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代的五个主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青年时代的五个主题-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有观念先形成,然后我们带着这些观念去生活,而不是先去生活,然后过来认识这些观念,结果可想而知了:必定会在生活中承受巨大的压抑,承受情感波折的考验,承受失落和苦闷。
正如叔本华说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在尘世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因此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要注意选择学习不同的知识,以免浪费了青春,反而给今后的生活带来了不便。
传统教育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拥有高尚的品德,又很勤奋努力,总之,努力培养了我们这个时代所推崇的品德,我们就能够拥有幸福美好的生活。我们就在这样的信念中成长。不幸的是,我们的时代处于风云变换的时期,各种观念和道德每天都在接受挑战。被理想主义教育掩藏的关于人世生活的种种秘密的事情不断被发掘出来,引发了一阵又一阵思想狂潮。最典型的是经济模式与爱情模式,这两个永恒的话题伴随着人类的诞生,一直以来被讨论着。社会的经济模式决定了社会中的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而爱情模式,关系到后代繁衍,人性中高尚与动物性妥协的一面,与经济同级别地影响着每个个体的幸福感。甚至于,虽然经济不宽裕,只要有了爱情,这人生也是幸福的。可见爱情对于人生的重要性。所以,在这个时代获得与时代相适应的爱情观是每个希望有爱情的人最首要的任务。我们的心灵从此要经受重重考验,甚至经历苦难,与古老的传统决裂,形成新的传统。
我们都是过时的人了,所以我们在爱情上很不顺利。幸好我们都保留了反思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又有行动,最终又达到了结果,真是令人欣慰。你是处在这种困境中第一个自己走出来的人。
在此之后,因为缺乏可以参考的依据,我在此大胆猜想,你会在此面临许多的困惑,这些困惑因为从来没有人提起过而变得神秘。这些要靠你自己去开创了。而我还没有走出古老的教诲,根本谈不到以后的事情了。
我还要特别强调的是你关于崇高的解释。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我们这些从新时期学校教育中走出来的年轻人,注定要在这个变化无常的时代接受思想上的巨大挑战。现实的生活掩盖了我们思考的半径范围,琐碎的事情,片面追求和提倡一个方面的做法,使那些能够引导我们通往幸福之路的方法和信念被遗忘了。我们都变成了小人物,可怜地生存着,崇高离我们远去了。
崇高的遗忘和丢失使我们的生活一再陷入不利的境地,进入了泥潭不能自拔。现今的社会生活促使每个人掉进自己的利益不能自拔,变得越来越胆小谨慎,越来越自私自利。害怕饥饿,害怕暴力,害怕失业,害怕恶梦,总之,没有不害怕的事情。在小小的个人利益得到满足后,就会沉醉于狭小的私人空间,享受那么一点人生的乐趣。我们的人性朝着懦弱、自私自利发展,观念变得模棱两可,古老信念追求的真理,在这里成了无人理睬的消遣。
是什么使个人向往崇高呢?我一度问自己这个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我无法体会到,也就找不出问题的答案。现今的生存模式找不出半点线索。你对崇高的诠释引发了我的思考,我又想到以前读过的那些经典作品,突然想到,答案不就是这个吗:一个为大多数人的利益着想的信念,一个可以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美好期待,人类的拯救者,上帝派来的使徒,一颗善良不忍有人被欺凌,有人挨饿的心……太多太多了,举例是举不完的。正是这些信念,这些期待,这种豪迈,这样一颗心,使得无数追求美好世界和真理的人们在向往和靠近崇高中度过了一生。
也许你认为我没有把问题说清楚,我愿意重新说一遍:是渴望不朽,追求永恒价值的心使古老的先贤们追求崇高的生活,做出了令后世数代人为之景仰的崇高行为。尽管先贤们的有些行为在今天看来是错误的甚至是愚蠢的,但是那是时代的局限性,也是人的局限性。
科学家、哲学家是这些人的代表。这里有苏格拉底、布鲁诺等无数的科学和哲学先驱。至于军事家和征服者的事迹,还得斟酌。
……这些简单的道理很早就隐藏在我们的意识里,为什么我们一再失去它们?这又是一个使我困惑的问题。
第二十二节 B8
    我是怎样一个人?
