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保证自耕农的土地不被门阀世族豪强们夺走,只有让这些人看到更有钱途的行道。而想要实现这个目的,那就只有工业和商业。
然而,在这东汉末年,工业和商业都是贱业,士农工商,工业和商业是比农业都还不如的行业,从事工业和商业的人,社会地位比起农民都还不如。
在这样一个社会大背景之下,想要发展工商业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如果直接在朝堂上提出提高工商的社会地位,肯定会招致大多数人的反对,甚至一些自己人都会反对他。毕竟,现在他手下的文臣,大部分都是士人出身。要是李翊要动他们的根基,哪怕是自己人,恐怕也要跟他急。
李翊对此很头疼。
不过李翊很快发现,需要他头疼的可不仅仅是这些事情。
“臣等参见主公(大将军)!”钟繇和孔融联袂而至,将李翊堵在了大将军府的门口。
“这是……又出啥事了?”李翊的头皮有些发麻,最近他最不待见的就是钟繇、孔融这帮人。
这帮家伙是管内政的,一照面不是要钱,就是拿出一大叠文牍给自己看。李翊很无奈,哥是特种兵,不是特别秘书,既不能变出钱来,也没法把那些繁琐的事务理得井井有条。挖空心思找了这么多幕僚,不就是为了不被这些事烦死吗?
孔融就扭头看了看钟繇,钟繇无奈,只好开口道:“主公,您之前提出为了保质保量的为军队和民间提供各种器械,要建立兵器司。可具体的章程呢?何人主事?从哪里招募工匠?标准如何设定?”(未完待续。)
第0574章 事务繁忙()
李翊看到钟繇他们头疼,岂不知后者的头比他疼多了。
自从前年冬天开始,北疆的军队开始了正常化。数以百万计的屯田兵被就地解散,转入民屯。而正规军队的数量也基本确定了下来。
为了确保这六十来万大军有着强大的战斗力,李翊决定在未来的三年时间里面,全面为大军换装。
然而,在刚刚过去的193年,因为朝廷中各种问题,军队换装的工作基本上陷入了瘫痪之中,大家忙着搞政治斗争呢,哪有心思来考虑军队换装的事情?
年底的时候,李翊彻底掌握了蓟城朝廷,这个事情才重新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他决定,从今年起,河北在休养生息的同时,主要工作就是为军队换装。
为此,李翊花了一大笔功绩点,从召唤系统兑换了一系列领先时代上百年的军事装备技术,打算将这些东西制造出来,用于提升军队的战斗力。
李翊之前提出了士农工商的理念,准备提高工匠的地位,引入规范化管理,并且抛弃原来的小作坊模式。负责内政的钟繇等人听得连连赞许,深以为然。
可是,李翊提出的规范、流程很多,具体做法却一概没有。不说别的,单说标准化生产,工匠的培养模式,还有种种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钟繇等人无不两眼一抹黑。他擅长处理内政,能将诸多繁琐细碎的事务梳理得井井有条,可他毕竟没学过后世的工业管理学,一时间哪里能满足李翊的需要?
前段时间,朝廷上下都在为了“计口授田制”而辩论,钟繇自己也是如此,没有把心思放在这个事情上。现在田制的事情暂时告一段落,他自然得重新拿起这个事情了。
钟繇当了出头鸟,其他人自然也放开了胆子,只见糜竺苦着脸说道:“主公,您说的厘金也有些麻烦。有大将军府提供保护,商人们对缴纳商税倒是没有抵触,可问题是,这税该如何收取呢?武皇帝铸五铢钱至今已有近三百年,民间流通的货币种类极多,一视同仁固然不妥,区别使用的话,如何判断价值也是莫衷一是,很多商人更愿意采用货物相易的方式。而不同的货物,在不同地域的价值也不一样……”
“再加上主公您给不同商品设置的不同税率,这收起税来,要计算的东西简直是太多了。”
李翊被这群人搞得很是头大,郁闷的说道:“上次开会不是说了吗?河北要逐步统一货币嘛……”
一句话还没说完,国渊也诉起苦来:“主公,您说统一货币的问题,也是牵涉甚多啊!首先就是金、银存量的问题,这些东西的库存太少了,根本就不足以铸造出足够的金币、银币。何况,要铸造这么多的金银钱币,需要的人工也是相当大的,如今冀州百废待兴,到处都在缺人,哪里分得出足够的人手呢?”
