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这部法令命名,李翊自然是众望所归。
坦白说,这对李翊来说是个不大不小的难题,他对商业方面没多少涉猎,对商业发展史什么的,一点了解都没有,搞得他想剽窃,都无从剽起。
想了又想,最后他干脆起了个很恶俗的名字——商业法典。
这个名字受到了广泛的推崇和拥戴,商人们原本也不在乎名义什么的东西,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这是李翊亲手确立的政令,有着最高的公信力和执行力,让他们得以放下心来努力赚钱。
而李翊用了法典来命名,对商人们来说更是意外之喜,这两个字不花哨,却足够郑重,有了这样的保证,大家就彻底放心了。
李翊当然也很高兴,这部法令是很完善的,连找茬专家诸葛亮都没挑出大毛病,只指出了几个无关痛痒的细节问题,打几个补丁,追加几条细则就搞定了。
有了这部法典,北疆的商业就会有序的蓬勃发展起来,而唐王府将从中得到的,则是滚滚而来的财富,持续而稳定。这些财富最终会变成战士们手中犀利的武器,身上坚固的铠甲,足衣足食,进而带来如虹的气势和动力!
工业也没落后。
目前的工业,最急需的本也不是新技术,而是新的生产理念和秩序。工序细分、流水线、新的学徒制度,还有呼之欲出的专利法案,一切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哪怕是李翊先后推出了包括印刷术的多个新技术,也没有破坏工业发展的节奏。
第1066章 最后的宁静()
比起由乱及治的政务繁忙,北疆的军事方面就只能用按部就班来形容了。
整年的主题都是练兵与换装。
如何的北疆军,规模已经足够强大,常备军包括十四个步兵军团,将近四十五万人,以及十个骑兵军团十八万人,再加上李翊的亲卫军团两万人,总规模达到了六十五万人。如此强大的兵力,已经足以应对这个时代的任何敌人。
而且,兵法有云,并不在多而在精,相比大肆扩大军队规模,还不如实行精兵政策。这样不但能够保证军队的战斗力,也减少了军队的消耗。
当然,这种消耗是针对食物的,事实上,以李翊对军队的要求,相同数量的军队,他的兵马可比别人的消耗的钱财要多上几倍。可以说,李翊这六十五万大军所消耗的钱粮,换做别的诸侯,至少可以养起一支两百万人的大军。
也正是因为实行精兵政策,所以北疆军的战斗力才那么强大,一支北疆军,至少可以正面硬抗两倍数量的敌人,并且不会招致太大的损失。
当然,除了常备军外,北疆军还有一支规模不小的守备军。具体的情况是每个州级行政区都有二至三个守备军团,北方的州级行政区多为骑兵,南方多为步兵。整个守备部队的兵力达到三十个军,其中十八个步兵军团,每个军团两万四千人,十二个骑兵军团,每个军团一万八千人,总兵力依然是将近六十五万,跟常备军的兵力大致一致。当然,战斗力却是不能相比的,北疆军的守备军,战斗力也就其它诸侯所属军队的一般水准。
北疆军的装备,一向是领先于这个时代的。随着北疆工艺水准的发展,各式远程兵器,攻城器械,已经陆续装备于全军,并且具备了强大的战斗力。
李翊没特意去研究火枪、火炮之类的东西,因为汉朝的武力已经足够强了,有没有那些东西都无所谓。另外,没有足够的基础工业支持,就算勉强造了,也不可能大规模普及。
不过,若是这些兵器在战争中应运而生,李翊也不会刻意回避。他自己也设想过,若是冶炼工艺能在近年内上一个台阶,火炮还是可以研究一下的。
此物的杀伤力还不是他最看重的,他最看重的是火炮的影音效果,拿这玩意装神弄鬼的吓唬人,不是很厉害吗?
除此之外,大炮攻城也是个不错的战法。
相对于实力庞大,却一直按兵不动的陆军,建安十年,北疆的水军才是最风光的。
如今的北疆水军,规模虽然比不上陆军,但是对于这个时代来说,却是极其庞大的。
整个北疆的水军,包括三大海军舰队,以及黄河和长江两支内陆水军组成。
三大海军舰队的规模基本上没有变化,依然保持在以前的每支舰队一万五千人的规模,黄河水军的规模很小,不过三千人,但是蔡瑁的长江水军规模就要大多了,高达九千人。
因为接下来无论是攻打江东,还是攻打益州,都很可能用到水军。尤其是攻打江东,那更是绝对要动用海军,所以,李翊特别命令三大海军舰队和长江水军在建安十年这一年里,加强了作战训练,甚至还组织了水战演习,让水军积累起水上作战的经验。
当然,登陆演习也是必不可少的项目。
对李翊如此重视海军,很多人都表示不理解。毕竟就算是攻打江东,也没必要如此大张旗鼓。江东水军虽然也算是强大,但仅仅以长江水军,基本上就可以跟其抗衡了,更别说还有强大的三大海军舰队。
这就是曲高和寡的烦恼了,李翊倒也不会刻意去解释什么,反正解释了也不会有人理解的。就算是在内部,如今也有很多人对此持保留态度,其中甚至包括了田丰、国渊这样的重臣。
没办法,谁让华夏没有航海的传统呢?
