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2003年第6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当代-2003年第6期- 第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韩少功:从我个人的经历和教训来说,80年代的启蒙取得了成果,但也有缺陷,在敢于正视西方资本主义灿烂成果的情况下,一些焦虑和急躁情绪在所难免,“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也需要一个过程。知识界主流用金钱的乌托邦反对革命的乌托邦,用右的教条主义反对左的教条主义,思想认识走了弯路,但所针对的问题却不能说不存在。出发点是对的,落脚点可能不对。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到了90年代以后,很多中国人才会从生活经验中产生新的问题意识,一次再启蒙运动在知识界悄悄蓄积着能量。 
  王尧:新的社会深层矛盾不断撞击知识界那个想象的共同体,一些在80年代形成的共识后来出现缝隙,许多问题的讨论没有呼应和交集,这也反衬了80年代知识分子处理现实问题和思想文化问题的简单化倾向。作为80年代的目击者,我在回望80年代时也心潮澎湃。那个时候,我们还没有想到我们会如何对待作为精神遗产的80年代。其实,90年代中期的那场人文精神的讨论,在深层上是对80年代思想路向的一次检讨。知识分子不能不对自己充当什么角色作出新的选择,包括对思想资源和知识资源的选择。 
  韩少功:那是后来的事情了。80年代是一个天真的早晨,90年代才是一个成熟的正午。 
   
  (本文收入《韩少功、王尧对话录》一书,将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 


 丢 失 
冯电雨 
  腾龙文学社 
   
  1994年成立的腾龙文学社,已发展成为拥有总社和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分社的文学社集团,社员达400多人。学校建设了文学社网页,开展各项活动,系列讲座、社际联谊等等。先后有650多篇作品在全国80多种书籍报刊发表。《中学生阅读》等多家报刊都先后开辟了腾龙专栏。在“圣陶杯”等各类作文竞赛中,共获奖项600余次。腾龙文学社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中学生文学社”百家之一,全国中学生社团活动课题研究实验基地,广东省首届中学生文学社“十佳”。 
  第一次到外地读书。第一次独立生活。 
  他双手紧攥着那只小提包,拘谨地坐在自己的床上,对面,一个瘦小的小个子同学有滋有味地吃晚饭。 
  “刚到?”小个子抬起头,微笑着眨眨眼。 
  “嗯。”他欠起身,一丝暖意从心头隐隐掠过。 
  “怎么,没领饭票?”小个子利索地放下搪瓷碗,伸手往兜里掏。 
  “不,不,谢谢,我有!”他一急,把提包往床上一掼,取出碗筷转身就走。 
  一出寝室他就后悔了:“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妈妈的叮嘱像电影的话外音,在耳畔回响。越想越不放心,疯了似的往回奔去。门“砰”的一声撞开了。小个子不在,去哪里啦?他心里一惊,一头向自己床上扑去,老半天才把提包的拉链拉开。 
  正在这时,小个子从床底下爬了出来。 
  “你?”小个子满身是灰,疑惑的目光盯着他。 
  “我,没找到食堂,不,我……我拿一样东西。”他慌乱地擦拭着额头上的汗水。 
  小个子垂下头说:“请别误会,我刚才是帮你垫床脚。” 
  他没有说话,伸手摇摇床架。果真,刚才还晃晃荡荡的床现在不动了。 
  “我去打水了。”小个子目光黯淡,声音低低地对他说。 
  他呆呆地站了几分钟,再次打开那只黑色手提包。30张“大团结”安然无恙,一张未丢。他轻轻地出了口气。就在这瞬间,他深深地感到失去了许多…… 


流 域
王宇翔 
  凤凰山文学社 
  湖南省桃江一中凤凰山文学社始建于1985年,17年来,曾受到莫应丰、赵海洲、叶梦、伍振戈等文学名人的关怀指导。先后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作品近1400篇。1999年被评为“全国中学生文学社团活动示范学校”、2000年被评为“全国中学生文学社团活动课题研究基地”。刊物被评为示范刊物。 
   
