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宋道- 第3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东宫太子,就算当真看不清形势,身边岂能没有个指点之人?

    又岂能需要他这一介无官无职的太学生来点醒和出谋划策,如今见他宣召上了大殿来,在百官面前谈什么“你不把你爹弄回来你就要玩完”,这不是很明显被人当成了刀吗?

    顿时,陈东再次看了一眼殿角处站立的王黼,心中一时间百味陈杂,难以言喻,也总算是明白了在朝堂这个大斗兽场里,自己也不过就是一个小爬虫一般的角色,只是陈东却又因此生疑,不知道为什么王黼却要主动提点与他。

    而此时,御阶之上站着的赵桓,脸色阴沉如水,心中所想自然也就不为人知了。

卷十 向北行 第八百一四章 【寻刀】() 
其实,太上赵佶退位后,虽然成为了大宋史上第一位太上皇帝,但他这个太上皇帝因为处于眼下这么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也就是使得他的身份很有些尴尬。

    要知道,在皇帝独裁专制的制度下,皇帝是天下的唯一的绝对统治者,虽然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皇帝与太上皇帝并存的时候,但却重来没有碰上过眼下这样的特殊条件。

    这太上皇之称,始于汉高祖刘邦之父太公,他并非“父有天下,传之于子”,而是“子有天下,归尊于父”,因而“不预治国”。后来到了唐高祖、唐玄宗退位后,虽称太上皇帝,但亦不预治国,那是由于子逼其父,父不得已。

    这如今,太上赵佶既不同于唐高祖、唐玄宗,更不同于汉太公,他系父有天下,传之于子,并且还算主动退位。他在退位时,更是通过三省、枢密院发布指挥,表示:“除教门事外,余幷不管。”

    今上赵桓固然期盼这一允诺成为事实,然而太上赵佶跑去东南躲难不说,如今还在镇江有了想要分庭抗礼的动作,这就有些叫人为难了。

    其实也不用别人提醒,今上赵桓作为最核心的当事人,他即位后忧虑的头等大事,除了如何跟金军求和之外,便是如何避免重蹈覆辙,成为立了之后又被废掉的“唐睿宗第二”。太上赵佶南逃淮、浙,百官麇集于镇江,又怎么会不引起今上赵桓的警惕。

    这当初,太上赵佶先是诈病命人将赵桓哄来寝宫,而后命宦官强行给他换上皇帝服饰继位,当时赵桓也知道这是个深坑,曾抵死不从,挣扎间甚至激烈到自己把自己气晕厥过去,可也难道赶鸭子上架的命运。

    而赵佶退位后,便也迅疾逃往镇江,随行人员除太上皇后、皇子、帝姬而外,还有蔡京的长子、领枢密院事、恭谢行宫使蔡攸以及宦官邓善询等。虽然因为要避嫌的缘故,赵佶强令蔡京不许跟随,但蔡京的甥婿、尚书左丞、恭谢行宫副使宇文粹中,还有胜捷军统领范讷也领胜捷军一部随后赶到。

    而胜捷军统领范讷原本是童贯的门客,后来仰仗童贯的权势,官至节度使,胜捷军是童贯的亲军,由西军组成,军饷丰厚,装备精良,战斗力极强。范讷所领的那一部,也就正好是童贯的亲军中的亲军,是胜捷军中最精锐的部分,这无疑就是太上赵佶带去镇江的重要军事资本。

    而后,今上赵桓本已严令童贯任命为东京副留守,令他领军协助宗泽和李纲镇守东京,可童贯这厮却是“闻之,心不自安”,乃率领其胜捷军,倾巢出动,“追从龙德之驾”。

    以致后来陈东参“十四贼”时列举的童贯十大罪状中就有:“不俟敕命,擅去东南;差留守,不受命。”

    然而童贯敢于藐视今上赵桓,如此胆大妄为,显然得到太上赵佶默许。而像童贯这样不经朝廷批准,擅自前往东南的官员为数甚多,“上皇东幸亳州,大臣权贵不闻恤国家难者,皆乞扈驾,将家属从。其余百官家属去者,侍从自尚书而下逃遁者,如张权、卫仲达、何大圭等五十六人。”如工部尚书张劝“身为八座,乃求淮南干当公事而去。”

