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巨宼逆袭》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之巨宼逆袭- 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火速将各军主将全都请来帅帐议事,不可迟误!”

    众亲兵领命而去,不多时便将各军主将都请了过来,在帅帐内两旁站定。

    情况紧急,刘体纯也是开门见山地道:“城内守军现在正于西门内造饭,极大可能是要出城袭营,这是咱们破城的好机会!”

    他本就是智勇双全之辈,只这一会儿功夫就已经想出了应对之策,这时也不用再征求其他人的意见,直接就开始下达命令。

    “早前军令全部撤销,以现在的军令为准!”

    “马腾云带所有骑兵立即前往南门关阻敌溃兵!”

    “七师立即至东门,若守军打开城门逃跑,便可从东门入城!”

    “一师渡河围北门,三师、五师火速赶到府后山脚与九师会合后设伏,特勤大队负责潜入城内打开城门,接应后续各军!”

    “各部行动务必小心谨慎,不可让守军事先察觉。尽量生俘,减少杀伤!”

    众将应过,立即便分头行动。李盖回了府后山,趴在半山腰眼睁睁地盯着西城门,眼看已经快到寅时,城内守军才终于出了城!

    看来李化这次是孤注一掷,出城袭营的士卒最少也有六七千人。这么一来,城中留下的守军最多不过四五千,还要分散到四门,每道城门一千来人,光特勤大队就能轻松应付!

    李盖往远处城墙一看,上面已经没了几个人影,看看出城的敌军已经走远,他连忙带着士兵们迅速向城墙靠近。

    特勤大队自成立以来,还从来没有偷袭过城池,但平时却训练过无数次。这时行动起来,却也是有条不紊,配合默契。

    十多名身手好的士兵摸到墙脚,扔出飞爪率先爬上了墙头。垛口边守城的士卒这个时候全都拄着长枪在打盹,还在睡梦中就被结果了性命。

    虽然上面再三打招呼要少杀人,但这种关键时刻,如果惊醒了守军,势必造成更多的伤亡,根本就不是表现妇人之仁的时候。

    一架架绳梯被挂上了墙头,士兵们如同狸猫一样迅速攀沿而上,无声无息地跑向角楼,大部分则在尤烈的带领下直扑城内营房。

    这时,城外终于传来了震天动地的爆炸声和喊杀声,伏击战已经打响。城墙上特勤大队的士兵也没有了遮掩的必要,大张旗鼓地扑下城墙。

    “一队夺取城门,构筑阵地,阻止敌人反扑!保证大军入城畅通!”

    “二、三队负责解决营房内的敌军!”

    “四、五队随我抢占城楼!”随着李盖高声命令,各队长带领着部下士兵开始执行分配给自己的作战任务。

    西门城楼上的守军这时已经被惊醒。喊杀声响得如此之近而且这么快,所有人都知道出城袭营的人肯定是遇上了伏兵。城内只剩下三四千人,如何能够抵挡得住十万大军攻城?

    一时间人人都凄惶无比!

    “城破了!”

    “大兴军杀进城来了!”

    “跪地投降者免死!”

    各种乱七八糟的叫喊声四处响起,城楼上的南明守军再也坚持不住,一窝蜂地顺着城墙向北门方向逃窜,当李盖带着两百名士兵赶到西门城楼时,里面已经空无一人!

    城外三万人伏击几千人,也是不大功夫就结束了战斗,随着参加伏击的两个师陆续进入西门,遵义已经成了大兴军囊中之物!

第104章 震惊虏廷() 
北京,紫禁城,乾清宫。

    这是老朱家祖传下来的寝宫,已经传了十四辈,现在被顺治占了去,在这儿读书睡觉、批阅奏章,有时还在这里召见大臣。

    陕西三边总督孟乔芳报丧的急报和他临死前写的奏章摆在御案上,年仅十五岁的满清小皇帝福临正拍着桌案大发雷霆。

    由于大兴军保宁之战后几乎没有清兵逃脱,后来又严密地封锁消息,直到今天二月初三日,吴三桂和李国翰兵败身死的消息才传到北京。

    去年定南王孔有德和敬谨亲王尼堪兵败身亡,消息震动东虏朝野,满汉官员号天大哭,悲呼“自国家开创以来,未有如今日之挫辱者!”,福临也是忧怒交加地悲叹:“我朝用兵,从无此失!”

