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立志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民国立志传- 第1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各方势力在“电报门”事件后纷纷表态,冯玉祥的舆论压力越来越大。

北京工商业人士、社会名流纷纷来电向冯玉祥寻问此事。

中央方面暂时还没有什么军事行动,南京方面仍希望通过和平谈判将这一根本性问题彻底解决,杨洪森的姿态摆的很高,孙中山决定亲自到北京。党内很多人都反对总统的这种冒险行为,如果冯玉祥挟持总统威胁中央怎么办?

冯玉祥的选择空间很小,在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下,他终于做出了选择,在其授意下西北军鹿钟麟、宋哲元、孙连仲、冯安邦、韩复渠、石友三、佟麟阁、刘汝明、孙良诚、梁冠英等主要将领通电响应中央的号召,冯本人随后通电全国。

按照陆军部的指示中央军进入京津与西北军换防,西北军25万将士正式接受中央番号。

这是冯玉祥几经挣扎之后做出的决定,对于他的决定,孙中山表示了欢迎。

北京各界数十万群众的夹道欢迎孙中山再次来京,冯玉祥到车站迎接,他憨厚的脸上一脸真诚的歉意。在红墙内冯玉祥向孙中山提出辞职,并希望能借此机会出国考察,目的是避开舆论的压力,而这正是杨洪森为其提出的建议之一。在西北军的整编上杨洪森做出许诺,不打散西北军,同时抽调西北军的骨干,在近卫军中保留一个西北军的番号。

为了恶心冯玉祥,杨洪森借孙中山之手将徐树铮调回了北京。

作为北洋皖系干将徐树铮的斗争策略已经由军事途径,转变了政治途径。段祺瑞的雄心虽然还在,但是他不认为自己还有机会,所以他鼓励徐树铮加入国民党。

孙中山对徐树铮曾经就很欣赏,现在更加欣赏,在徐树铮的主动要求下,孙中山把这个革命投机分子介绍入党。

冯玉祥却对徐树铮愤恨不己,他告诫杨洪森要提防这样的阴险小人。

可是,阴险的小人也有他的价值。

   第二十七章

徐树铮离开蒙古意味着其放弃了北洋皖系最后一块根据地。

作为上位者的徐树铮很了解同为上位者的心理,如果他是南京政府的领导层,他也不会允许庞大的地方军事力量存在。如果他有冯玉祥那样的实力,或许他会赌上一把,但是他身在蒙古,且兵力只有3万,与其让中央来缴械,还不如自己投诚,至少在舆论方面已经收到了应有效果。

迁都北京基本敲定,南京政府的各政府职能机构,陆续迁至北京,西方各国也跟着一起搬。

对于中国此次由南京迁都北京,西方各国在华机构都进行了评述。

唯一让人遗憾的是南北双方终究没有打起来。

宋美龄不太习惯于北京的生活,北京的道路环境差,现代的娱乐设施少等等。

迁都北京又不是为了满足宋美龄的需要,这是出于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的需求。

南北问题和平解决后,各国大使都发来了电文,苏俄驻华大使契夫科亲自拜访了杨洪森。

苏俄红军目前正在乌克兰与波兰干涉军展开激烈交火。中亚克里木半岛白匪仍然伺机反攻。远东西伯利共和国已经今非昔比,西伯利亚大铁路车里亚宾斯克至伊尔库斯克一线几乎处于红军的控制下,整条铁路基本可以正常运行,莫斯科方面希望打通西伯利亚铁路,所以契夫科希望中国军队协助围剿盘踞在乌兰乌德、赤塔一带的白军。另外,莫斯科方面请求中国提供粮食、衣物等人道主义援助。