  (一)他 
   
  阴霾的天气总会诱发我的伤痛,伤寒的初春,一切都在潜滋暗长,似乎也包括我的伤口,今天的雨是为冲洗我的伤口而落,而我却疼得要掉泪。 
  我的雨伞是紫色的,在我的头顶成为一片迷离的紫色梦境,我闭上眼睛就可以在其中畅快地飞翔,虽然我只是单翼的天使或者魔鬼,从图书馆到教室的路上,雨已经小了,我索性收了雨伞,心情还是在寒冬的尾巴上,淋淋雨也许有好处。 
  如果下面发毛的事是一场际遇,那么我收好伞便是一种枉然,因为我的视线里出现一个撑着橘色伞的女生,似乎在等待什么,明亮的眼神,春天的气息。她不美丽,可是她身上散发出的宁谧的芬芳足以让周遭的一切窒息。她就那样立着,没有微笑,没有动作,像时装店门口的蜡像。 
  我转过头,这短暂的几秒钟足以让我丢失那一层盔甲般坚韧妖艳的傲慢,我只好逃走。 
  我的《青越》要在北卡上刊登了,两个月来的心血,有烟花有长堤有微笑的鱼的漫画,可是接踵而来的是高三的黑魅。 
  当黑夜来临,我只能选择闭上眼睛。我只是喜欢漫画的高三男生。 
   
  (二)她 
   
  高二的月假,还不算太忙,在温暖的阳光下,一边喝咖啡,一边写稿,这样度过八个小时,然后晚上洗个澡,看一本可以催眠的书,又是一天,当然,有时会想念一个陌生人。 
  如果生命是一场幻觉,那么遇见他算不算是一种宿命?两年,700多天像一幕幕孤独电影的场景,在不同的地点相遇,在相同的时间等待,在不同的气息中擦肩而过。 
  他带来寂寞如同潮水,让我窒息。我开始写作,爬格子,等到他毕业那天,这些文字将成为我孤独的墓志铭。 
  午后,小雨,在图书馆的门口,我站在宣传栏下面看他寂静无声地走路,蓝色琉璃镜框,使他变得阴郁哀伤。这样的感觉真的很遥远,明明就站在他身边,而他却不知道我的存在。 
  我收集了他所有的漫画,空灵的画面,平静的文字,我常常会哭。 
  很多时候,幻想自己能飞。飞到遥远的地方去,飞到有他的地方。可是,在这个城市里,日复一日,竭力让自己不感觉到麻木,可是每次都是徒劳,突然脱离大地的时候,心里是疼痛的,有什么地方是能够真正停留下来的呢。 
   
  (三)他 
   
  那片寂静深蓝的天空已经被喧嚣的人声污染了,而且我已经放弃了漫画。 
  空闲的时间,爬到7楼顶上,晒太阳,念英文,有时候会哼一会儿许巍的歌,孤单的生活方式,适合高考,而我,只适合漫画。 
   
  (四)她 
   
  曾经试着遗忘,可是反而记得更清楚。 
  在7楼见到他的时候,我终于明白自己是欲罢不能的。 
  他坐在木栏上,仰望着蓝天白云,白色羊毛衫在阳光下映着橘色的光晕,他手上捧着书,在唱歌,许巍的《平淡》:“就这样坐着/望着那窗外/天边的云彩/让阳光温暖我的心/平淡一天/平淡的心情……”我忽然鼻子酸,眼泪不停地流出来,我转身跑下楼。 
   
  (五)他 
   
  带着温暖的心情离开,要比苍白的真相要好。 
  Blue是25岁的语文老师,有一口流利的北京普通话,我破天荒地在她的课上给她写信,为她画像。 
  喜欢上25岁的老师,总是荒唐的事情,Blue是这样想的,所以她发现我在作画时,第一次冲我发怒,她让我从她的课堂里消失,我看着Blue的眼睛,如此直接和残酷,容不下任何迂回曲折的温暖,我跑了出去。 
  纯粹的东西真的那么容易死去吗? 
   
