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阙(完结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双阙(完结版)- 第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寺人应诺退下,往前堂而去。

    我低头,继续将手中的衣服展平叠起。说实话,我折衣服的技术并不高明,总要很仔细才能做出丘教的那种方整模样,不过现在反正闲着,打发打发时间也好。

    一件衣服叠好,我将它放到一旁。当我随手从衣服堆里拿出另一件上衣的时候,忽然觉得有些眼熟,怔了怔。只见它颜色灰白,质料却极好,柔软而细密。我左看右看,在目光落在衣袂边上的刹那猛然忆起,这正是那日母亲缝补的絺衣。

    怅然涟漪般掠过心头,我定定地看着絺衣不动,日晒的余温淡淡地触在指间,一如抚着记忆里那人的手……

    “国君。”突然,不知谁叫了一声,我抬头,只见寺人们都起身行礼,父亲的身影已经出现在了门外,正踱着步子进来。

    “君父。”我从榻上下来,上前见礼。

    父亲点头答礼,精神似乎不错。他的目光在四周环视一遍,饶有趣味地看向我:“吾女今日操劳,现下事毕否?”

    我笑笑,看看依然凌乱的居室,说:“尚未。”

    父亲含笑地走到榻边,拿起几件我折好的衣服瞧了瞧,正要开口,视线忽而停在了那件絺衣上。

    笑容微微凝在唇边,父亲注视片刻,将絺衣拿起。

    “姮方才正收拾,君父便来了。”我轻声道。

    父亲看看我,胡子动了动,神色稍缓:“如此。”他将絺衣放在榻上,俯身仔细折好,再叠到整理好的衣服中。

    “先用膳吧。”稍顷,他转过头来对我说,神色平和。

    我望着他,颔首:“诺。”

    卿大夫们刚离去不久,堂上的寺人仍在拾掇茵席。朝会地点本来是在公宫,由于父亲近来身体不佳,这种临时会面便改在了他的宫室里。

    膳食已经备好,待我和父亲入席坐下,寺人们便鱼贯地将食器呈了上来。刚摆好,外面有人来报,说益到了。

    我看看天色,似乎申时刚至。玩味地猜想,益知道父亲要见众臣,这种场合他从未被允许参加,于是只瞅准了用饭的时候来……这做法倒是很识趣。

    未几,益进来,一番见礼后,父亲吩咐他在下首入座。

    我打量着益,发觉他的头发有些显乱,像刚从外面回来。

    “孺子从何而来?”父亲和蔼地问道。

    “益自泮宫而来。”益答道:“君父昨日问起泮宫学子射术,益今日前往查看。”

    “哦?”父亲看着他:“孺子所见如何?”

    益道:“师氏言,泮宫学子向来甚重射御,今日益往观之,中侯者十之七八,诚无虚言。”

    父亲捋须而笑:“如孺子所言,仲秋泮宫会射,却是可待了?”

    益在座上略一欠身:“益浅见。”

    “彼时,孺子可为司射。”父亲道。

    司射?我愣了愣,记得往年泮宫司射都是由觪担任的。瞅瞅益,我终是忍不住,开口问父亲:“不知今年长兄司何职?”

    父亲笑了笑:“彀父往宗周觐见,仲秋未必归国。”

    我一讶。

    父亲却没再说什么,回过头去让寺人盛水来,满面和色地招呼我们洗漱用膳。

    我看着面前的菜肴,心里狐疑不已。父亲的意思很明白,觪下月也未必回国。居然要拖这么久……我闷闷地往俎上切肉,觪不在,父亲又体弱,如果出些什么事……正想着,我忽然发现对面的益正看过来。

    目光相接,他停顿片刻,即淡淡地瞥开,若无其事。

    晚上,我回到宫中,立刻让人将觪暂不回国的消息告诉齐央。没过多久,她匆匆地出现在我的宫中。

    “太子果真要在宗周待到仲秋之后?”还没坐稳,她便开口问我。

    “然。”我点头。

    齐央蹙眉,轻轻叹气:“诸侯朝觐,未有定时。想从前,我君父两月不归也是常有,可如今杞国事情不定,太子却拖延在外……”