我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出生在南方一个四面环山的小山村,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我一出生就是农民的儿子。我的出生代表农业人口的一次小小的兴旺,在承载祖辈的产业和传宗接代的期待中成长。在祖辈们数代人寻求理想生活的疲惫和无奈中,美好的传说被寄托到我的成长之上。传说中有美好的生活,存在数代老人的记忆中,代代相传,记忆与传说越来越遥远。新生的生命给老人们带来了又一次的希望。儿子的出生和成长已经带来过一次希望和一次失望,现在,父亲和儿子把希望寄托在新生的生命上了。父亲老了,儿子正年轻,孩子刚出生,整个家庭沉浸在喜悦和希望之中。
我的父亲和母亲都出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父亲比母亲大两岁。
当我十岁的时候有一天问母亲:“你怎么会看上我父亲,决定和他过日子的?你们怎么认识的?”
母亲说:“有媒婆做介绍。当初看见你爹,看他为人老实勤快,想跟着他以后会有好日子。”
我觉得母亲的回答虽然真实,却难以让我相信。这个时候我就开始对书本教育产生了怀疑,认为书上描述的与现实的东西不一致,不过为了某种未知的原因,我还是相信书本上的东西。我拥有一种现在还很难全面理解的生活,书本教育我去相信另外一种生活,我就这样走上了与现实脱节的理想主义道路。母亲的回答使我惊讶于现实的爱情与理想的爱情之间的巨大差异。母亲是朴实无华的,诚实的母亲,她有着单纯的想法,简单的向往和憧憬。我的生活却要因为受了教育变得复杂得多。
母亲的爱情观很普遍,却不是我理想中的那种爱情,于是我再次问她:“那你现在后悔吗?”
母亲看着少了半条腿的父亲,说:“当初你父亲勤劳能干,划算怎么样把家庭搞好,都吃了不少苦头。想到日子越过越轻松,屋子也搞好了,孩子也慢慢大了,家里有了点余钱,很有盼头。哪里想到你爹爹就这么把腿摔断了,干不了重活。农业劳动全靠我一个人,还要做点小工赚点油盐钱。前几年享受了福气,现在就要受苦了。现在我这个当妈的没有别的盼头,就盼你们读书考出去,将来有出息,不要再摸锄头扁担了。”
母亲的话通俗易懂,十岁的我就能够知道是什么意思,我也没有辜负母亲的期盼,学习成绩很优秀。母亲通俗易懂的话里饱含的对人生的理解我是后来才读出来的。朴素的爱情观,简单的幸福憧憬,有过欢乐,有过辛酸,这些年轻时候的梦想在孩子到了懂事的年龄就不再重要了,孩子就是关注的焦点,孩子是希望所在,一切为了孩子——今天的我这么读解母亲当年的那番谈话。
父亲是个木匠,年轻时四处给新婚夫妇和乔迁新居的农民做家具。后来父亲随着打工的人潮跑到建筑工地干木工的活,这才摔断了一条腿。断腿的父亲仍然靠强有力的双手舞着锯子和刨子,干着做家具的老本行。为了生计,父亲还兼做棺材,为将要死的人量身定做最后要漆成黑色的棺材。我常常跟在后面一边看一边害怕。年老的人围着父亲看着他干活。等父亲把棺材做好了,几个老人争着去躺那口棺材,看合不合身。快要死的人在另外一间屋子里呼吸最后几口气。父亲的手艺很好,很多老人提早好几年向我父亲预订棺材。父亲说,吩咐你们的儿子买好上好的木料。于是老人们为了木料的事在自己儿子耳边唠叨,惹得媳妇拿自己的孩子当出气筒,甚至干脆跑回娘家,夫妻吵架,不肯同床睡。村妇们不喜欢我父亲,都骂他是缺德的瘸子。母亲也责难父亲。可父亲说,这人一老,知道自己快要死了,最后期待什么?还不是一口合身的棺材。父亲是个诚实的乐天派。