    他和孝庄皇太后商量是不是要和李定国各分南北,划地而治,然而此事还没有商议出个结果,又收到了四川大败的消息!

    “诸位都说说吧,是和还是战?和要怎么和?战要如何战?”福临发够了脾气,长吐了一口气坐回龙椅,满面愁容地向下面十来位满汉大臣问道。

    内大臣之首索尼出列道:“皇上!臣以为战和之议可暂缓,当务之急是汉中的事情。小李贼盘踞四川,若汉中再失,则局势糜烂也!”

    “若不先论战和,那湖广之兵是进还是退?江浙闽赣之兵又当如何?”福临反问道。

    索尼一时无言,内大臣鳌拜出列道:“皇上!臣以为暂不可和议,无论湖广、江浙闽赣都不可撤兵,否则岂不是前功尽弃?”

    “宁卿,你意如何?”

    “皇上,臣以为可与南朝议和,划江而治,再遣精兵强将进驻汉中,缓图四川才是上策!”这次出列的是隶汉军正红旗的宁完我。

    这宁完我也是明末辽阳的边民,早年间便投了后金贝勒萨哈廉,后来努尔哈赤听闻他自幼读书,精通文史,便将他召入宫内入了值文馆,授予参将之职。

    自此以后,宁完我便死心踏地为东虏卖命,多次跟随清兵伐明犯边,屡立军功。福临亲政以后,将他提拔为内弘文院大学士、议政大臣兼太子太傅。

    “皇上,宁大学士所言甚是!臣亦以为当与南朝议和!”刚被晋升为弘文院大学士,列议政大臣,参与机务的满臣图海也出列奏道。

    孔有德、尼堪、吴三桂、李国翰这四名骁将的败亡,对清廷来说,兵力上的损失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让许多人丧失了信心,甚至是产生了恐惧。

    今年年初有三名进士赴吏部谒选,探筹(即抽签决定补用何地何官缺)得广西,却全都畏惧不去,可见得清廷内的恐惧情绪已经是非常普遍。

    清兵和南明军相比,并不占绝对优势,并且清兵自入关以来,满洲八旗兵战力下降得特别厉害,这一点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因此几位满臣才有议和的建议。

    满清入关仅仅数年战力便大幅下降,这绝非信口胡言。

    八旗兵实力下降,主要原因就是士卒减员。士卒来源于成年男子,而满族在当时是一个人口相当少的民族,入关初期清军总兵力十万,其中已经包括了汉军旗和蒙古军旗,真正可以披甲出征的满族士卒不过几万人。而且入关以后又屡经战阵,战死和病死的人数也是不少。

    进入中原之后,八旗兵见识到了与黑山白水苦寒之地完全不同的花花世界,并且享受着胜利者的战果,逐渐滋长出追求安逸、奢靡的风气,远不像入关之前那样战必争先、敢于用命。总之一句话就是兵少了,士气低了。

    其次,清朝入关初期勇猛的领兵贵族和将领由于染病(多数是染上天花)、迷恋女色以及内部倾轧,都死得差不多了。仅存的郑亲王济尔哈朗自顺治五年最后一次统兵出征湖广以后,到顺治八年就因年高病重基本不理朝事,更别提带兵打仗。

    顺治九年过后,清廷赖以开国的久经战阵、功勋卓著的将领基本不复存在。他们的子弟即使承袭了爵位,也是少不更事,缺乏战斗经验,再也无法如同父兄一般驰骋疆场。亲、郡王以下的贵族将领虽然还剩下少许,但也无复当年英雄气概。

    这种严酷的事实,清廷皇帝和大臣们都非常清楚,尽管他们讳莫如深、闭口不言,但从他们对南明的作战当中就可以看得出来:能招抚的就想方设法尽量招抚,实在不能招抚的,作战时不到关键时刻也不会动用满兵。

    即使在关键的重大战役中也多半是让绿营兵和汉军旗打前阵,满兵跟在后面,这样就能够减少伤亡,而且还可以起到监视汉军和在最后关头夺取战功的作用。

    福临听了几位满臣的话,正自难以决断,已任内翰林弘文院大学士(清初三院之一,职位相当于宰相,但没有实权)的洪承畴出列奏道:“皇上,微臣有言!”

