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纱照的陷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婚纱照的陷阱-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息不对称,实际上买者出价买得货品从30~80元不等。正如张五常教授所说,他们几人年宵在香港街头卖桔,如果没有价格歧视,生意是很难不亏本的,而价格歧视出现,则让他们获利收场。    
    前几天笔者到一个地方去旅游,在旅游点看到路边上小店里货品琳琅满目,特别是各种旅游纪念品、工艺品更是应有尽有,但是对于这些货品没有一家店是明码标价的。货品的买卖为什么不把价格标明清楚呢?这样不是可以让顾客购买更方便吗?其实,这里有它的奥妙,其奥妙就在于如何在价格歧视中获利。    
    当时,笔者走向小店,准备看看有什么东西可买。刚一离开队伍,导游小姐就提醒我,小贩都会开天价,如果挑选到合适的货品,还价时一定要压低一半。导游所言不虚,笔者每次问价,店主一定会看着我数秒钟后才开价,并以此来探究我可能的底价在哪里。最后,我看中了一个铜币,压价一半25元购得,但是其后一个老外,同样的东西则是花了60元。同样的东西就是存在如此之大的价格歧视。    
    这里店主,别看他们生活在边远的地方,但他们定价策略却是很高明的,即把价格歧视原理运用得得心应手。因为,在信息完全的市场中,如果店主货品定价比他人高,那么顾客就会跑到其他的店里去买。但是在游客云集的地方,店主不愿意明码标价,就在于游客既无法获得购买货品的信息,也无法识别货品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店主单一定价,如果定价太高,那么许多顾客可能不购买这里的货品,如果定价过低,又不能从那些愿意出高价的顾客手中多赚钱。而随市就价,不同的人出不同的价格,通过讨价还价来探究每一个顾客愿意出价的底线,把货品的价格定在顾客愿意出价的底线上,这样店主就可以获得大利了。    
    价格歧视在经济学中是一个十分热门的课题。按照一般的经济学教科书的分析,要实施价格歧视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就是要将市场或顾客分开,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二就是付不同价格的顾客的需求弹性必定有所不同,即付高价的弹性一定是很低的。但是,由于价格的信息不对称与信息成本很高,只要买者相信自己已议定价是便宜的,买者就不会再花时间去查询及公布自己的买价。而信息少的付价较高,但信息的多少与需求弹性是没有一定关系的。正是理论上的条件有特定约束,在市场中,价格歧视则随处可见。    
    正是这种价格歧视,对卖者来说,成了赚得高利润的不二法门;而对买者来说,如果是讨价还价高手,不也是可以购最低价的货品吗?读者看此文有何想法呢?不妨在实际中一试。    
    (2003年11月22日)


