轻便。在二战期间,它只配备给军官和班长,并不是美军步兵的制式武器。但是禁止士兵配备手枪的条例被扔到了一边,在前线许多士兵都拥有一把1911式手枪。它被认为是最后可以依靠的武器,尽管几乎所有的士兵都有更有效的武器可用,但没有人会否认它所带来的安全的感觉。直到1984年,它仍然是标准的美军随身武器。)以及相应的弹药若干(子弹十箱,共计三万五千发)。这些玩意在潘杨的眼里可比那些落后的日制武器更加合乎心意。于是马上潘杨就决定这批美制武器偷偷留下,先打程瞎子一个埋伏再说。虽然弹药不能生产,获得相应的补充也比较困难,但使唤惯了连发武器的潘杨拿上三八式,那是怎么看怎么别扭。现在有了这批美制武器在弹药用完之前,潘杨觉得十个人拿上这些武器能顶日军一个小队。
潘杨心满意足的晃荡出了帐篷,留下仍自在原地摸着战利品淌着口水的赵大河同志。真是一个大丰收啊!答应给程瞎子的一半,自己能留下的也不少啊。是不是按照其他八路军部队的搞法原地大量扩充部队,有多少枪就扩大多少部队,尽量扩充主力部队的实力呢?还是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有选择的谨慎扩充主力部队,或者是干脆打散主力部队,化整为零,集中精力趁着鬼子的大部队尾随着冀中军区主力的屁股后面离开了中心区,中心区敌我双方力量都暂时处于真空状态,抢占广大农村,建立根据地。等待冀中军区和山区主力部队的到来呢?正在想着这个恼人的问题,潘杨已经晃到了临时支队部。李大成还有两个连长正在商量这要去寻找潘杨哪,见到潘杨进来,李大成马上就提出了,趁着形式大好,马上通知大部队开到冀中,并且马上就地扩充部队。
对于第一个意见潘杨想都没想就立马同意,毕竟这些物资要送回山区去不但麻烦的多,而且在路上不可避免得有损失,送回去之后说不定程瞎子见到老子的部队一个眼红,连人带家伙一起共产了,老子也不能说什么,毕竟这个先遣支队还只是独立三团得下属部队。到了这冀中大平原上,老子现在给你程瞎子什么你就得要什么,不要就拉倒,而且你在这里两眼一摸黑。得罪了我老潘,请你每天吃地瓜吃死。哈哈想到得意处,潘杨禁不住打着哈哈笑了起来,笑得在场几人以为潘杨又发了什么神经。
正文 二十六章韬光养晦
对于李大成的第二个建议潘杨则提出来说需要大家讨论讨论,因为潘杨通过总结过往历史上记载的情况发现,少量的主力部队不能在敌后游击战争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敌我实力对比还没有达到自己组织主力兵团和敌人周旋的地步,还是坚持自己开始的原则,不要和鬼子硬拼,保存实力。
并且委婉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首先这里是原冀中军区的地盘,现在冀中军区反扫荡已经接近尾声,冀中主力部队马上就要回转。虽然冀中的群众基础好。但是正因为这样,原冀中部队回来之后也会需要大规模的兵员,而现在的年轻人则多数属于民兵或是地方部队,没有经过正规的军事训练,打仗全凭一腔热血。如果被先遣支队大量吸收,那么一方面地方上缺少武装保护,而且部队即使数字上去了,素质也不会太高。另一方面好像有点趁火打劫、抢地盘的嫌疑。虽然大家都是党领导的部队,潘杨也从来没有把哪知部队当成自己的,但是发展壮大所有的抗日力量赶走日本人这才是潘杨现在想要的。而不是自己扩大实力就好,反而现在实力不足的潘杨根本就不想成为敌人主力的首要目标,只有化整为零,到老百姓当中去,让人民的天然屏障来掩护自己,这样才最好。