    “洪爱卿有什么话尽管说就是。”福临和颜悦色地道。

    洪承畴自投清以来,日子过得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风光,反而过得很是凄苦,也可以说是屈辱。汉人用各种方式咒骂他,父母亲人恨他,连他的结发妻子也不认他,跑去庙里出家当了比丘尼!

    他老家是福建泉州人,顺治四年的时候,他派人回老家接老母到京城来尽孝,哪知已经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到京刚一下车,抡起枣木拐杖就是一顿暴打,口中还喝骂要打死他为天下人除害。

    他的弟弟甚至根本不认他,发誓“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带着母亲搬到船上生活,从不上岸一步。

    而在清廷之内,满人受了汉人文化的影响,也认为洪承畴名节有亏、不忠不孝。皇太极将他作为顾问,并不真正重用,多尔衮和顺治两人给他一个内翰林弘文院大学士虚衔,但还是不让他进入决策层。

    洪承畴现在里外不是人,他当然想要改变这种状况,但如果明清之间议和划江而治,他投靠敌国“不忠不孝”的名头可就再也摘不掉了。

    “皇上,臣以为不应议和!”洪承畴躬身说道,“我朝两路大军虽然暂时失利,但却仍有一战之力!何况现在战场都在南境,就算我军不敌南明余孽,战火也不至于蔓延到我大清境内。”

    ps1:历史上的洪承畴毁多于誉,但为他叫好的人也不少。至今他的老家福建南安英都镇,仍然修建有“承畴纪念园”!从这儿我们不难看出他的“粉丝”是些什么人。

    但无论以何种理由和借口,都掩盖不了他投敌卖国当汉奸的事实!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满清入关都是“异族入侵”,而不是有人鼓吹的“民族融合”。

    还有人鼓吹满洲入关是中国内部问题,是正常的改朝换代,但他们故意忽略了一个事实:满清在入关前,已经建立了“后金”政权,是不折不扣的国与国之间的侵略战争!

    日寇入侵和满清入关如出一辙,如果没有两百多年前的满清入关的成功案例,没有明末大批官史屈膝事清的前例鼓舞,以岛国弹丸之地,怎么会妄图侵吞我偌大中华?

    对比一下“鬼子”和“满八旗”,再对比一下“皇协军”和“绿营”,是不是感觉完全一样?差的只是年代而已。听说有些人也在给汪精卫翻案,是不是也要为他修一个纪念园?

    吴三桂和洪承畴、尚可喜之流,不管什么理由和原因,都应该定论为汉奸!他们卖国投敌的影响并不只是在当时,而是影响到了后世,简直可以说是万死不足以赎其罪!

    某些“砖家叫兽”,不遗余力地为吴、洪、尚之流鼓吹,抹煞历史事实,其心可诛!当然他们能够“调皮”,肯定也是有原因的。

    ps2:秦桧:我冤啊!我只不过是呼吁和平而已,打不过又不议和,难道是要亡国吗?况且杀岳飞也是皇上干的,凭啥拉我来顶锅,在这儿一跪就是近千年?

    王氏:老娘更冤啊,啥坏事都没干,只因为嫁给了你,就日晒雨淋地跪了几百年!还不让穿衣服你这个没出息的死老汉,看看人家洪承畴、尚可喜,换个新主子,照样高官得做,骏马得骑,死后还有纪念园!