别说是在汉朝了,就算到了后世经济极度繁荣的宋朝,以及七下西洋,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舰队的明朝,都没在航海方面下什么功夫。
对于地大物博的中原来说,人们没有热情,也没有动力去探索海洋。李翊先前一直任由垦荒令持续而不采取任何动作,就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如果中原没有土地了,会不会有动力愿意向外探索呢?
南洋什么的很远,近期内不能指望,但离得比较近的那两处呢?南方的中南半岛,与其放任其滋生细菌,还不如作为殖民政策的演练;东面的那个遍布金银的岛国,与其让那些宝贝就那么放着,还不如就此掀起一场淘金热呢。
就是因为东渡的计划,李翊才极力要先完成商业的初始规划。等商业运作一段时间,相对成熟些了,探索船队也该有成果了。到时候掀起殖民、淘金的大潮,不就无缝连接了吗?
即将推行的新货币制度,也可以说是金融系统,也会借着这股风潮成长起来。只有到那个时候,北疆的休整才能算是彻底完成,李翊也可以放心的展开统一全国的攻略。因为那时以新政为中心的政经体系,会自动的容纳并感染新占领的区域,驱散或改造旧有势力,在最短的时间里,消除地方上的抵抗,使其成为北疆军的助力,而不是阻力。
这些想法都是不足为外人道的,即便对田丰等人,李翊也没法解释,解释了也很难解释得通。太复杂了,太超前了,太有预见性了。
反正自己能控制得住大局,确实也没必要事事都向属下解释。
李翊想得很清楚,等到水到渠成的那一天,再让众人感叹自己的高瞻远瞩好了。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李翊才必须留在蓟城,不能像以前那样四处征战,只能看着部将们逞威。
好在今年也没什么大的战事,现在北疆军最风光的部将不是五虎上将,也不是方显峥嵘的薛仁贵等前两年才召唤来的大将,而是荆州降将蔡瑁。
蔡瑁原来是刘表的水军统领,现在虽然投降李翊了,但是因为有黄月英的关系,再加上将来攻打江东和益州,都可能用到蔡瑁,所以蔡瑁在李翊手下,依然有着不轻的地位。
而且蔡瑁本身也有不错的能力,五维数值都在七十以上,统帅和智谋更是将近八十,所以李翊对他也算是重用。如今,他麾下依然有战船数百,水军九千。这支水军携北疆军的威风,打着护航的旗号,往来于长江流域,其中包括了长江的各个支流,可谓威风八面。
如今,面对强大的北疆军,刘备和孙权都是战战兢兢的,根本不敢主动挑起事端。
就算是只面对长江水军,江东水军应对起来都够呛,更别说在大海上还有虎视眈眈的三大海军舰队。只要长江水军不主动挑起事端,孙权就阿弥陀佛了,更遑论主动挑事了。
而刘备,因为之前在荆州的惨败,现在实力萎缩的厉害,水军力量更是几近于无,根本拿长江水军无奈。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是长江水军对刘备和孙权有益无害。
商品一旦流通起来,紧接着就是领地的繁荣和物价的下跌,这一点,在河东,以及三辅一带体现得尤为明显。
在北疆的商团循水路抵达前,益州和江东的物价已经上升到了很恐怖的地步,贵族阶层的生活都很窘迫,更别提普通军民了。
盐和米,是人生存的必需品,虽然益州和江东都不太缺盐,毕竟益州有井盐,江东有海盐,可是,粮食却是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
为了抵抗来自北疆军的巨大压力,益州和江东都不得不拉起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可是,无论是益州,还是江东,都是发展时间不长的地方,经济不发达,粮食的产量也不高。如此一来,问题就大了。
等到北疆商团一来,这些危机顿时得到了极大缓解。北疆商人携带的商品中,不但有纸、工艺品等奢侈品,而且还有粮食等紧俏的物资。
最重要的是,这些人还肯收刘备和孙权铸造的小钱。尽管他们会把小钱的价格压得很低很低,但这坑爹的破玩意只要有人收就不错了,谁还有挑肥拣瘦的心思呢?