按照潘同学的想法就是,马上派人联系上冀中部队。同时原地将先遣支队的部队打散,化整为零。组成战斗力相对较强的班级单位在各村各庄进行活动。不但要大搞根据地建设,训练民兵,建设堡垒式的冀中区,以备迎接即将到来的进一步鬼子扫荡。同时还要疯狂的挖地道,制造各种各样的土质地雷,以地道战、地雷战等斗争形式消灭鬼子的有生力量,壮大自己。必要时候可以集中行动。民兵经过训练后才能就地编入先遣支队的主力部队作战,同时也可以补充其他部队。然后继续训练民兵,在训练中以战代练,多以伪军为目标练手,大量摧毁伪政权。同时达到锻炼炼部队的目的。这样的一个班撒出去,少说能带回一个排,甚至一个连。或是更多的部队。这样整编后的部队作战能力上不会受太大影响。同时也可避开打掉大王庄和平和据点后鬼子随后的报复性动。
少量精锐则组成潘杨心目中的特种部队,装备较好的武器,对鬼子的重要目标进行袭击。现在缴获的武器重型武器九二步兵炮交给区里分解开坚壁起来,必要时用于攻坚作战。迫击炮可以留上两门机动作战。轻武器优先给战士们换装,之后再由潘杨准备去那里发展的四个县的剩余的民兵装备,最后剩下的就便宜程瞎子好了。反正这些可能淘汰下来的武器装备,刚从山里出来的潘杨还当作宝贝呢,就不怕没见过世面的程瞎子不要。
听潘杨深入浅出这么一说,分析事情的利弊。再加上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后,潘杨的一些做法,但是事后证明是完全正确的,虽然和部队以往的发展模式不同,但是李大成想想之后认为潘杨可能又是另有深意。因而也没有反对,几个连长听说缴获武器随便更换后更是没有话说。一门心思盯着那些轻重机枪了。根本想不到反对。
想到马上就要到来的四零年的百团大战,然后的冀中大好形势,潘杨决定就在最好发展的冀中中心区相对靠近山区的博野、定县、无极、安平、四县之间活动。积蓄力量,准备积极参加七八月间开始的百团大战的第一阶段——正太路破袭战。
第二天晚上潜伏了一天的潘杨带领部队和跟随行动的三百多民兵,通过熟悉情况的向导带领,无声无息的跳出了邻近两个县的五百多鬼子伪军的增援部队拟对先遣支队所在的原宿营地组成的疏散的包围圈。甚至路上没有放一枪一弹。有的只是只是途中有的战士在野外和鬼子擦身而过时不由自主加重的呼吸声。
到了天快亮的时候,安全到达原冀中区中心区的潘杨,集合了所有部队之后。将部队原先的旧式武器完全淘汰,换上崭新的缴获武器按照每个班统一武器口径,每班配一挺机枪。排里设置机炮班的编制,配九二式重机枪一挺,掷弹筒一支,还有轻机枪两挺。日制武器的班排,正副班排长都加配一只毛瑟手枪(盒子炮)。而使用国造武器(中正式步枪、捷克式轻机枪)的排则在机炮班里装备马克沁重机枪一支、枪榴弹发射器一支。班排长则有条件的装备美国造冲锋枪、还有日制南部式手枪。加强近战火力,弥补中正式步枪在拼刺刀时全枪总长比三八式要短的劣势。有爱好的战士潘同学也不反对他们再挑选大刀这种武器。至于子弹从来没有超过十发的战士们在潘杨的默许下,可着劲的往身上装着子弹这种其他任何一支军队的必备物资,而对于这支刚从山里走出来的部队说来是奢侈品的东西。战士们都知道,没有子弹的步枪还不如烧火棍的道理,有的战士身上的牛皮子弹盒都挂了十多个。搞得潘杨不得不以是否方便行军,不影响行动的标准来作为战士们携带弹药的的标准。经过测试,战士们平均每人携带了将近四百发子弹还有五个手榴弹,手榴弹日制的最受欢迎,其次就是缴获的仿德制长柄手榴弹,最后就是边区造,每人平均5枚。武器装备焕然一新的战士们,加上刚刚经过战斗的洗礼,精气神一下就比原来提高了一个档次,潘杨又将部队按照个人专长重新分配了岗位,特别是原来不是“嫡系”的两个连,按照潘杨原先老部队一连的训练编制,以及根据不同战场情形下使用的不同特殊编制。予以整编,将全体先遣支队全数打散,重新组合,最后组成了一个个战斗力强劲的战斗班。并且在暂时跟随先遣支队一起行动的各区小队、民兵中间少量的招收了一部分战术技能较好、身体素质高的补充部队。潘杨从全体干部战士中有目的的挑选了少量战斗技能出色,而且具有一定特长的战士准备成立自己心目中的特种部队。名字就叫先遣支队武装工作队,简称“武工队”。
正文 二十七章千里马常有!