    洪、尚(狂笑):那是咱自家本事,儿孙满堂、开枝散叶不说,旗下的奴才们也争气

    秦桧(痛苦状):谁叫你自己不争气,没有后人替咱们撑腰啊?养个鸡还要生蛋呢

    王氏(大哭):

第105章 五省经略() 
洪承畴又道:“江南富裕,江北贫瘠,若是现在议和,给予南朝喘息之机,假以时日,必成我朝心腹之患!”

    “那爱卿可有什么良策教朕?”福临探了探身子问道。

    “微臣不敢!皇上,当今之计,确实不应冒进。应选良将替代敬谨王爷之位,收拢湖广兵马,以所占城池为依托,抚为主,剿为辅,徐徐图之。”

    “至于汉中一线,则应以守为主,汉中至四川唯有金牛道、米仓道以及阴平道可通,大可在这三条道上择险要关隘,以少量精兵驻守即可。况且以微臣之见,小李贼初取四川,短时间内当不会再犯汉中。”洪承畴低着头,把先前想好的话一一道来。

    弘文院大学士陈之遴出列奏道:“皇上,臣附议!”

    “臣等也附议!”宏文院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冯铨、弘文院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高尔俨同时出列奏道。

    这些前明降臣,处境和洪承畴差不多,打的主意其实也差不多。现在他们是别人眼中的国贼、贰臣,但如果清廷一统天下,那他们就成了开国功臣,更何况到时全都成了清廷臣民,大家就“大哥莫说二哥”。

    三旗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都不说话,既然这些汉臣不愿意议和,那就让他们去打,反正死的也不是满人。

    福临思索了片刻,又见大臣们都没有异议,便又问道:“洪爱卿,以你之见,当以何人守汉中,何人进湖广?”

    洪承畴还未答话,索尼却一步跳了出来奏道:“皇上,以老臣之见,能担大任者,非洪大学士莫属!”

    “大学士本是前明重臣,与南明朝臣素来熟识,威望犹存,况且又是东南人氏,正是抚剿南明各地最合适的人选。”

    “至于守汉中的人选,臣以为跟随敬谨亲王出征的贝勒屯齐、巴思汉等人,战不当先,畏缩不前,致使主帅阵亡,罪不可恕!可革其爵,发往汉中戴罪立功,若汉中再有闪失,则应论死。”

    顺治五年(1648年),贝勒屯齐受多尔兖的指使,诬告索尼与图赖等人谋立肃亲王豪格为帝,论罪当处死,因有功在前从轻发落,索尼被夺官抄家,发配到了昭陵,直到顺治八年,福临亲政之后才将索尼召了回来,恢复之前的世职,并且提拔为内大臣。

    这肯定就结下了深仇,现在索尼顺便捎点私货,扯个由头把屯齐拉了出来,只不过是落井下石,赚点利息。

    哪知洪承畴不干了,他已经看清了目前的形势,到湖广的人选非他莫属,别人肯定不愿意去趟这趟浑水。但没有人马怎么去?再调集各地绿营兵?战力孱弱不说,怕是也没有多少能够调动的了。

    尼堪死后,他麾下的兵马损失并不多,余部暂时都归到了屯齐帐下,如果屯齐到了汉中,他去湖广之后还能指望谁?手中没有兵马,拿什么去招抚别人?

    “皇上,屯齐贝勒历来勇猛善战,此次失陷主帅,怕也是情非得已。以臣看来,汉中之地以守为主,并没有多少战事,随便遣一将去便可胜任。不如革去屯齐贝勒之爵,降为贝子,让他在湖广征剿南明余孽,戴罪立功!”

    满汉众臣都没有异议,索尼也不说话,他的目的只是要将屯齐削爵,至于汉中只是个引子而已,既然洪承畴也提到了要将屯齐削爵,他也就不想做得太明显,让人觉得他协私罔上。

    福临左右看了看,心里也有了点数,便点头道:“容朕再想想,今日就到此为止!”说罢在太监的簇拥下退朝去了慈宁宫,他这是要找孝庄皇太后商量去了。

    两天之后,圣旨颁下,封洪承畴为太保兼太子太师,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五省,总督军务兼理粮饷,吏、兵二部不得掣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