    于是,东京城里出现了“去朝廷者,十已三四,班缀空然,众目骇视”的局面,而相反,太上赵佶在镇江的行宫以及江南地区则百官麇集。

    尤其是,虽然太上赵佶在逃跑前,虽然还是做了一番布置和安排,比如说留下王黼和李邦彦、张邦昌等人辅佐今上赵桓,甚至在名义上也是要老蔡京给他扶上马再送一程,只是蔡京根本就不卖赵桓的帐,也是举家倾巢而出。

    这后来,由于赵桓智商突然充值的缘故,迅速与金军达成了和解协议,虽然被讹去了不少金银,但至少都城未破,国祚不亡,他这个顶缸的皇帝居然坐稳了龙椅。

    可亡国之危解了之后,新的问题也就接踵而至,赵桓这个今上在龙椅上还没把屁股坐热,那跑路的太上赵佶居然在镇江搞起了小朝廷。这之前赵桓身边的大臣少宰吴敏等就建议,派人前往东南催促太上赵佶北归,可赵佶就是置之不理。

    不得已,便也采纳了郑望之等人的计策,今上赵桓先一面将太上赵佶的亲信蔡攸贬官,又一面亲自去诏蔡攸,叫他“专一扈从太上还阙”,就是要蔡攸前去催促太上赵佶离开镇江,北归开封。

    既而,今上赵桓又接连两天与曾经护送太上赵佶南逃的另一亲信宋焕面谈,恢复他已经被解除的“江、淮、荆、浙等路制置发运使”的官职,责成他从速再往东南,奉书行宫催促太上赵佶北归,更任命门下侍郎赵野为“道君皇帝行宫奉迎使”,前往迎接太上赵佶。

    然而,一切手段都用尽了之后,赵佶却是宛如在镇江生了根一般,雷打不动,就是不能北归。

    也在这时,偏偏这当初跳起来闹事参倒十四贼的陈东却是上了一道《请太上南狩还阙疏》,里面的字句虽然没有让赵桓眼前一亮,不过他身边之人却是眼前一亮,也就才有了今日将陈东召上大庆殿,让他当面背书这一节。

    可亡国之危解了之后,新的问题也就接踵而至,赵桓这个今上在龙椅上还没把屁股坐热,那跑路的太上赵佶居然在镇江搞起了小朝廷。这之前赵桓身边的大臣少宰吴敏等就建议,派人前往东南催促太上赵佶北归,可赵佶就是置之不理。

    不得已,便也采纳了郑望之等人的计策,今上赵桓先一面将太上赵佶的亲信蔡攸贬官,又一面亲自去诏蔡攸,叫他“专一扈从太上还阙”,就是要蔡攸前去催促太上赵佶离开镇江,北归开封。

    既而,今上赵桓又接连两天与曾经护送太上赵佶南逃的另一亲信宋焕面谈,恢复他已经被解除的“江、淮、荆、浙等路制置发运使”的官职,责成他从速再往东南,奉书行宫催促太上赵佶北归,更任命门下侍郎赵野为“道君皇帝行宫奉迎使”,前往迎接太上赵佶。

    然而,一切手段都用尽了之后,赵佶却是宛如在镇江生了根一般,雷打不动,就是不能北归。

    也在这时,偏偏这当初跳起来闹事参倒十四贼的陈东却是上了一道《请太上南狩还阙疏》,里面的字句虽然没有让赵桓眼前一亮,不过他身边之人却是眼前一亮,也就才有了今日将陈东召上大庆殿,让他当面背书这一节。

卷十 向北行 第八百一五章 【去泰山】() 
一时间大庆殿内,鸦雀无声,落针可闻。

    听着赵桓的问话,陈东低垂着头,也就在这霎时之间,他的一生竟也迅速在眼前拂过。

    这陈东生于元祐元年(1086年),河北真定府人士,家中“自五世以来,以儒嗣其业”,不过他的仕途却是多了些多了舛难,他本是靖康元年便以真定府贡士身份入得国子监,然而在国子监中修学的五六年间,虽然每次应试都是名列前茅,但却一直未能考取一个正式的功名。