整个晚上就在部队淘换武器的过程中进行着。潘杨允许按照实际情况和需要,由各个带队的队长挑选自己部下的武器装备采用那种制式。因为考虑补给的问题,大部分的靠近鬼子势力的都选择了日制武器,靠近山区活动的部队就考虑到拿今后缴获的日制武器弹药和其他山区部队进行交换。(因为当时子弹山区已经能够少量自给)。因而索性选择了国造武器。并且潘杨说了这是最后一次补给,所以都是挑挑选选,挑肥拣瘦,甚至有一个战士因为枪身上的漆水不够新而换了一支枪,这件事情一直到解放后好久还被好一些原先遣支队的老战士用来互相调侃,和感叹。开口就是:“妈的!当时跟着老支队长进冀中,那支队长的仗可打得精啊,缴获又多。老子当年的枪都是随便挑,想使什么就使什么,子弹那是管够,哪向其他部队,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于是闹闹腾腾到了天亮,潘杨开始了挑选满足基本能够达到潘杨心目中的武工队要求的战士。挑选完毕之后。潘同学又花了足足一个整天的时间进行了选拔,除了实弹射击因为害怕鬼子、汉奸的注意没有大规模的进行。潘杨进行了潜伏行动、攀缘、障碍跑、负重往返跑、手榴弹投掷,各种武器操作,分解、组合、修理,冷兵器、近身格斗等一系列的考核。
并且意外的发现了两个专门人才,一个是矿工出身精通爆破、各种爆炸物使用的陈景德,工兵排长。(陈景德自幼父母双亡,但是由于能吃苦、且聪明好学、十五岁进入井径煤矿,从最低级的拉煤工干起,不断跟随年纪较大的工人学习,本来像爆破这种技术,在被日本人控制的井径煤矿是不可能被日本人认为是低等民族的中国人学到的。但是在共产党井径煤矿工运领导的安排下。陈景德利用自己年纪小,而且伪装成对日本工头忠心耿耿。进而得到负责爆破的日本技工的赏识,于是学到了各种爆破技术,在日军全面侵华开始之后,井径煤矿组织了大批技术工人逃脱日本军人的看守,来到山区根据地。于是精通爆破技术的陈景德操起了老本行,干起了工兵,现在才20岁的陈景德已经是一个爆破专家了。)
陈宏宇(华北医科专修学校的学生,主攻外科,对于战场救护有特长、按照陈宏宇自我介绍时说的,只要有足够的药物他能够保证没有马上死亡的战士至少能够救活百分之九十。是区委书记王英的同乡兼学弟,家中富裕。但是因为在一二、九运动中和王英共过患难,于是死心塌地的跟着王英投奔了八路军。)
潘杨见到这两个宝贝,心里高兴万分。在关键的时候这两个人的作用可是能够抵上一个连啊。特别是陈宏宇,那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啊!怪不得这次大王庄战斗部队受伤死亡的比例这么小,原来就是这个家伙的功劳啊,其实鬼子的三八式穿透力强,打中人体之后一般是一枪两眼,只要救护及时,大部分没有命中要害的战士是能够重新归队的。至不济也能保住性命。这两个人潘杨决定就是其他方面一无是处也收下了,不想陈宏宇还是个地理精通的冀中活地图,陈景德还是一个手榴弹投掷高手。这下让潘同学更是大赞物超所值。
于是潘杨经过精心挑选后的人员形成了这个时代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支“特种部队”雏形——先遣队直属警卫班第一武装工作队。人员除了上述的两人,还有就是两个狙击手、两个攻击手、一个火力支援手、一个重武器手、一个侦察兵。加上潘杨这个什么都会一点、但是什么都不甚精通的家伙亲自兼任队长,一起十人。
第一狙击手龚学军,二十二岁,猎户世家出身第一次出现在潘杨面前的时候,那双稳定的布满着老茧的手握在潘杨的手里。鹰眼般坚定锐利眼神直直的盯着潘杨,让潘杨感觉到他的坚忍不拔。特长:潜伏后对特定目标进行攻击,枪法精准。使用潘杨转交给他的毛瑟狙击步枪通过瞄准镜随手一枪就打到了八百米外的一只野狗。潘杨一见之下、大喜过望马上决定将这支枪交给能更好发挥他作用的龚学军。这是以后用来刺杀重要目标的最好人选啊!
第二狙击手刘二蛋,二十五岁,关外吉林人,是当年东北义勇军被打散后逃到察哈尔的胡子部队,十二岁就在白山黑水之间干上了胡子的刘二蛋,在十余年在林海雪原里讨生活的日子里练就了一手好枪法。特长:移动靶射击,射击固定目标时还有一个小插曲,潘杨看着懒洋洋的刘二蛋连开两枪都是从目标旁飞过。不禁对这个自称神枪的家伙嗤之以鼻,不想刘二蛋提出要射击两百到五百米以内的移动目标,于是抱着让这家伙出丑出到底的想法的潘杨让二蛋兄弟对着骑着大青马在三百米外飞驰的赵大河后面拖着的一个木靶,谁知二蛋手中三八式枪口一抬,靶子随即四分五裂。惊得潘同学立刻目瞪口呆接下来四枪是枪枪中的,最后一枪更是直接打下了天上飞过的一支笨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