第一部分 婚纱照的陷阱第15节 美色的供求法则

    当你在繁华的大街上,一群美女迎面而过时,你会看到什么?当你在上层社会的生日舞会上,成群上百的淑女们穿着华贵的晚礼服在舞池翩翩起舞时,你能注意到什么?还有,当你在西班牙的海滩,成千上百的美貌女郎赤身裸体沐浴在海边阳光之下,你又能够观察到什么呢?笔者想,如果以正常男人的心态,你可能什么也没有看到,特别当这一场景在眼前消失时,这些美色也会随之荡然无存。    
    但是,在地铁乘车时,如果你站在站台上,在涌动的人流中,当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突然映现在你的眼前时,你的心灵一定会在陡然中颤动,少女的印象也很快会映入你的脑际。她的美丽与清纯、她的音容与笑貌、她的衣饰与打扮——一个意想中的漂亮女孩一定会进入你的记忆中。她太美丽啦!这个漂亮女孩的形象瞬间就把你定格在原地上,静静地看着她在你眼前飘然而去。这时,尽管你会站在那里目送这个女孩飘然而去,但是这个女孩美丽的形象却很难在你记忆中消失。    
    还有,在那灯火通明的舞台上,几十个翩翩起舞的少女为漂亮的女歌手伴舞,人们的注意力为什么仅是放在漂亮的女歌手身上,而对这些伴舞的少女则视而不见?再有,在一个反映鸦片战争的电影故事中,当一个年轻妇女冒着枪林弹雨、带着少许粮食走进浴血奋斗的前线,整个战场的年轻士兵都聚焦在她一个人身上,何也?上述这些男人对美色的情绪波动与反映,正是美色的供求法则所导致的结果。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听到母亲对穿着十分性感大胆的女儿说,“你这样会很吃亏的。”如果你是一个男人,你听到这话之后也许会想,这有什么吃亏呢?既然她自己喜欢,别人只是多看几眼又会对她有什么损失呢?但是,如果能够从美色的供求法则来思考,该母亲之言则道出了经济学的大道理。    
    在日常的生活中,除了道貌岸然的人之外,大多数男人都不会介意在街上见到的美女穿得很暴露,他们可能把这些看做是一种不用付钱的免费午餐,只要不被误会、不刻意做点什么,远近处欣赏之,男人们无论看多少眼,也不会以为看了美色后对她有什么损失。    
    但是,多数女人的反应则是不同的,不少女人一定会对那些暴露太多的美女说三道四,甚至于会骂之,“这个女人太贱!”正是骂这种“太贱”,也许正好道出了美色的供求法则。因为,按照经济学的供求定律,某件物品的供给太多,它的价格就会下跌,如果美色街上供应太多,在街上随处可见,那么男人对美色的吸引力或价值自然下降。街上成群的美女;西班牙的海滩出现的情况正是如此。    
    如果该女子美色的价值下降,也一定会殃及其他女人的美色,其他女人美色的吸引力同时受到影响,她们由于缺乏受男人的注意而贬值。当然,也有些自以为有姿色的女人,以为自己美色超越群芳,不需要把自己纳入这类美色的竞争中,因此,对他人暴露多少她也不会太在意,我行我素。但是,对大多数女人来说,则没有这种雅量。    
    如何让女人的美色既对男人有吸引力;又不是大量供应,这也就为商家提供了种种的商机。因为,对于希望靠衣着来吸引男人的女人来说,既不想穿得太保守,否则女人的美色与性感对男人则视而不见,穿得大胆又怕美色供应太多,自身贬值。面对这样一个窘境,服装设计师就设计出了种种不同的时装,让美女们在不同的场所、不同时间穿着不同的衣服,从而显示出不同的美色。人们只要看看各种时装美色所暴露的差别,男人就知道该是什么场合,从而男人也可以根据情况表现出自己不同的风度及对美色不同的需求。    
    同样,目前世界上为什么关于女人的杂志会越出越多?而且销售量越来越大,特别是这些杂志会使一些年轻女孩趋之若鹜,就在于它们能够为女人们的美色如何显示出来献计献策。这些能够告诉女人应该如何暴露、如何来化妆、何种方式对男人最具有吸引力。试想想为什么美容业会如此之火暴?为什么女人的化妆品市场会越来越大?而且这些市场的产品都是价格不菲,何也?就在于商家知晓美色的需求法则,并从中找到了无限的商机。可以说,恰到好处的美色市场则带来许多行业的繁荣。    
    其实,在生意场上,商机随时随地都存在,问题就在于如何寻觅这些市场的需求法则。美色,这种看得见,摸不着的东西,同样存在着需求法则,商家也就是在这种需求法则中找到了生机。    
    (2003年11月22日)


