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5月)
第三部分 香港生活中的经济第57节 从哈尔茨报告求解香港失业之道
化解失业问题,好像是现代各国政府所面对的最大顽症之一。无论是国内还是香港,无论是亚洲还是欧洲都是如此。最近中央政府召开了就业与再就业全国工作会议,其规格之高,出席者之权重,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也说明了中国失业问题之重要性。对香港来说,随着经济的不景气,失业率持续攀升,这不仅表明了香港失业问题的严峻程度,而且也反映了香港政府对解决失业问题的束手无策。
在欧洲,化解失业问题的承诺往往成了政治家能否竞选成功的关键。1998年10月施罗德为了登上德国总理宝座,曾以豪言壮语要把德国的失业率下降多少,以此赢得选民选票。事实上施罗德新政府上台后确实是尽心尽意地在化解德国十分高企的失业问题。如采取降低劳动力价格、降低雇员和雇主共同分担的社会福利保险费用、加强就业培训等。到1999年夏季,困扰政府多年的失业问题有所缓解,失业率从年初的11%下降到93%。随着2000年德国经济形势的好转,德国的失业率更是下降。但是从2001年德国经济增长下滑,失业人数又急剧增加。到今年初又恢复到1999年初的水平,失业率达到11%。面对着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如果施罗德不能在化解失业问题有所作为,他在9月份的竞选连任就会落空。因此,还是在5个月以前,施罗德推出了以彼特·哈尔茨为首的15人专家委员会,任务是就劳动市场改革提出建议,力争在3年内将失业率降低一半。
经过几个月调查研究,8月中旬哈尔茨委员会正式向政府提出了一个彻底改革德国就业政策和大幅度降低失业率的报告。这份长达343页的报告的中心思想就是“调动个人积极性,胡萝卜与大棒双管齐下”。该报告建议成立“就业服务中心”;而“就业服务中心”的任务就是把劳动、社会救济、青少年管理、住房管理等机构涉及失业部分的权力集中到一起,使它成为失业者服务的总归口单位,实行一条龙管理。企业应该将所有职位空缺向就业服务中心报告备案。
该报告规定失业者在离开原工作岗位后应立即到“就业服务中心”报到,否则将被扣减失业救济。也就是说,为了失业者尽快找到工作,失业者一旦被辞退;“就业服务中心”就积极地为他们寻找新工作。而且领取失业救济金者不能以某种理由(如工作地方离家太远、工资太低及大材小用等)拒绝“就业服务中心”介绍的工作或拒绝再就业培训。总之,哈尔茨委员会方案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大力促进低工资岗位的就业,从严规范年轻失业者的再就业,从而减少他们对社会保障的依赖。对于失业者来说,哈尔茨方案意味着更多的强制就业,而对企业来说,哈尔茨方案减少了过去因劳动法对长期雇用关系法律保护而带来的工资负担,企业可能不用负担保险而雇用短期工和临时工,减少了企业经营风险。
与香港相比,德国无论是失业的规模还是失业率都比香港严重,而且这也是欧洲国家多年来难以解决的顽症,哈尔茨委员会方案也就是要彻底改革德国就业政策,以便达到3年内将失业人口减少一半的目标。而方案以充分地调动个人就业积极性,并强制失业者就业,这可能也是香港解决失业问题的一个好思路。
美国“9·11”事件之后,十分疲弱的香港经济更是雪上加霜。经济增长放缓,失业增加,民众怨声载道。特别是失业问题成了政府及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焦点。如政府在2001年施政报告中就许诺将投入多少资金,创造多少就业机会。议员们提出各种方案,借此来舒解失业者之困难,但是实际效果则不尽如人意。何也?关键是政府在化解香港的失业问题上并没有走出传统的思维模式。如通过对劳动力人口的有效管理、劳动时间的重新分配、职业培训而延后进入就业市场、提供就业的信息、增加就业机会、提前加大基础建设投资等手段来促进就业增长,抑制失业人数的扩大。虽政府尽力而为都效果不大。
其实,这只看到香港劳动市场问题的一方面,而没有看到其市场的另一方面。人们都可以看到,在香港的劳动力市场,一方面香港失业率持续高企,失业人口不断地增加;另一方面香港的企业或家庭则不得不雇用大量外籍劳工,甚至不怕犯法而雇用“黑工”。而且无论是经济好的时候还是不好的时候,失业人员领取综援的个案大幅增加。如1996/1997年度综援开支大幅上升47%,近几年情况更是如此。这些现象也就说明了许多香港人宁愿领取综援也不愿从事他们所不喜欢的工作。这表明目前香港的综援失业救济制度肯定是存在着严重弊端的。因此,要解决香港的失业,首先应该全面地检讨及改革香港的综援失业救济制度。
正如哈尔茨委员会方案所表明的那样,改革后的香港失业救济制度不应该是现在的那种不愿工作的个人的“避难所”,而应该成为失业者寻找新工作的桥梁。香港也可以建立一个类似德国的“就业服务中心”,一方面为失业者提供种种再就业的服务,另一方面以立法的方式赋予该中心强制性地让失业者重新工作,也就是通过降低社会保障、“强迫介绍工作”等方式逼迫失业者去工作。这样不仅会增加香港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而且可调整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水平,减少外劳及“黑工”的出现。