  (六)她 
   
  自习课的时候,从窗口看到对面教室的他跑了出来,直冲7楼。 
  1秒钟后,我跑了出去。 
  小时候,妈妈总跟我讲“后来呀,王子和公主就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这样的故事太多,而生命里的王子始终是虚幻,所以冲向7楼的时候,我的脑袋里是空的。 
  他背靠扶栏,坐在地板上,我坐在他旁边,看他没有表情的脸。 
  我知道他需要安慰虽然我不是公主,可是陌生人的安慰同样是一种温暖。 
   
  (七)他 
   
  天空是奇异的蓝,Blue说,那种蓝好像是得了伤寒的病人的脸。我说,它像绒布,掩盖了所有的痛苦的绒布。 
  那天的7楼顶空,便是这样的蓝,我绝望得快要死掉的时光。可是,她来了,那天在图书馆见到的女生。 
  她没有说话,只是坐着,我安静地流泪,第一次在女生面前哭,却不感沉重,我知道那是她给的安慰。 
  没有人知道,她有点像Blue。 
   
  (尾声)他·她 
   
  爱可以是一瞬间的事情,也可以是一辈子的事情。每个人都可以在不同的时候爱上不同的人,不是谁离开了谁就无法生活,遗忘让我们坚强。 
  6月,高考,他走出考场,看到阳光下微笑的她,像飘忽的烟花那么不真实。 
  她走上前,递给他一张CD,对他说:“一定要快乐!” 
  转过身,身后一片灿烂。 
  他摊开手,是周惠的5年精选集《惠儿绝版》。 
  主打歌《流域》:“从明天起/我就是流过的风景/我只盼望/你心里它依然美丽……”

2003年第五站冠军揭晓
  竞赛评委组成: 
  侯小强(新浪文化与网络交流中心主编) 
  吴琼(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空缺) 
  邢育森(网络作家) 
  严力强(《北京日报》副总编辑) 
  杨鸥(《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评委推荐篇目: 
  《中国知青终结》作者:邓贤 
  推荐人:严力强杨鸥侯小强 
  《遗落在站台上的包裹》作者:傅爱毛 
  推荐人:邢育森 
  评选结果: 
  长篇纪实文学《中国知青终结》荣获2003年第五站“《当代》最佳”称号。 


2003年第五站评委评语
  推荐篇目:《中国知青终结》 
  推荐人:侯小强 
  推荐意见:有些历史是要被人为地割断,而有些人总是习惯遗忘。过去的那个苦难的年代,迄今,除了传说中的记忆,已经基本没有多少痕迹可以留下。对于一个善于健忘的民族来说,这种苦痛有甚于苦难本身。所以我本能地对那个年代的记录者保持一种敬意。正是他们在提醒我们,走过的路,原来有那么多的坎坷。然而,题材并非是决定我选择邓贤的理由。邓贤笔下,众多小人物如碎片浮现在人们面前,他们的青春、他们的热情、他们的命运无不牵引着我们的注意。邓贤的文笔虽然并非最上乘,但是他的记录是非常老到的。这些记录直指人心,让人无法忘记。 
   
  推荐篇目:《遗落在站台上的包裹》 
  推荐人:邢育森 
  推荐理由:本来我以为我肯定会选邓贤的《中国知青终结》,抱着这样先入为主的态度,结果却中了期望值太高的圈套——叙述似乎显得有些零乱了,找不到以前读《中国知青梦》、《流浪金三角》那种引人入胜、不忍释卷的感觉了;到后来,我几乎是强迫自己在读了。于是就选了《遗落在站台上的包裹》,这篇读下来不累,情节发展铺垫得非常舒服,起承转合都扣到点上,干净利落。不过这也只是单纯从技术上谈论问题了。从立意和震撼力的角度,我还是更加喜欢《中国知青终结》,并向它致敬。 
   