第一部分 婚纱照的陷阱第16节 游刃于理论与现实之间

    ——读钱颖一的《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    
    要颖一把所写的论文汇集成册,还是在笔者1996年组织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经济学学术论丛》时(这是一套专门收集海外留学的经济学人的丛书,最早有汪丁丁、徐滇庆、杨小凯等的著作),就找过颖一,但是那时他没有答应笔者。颖一作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后留学欧美最有成就的经济学家之一,他的作品不能汇入这套丛书,笔者一直感到是个憾事。但是,颖一的《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的出版,尽管比笔者所希望的晚了一些,但是一收到此书,这些年来心中的憾事也就烟消云散了。    
    与颖一交往已经有多年了,1993年读到他的《企业理论》后就在想方设法与他联系,后来有一些通信,而第一次见面是在1999年颖一来香港大学,张五常请他到梁求踞楼饮茶,我在旁边作陪。那天下午,大家面对着维多利亚港的海景,加上张教授性情所致,大家海阔天空聊得甚欢。颖一那次去香港,是希望转战香港,以自己的才学更好地来报效国家,但不知什么原因,没有谈成,从而也就失去了一个更好地向他请教的机会。    
    收到颖一《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的书,其中的每一篇文章笔者早就阅读过,重新温习之,更加感到颖一在理论与现实之间游刃有余。颖一对现代经济学理论十分娴熟,无论是阿罗…德布鲁的一般均衡理论、马斯金的现代激励理论、科斯的制度经济学等,这些理论在他手上信手拈来,就能够用很浅显的语言道出现代经济学许多深奥的道理。    
    比如《理解现代经济学》一文,一篇短短的文字,就把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现代经济学中数学的工具性的作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前沿、现代经济学最为重要的文献及读者应该关注的问题一一展现在读者眼前。阅读此文,无论是最初入门经济学的人,还是教经济学的教授,一定会被现代经济学的魅力所吸引,一定会重新审视自己以往对现代经济学的认识,重新找到自己对现代经济学的关注点。笔者涉猎经济学多年,当读到颖一《理解现代经济学》一文,该文所显现出的理论上的震撼同样深深地打动我。笔者也就如初入经济学门道的学生一样虔诚地反复阅读,并以此为基点来看自己对现代经济学的理解,来看自己对现代经济学问题与文献的把握。而且,笔者还要求我的每一个学生,一定要反复阅读该文,以加深个人对现代经济学的理解。    
    记得20世纪80年代初刚上大学的时候,买到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教授的《中国哲学史(第一卷)》,一买到手,翻之一阅读,就无法放下,直到花了一天一夜把此书读一遍。读该书时学理上的震撼、心灵上的快感及文字上优美的感受,让笔者20多年后仍然难以忘怀。因为,一本好的书,一篇好的文章,它像人们喝了一杯上乘的清茶,永远地沁人肺腑,融入人的心田。《理解现代经济学》一文,也就是这样一篇文章,永远散发出沁人肺腑的芳香。冯友兰先生的书之所以如此为读者厚爱,就在于他对现代哲学精湛的理解,在于他对中国文化深厚的哲学渊源,否则,冯友兰先生要写出这样深入浅出震撼读者心灵的书是不可能的。正如冯友兰先生一样,颖一的文章写得那样备受读者所青睐,也在于他对现代经济学理解的透彻,在于他能够游刃有余于理论与现实之间。    
    正因为颖一能够在理论与现实之间游刃有余,所以,无论是对现实的经济现象的分析,还是对经济理论的理解,都能够入木三分,显示出独到的慧识与洞见。比如,对市场经济,当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人们往往会把市场经济理解为一种价格机制,理解为一种市场价格来配置资源的机制。因此,在一般人来看,凡以市场价格来配置资源的就是市场经济,而凡是通过政府行政手段来配置资源的方式就理解为计划经济。而市场经济则是一种有效率的经济。其实,这样对市场经济的理解也没有什么错,但是,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为什么以市场价格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同样可以无效率、有些市场经济国家同样不能得到好的发展?而国内外的经验都证明了这一点。    
    其实,这只是我们看问题仅看到事情的表象,而没有把握问题之实质。在颖一看来,由于各个国家的制度安排、法律规则等方面的约束条件不同,这就使得市场运作机制在不同的国家其表现是不一样的。因此,市场经济有“好的市场经济”与“坏的市场经济”之分,好的市场经济是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之上的。而法治就在于约束政府,在于约束经济人之间的交易行为。这样法治就造就了一个有限与有效的政府。政府就成了整个市场“守夜人”。由此,好的市场经济自然涌现。否则在一个“以法治国”的市场经济中,法律成了政府管制民众、牟取私利的工具,坏的市场经济也就此产生。当人们把该问题道明之时,看上去十分浅显的事情,却包含了深刻的道理。同时,也把法治、市场、政府这三者之间关系的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展现出来。    
    可以说,整本《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的文章,无论是对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解、银行体制的分析及对中国财税体制改革和外汇体制改革的建言,都是通过这样一些十分浅显的道理来说明深刻的问题,处处都有思想,处处都有智慧。本书对市场、政府、企业、法治等等的分析就是这样出神入化,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境界。    
    (2004年1月11日)


第一部分 婚纱照的陷阱第17节 实体经济的繁荣好于统计数字

    2003年中国GDP增长达到9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26%以上,特别是2003年前三季度的银行信贷超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增长过热声音呼之而来。因此,2004年中国经济是否能实现软着陆也就成了国内外十分关注的大问题。可以说,对中国经济是否过热,尽管近来学界与媒体争论纷纭,论说也众多,而且以公布的数据来比照,也确实让人有中国经济过热的感觉。在早些时候,笔者也对国内经济过热深信不疑。因为,看看已公布的一些统计数据,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都有过热之嫌。不过,春节到杭州一游,发现浙江经济的实际情况可能比统计数据要好。看到浙江经济如此繁荣,以此来参照,国内经济争论是否过热,其实早就不重要了。    
    春节到浙江的余姚,无论是从退休的老人口中,还是企业老板及政府官员的言语中,茶余饭后,听得最多的是,2003年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好的一年。民众、企业、政府的所见所闻,经济增长随手可触。看看拔地而起的高楼、满街而跑的出租车、街上商场涌动的人流、市场与超市中排着长队的购物人群,你就能够从中感觉到该地经济发展之繁荣态势。    
    据了解,余姚这个人口仅有85万左右的县级市,2003年GDP达到260亿元,人均产值3万多元;2003年财政收入超26亿元。而且据了解,附近的萧山、慈溪、绍兴、宁波等地的经济形势比余姚还要好。笔者乘车行驶在杭甬高速公路上,看到萧山、慈溪、绍兴等处所建的一栋栋西式的洋楼,尽管洋中带土,但该地区西式洋楼之多、之豪华国内没有任何地方可以与之比拟(这些洋楼多是四五层,外观十分豪华,面积大都在400~500平方米以上)。可以说,这些洋楼正是当地经济飞速发展与繁荣的象征。    
    在余姚,你可以看到江南这个小小县城的街道上,车水马龙,不仅出租车遍地都是,而且各种名牌小汽车也汇集于此。你行走在街道上,一辆辆奔驰宝马车时不时地映入你的眼帘。据一位亲戚告诉笔者,在余姚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