何况,北疆人给的价格也比较公道,是按照重量来算的。要知道,刘备和孙权在小钱里面铜的含量可能还不到一半,北疆人已经很厚道了。
把北疆商人当做肥羊的也不是没有,山贼水匪,加上扮成山贼水匪的各方势力,都在此列,可谓群狼环饲。
这就到了长江水军发威的时候了,对这些魑魅魍魉,蔡瑁一律用大刀片子说话。这个时代的水军和陆军区别不大,在水上打仗也是跳船帮肉搏,长江水军的彪悍之气毋庸置疑。
因此,一年统计下来,倒是长江水军打的仗最多,前后斩杀的敌寇足有数千。
当然,没人会因为长江水军的风光,就忽略了庞大的北疆陆军。没人会怀疑北疆陆军一旦发动起来,将会带来怎样恐怖的破坏力。
好在,这头雄狮一直在蛰伏着,等待着,没有张牙舞爪,因此刘备和孙权倒也没有太过紧张。
不过潜龙在渊,总有一天会飞腾在天,为了在这一天之前积蓄出足够的力量,李翊、刘备和孙权三方都以自己的方式努力着。
第1067章 世子加冠()
忙了大半年,到了年根底下,李翊终于也能喘口气,偷得浮生半日闲了。
这一天正午时分,冬日正暖,略带昏黄的阳光照在皑皑白雪之上,冰凉的空气中浮动起了丝丝白色的雾气,使得整个院落都有了种梦幻般的色彩。
眼见此景,李翊不由诗兴大发,一首千古名句吟哦而出:“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他优哉游哉了一年,浑身都在发痒,虽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这一年过得很充实,北疆的各项事务,他都是全程参与了的,但李翊还是觉得闲得发慌。
自己是个为了战争而生的男人,眼见乱世烽烟正烈,自己却只能作壁上观。虽然从战略角度上考虑,这也算是保存实力,积蓄力量,效仿当年横扫八荒的大秦帝国,但不能亲身参与的感觉,就是很难受。
因此,李翊最后那惘然二字,念诵得既有感触,令得闻者娇嗔不已。
“姐姐,你看夫君,虽然有你我姐妹陪伴,却犹有不足呢。你听听,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夫君此刻心中念着的,是哪家女子呢?是哪位将门虎女吧?若非求之不得,辗转反侧,又怎会有如此深刻的感触呢?”貂婵故作哀怨的叹息道。
李翊发现,女人婚前和婚后确实会有所不同,特别是后宅成员比较多,关系比较复杂的情况下。
“咳咳,”李翊轻咳两声,故意板着脸道,“婵儿,不要乱说,小心我打你的板子哦。”
“大王若真的要打妾身,妾身自当从命。”貂婵哪里会怕这个?
王府上下都知道大王李翊随和,只要不犯错,他就不会展示雷霆霹雳那一面。在后宅中,李翊更是从来都没瞪过眼睛,虽然见识过李翊驰骋沙场,纵横捭阖的雄姿,貂婵还是时常有种错觉,自己嫁的不是名震天下的骠骑将军,而是某个温文儒雅的书生。
遍数天下群雄,又有几人会在政务繁忙之余,陪着自家妻妾在后院晒太阳?
李翊这边正跟夫人们怡然自乐呢,就有女官前来禀报,说是太子太傅曹操前来求见。
曹操是唐王府世子李炎如今的老师,李翊之所以让曹操来当李炎的老师,主要是因为以前李炎接受的都是蔡邕、郑玄这些人的教导,为人行事显得太过方正。而他将来肯定是要继承自己的位置,成为一国之君的,这可不是什么好事情。所以,在曹操投降来到北疆后,李翊就借着当初晋封唐王的机会,让曹操这个够腹黑够奸诈的家伙当李炎的老师,让他多学一些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
李翊听说曹操求见,有些意外。因为自从投降以来,他基本上是没有单独来求见过自己的,今天是怎么回事?难道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这么想着,李翊就让蔡琰和貂蝉她们离开,然后吩咐女官带曹操进来。
等曹操行完礼后,李翊笑着问道:“孟德兄前来见孤,不知所为何事?”
曹操说道:“大王,过完年后,世子就十六岁了。”
李翊一愣,心说我儿子的生日,我自然知道啊,还用你来提醒?
李翊的长子李炎,如今不过是刚过了十四周岁不久,但是按照这东汉时候的说法,过完年也的确是十六岁了。
曹操见李翊疑惑不解的样子,马上就说道:“操是想提醒大王,过完年世子应该行观礼了。”
“行观礼不是要二十岁吗?”李翊问道。
冠礼,是华夏民族嘉礼的一种,是古代中国汉族男性的成年礼。冠礼表示男青年至一定年龄,性已经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成年礼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年人举行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承认。
汉朝是实行的周制,男子二十岁行观礼,这点李翊还是知道的。
曹操点头道:“大王所言的确不错,但那是对普通人家的孩子而言。天子诸侯为早日执掌国政,多提早行礼。传说周文王十二岁而冠,成王十五岁而冠。大王如今执掌天下,世子岂能与寻常人家一样。若是能够早加冠礼,大王身边也早有臂助。”
李翊点点头,说道:“既如此,明日孤王便与文武商议一番,定下吉日加冠。之后就让李炎那小子去军机处,跟着诸位军师学习天下大事。”
李翊是从后世来的,那个时代思想开放,二十岁功成名就的多了去了。事实上,在李翊前世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十八岁就成年了。而且,对于这东汉时期来说,十五六岁功成名就的,也不在少数。别的不说,马超和孙策二人就是最好的代表,这二人在十五六岁的时候,都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