西伯利亚铁路的正常运行,不但关系到了苏俄内战的进程,也同样关系中国的经济发展。

为了中国政府的利益,西伯利亚共和国只好委屈一把。

布列拉夫斯基虽然回到了总统的宝座,但是西伯利亚的形势不容乐观。随着,高尔察克的阵亡,伊尔库斯克失守,美、英、法、日的军队陆续通过中国领土撤离远东。中国政府也撕掉了虚伪的面纱,大肆与红军进行边境贸易。西伯利亚共和国已经是朝不保夕。

以科洛佐夫为首的共和军私自撤入中国境内,造成乌兰乌德、赤塔方面兵力空虚。

苏俄红军方面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展开反击,主力部队在游击队和自愿军的协助下对白匪发动了猛烈的进攻。西伯利亚共和军难以抵挡。总统布列拉夫斯基在共和军司令温琴的保护下逃入中国境内,其它各部各自为战,分散突围。远东的战事只持续了数天,乌兰乌德、赤塔两地便落入红军之中。

西伯利亚共和国首都赤塔被攻陷后,少部分白匪一直跑到了雅库茨克。

在西伯利亚共和国一些上层人士忙于组建流亡政府的时候,总统布列拉夫斯基悄悄地回到上海,数日后乘商船前往美国。

科洛佐夫在哈尔滨等到他的家人,作为西伯利亚最高武装力量的指挥,其宣布解散共和军,同时辞去了“俄罗斯”师团长一职,拿着10万美元的支票,离开远东流亡美国。

作为西伯利亚共和军另一重头目温琴,他以自己的妻子是中国为由,向中国政府提出保护,并且希望为中国政府效力,发挥其军事上的才能。这个凶狠残暴家伙,正是苏俄政府要求引渡的数位白俄高级将领之一,温琴男爵从哈尔滨一路狂奔到了北京,这位异国的迷途羔羊得到了活佛哲布尊丹巴的庇护。由于受到中国上层宗教人士的保护,中国政府委婉了拒绝了俄方的要求。

逃入中国的白俄军官但凡有门路的基本都顺利的逃过了一截来到了上海,不过被中情局列入的黑单名的人却又是另一番机遇。他们在中国境内被捕后,被秘密押解至中俄边境,这些人当中大部分都是毫无价值的小角色,他们成为了中、俄边境友谊之树的优质肥料。

西伯利亚大铁路几乎完全处苏俄控制之下,这使得大规模的物资集散成这可能。苏俄红军正在西线的乌克兰、白俄罗斯,南线的克里米亚与白匪以及外国干涉军展开拼死搏杀。国内急需面粉、食油、食盐等大批生活物质,他们需要这些来维持社会的正常秩序,另外,莫斯科方面还急需药品和军用物资。

中、俄之间的秘密贸易的货款,其中一部分是用远东铁路的收益抵偿,另外则直接用真金白银和外国金融货币支付。

杨洪森在苏俄内战投下了大笔的钱,与华街尔的金融家们投资协约国一样,不同的苏俄内战结果他早已知晓,所以这是一笔只赚不赔的生意。由于陷入内战苏俄政府的支付能力有限,国府主动提供大额的低息贷款,这些贷款绝大多部都用于在中国的物资采购。

由于苏俄战争,中国的家庭式工厂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种家庭式的小工厂,以投资小,见效快,在政府组织下,产品统一销售,别看他们生产的都是些日常生活用品,但是因为价格低廉在俄国供不应求。

死人的身上都刮出一层油,更何况这只骆驼。

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面包、食油、肉类、鞋帽、衣服、火柴、食盐、煤油等大量生活物质由俄国东部运至西部战场。

俄国的需求进一步刺激中国的经济发展,国府充分发挥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从长三角到珠三角,一大批中小型企业迅速发展起来。同一时期日本轻工业产品对华出口翻了一番,由于价格低廉,日本厂商订单无数,为了节约成本,一批日本纺织企业重新登陆上海滩,他们在租界把原来的工厂再次筹办了起来。由于日本轻工业的复苏,经济衰退得到了扼制。