总之,在化解香港失业问题上,能够从哈尔茨委员会报告中获得不少启示。
(2002年9月)
第三部分 香港生活中的经济第58节 “免签证”让香港开放更深入
香港尽管是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但是香港对内地开放程度与此相去很远,特别是内地与香港的人力资源流动问题更是障碍重重。香港回归后,尽管香港政府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引进工作,但与实际的需要相去还是很远。因为,一直到目前为止,尽管笔者曾在香港呆的时间3年有余,尽管笔者不知有多少次往返于香港与内地之间,但是每想到那多次办理来香港的签证,一定会让人感到烦、烦、烦!办理手续所花时间之长,手续办理之繁复是任何香港人无法知晓的,更不能体会其中的艰辛。也正是这种内地民众来香港的手续繁复;就为内地不少部门给来香港的民众设置障碍提供了借口。此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就在于香港对内地民众的开放十分有限而且不对等。香港民众进出内地,可以随时随行,而内地民众不经过长时间繁复的手续办理是无法成行的,而且在办理这些繁复手续时,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会使办理人在半途前功尽弃。这样做,尽管可以减少内地民众涌入香港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但是严重地阻碍了国内人才、资源的流动,当然更不利于香港经济发展。有人认为,内地民众来香港不便利多半是内地各级政府的问题,或许这其中有些道理,因为,内地民众来香港审批权在内地各级政府,但这其中只讲对一半,因为如果香港对内地开放较深入,那么,内地各级政府阻碍的可能性会小一些。
最近,广东省省长卢瑞华及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分别谈到了设立“粤港旅游区”等相关构思,强调两地往来的发展方向是“尽量方便尽量快”。特别是提出了京沪深来香港旅游免签证的问题,这是很有创意的建议或构想,也是深化对内地开放的重要一步。事实上,香港回归中国也已经5年了,尽管坚持“一国两制”是香港与内地关系发展的基本准则,但是两地社会制度的差异性并不是人为制造两地便利交流的障碍,反之,应该对以往那些不利于彼此共同发展的人为限制与障碍进行清理并取消之,并应有意识地创造种种条件向内地民众深度开放。笔者想这项政策能够实行,完全有利于两地种种资源的交流,也可能把两地的经济推向更活跃蓬勃的双赢互利局面,提出向京沪深来香港旅游民众免签证则是这种深度开放的一种好的创意。
对于香港来说,尽管目前的经济不是那样好,但是与内地相比仍然有很多方面的优势(如市场制度发达、诚信水平高、税率低、高档消费价格比内地便宜等)。即使与内地几个发达的城市或省份(如北京、上海、广东等)相比,仍然有天壤之别的感觉。但这些优势如果不能很好地交流,其潜在力是很难全部发挥出来的。李嘉图的经济比较优势法则就说明了这一点。也就是说,香港经济走出困境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如何发挥其优势,就是加快对内地民众的更深度开放。
同时,香港向内地民众更为深度的开放,应该是全面的并且是非歧视性的。可以说,香港政府提出向北京、上海、深圳三地居民来香港实行免签证当然是好事,也是迈出向内地民众深度开放的重要一步。但是这样做对全国民众来说是不公平的并且有着严重的歧视性倾向。为什么仅向三地民众开放呢?这除了制造内地民众的区隔之外,还对其他地方的民众带有明显歧视性(目前内地在这方面都在不断破除这种区隔,但香港政府则反其道而行之)。因为,同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为什么会给予不同的对待呢?是因为这三地的民众更富有、经济更发达吗?是这三地的民众个人素质更高而更不会去了香港之后就不返回吗?等等。可以说,这些都不是香港政府如此实行区隔的理由。如果用发展的眼光看,现在如此,未来一有变化,难道香港政府又得重新制定其政策了吗?可以说,对全国的民众来说,这样做既不公平,也说明了香港政府缺乏远见。但愿香港政府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点上看问题。