    而且平时,在太学生中属于大龄学长的陈东又喜欢领头在东京城里搞事,虽有名声之外,但多是呼他为狂生,久而久之性格便也日趋洒脱,以至于名声虽然响亮却仕途无望。

    以前陈东都做过哪些努力也就不提了,这次东京被围却是叫他找准了天赐良机,竟也凭着黄杰勤王却不得入东京的事由,好好的闹腾了一番,一口气竟然叫他参倒了“十四贼”,虽然这“十四贼”的贬黜力度就目前看颇有些雷声大雨点小,但至少他陈东的大名却是响遍了东京内外。

    而眼下,凭他一介太学生,本是没资格上朝,更别说上这大庆殿中的正朝,但却是因为他的一封上疏,如今却获得了如此殊荣,如果今日在文德殿前点卯之时,没有听了王黼的一番敲打的话,那么今日便应该是目前在为止陈东生命中最为风光的一天了。

    可问题坏就坏在王黼偏偏就拿话好好敲打了他,并且敲打得非常的明白和意思明确直白,这也就在无意间把陈东自己吹起来包裹自己的泡泡“波”的一声破掉了。

    陈东这人,能从童生、生员、贡士一级一级的爬上来,他当然是不傻的。现在想起来,这上书扳倒“十四贼”的事情未必就是凭了自己的聊聊数语便建成此大功,或许根本就是今上赵恒也是早就想弄这十四人,却找不到人来捉刀,而自己自以为投着了机,取得了巧,一纸疏文呈递上去,便得此奇功一件。

    那么接下来,太上赵佶赖在镇江不归的事情,也未必只有自己能看得明白,或许正如王黼所提点的那样,今上赵桓早就弄明白了,却苦于没有一把锋利的刀和拿刀的人……

    想到此处,陈东的身子不由一抖,下意识的就想要摸一摸怀里揣着的书札,但他急忙又按捺下去。回想起王黼之前的话,或许这今上赵桓未必真拿不出能治太上的大招,只是这些大招不管是拿出来还是使起来都不是很好看,那么他便只能设法将这不怎么好看的大招做一些包装了。

    至于说包装,不过是早有打算之下,便等了像是他陈东这般的人物来提,到时不论对错都可称“此计为陈东所献”,成了自然有赏。若是败了,出了这谋,划了此策的陈东自然也就成了替罪之羊。

    不过,一早陈东想的倒也是为赵桓出了这谋,划了此策,做好了一旦受了重用自然飞黄腾达的美梦,若是不王黼特意来点他,怕也难醒过来。也不想想,参倒十四贼或许本就是赵桓本就要贬黜他们,可如今要下手的却不是别人,而是赵桓的亲爹,如今这大宋的太上皇。

    好嘛!你去给做儿子的出主意弄他老爹,这万一要是弄失败了,太上皇复辟成功,出主意的人是不是死定了?再要说如果以万分之九九九九的概率成功了,想来这出谋划策的人未必就能落了个好下场,说不定到时那坑爹成功的儿子就会一棒子把出谋划策的人打翻在地,然后指着他与众人道:那啥啥,却不是我要坑爹,是这人怂恿我坑爹,我其实还是很爱我爹的,我这就弄死他给我爹报仇了哈!

    仔细一想,这不就是商鞅作法自毙的套路,简直一毛一样了有木有?

    看看,这商鞅为秦国变法,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得罪了秦国上上下下的贵族阶级,等秦孝公一死,秦惠王为了安抚秦国的贵族阶级,便立马弄死了他,但还是要用他的法去强大秦国。说白了,商鞅的到底好坏不说,也不过就是秦孝公父子用了商鞅这二百五的刀把子把秦国的贵族阶级给收拾了一番,然后又把这二百五刀把子给收拾。

    却也说,就在这霎时之间陈东脑海中的想法千千万万,但他也是在瞬间想通了此节,在犹豫了数息之后,终于忍住了从怀里掏出那“下篇”的冲动,硬着头皮答道:“陛下,学生到有虽有浅见,却也不敢妄言。”