李翊的脸也变得满是凄苦了。
做主公难,做想做点事的主公更难。要休养生息,当然不能只是存粮,要做到真正的百废俱兴,把今后的制度搞出个框架和雏形来才好。
想保证参与者得利的规则,几个基本的法规是要确定下来的,比如:工业的专利问题,商业税的问题,还有股权之类的概念,等等。
李翊不打算建立多健全的制度,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该有的东西都得有才行。
本以为这些雏形的政策很简单,可一落实下去,就问题多多了。诸如想要完善商税制度,就得先统一货币;想要统一货币,就得有大量的贵金属储备;对此李翊虽然也有相关的思路,但他这个思路又设计到了海军建设和造船的问题。
这些问题说起来简单,但涉及的层面太多,绕来绕去,不但把钟繇等内政长才给绕迷糊了,连李翊自己也是晕头转向。
“好吧,咱们一个一个说……”李翊依依不舍的望了一眼蓟城,带着一群属下继续开会去了。
………………
李翊没打算把火药大量应用,也没有制造蒸汽机的打算,所以,河北的装备技术并未进入热兵器时代。
但是,不得不说,有了李翊通过召唤系统兑换的各种技术,河北的兵器技术,是领先于时代的。
不过,想要制造出精良的兵器,仅仅靠技术领先却是不行的。装备的好坏,精工打造才是根本。材料自然要用足,打造的时候,也是千锤百炼,而不是用火烧软后,随便砸几锤子就成型了。
精工细作,材料、人工方面的花费自然很高。就算是李氏商会的收入惊人,北疆军依然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
收获当然不是没有,扩大的地盘和人口就是最宝贵的财富。可要消化这些战利品,需要时间,大量的时间。消化的方式也有影响。
李翊最初的打算是一步到位,所以提出了很多理念,一股脑的塞给了幕僚们,结果现在发现欲速则不达,他对幕僚们的期望太高了。
毕竟有些理念是跨时代的,理念可以一步到位。但没经过时间的沉淀,中间那些过程却无法一下跨越过去。
李翊看着众人,总结道:“目前的问题汇总起来,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工业生产方面,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人才。上面没有懂行,又擅长组织的人主持大局,基层的工匠也很匮乏……”
钟繇点头赞同:“主公英明。”
“主持大局的人要解决应该比较容易,工匠的匮乏就有点麻烦了。”李翊眉头紧皱。
钟繇眉头一挑,笑问道:“主公,莫非您的名录上,也有此道高手?”
提到这个话题,众人都来了兴趣,暂时将各种烦恼忘在脑后,都拿眼去看李翊,听他怎么回答。
“也可以这么说。”李翊不置可否的点点头,有,当然是有的,黄月英不就是此道高手吗?问题是人能不能来还在两说,就算来了,年龄未免也太小了些,根本派不上用场。
“这个问题我会解决,回头我会把人给你们找来。”李翊拍拍手,轻松惬意的说道。现实的东汉暂时没有合适的人才,看来自己得开挂,通过召唤系统来召唤了。历史上擅长搞军事发明的发明家都有哪些?李翊的脑子开始转了起来。
“呃……如此也好。”众人见主公把这个事情揽下了,也就放下心来。虽然主公没有明确说找谁,但主公却从来没有让他们失望过。
“至于工匠缺乏,没别的办法,只能加大力气招募,如今北疆三千万人口,其中肯定不缺能工巧匠。”李翊一边在盘算着,一边说道,“不过,这个办法相对被动了一些,单单指望这样是不够的,还得主动设法。我的想法是,一方面广泛招收学徒加入工坊,在工坊内部划分层次,提高待遇,促进学徒勤奋向学;另一方面,在燕京大学堂之外,再开设一个技术分院,专门学习、深造各种工艺、技术。”
“……”鸦雀无声,众人都被李翊异想天开般的想法惊呆了。
开设书院教技术?教什么?怎么教?河北目前最缺的是铁匠,打造兵器、铠甲、农具,都得靠铁匠,搞个书院教铁匠?在教舍里叮叮当当的抡铁锤吗?
“你们这是想到哪儿去了?”一看众人神色,李翊就知道这些人在想什么了,没好气的说道,“锻造那属于实践,在工坊里教就行。书院里教的是理论,比如如何能造出更好的机械,把水车更充分的利用起来,如何提高炉火的温度,提高冶炼的效率什么的。”
李翊不打算搞超出时代太多的东西,但基本的物理知识,不妨普及一下。或许不应该说是普及,而是归纳。
汉朝的技术水平,并不比唐朝低。
可以说华夏文明在汉朝的时候,已经到了一个巅峰。其后从西晋开始,华夏经历了为期数百年的五胡乱华时期,中原的文化和技术一度大幅退步,等到隋朝统一中原,才慢慢的开始恢复元气,到了唐朝,才算是再度开始进入辉煌时期。
其后的五代十国虽然经历了战乱,但异族没能进入中原,故而华夏的文化和技术在宋朝达到了巅峰。
唐宋的商船都能往来南海,远赴波斯,跟明朝郑和下西洋时的航海技术差不了多少。汉朝的大黄弩和宋朝的神臂弓,性能上同样没多大差别,斩马剑和陌刀也是同理。
比起后世来,汉朝唯一没有变化的,就是对工匠的鄙视和工匠们互相之间的敝帚自珍。
李翊打算以著书立学为名,吸引那些隐藏在民间的名匠出来,同样吸引那些已经被招揽的大匠将珍藏的技术贡献出来。然后以教学的方式,混杂以一套基础的物理理论,彻底的推广开来。
当然,想要做到这点,专利法是必须的。这项法案的推广,就要手下的人们去费些心神了。(未完待续。)
第0575章 商业的困境()
PS:感谢书友HOVHO的打赏,感谢书友悠然之德投出的月票!!!!!!!!!