还有,任何政策的调整与变动,都涉及方方面面的关系,都会触及既得利益者。特别像内地民众来香港旅游免签证的问题,不仅技术性强,而且也会触及相应的行政管理部门多。如果这些问题不协调好,既得利益集团就会以这种政策调整可能导致的负向影响而人为地阻碍新的制度安排的出现。正如香港媒体把三地民众可以免签证去香港的消息一报道,内地相关的部门立即就表示此事十分复杂,在近期内不可能实施。是真的如此吗?一个很简单的逻辑是,既然办理免签证的事情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那么相关的管理部门在媒体报道之后能够回应不行?为什么不好好研究,从各个方面来论证其可行与否就高谈阔论呢?其实其中会有既得利益之争。因此,香港政府要成其事,就得多与中央政府协调。这时正是香港政府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当然,内地民众免签证来香港制度安排的达成,事实上会有许多困难与问题,如来港有效证件的厘定(目前国内的身份证系统十分复杂而且也很乱,加上假身份证不少,这些都会给内地民众来香港证件的厘定带来很多困难)、大量的内地民众涌入香港时的通关难、免签证后的签证费会急剧减少、有民众借来香港旅游进行非法活动等等问题,都得先行考虑并做出相应的安排。特别是内地通关问题,目前每次“通关”都是一个噩梦,大量的内地民众涌入香港不是会使问题更加恶化吗?这一系列问题不解决,任何一个好的创意都是无法实施的。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存在问题就因噎废食,关键是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都是特区政府大有作为处。
(2002年9月)
第三部分 香港生活中的经济第59节 愿香港人随马年精神腾飞
金蛇辞岁,骏马迎春。世界华人又迎来一个吉利祥和的马年。打从儿时开始,马的故事总是那样多地在你的脑海里萦绕,马的画卷总是不时地在你眼前炫耀。那时候,眼前的画卷是剽悍的蒙古族男人手持弯弓、飞身马上,广阔的科尔沁草原犹如无边无际的舞台,任意驰骋。这个蒙古族男人的身边、脚下有满怀崇拜神情的健硕的女子令其怦然心动,他一把将女子抱上马背、拽入怀中,然后两者默默无语地奔向那遥远的地方。在这里马是自由和力量的象征。
而法国著名的作家布封对马的精神描述得更是淋漓尽致。他写道:“人类实现的最重要的征服,就是征服了高傲而剽悍的动物——马,让马分担战争的辛劳,分享战斗的荣耀。马和主人一样英勇无畏,迎着危险而上,听惯了兵器搏击的声响,喜爱并寻找厮杀的声音,也和主人一样斗志昂扬。无论是打猎、比武还是竞赛,马总是勇往直前,分享着主人的欢乐。它不仅顺从骑手,似乎还揣摩着骑手的意图,总是按照口令行动,或者驰骋、或者徐行,或者站立,一动一止但求令人满意。这个生灵舍弃了自我,完全秉承另一个生灵的意志而存在——是的,从人类驯服马的角度来说,马不仅无怨无悔地为人类承担着多少艰辛与劳作,而且也表现出一种温驯善良的品格。牛也有如人类饲养的奶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
在此,马的精神应该给我们巨大的启示。在过往的几十年里,香港经济也如一匹在草原上自由驰骋的骏马,以自由的、最大的力量与速度冲过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跨越过一个又一个面临的台阶,超越了一个又一个老牌发达的国家,从一个落后的边陲小渔村发展成世界闻名的国际大都市,论人均GDP早早把英法等国抛在脑后。试想,这些成就相应的外部环境自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一代又一代香港人无怨无悔的努力与奋斗,更重要的是香港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而这些精神正是马的精神。如果说,香港人能够再把其精神发扬光大,再造就香港的辉煌还有什么困难不能战胜?
但是马的精神还有它的另一面,就是在荣耀面前,马永远是那样谦逊。牛也可以为主人出生入死,甚至于是冒着生命危险也在所不惜,但在荣耀面前,牛也永远是那样的谦逊,牛也还是那样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荣耀之后,牛也还是会在下一次任务中同样与以往那样努力劳作与冲锋陷阵——但是,在蛇年里,香港人仅是面对着以往的辉煌,却不敢正视目前的现实,碰到现实经济放缓的挫折,有些人就失去信心,总是认为自己样样不如人,总以为政府对自己帮助太少,总以为他人分享社会的成果过多,因此多对社会抱怨而不努力劳作。笔者想目前香港经济所面对的根本困难就在于这里,在于不少香港人对自己没有信心而不想再努力劳作。
在新的一年里,如果香港人能够弘扬马的精神,能够无怨无悔地再努力与奋斗,那么一定会重建香港经济的辉煌。由此衷心祝愿香港人随马年一起腾飞!
(2002年2月)
第三部分 香港生活中的经济第60节 香港能够走出目前的困境吗
前几天,香港有朋友来北京,大家在一起闲聊,香港未来发展之话题一直是大家最为关注的中心,而且对香港未来发展的主基调基本上持悲观态度。香港怎么啦?为什么人们一谈到香港都看不到它的未来?特别是最近《经济学人》杂志提高新加坡竞争力的排名,前香港大学张五常教授的演讲,也都认为香港未来发展困难重重。真的是这样吗?依笔者看;情况未必这样悲观。
当然,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香港风光尽失。进出口下降、失业率增高、财政赤字、股市指数下跌等一个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