    我沉吟,轻笑:“倒也无妨,长嫂若传书于兄长,将国中之事告知,兄长或将归来也未定。”

    “传书?”齐央一愣,随即展眉,稍顷,却又黯下。她为难地看我:“庄,可我从未致书与人,不知如何成文。”

    我笑起来:“那有何难。”说着,起身到架上拿来一卷空白的竹简,递给她:“书信不过传话之物,长嫂将心中所想一一写下即可,无甚难事。”

    齐央眼睛一亮,点点头,随即让寺人调来胶墨,伏在案上认真地写了起来。

    我在旁边隔了一段距离瞅着,只见她敛容沉思,写写停停。几行之后,像是已经把事交代完了,竹简却只用了三分之一的样子。

    齐央抬起头来,看看自己写的东西,转过头来,微窘地问我,能不能在写点别的琐事?

    我说能。

    齐央复而埋头。又写了一阵,她又不好意思地问我,可不可以再写庚?

    我说可以。

    齐央继续笔耕不辍。再写了一阵,她红着脸再问我,当真什么话都可以写?

    我看着她,道,随便……

    当我把沉甸甸的包袱交给使者时,他脸上露出些难色:“君主这信可是要交与许多人?”

    我点头:“不少。”心里暗暗苦笑,那包袱里的信只有两件,齐央的一大件,我的一小件。

    停了会,补充道:“你只须交与太子。”

    使者应诺,把包袱背在身上,骑马而去。

    昨晚,齐央一直写到深夜,最后又驳了两卷才把信写完。我看了看那篇幅,之前写正事的那段早已被淹没在了浩瀚的行文之中。无奈之下,我只好自己提笔再写一封,拾遗补漏地把事情再加说明。

    不过,我的信也不单纯是正事。写到末尾的时候,我想了想,添上两句,要觪替我问候姬舆。

    “庄。”身后传来齐央的声音。她望着使者离去的方向,问我:“不知太子接到书信,可会即刻动身返国?”

    我勾勾嘴角,道:“依姮之见,不出十日,回书必至;不出半月,兄长车驾必至城外。”

    “当真?”齐央看着我,半信半疑。

    “当真。”我笑得胸有成竹。

    十日后,使者果然携书归来了。

    信件的包袱跟他出发的时候一样鼓,待寺人把封布打开,只见里面的简书依旧是一大一小——觪倒是公平得很,回了齐央一大卷,回我一小卷。

    齐央捧着觪给她的信,还没拆开就已经眉开眼笑,全然没了一丝忧色。

    我掂了掂手中那简书的份量,撇撇嘴,正要打开看,却听齐央“咦”了一声。她从包袱里拿出一个缁布口袋,奇道:“竟还有一卷。”看了看,她解开结头,从里面拿出一卷短牍。

    待展开,她忽然愣住,脸上一红,忙递给我:“你的。”

    我讶然,接过来。只见上面的字写得不疏不密,字体陌生得很,从来没见过。正疑惑,我的目光扫向末尾,一个“舆”字落入眼中。

    心忽而一荡,我怔住。

    “我先返宫了。”齐央起身道,脸颊仍有晕红。不等我行礼,她笑眯眯地抱着简书就往外走,寺人要帮手也不让。

    我没留她,继续坐在榻上看手中的信。

    姬舆话没多少,言简意赅。大致是说他上月回宗周,然后参加诸侯的秋觐和田猎;又说他遇到了觪,觪很好,他也很好;还说小悠最近还好,就是总跑到梓野中找鹿王打架;最后,他说梓土和王城里的宅院都在修葺,如今还差些细处,雪前便可完工了……

    我盯着牍片,这还是姬舆第一次跟我通信……心间的跳动与呼吸的频率清晰可感。

    仔细观察,姬舆的字很不错,笔触优美而刚健,比我那些半方块半象形的线条好看多了。眼前,那个案边的身影似乎隐隐可见,烛光将他的轮廓映在牍上,长着薄茧的大手捉着细细的笔杆,一字一字地认真写划……

