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纱照的陷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婚纱照的陷阱-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2003年11月)


第一部分 婚纱照的陷阱第3节 行旅箱的启示

    “十一”假期,是人们出外旅游的好日子。在这些日子里,我们无论是在机场里、火车站,还是大街上,随处都可见到有人拖着有小轮子的行李箱悠然自得地走着。这种装有轮子的行李箱,让人出外旅行的负担大为减轻,但是在几十年前这种情况是人们根本不能想像的。看到人们拖着装有轮子的行旅箱,大家可能会想在行李箱上装上轮子,这不是太普遍,太学识的事情吗?这样非常简单明了的道理,似乎这样的轮子在行李箱发明的同时也就装上了。但是,实际上直到1970年代,这样有轮子的行李箱在世界上是看不到的。    
    到1972年,美国人塞多(Sadow)才以有轮子的行旅箱申请专利成功。他后来回忆说,开始他申请的专利遭遇了很大的阻力,各大百货公司的采购人员都不能接受,认为这样的产品卖不出去。当然,这不是说有轮子的行李箱的想法不好,只是这种想法转换为商品后没人会想买。大家旅行包提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在这样的行李箱上装轮子呢?从思维定势来说,当时是没有任何人看到有人这样做的。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为什么许多十分有创意的产品不能够得到推广,不能够为消费者所接受,并非这些产品的创意有什么不好,也不是这些产品没有使用价值,而是这样的产品没有让人认识到它们的使用价值,从而也就无法激发起人们对这些产品的兴趣。    
    再者,刚发明出来的有轮子的行李箱肯定没有现代的这样好用,人们也就无法看到它使用的便利价值。而且从美国人塞多的行旅箱来看,它比没有轮子的行李箱大有改进,但在拖着时,很容易摇晃和翻倒。大约到1990年代初才有一个大的跃进。美国一家航空公司的驾驶员普雷斯发明了一种两轮轮距很宽的行李箱,能以很宽的轮轴在人行道上拖行,再加上坚固的伸缩式拉把,终于成了一个稳定、容易拖动的行李箱,也能用做装载其他物品的平台。行旅箱的使用也开始大行其道了。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有轮子的行李箱基本上是建立在普雷斯设计基础上的。看了普雷斯的设计,人们一看就知道该这样做才对,是多么常识的事情。人们可以用简单的方法,实验几种轮子的设计,很快就会发现最后的那种设计将胜出。但是,经过数十年、数世纪,有些事情偏偏就是不出现。十分简单的构想需要很长的时间才发展出来。从有轮子的行旅箱发明出来最后为大家接受使用的情况来看,有些看上去是那样清楚明了的事情就是变得那样复杂了。其实,现代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就是如此。    
    其实,有轮子的行旅箱的发明也给我们的现实生活不少启示。在现代社会中,创新成了企业生存、个人竞争最为重要的工具,但是任何创新并非人们以往所理解的头脑中一时冒出来的念头,也不是某个人头脑中的臆想,更不是所谓的“创造性毁灭”,而是一个自然生发的演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新完全是社会心理文化、风俗习惯、科学知识等方面因素聚集而成。离开这些因素,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比如现代保险之所以能够运用巧妙的合约方式,既可以帮助个人度过各种各样的生活难关,也能帮助许多企业在面临巨大风险时得以创立和经营,就在于它是长期自然演化的结果。如现代保险发端于14世纪的意大利,并在1666年伦敦发生大火之后,才慢慢扩大保险范围。由于概率论和统计学知识日益丰富,伦敦的大火,让人们认识到有必要管理重大的风险。在以后几个世纪的发展中,保险合约得以不断地精巧与完善,形成了现代保险业。    
    因此,无论是企业的经营,还是个人的生活,我们的创新更应该立足于现实的约束条件上,这样才能够寻找到其现实的生长点,并不断发展成长。    
    (2003年10月)