    “朕敕你无罪,且道来就是!”赵桓早就料到陈东定然有此一缩(说),便也直接出招封了他的退路。

    陈东脑筋一转,如今他怀里的“阴毒”成策既然不能再拿出来使用,便也得想了个办法好糊弄过去。也别说,急切见竟也叫他想了出来,便也拱手道:“陛下,使能臣出京,赴东南催促太上銮驾起行归朝,是为下策也!则遣使不若陛下亲赴镇江恭迎,但即便陛下亲去,也不过是中策而已。因此,学生以为,今岁先是有太上禅位与陛下,古往今来之历朝,皆不曾见,此乃是我大宋文治中兴之兆也,此其一!然,又有北寇禁犯,贼军横亘城下,围困京都,幸得陛下指挥若定,智退其军,保大宋国祚得继,正是武功也,此其二。国都受困,天下义士纷纷勤王,北寇急逃也难脱歼灭之厄,遭此一役,却天下归心,皆为陛下所用,此乃国之祥瑞也!如此,陛下既有文治,亦得武功,又有此祥瑞,可赴泰山也!”

    陈东一番长篇大论,听得赵桓先是迷糊,再是自得,待到陈东最后图穷匕见,说他可去泰山的时候,却是叫他一时间惊讶得瞠目结舌,眼都直了。

    这这这……这不是在研究亲爹太上赵佶可能搞复辟的事情么?

    怎么弄的,莫名其妙就要去泰山了?

    赵桓当然知道陈东话里的去泰山是什么意思,也就是去泰山封禅,泰山乃是“祭地”,轻易不能出宫的皇帝,正常情况下是不能乱去泰山的,只有皇帝做得十分牛逼的情况下,才能跑去泰山,历史上真正跑去泰山封禅还真不多,也就秦始皇、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和本朝的宋真宗。

    等等,好像哪里不对的样子!

卷十 向北行 第八百一六章 【真宗封禅】() 
这宋真宗不久是当初被迫订下“澶渊之盟”的哪位么(没错,就是他!不是宋仲基,就是宋真宗),他这当时都被人打到了鼻子跟前,他却封了个什么禅呢?

    话说宋真宗与辽国订立“澶渊之盟”后,宋真宗赵恒(没错,宋真宗叫做赵恒,而如今赵佶的倒霉儿子叫做赵桓,一个树心旁,一个木字旁)的心情一直不好。

    再加上当时民间对其父宋宋太宗皇位合法性问题的非议(烛影斧声),及对他替代兄长继承皇位问题的种种看法,他就肚子的窝火。此时资政殿大学士王钦若告诉他:“城下之盟,《春秋》所耻。陛下以万乘之尊而与辽国立城下之盟,难道还有比这更可耻的吗?”

    真是旧患未除,又添新耻,真宗心里就像吃了一只苍蝇,说不出来的窝囊和憋气,心病不轻。

    而这王钦若揣摩到皇帝的心事,到不是为他添堵来的,反倒是为他出了一个好谋划,与他道:“只有封禅泰山,才能镇抚四海,夸示外邦。”

    结果宋真宗听了居然很是心动,便来问王钦若如何操作,王钦若便也与他分析道:“自古都是先有‘天瑞’,帝王才行封禅之举,那么怎么求得‘天瑞’呢?难道伏羲时真有所谓河图洛书吗?不过是圣人以神道设教罢了。天瑞虽非人力所为,但只要皇上深信而崇奉,以明示天下,则与天降祥瑞无异。”

    然后宋真宗又去问秘阁直学士杜稿:“河图洛书何也?”

    杜稿答曰:“就是‘龙马负图出于河、神龟负书出于洛’,其实都是古来即有的圣人设神道为教而已。”

    宋真宗听了,心神领会,决定施行。

    于是,宋经过紧密的计算之后,觉得要搞这个事情,就需要先将以宰相王旦为首的一批官员买通,让他们也心悦诚服地入伙,也才能把漏洞和风险控制在最小,于是也就派王钦若去转达了相关“圣意”。而此时,真宗朝的大臣们也都在为“澶渊之耻”这个事情头痛不已,听得王钦若的主意之后,当即纷纷响应。

    不久,真宗召群臣欢宴,提出不分君臣而以主宾就座,知枢密院事陈尧叟、权三司使丁谓,及王旦、杜稿等大臣不敢,宋真宗便也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