日本经济专家们认为日本要摆脱战后经济衰退的影响,继续高速的发展,就必须依靠中国这个广大的市场来消化日本生产的工业产品,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日本应当与中国建立更加牢固的关系。

对于某些议员提出的加入东盟的意见,日本内阁方面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南京的孙中山一直致力于恢复中、日之间的邦交与经贸往来正常话,实现中日共荣,乃至于大东亚共荣的目标。其在公开场合表示欢迎日本加入东盟,参与到远东事务。

   第二十八章

第×季度开始中日贸易开始增长迅速,中国对日本纺织品进口的增长对美国纺织品造成巨大的冲击。日本商人表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这让美国商人感到紧张。目前,日本只是向中国出口纺织品,随着外交和贸易的正常话,出口的项目必将会增多,美国与日本在华的贸易竞争将更加激烈。

为了在即将到了竞争中取得优势,同时加强美国对远东的影响,国会一方面批准加大对华援助,美国同时作为特别成员国加入东盟,帮助中国、韩国、北越在自由、民主的道路上快速地发展本国经济。

美国政府打算在远东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的远东政治新平衡。

远东地区就两个大国,中国和日本。

日本在太平洋地区是美国最大的竞争对手,潜在的危险。

远东的秩序应建立在“蓝—白联盟”的基础之上。

英国从欧洲战事中摆脱后,开始更多地关注于远东,东盟是一个小范围的政治结盟,而韩国、北越对远东的构局影响不大,但是美国的介入将彻底打破平衡。美国及其菲律宾加入东盟,引起了英、法的关注。对日本而言,打破“蓝—白联盟”的包围网,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入其中。在六个成员国中,“蓝—白联盟”占有五席,日本明显处于劣势,日本开始说服英、法加入东盟,继续发挥两国在远东的作用。

英、法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决定加入东盟。美国在华势力增长,已经让英国产生了危机感。法国担心美国介入东南亚事务,威胁到他们在印度支那的殖民地,美国人的那套民主、自由的思想对殖民地的统治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可是即便英、法加入,也不过是三席,仍无法主导东盟的主张的运作。缅甸、印度、尼泊尔等英属保护国纷纷申请加入东盟。法国认为,北越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只是法属殖民地下的一个自治政府,既然东盟开始逐渐正规化,那么北越不应单独加入东盟。

这完全就是国际联盟的远东缩小版。美国国会在3月否决了威尔逊提出加入国际联盟的提案,其要原因是,总统威尔逊想借助国联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成为世界领袖,但英国提出附属国及自治领都享有投票权,这样对于拥有庞大殖民地的英国是非常有利的,巴黎和会结果对于美国不利,美国明显处于劣势,与威尔逊所提出的世界领袖的目标差距太远,所以不管威尔逊怎么努力说服国会也没有用。

国府鉴于中、美之间的紧密关系,最终宣布退出了国际联盟。

和会期间中、美虽有不快,但中国需要美国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给予扶持。

美国不加入国际联盟,导致国府在心理上失去了依靠,如果美国加入国际联盟,那么未来还有一个为中国说上话的人。现在国际联盟完全处于英、法的操作之中,而英国是日本的盟国,国府担心在未来的中、日事务中,中国将可能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比起美国国会否决了加入国际联盟提案,中国退出国际联盟的影响更大。

在全球事务可以将中国忽略掉,但在远东事务中他的地位却是举足轻重。

英、法想要控制东盟的举动,遭到了中、美,甚至日本的反对,殖民地政府被东盟拒之门外,可是英、法并不甘心,在法国人努力下北越退出了东盟,这样正式的东盟成员确定为美、英、法、日、中、菲、韩七国,英国在东盟中就算得到法、日的支持,也只有三席,很快在英、法合作下,荷兰也加入了东盟,这样就现成了四比四的局面,考虑到日本人并不可靠,英、法又将东南亚泰国拉了进来,这样东盟的成员国在短短几天之内,再次发生变化由七国变成美、英、法、日、中、荷、泰、菲、韩九国。