    忽然觉得四周静静的,我抬眼,发现寺人衿她们都在旁边瞅着我,目光奇怪。

    我直起脖子,深深吸口气,却敛不下脸上融融的温热和笑意。

    还是回寝室再看。我瞥瞥她们,把姬舆的信细细卷好,收进袖子里。接着,又打开觪的信。

    觪的信更为简短,除几句安抚,只有寥寥数语。

    等到看完,我懵住,揉揉眼,再看了看,随即怒不可遏。

    觪说,他见姬舆的宅院修得舒适,决定先住上一段时间,待母亲丧期期年之前返国。

泮宫

    泮宫

    秋风飒飒,从水边吹来,凉意隐隐。…读吧文学网是全球最受欢迎的电子书门户网站!。du8du8。…

    众人环坐,注视着大殿正中的益。

    他敛容而立,从容不迫地抽出一支箭,缓缓拈弦开弓。“铮”地一声,饱满的弦音在宣榭的大梁下振荡开去,箭头已经稳稳插入大侯质的之上。

    至此,益为司射,诱射四箭三侯,发发中的。

    殿上一阵低低的议论声,连上位的宗老和上卿们也露出了赞许的神色。

    “不过射侯罢了,”齐央抱着庚在我身旁道,一脸不屑:“太子去年仲秋行猎,可射下了大鸿。”

    我微微笑了笑,朝父亲那边望去。他端坐上首,双目注视着殿中,缓缓地抚须,面色平静如常。

    那天看了觪的信,我立即去找齐央。到了太子宫,只见她也正对着信发愁,一脸茫然。我拿出信与她的对比,发觉言语相差无几,当时又是气恼又是困惑,觪竟然什么都不同我们说,是觉得不急还是另有想法?

    不过,觪做事向来自有主张,对与他的处理能力,我还是放心的。这事他既然知道了,就不会没有一点安排,跟齐央商量,她也是这个意思。况且,陈妫和陈国那边目前也只是有个意向,并未见什么行动,只要觪在母亲丧期期年之前回来,再加上多多注意宫中的动向,事情便没什么可担忧的。

    至于益,半月来他与我每天都会见到面,也并没有什么令人不安的举动,相处平和如故。听寺人的报告,他有时会去见陈妫,不过每次待的时间都并不长,似乎只有些礼数上的寒暄。

    当然,即便是这样,我对益依然会下意识地有所防备。在父亲宫里,每每遇到他,我心里总会多少有所猜测,眼睛常常不自觉地瞟向他。开始时,有好几次,益不经意地与我对上视线,如此反复之后,他似乎也察觉到了什么,我望过去的时候发现他也正望过来,居然有默契了一般。每每到这个时候,气氛就变得微妙,两人的态度都是淡淡,仍旧没什么话说,却似暗藏玄机……

    “无射获,无猎获。”殿上传来益明朗的声音。

    我回头看去,他已收起了弓,将扑插在腰间,指挥挑选出的六名子弟组成三耦习射。三耦子弟站到殿上,接过弓矢,众目睽睽之下,表情各自有些紧张。一轮二十四矢下来,获人扬旌唱获十次,其余箭矢都中了侯,无一落地。