第一部分 婚纱照的陷阱第4节 菜市场的生意经

    在现代发达的商业体系中,对于上班族来说,买菜一般会到超市里去,那里的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购物既有更多的选择性,集中到一个地方购买也是省时省力的事情。但是,超市购物,特别是买菜,有其几大缺陷。一是与农贸市场相比,价格要贵许多,尤其是蔬菜更会贵上几倍;二是超市的商品肯定没有农贸市场中新鲜,因为它要比农贸市场多一次环节;三是商品的质量由于经过处理加工,很难用直接的方式来识别其质量的好坏。也正因为这样,凡是有点时间的人,凡不是上班族者,一般都不会到超市购买蔬菜。笔者就是这样。    
    笔者每天都要到菜市场去一趟,无论家里有没有菜,到菜市场总会买一些菜回家。这样做,一则可以在整天看书写作后,外出溜达溜达,换换脑子,放松一些精神,起到调节的作用;二则购买一些新鲜的菜回家,可以慰劳全家,每天上市场,好像菜地就在家的边上;三则可以看看市场菜的价格变化,观察人们的经济行为是如何发生的。可不是吗?别看一个小小的菜市场,其中的事情天天在你的眼皮底下发生,但是在市场的买卖关系中却存在着很不一般的生意经。    
    近几年,笔者搬过几次家,但每到一个地方,都与附近菜市场里的不少卖菜的人打得十分火热。由于与他们关系很熟悉,笔者每次到菜市场买菜都会直奔要去的几处,在那里购买自己需要的菜后立即回家。而且每次买菜一般都很少问菜的价格,也不看卖菜的人是如何秤菜的,只要卖菜的人把菜秤好,并告诉多少钱,付之就是,从来就不与他们讲价格,也不留意他们是否短少斤两。在一般人看来,这样买菜会十分傻,如果卖者要欺骗笔者,笔者只能白白地吃亏了。    
    其实大家不明白其中之事理,笔者这样做,卖者不仅不会欺骗,反之,如果笔者拿到不好的菜,或菜的质量不高,他们会告诉笔者不要买,有时还由于菜的质量不好坚决不卖给笔者呢。而且他们不仅不会多收钱,反之,总是会少收一点,比如,买的东西总价是5元3角,那么这3角卖者往往会舍弃之不收。前几天笔者买了一只鸡,当时告诉他们要买一只家养鸡,卖者要他爱人帮忙挑选;但却弄错成三黄鸡。当时没有发现,买好之后就回家,但回家后发现他们弄错了,立即打电话给卖者,他们接电话后,二话不说,立即跑到笔者家把多收的10元送了回来,而且还一个劲地赔不是。    
    在我们菜市场交易中,为什么大家买卖之间会这样默契?为什么我们之间的交易很少有机会主义行为发生?其中却是有很深刻的经济学道理的。因为,在农贸市场中,人们之间的交易可以为一次性交易,也可以为重复交易。在一次性的交易中,利益最大化的卖者个人出现机会主义的可能性就会大,因为,在一次性交易的情况下,机会主义行为的成本会较低。比如,笔者早些时候所写的婚纱照的陷阱问题就是如此。还有在车站码头等地方购物,机会主义的行为也容易发生。而在重复交易的情况下,由于机会主义的成本很高,机会主义发生情况就会减少。    
    特别是在买菜的农贸市场,新鲜蔬菜的需求弹性小,价格也变化不大,而且对消费者来说,蔬菜的品质容易识别,因此,卖者之间的竞争很难通过蔬菜的质量与价格来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卖者之间的竞争更多是在于卖者是否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服务,在于有更多的买者是否成为回头客。而卖者回头客的多少也就决定卖者的销售量大小及利润的高低。而消费者越是只往一处购买,那么卖者越是把他当做好回头客,这样为消费者提供的服务就越好。如此良性循环,交易者之间的一种默契关系也就自然形成了。    
    各位朋友,你在买菜时是否会这样想呢?甚至这样做呢?如果没有;可以这样想一想,然后这样去试一试。这些都是天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如果我们每天都能够这样去想一想,并试着去做,那么一定会收获很大。这是笔者买菜时想得比较明白的地方,也是在菜市场买卖双方难得的生意经。    
    (2003年10月)


第一部分 婚纱照的陷阱第5节 野地里兔子的产权故事

    在古代的《吕氏春秋》里,有一则这样的故事,书中说:“今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一兔足为百人分也;由未定。由未定,尧且屈力而况众人乎?积兔满市,行者不取,非不欲兔也,分已定矣。分已定,人虽鄙不争。故治天下及国,在乎定分而已矣。”    
    也就是说,现在有一只兔子在田野里奔跑,上百个人在后面追着要捕它,这不是一只兔子够100人分,而是这只兔子还没有确定归属。由于归属没有定,就是最道德的尧也会这样做,更何况一般人呢?但是在市场中,到处都摆着正在出售的兔子,过路的人连看都不看它一眼。不是人们不想要兔子,而是这些兔子的归属已经确定。归属确定了,即使是最不道德的人也不会去争之。因此,治理天下国家,在于确定各人的职分。    
    在这里,引申出一个深刻的产权界定的故事。在缺乏产权的清楚界定的情况下,对于没有归属的财产,一些人总是会千方百计占为己有,有时候即使是很道德的人也会这样做。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这样做能够获得收益;但不要承担什么成本。比如,公海里的鱼滥捕、森林里的野生动物滥杀等都是如此。但是在个人牧场中,对于牧场的牲畜,人们不是没有欲望要它们,也不是人们不喜欢这些牲畜,而是这些牲畜的产权早已界定清楚了。由于个人牧场中的牲畜的产权界定清楚,人们要想获得它就得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进行。牲畜的市场交易其实就是这些物品的产权交易。买卖双方交易的完成也就是牲畜的产权由卖方转让到买方。    
    用现代产权理论来说,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产权不仅是十分重要的,而且有什么样的产权安排就有什么样的人的经济行为,产权安排决定了人们的行为方式。    
    很简单,如果一种财产产权没有界定清楚或为大家共同所有,而且每一个人都可以免费使用,那么人们一定会蜂拥而至,争先恐后,甚至以武力或其他抢先的方式来多占这些财产。在这个过程中,这些人为了争夺这种财产可能会打得头破血流,或起码在某种程度上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而这种财产的价值在边际上就会被劳力或血汗的代价所取代了。但是这种代价对社会什么好处也没有,因为财产的价值都花在大家争夺财产的过程中,所以对社会而言,这种财产就没有一点净值可言。对于这种财产本身来说,本来是一种有价值的东西,却因为产权没有界定清楚,这种价值却消散在无规则的竞争之中了。这就是经济学所称的“租值消散定律”。    
    也就是说,任何资源(或资产),如果是产权没有界定清楚而可以让人任意使用,那么这种资源可能会发生两种情况,一是这种资源没有价值,二是即使这种资源有价值,也会被无规则的竞争而让其价值消散掉。如果一个社会的资源都处在这种状况下,那么这个社会不仅会一穷二白,而且连生存都有问题。笔者想,这也许是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要进行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    
    还有,如果一块地产权界定清楚,那么这块地就会有地界,有用途的规定,业主还得对此地付出一些保障的费用。在这种情况下,业主就有权决定这块地如何使用,有权禁止外人闯入,有权将生产的收入据为己有,也有权将这块土地出售。如果竞争者要获得这块土地的使用权,就得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进行,而且付费的高低决定竞争能否获胜的准则。而个人的天性就是在约束的条件下个人利益最大化。这样,整个社会的资源岂不就能流向最有效率的地方呢?这就是中国为什么要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根本所在。    
    这就是田野里的兔子所引申出的深刻道理!    
    (2003年10月)