  推荐人:严力强 
  推荐篇目:《中国知青终结》 
  推荐意见:邓贤为了这部书,三年采写,十易其稿,其艰涩可知。回想他当年的《大国之魂》,酣畅淋漓,一举成名,真不知他这么做值是不值。 
  他不像个作家,倒像个记者。做过记者的人都知道,写得最费劲的东西,不一定是自己最满意的;但明知写得费劲还要写的东西,一定是自己最想写的。事实上,邓贤已经被“知青终结”缠绕了差不多十年。从《中国知青梦》,到《流浪望三角》,到这个《终结》。他一定因此被触开了某种振聋发聩的感受,而我们这些服从于惯常生活的凡人们是难以领会的。 
  写知青运动的悲壮,我不相信这是邓贤的本意。那些参加境外游击队的知青,都打了哪些仗,打的是谁,为谁而打,至今犹是一本薄纱掩面的糊涂帐。甚至如果不是邓贤,别人连他们的存在都不知道。而事情往往就是如此,越是没有光环笼罩的牺牲,就越有认识生命本质的价值。 
  我起初一直不解,为什么邓贤那么痴情于知青运动的终结。一个时代过去了,谁最后一个告别,这重要吗?现在我自以为多少理解了一点他的苦心。他是想说,终结始于幻灭。当大时代的喧腾归于沉寂,凡俗的生活依然故我的时候;当光鲜亮丽的时代彻底忘却英雄,昔日的斗士如今不得不摧眉折腰为稻粱谋的时候,这一切就真正结束了。于是你会发现,什么也没有改变。除了死者的坟冢,存者的伤病之外;除了偶尔从后人那里得来的一掬泪水或一声叹息之外,什么都没有改变。当年的那些可以口若悬河用来宣讲的理想,在如今的生活逻辑中已完全没有了立足之地;那些曾经热血沸腾的游击队知青,甚至在人们彻底忘掉他们之前,就已经开始分化了。 
  这些可怜的勇士在今天看来死得毫无意义。但他们还是留下了两件遗产。 
  一件,人类的正义感。是的,那种我们人类社会始终稀缺、又不可或缺的、没有功利色彩的正义感。尽管当年还幼稚,但他们已经有了。 
  一件,生命的价值无上。我们这些身处和平的人永远无法从战争片中真正体会到死亡的恐惧。“你知道吗?人血溅起来有几米高!”这句话听的人永远也不可能像亲自经历的人一样,没齿难忘。 
  一个个大时代就是这样过去的。留下了一个个令后人或捶胸顿足,或不屑一顾的话题。邓贤写这样的书,内心和情感所受的煎熬,怕是我们想像不到的。 
  这是个值得钦佩的作家,勇敢、负责,富悲悯之心。 
   
  推荐人:杨鸥 
  推荐篇目:《中国知青终结》 
  推荐意见:关于知青的话题,已经被说过许许多多,而邓贤依然有话可说,他说出的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是一段中国知青在境外参战的历史。用青春的热血和生命,去殉一个自认为是神圣的事业,其英勇,其壮烈,不亚于国内的革命先烈。而他们牺牲的意义和价值,却未必得到后人的认同。他们的壮怀激烈,留给读者的是痛惜和沉重。作者用激情演绎的这段历史,最后传达的是悲凉。 


2003年中篇小说原创专号冠军揭晓
  竞赛评委组成: 
  侯小强(新浪文化与网络交流中心主编) 
  吴琼(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空缺) 
  邢育森(网络作家) 
  严力强(《北京日报》副总编辑) 
  杨鸥(《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评委推荐篇目: 
  《写封匿名信告发自己》作者:郭牧华 
  推荐人:严力强 
  《同居》作者:吴玄 
  推荐人:邢育森侯小强 
  《生活的门》作者:罗伟章 
  推荐人:杨鸥 
  评选结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