成员国增加,东盟的章程也要随之增加,由于目前东盟的主席是中国人,所以新任的主席不应继续由中国担任,中国方面提出以一年为期,各国轮流担任东盟主席,这得了英、法之外其它国家的支持。当各国代表同意轮流担任主席后,新的问题出现了,按照什么顺序轮流,如果人人都有机会后任主席,那么这个顺序要理清。美、英、法、日作为第一集团,中、荷作为第二集团,泰、菲、韩作为第三集团。由于中国担任了第一任主席,那么第二任主席是从荷兰开始,还是重新转从美国开始。英、法支持由荷兰出任第二任主席,日本希望通过支持荷兰来换取更多的石油配额,美、英、法经过磋商,东盟第二任主席自1920年9月起由荷兰人巴鲁斯担任,在此之前的几个月仍然继续由中国担任,而东盟总部最终敲定在中国上海。一切皆大欢喜,各国代表举杯欢庆。

这是东盟历史发展的新时刻,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东盟促成了远东的新的政治构局,而中、日之间也加快了政治、经济、外交正常的进程。

孙中山由于推行“亲日”政策,其民意支持率下降,根据上海××调查机构摸底,两江地区80%的人反对与日本建交,5%的人表示在新形势下应当努力实现中、日和平共处,另外15%的选择了弃权。

在调查中民主党领袖黎元洪的支持有所上升,他反对派的主要支持者。

“我们这是在帮助日本,这是在养虎为患。”

大多数中国人对日本人均无好感,甚至抱有敌意,对于“亲日”政策充满疑虑。

孙中山提出大东亚共荣的构思,杨洪森加以完善和推动,这一理论在日本很有市场。

“为了加快中、日经济的发展,扩大中、日两国在全球经济领域的地位,中、日两国应当加大社会化分工,通过不断革新,增加两国企业国际竞争力。”

“中、日两国的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两国经济应当在更高的平台,加强合作和交流。”

中国访日代表不断提出与日本增进经济合作,这让某些日本经济专家感到担忧,因为中国的身后是美国,而杨洪森的身边是一群如狼似虎的外国金融家,专家们提醒政府应谨慎对待中国的抛来的橄榄枝。

1920年以来中、日之间的高层互访增多,这标志着中、日外交关系的解冻。

中、日之间太过亲密是美国不愿看到的,中、日贸易的增加,尤其是中国对日纺织品进口的增长,导致了美国纺织品的竞争压力增大。日、美在华的竞争中,日本占据着地理方面的优势,这势必会造成日本对华影响的扩大。

美国高估了日本对华的影响力,其实影响力这东西是相互的,日本可以影响中国,中国也同样可以日本。中国现在对日本的出口由最初的原料向半成品发展,比如在钢铁领域,中国已成为日本第二大钢铁进口国,中国钢铁企业规模的扩大,技术的革新,在成本下降的同时大幅度提高了产量和质量。1919年中国钢铁达到了132万吨,除满足国内需求外,大量的向日本出口。

随着中、日关系的迅速升温,日本所需要的资源在中国都可以购买到。

日本通过与国府修订关税,实现了从中国原油进口,打破了美、英、荷在能源领域的封锁。

继江苏油田、陕北油田、甘肃油田之后,中国石化按照杨洪森的秘密指示,完成了对河南预定地区的石油勘探工作。杨洪森已经着手开发河南,通过新型的石油产业来推进河南的经济发展。

   第二十九章

中国是亚洲最大的产油国,在江苏、陕西、甘肃均发现了石油,1919年中国石油产量达到54。09万吨。

随着玉门石油的全面投产,1920年中国石油产量有望突破75万吨。中国石油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正在大量的出口。

中、日停战后,中国向日本大量输入原油,苏俄政府是仅次于日本的进口国。

俄国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