第一部分 婚纱照的陷阱第6节 购房后的成本与效用

    购房,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人生中的一项大事。在住房计划分配时,人们还不能够真正地体会到购房的重要性,但是自从货币化分房后,人们一进入住房市场,就觉得购房是一件大之又大的事情了。但是,对于计划体制下走出的人们来说,能够购上几次房的人少之又少。对于仅是购过一次房的人来说,大多数人对自己购房的经济实力、房子选择的地址、房子的价位及房子的质量等耳闻目睹的方面能够多听多闻,能够尽量地收集更多的信息,以便根据自己的条件做出最优选择。    
    但是,当人们房子购买好、装修好、入住之后,有多少人会想过购房后的巨大成本与不同的效用呢?住进新房子,如果再加上购上新车,一种有产者的感觉一定会油然而生,但是有多少人想过,这之后会给人带来更大的烦恼呢?    
    最近,碰到一些年轻人,有的是刚从学校毕业没有几年者,有的刚从外地到北京工作没有几年,他们纷纷进入购房大军。昨天,有一个年轻记者来笔者家采访,笔者问她现在住在哪里?她告诉笔者,就离这里不远的小区。房子是自己用银行贷款买的,还款期20年。她说,住在自己的新购的房子里,心里特别畅快。但是,每天一醒来就是想到如何赚钱还房款,又让人忧心忡忡。    
    通过银行贷款购房,尽管是近几年才在中国盛行,但在国外早已是十分平常的事情了。不过,在中国;特别是在银行贷款购房具有低龄化的特点。在国外,年轻人大学毕业后开始几年一般都是租房,等到有了一定实力之后,才会计划购房。因为,多数人会认为这样做生活的成本会较低一些。可是,国内的年轻人则不是这样想,笔者真佩服国内年轻人的胆识及对未来收入水平的好预期。他们总是觉得自己未来的收益水平一定会不错,因此,都会轻松地进入购房市场。    
    但是,这些拥有“三高”(高学位、高收入、高地位)的“精英”们,真正的进入购房之后早已是不堪重负。正如有人所说,“现在我拿命换钱,将来拿钱换命。”也就是说,这班年轻人,尽管对自己的收入预期很高,但为了还房款非得拼命工作,非付出大代价不可。年轻时,住房条件是改善了,但是由于工作与赚钱的压力而使其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他们疯狂地工作,拼命地赚钱,不仅把人变成了赚钱的工具,把个人生活变成无法化解的压力,而且抑制了个性的成长,个人根本无法按照自己的个性而作为。大家注意到了没有,那些28~40岁左右的年轻人,碰到他们,无不一开口就谈如何赚钱的。有研究报告表明,这些衣着光鲜、享有高收入高地位的“精英”们在人们羡慕的目光背后存在令人担忧的隐患:像陀螺一样疯狂工作,但内心渴望的是在50岁以前退休,再去做他们真正想做的事情。这就是他们过早购房后所付出的代价或成本。    
    还有,银行贷款购房不仅要支付一笔不小的银行利息,而且由于每月都要支付房款,日常生活中的其他消费自然要下降。为了收入的稳定,一些人只能将就自己现有的工作;而不敢有更多工作选择,从而可能让一个又一个好的机会在自己眼前消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