    结果倒是不错。记得去年三耦八获,今年十获,如益所言,泮宫学子射事有所长进。我看了看父亲,却见他正微笑着与上卿骈父说话,似乎兴致很高。

    子弟射后,益又告于父亲,请他与众宾配耦而射。父亲与众卿大夫士人答礼,从座上起身,走出中庭。

    我和齐央也随着人群走到檐下,只见父亲与往年一样,同骈父组成一耦,共射大侯。

    父亲从子弟手中接过弓矢,试了试弓的韧度,稍候,慢慢拉开。四周的谈话声一下低了下去,所有人都看着他。

    “国君当真还可引弓?”齐央看着庭中,小声地说。

    我望着父亲那边,没有答话。

    与平日里习射差不多,父亲的控弦动作尚算稳当,瞄准校正亦不慌不忙。刹那间,矢随着弦声一响疾去,钉在大侯质的之上。

    “获!”益在父亲身后宣布道。

    众人大声叫好。

    父亲神色仍是沉着,继续开弓。

    接下来三矢却不如头矢精准,二扬一方。不过,父亲身份特殊,无论射到侯的哪个部分都可以记作获。

    父亲看看大侯,似不大满意,微笑地摇头,将弓交还。

    “我记得去年国君有二矢中的……”齐央对我咬耳朵道。

    我略一点头。

    这话不假,父亲的身体确是一年不如一年,而且他用的弓又大又沉,又要开得满满,必定耗去不少体力的。实际上,从前年开始,父亲每回会射就只射四矢,剩下四矢便交给觪代射了。

    父亲射毕,轮到骈父。他向父亲一揖,站到大侯之前,搭箭弯弓。尽射之后,得一获三方,却跟父亲差不多。

    两人成绩不好不坏,众人仍是看得兴高采烈。接下来由大夫和士们组耦射,场上气氛慢慢活跃起来,喝彩声此起彼伏。

    一轮之后,乐师在堂下奏起乐歌,益再次走到父亲前,请他射侯。

    父亲看看四周,又看看益,笑笑,将弓交到益的手里,道:“余下四矢,往年皆司射所替。孺子今年既为司射,可代我一试。”

    益怔了怔,随即应诺,接过弓矢。

    由益代射吗?我一讶,与齐央相觑,她也蹙起眉头。

    “国君。”益正要走到侯前,一旁的骈父却说话了。只见骈父上前向父亲行礼,道:“君以大侯,臣以参侯豻侯,此尊卑之别也。今国君欲公子益代射,当将大侯替以参侯。”

    “哦?”父亲看着他,目光矍铄。

    “上卿此言差矣。”这时,宗伯身边的一名大夫走了出来,对父亲揖道:“公子益既代国君为射,自当以大侯,且,往年太子代射,却也不曾替以参侯。”

    “子安得出此无尊无长之言!”骈父的脸倏地沉下,向他斥道:“嫡庶有别,太子乃国之储君,岂可相提并论!”

    这话出口,周围众人纷纷赞成。刚才说话的大夫不再作声,转身退下。

    益在一旁看着他们,表情微绷,却无所动作。

    父亲抚须,缓缓颔首:“此言甚是。”他转头,对益微笑道:“孺子同上卿射参侯,也不可懈怠。”

    益望着父亲,片刻,行礼道:“诺。”

    “太子就是太子,岂是什么总角庶子可比。”傍晚回宫的车上,齐央一边给庚加上衣物一边说,脸上满是胜利的笑容。

    我笑笑,往车外望去,只见前面父亲的车旁,益骑马的身影在众人中时隐时现。

    回想起刚才泮宫的事,当真是机锋暗含,现在,心中却倍感踏实。觪当太子多年,又早已接触政务,众臣对他的支持程度,从今天骈父的公然维护中就可以看出来。

    这就是他安心留在宗周的原因吗……我思考着。不过说到宗周,我又不禁困惑,喜欢姬舆的宅院绝对是个烂理由,那他到底要留在那里做什么?

    会射忙了一日,第二天,父亲一早起来又与众臣商议事务,一去就是半日。待他们散了,已经过了午时,父亲用过些膳食,又同我在廊下散会步,便回寝室歇息了。

    整日里,我并没有见到益。跟寺人打听,他们说益早晨时曾到了宫外,听说父亲在议事,又离开了。

    我在堂上坐了一会,见没什么事做,吩咐寺人如果父亲醒了到我宫中通知一声,便往宫外走去。

    出了闱门,一阵风吹在脸上,凉凉的。我看看天,太阳被埋在了云里,也许要下雨了。忽然,我想起上次母亲宫室漏雨的事。许久没去看了,这段时间下过几场大雨,不知道状况如何?心中一动,我不再多想,沿着庑廊向西边走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