………………………………………………………………………………………………………………
对这个伟大构想,李翊的自我感觉是很不错的,但幕僚们却没什么热情。
这些幕僚们大多数都是土生土长的东汉人,他们所接受的理念跟来自后世的李翊完全不同。在他们看来,名匠就是干将莫邪那种人,打几件宝物,可以满足君主们的收藏欲望,对大局却没什么帮助。除非是鲁班、墨翟那种不世出的宗师,倒是能对战争、内政有一定帮助。
可是,这种宗师人物,是随便开个书院就能教得出来的吗?
没人热烈支持,但也没人反对。所有人都知道,自家主公不光在战场上智勇双全,在旁门小道方面也很有天赋,这是新的酿酒方法,养马的方法以及雪盐的晾晒等新方法已经证明了的。甚至可以说,如今北疆的很多新鲜事物,都是这个主公一个人鼓捣出来的。
幕僚们并不知道李翊拥有超级大杀器召唤系统,可以兑换各种科技资料,他们下意识的以为,这些李翊拿出来的东西,就是李翊自己鼓捣出来的。
当然,这不是重点,下一项议题,才是众人真正关注的。
统治者不喜欢商人,主要是因为商人四处游走,又拥有大量财富,很难管理。普通的商人倒还没什么,如果是有野心的,就很危险了。
以这个时代的通讯手段,就算是大一统的帝国,也很难将统治延伸到所有的郡县,更遑论那些村庄了。
因为统治的密度不足,加上通讯不变,向商人征税就成了一个难题。
除此之外,糜竺提出的收税方式问题也很麻烦。
比如盐这种货物,在沿海地区根本卖不出价钱来,只有到了内陆,才能卖出高价。如果商人在幽州完税,要么交出一定比率的盐,要么按照幽州的盐价付给铜钱,对政府来说,都不怎么划算。等商人回来的时候再抽税,也会遇上类似的问题,总之是很麻烦。
所以从前征税的方式,就是各地各收各的,地方官可以设卡,势力较大的豪强也可以。商人固然损失很大,政府也没捞着什么好处,对此也就不怎么上心了。在这方面做的最极端是明朝,明朝是没有商税的。
李翊从前看过各种各样的理由,现在到了自己当家,他突然体谅起朱元璋来。这位雄才伟略的开国皇帝,说不定也遭遇过类似的场景,因为想不到办法,干脆大手一挥,把商税给取消了。琢磨着老子赚不着,也不能让别人赚了。
打仗可以干脆点,但治国嘛……正如老子所说,就和烹饪小炒一样,要精工细作,小心再小心才会好吃,正如朱和尚一刀切的结果,养出了一群节操全无的硕鼠士大夫那样,急于求成只会把菜炒糊。
“办法么,也不是没有……”李翊沉思良久,终于从后世找到了借鉴,“可以在各地的衙门成立商业司,专门核查当地的商户。商人须得在当地入籍,按照规范记账,嗯,这个可能有点难,可以先规定为,至少要让人看得明白……”
“商业司的官吏按照商户的营业规模,盈利水平征收税款,开出完税证明,凭借完税证明,商户就可以在河北辖区内行走无碍,流通环节就不征收任何税款了,如何?”
“主公,您要恢复告缗令?”糜竺惊疑不定的看着李翊,话语中带着颤音。
华夏文明一贯趋于内敛,而非扩张,不是没有缘由的。
自从秦始皇横扫东方六国,一统天下后,一个世界上史无前例的庞大帝国就诞生了。于是,如何让这个帝国长治久安的问题,也浮出了水面。
从明太祖朱元璋的经历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治理天下,往往比打天下更难。大秦帝国的兴衰,似乎同样也验证着这个规律。
单以对商人的处置来说,无论是变法求强的商鞅,还是雄材伟略的秦皇汉武,都没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商鞅的办法是重农抑商,拼命削弱商人的地位,污辱其人格,突出者如不许商人作官,不许商人乘车马、衣丝绸、置土地,以打击商业。
嬴政基本上算是商鞅的忠实信徒,统一天下后,他将商鞅的抑商政策推广至全国。汉武帝则比两位前辈更狠,他直接推出了告缗令。
告缗是算缗的延伸,以后世的观点看来,算是一种财产税。简单来讲,就是官府对商人的财产进行清点、核算,然后编造名册,作为征税的依据。
这里说的财产,包括家里的钱财、货物,车船交通工具等等。反正只要是商人,家里又没有官吏、三老、戎边军士在,就要为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缴纳重税。
因为税率很高,所以商人们千方百计的藏匿财产以避税,汉武帝的对应之道是鼓励告发。他命令杨可主管其事,令民告缗者以其半与之,就是被告发者将会遭受没收财产的出发,告发者则能得到账款的半数。
这个政令是抑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