在我的记忆中,残废前的父亲高大健壮,富于正义,不畏强权,和蔼可亲。自我懂事起,他对我的第一次教育就是告诉我做人要诚实。记得那是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发了新书,我找到了有许多彩色图画的书籍(我将那些有很多文字的书丢在一旁)翻看,让父亲讲解其中一个故事。我心中隐约认识到那个故事的含义,但是我不确定,于是就找父亲印证我的想法。
父亲听了我简短的介绍后,接过我手中的书,认真地看了一会,指着第一副画,对我说:“这里是说这个和你一样大的小朋友得到了一把小斧子,心里很高兴。”
我看着父亲,希望他也能给我这么一把小斧子。斧子对我来说是一个有力的工具,可以用来显示我的力量。
父亲说:“这第二幅画是这个小朋友拿到斧子砍倒了一颗小树。”
为什么要砍倒它?多可惜呀,如果它是一颗果树,春天里会开花,秋天里就可以吃它的果实。我看着父亲。
父亲说:“第三幅画上是大人发现小树被砍倒了。”
父亲说:“第四幅画说这个小朋友承认小树是他砍倒的,大人夸奖了他。”
我看着父亲,想着画上的小朋友。他一定犯了错。要是我犯了这样的错误,父亲一定会打骂我的。可是他怎么还受到了表扬?犯了错可以得到表扬而没有被责骂?
父亲说:“这个故事的意识是小孩子要诚实。”
我就这么认定了诚实是我终身要恪守的品德。尽管还有很多的疑问后来才得到解决,父亲的教育已经足够。这也是唯一的一次我与另外一个人进行的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
父亲很少有空闲。他的手艺好,经常往外面跑,只有春节的头几天里才闲在家里。那时他就将木桩固定在门槛上,用大锯子将它剧成一片片的小木板。母亲叫我帮父亲拉锯子。父亲教我拉锯的要领。我力气太小了,拉了一会儿就累得不行了。父亲却拉锯拉了一整天。
上小学一年级,我的成绩很差。父亲说:“考不过其他人?怎么会考不过的?很简单的事情嘛!”我不敢吱声。我觉得考过人其他人是很难很难的一件事情,就和拉锯子一样,能力不够。
父亲摔断了腿,我的学习成绩好起来,很快超过了其他人。父亲说:“你不比其他人差。”
父亲的残废对我在学校的生活没有什么影响,对我在家里的生活却产生了很大影响。我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游手好闲了。我被祖父和村民们监督着。受这样的影响,同村的孩子也对我令眼相看。我的一切娱乐被强制性地取消。
他们总是这么说:“你妈那么辛苦。你爸是个瘸子。”
我还有两个弟弟。
他们总是这么说:“他们三个都懒得要命,特别是那个最大的。”
我离他们远远地,我与同龄人也保持距离。在学校里我的生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我远远地与他们保持距离。我的成绩让他们羡慕,可是除了成绩外我一无是处。
小学一年级我第一次遭受暴力:被同班一个男生的哥哥打了两个耳光。原因是我不服从他是老大,或者是我对他是老大竟然熟视无睹。他受到了蔑视一般,所以对我进行处罚。我心中充满恐惧,如面临死亡般被动地接受暴力——以后我就一直这么面对暴力,有反抗的念头却没有行动。如此,我与所有人,包括父母亲,隔离开来了。
我对民俗文化充满向往,但我只是远远地观望。所以长这么大什么也没有继承什么。同村的孩子一起舞龙灯,我躲了起来,拒绝参加。就这样,我赢得了大量的个人时间。应该说,我是一个有很多私人时间的人。
第二十三节 C9
    八月十四日,收到华的来信。
华写道,最近空闲时间多一些,我回忆起过去一年发生的许多事情,现在不打算让它成为秘密了,写下来与你分享吧,可能对你有所启发和帮助。我继续说起我的那次恋爱事件。
我和她口头建立正式关系后,一直保持频繁的短信联系。她通常要求我多打电话,我呢就隔三差五打一次,保持点距离感嘛,这样也可以省电话费。说老实话,之前我没有在乎过电话费,后来就有点吃不消了。说了很多之后,该说的都说了,有时候不得不停下来想一想该说什么。中断性的沉默免不了尴尬。更可笑的是有时候我都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有一次我不停地说,不停地说,她在那边睡着了,我不知道继续说了多久才发现那边没有反映了,这才结束通话。据说有些恋爱中的人每天能打十几个小时,不停地打,不知道有没有夸张的成分。要真的是这样,一个月下来,得说了多少话,又有多少不是重复的呀。据我的经验,一个人说的话超过半个小时,以后就逐渐重复了。我们在对彼此都好奇陌生的时候,确实有很多的话可以说,但并不是什么话都可以说,还是有很多禁忌的。所以大部分时候说的都是些无关痛痒的废话。有一点要特别提到,那就是那几个月里我们都是盼望着早点见面。
暑假来了,她回到了上海,我也知道她回来了。但还没有决定真的见面。在我的软磨硬泡下,终于准备见面。我说了自己的特征之后就向约定的地方出发了。见面时双方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失望,大概是聊了很长一段时间了,也视频过,双方都能够接受。然受我们决定去爬山。我跟着她走。我们先在大街上散步。我们保持着大约十公分的距离吧,这个距离是我保持的。好几次我有种要牵住她的手的冲动,一有这种冲动,我就开始分析,开始问为什么,开始想这是不是太轻率了。结果那一整天我都没有牵她的手。爬山的时候我拉过她几次,都是拉上去了就把手放开了。我也想多拉一会呀。不过我放开了。在山上我几次想抱她,想到机会终于来了,抱一下应该没有问题的。可是这个想法一产生我就开始问自己:这样脱不妥当呀,是不是太轻率了,太鲁莽了,要是她认为我是大流氓该怎么办?而且这么抱一下我能得到什么?不抱也这么过去了,我不能因为想这么做就做这种对自己没有好处,对别人却不知道有没有好处的事情。我就这么想了一天。那一天即见面的第一天分手的时候是下午五点,我们都很累了,她说了再见,我也说再见。我看到她一脸的失望。我隐隐觉得自己好像做错了什么。可是又不能确定。我没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呀。可是又好像哪方面不对劲。
那天晚上我又给她打了电话。我向她坦诚地讲述了我的内心的想法。
我说:“看得出来今天你有些不对劲。爬山的时候你还是高高兴兴的,怎么分手的时候闷闷不乐。我没有做什么让你讨厌的事情吧?”
她说:“没有,没什么。”
我说:“我听得出来你的不愉快。说老实话,今天我好多次都想牵住你的手,可惜心里老是在想来想去,没有敢下手,怕你有什么不良反映。还有,好几次我都想抱住你,也是想来想去,最后没有这个念头了。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回事,大概是第一次谈恋爱吧,不知道怎么做。我这个人很理性。”
她说:“可能是你根本不爱我,对我没有感觉吧。”
我说:“绝对没有这回事。明天你还出来吗?你明天一定要出来和我见面。我会做给你看的,相信我。”
她说:“不要了吧,我明天不想出来了。”
我说:“就明天一天,好吧。以后不要你出来了。反正你在家也是没事,出来一次吧。”
我又继续说了许多承诺的话。最后她同意明天再出来见我一次。
她说:“那好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