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评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刘裕评传- 第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心情正不爽的刘裕把王镇恶派来的使者召上大船,打开北边的窗户,指着岸上正耀武扬威的北魏骑兵对他说:“我早就吩咐过你们,要等到大军会合再发起进攻,你们却偏偏要草率进军,过早的孤军深入,现在这里的情况如此恶劣,我哪里派得出人手?”

 方法一看来暂时是指望不上了,好在王镇恶还有方法二,他前往弘农郡(今河南灵宝),号召当地的士绅百姓向晋军捐献粮食。

 王镇恶此人的口才极佳,非常擅于鼓动群众,又因为他的爷爷王猛曾任前秦宰相,颇有善政,很得秦地百姓的爱戴与怀念,民众的这种好感也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对王镇恶的支持。再加上南方汉人政权才代表华夏正统的观念,虽然已逐渐弱化,但仍有相当的影响力,刘裕治下的东晋也远比姚兴晚年以来的后秦政治清明。几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王镇恶在弘农发起的这次“爱国募捐运动”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刚刚才成为大晋臣民的当地百姓们,纷纷响应号召,积极捐粮运粮,支援北伐王师。这景象,就如同一千多年后,五百多万民工,推着小车,支援六十万解放军打淮海战役一般火热。晋军的粮食危机竟然只靠民间捐助便得到了化解,刚刚松了口气的姚绍又该头痛了。

 不过,福兮,祸之所伏。王镇恶在这次活动中,大得当地人心的出色表现,也为自己不久后的悲剧结局,埋下了重重的伏笔。


却月阵 上

刘裕送走了王镇恶的使者,北魏军队仍在北岸没完没了的骚扰,晋军的主要补给线—黄河水道始终非常不安全,基本不能正常使用。虽然刘裕并不想两线作战,但也发现,对于拓跋嗣小朋友,光靠几句甜言蜜语的哄骗或喂颗糖都是不够的。于是,他决定给北魏一点儿教训,要对付过份淘气的小孩,再没有比揍一顿**收效更快的办法了。

正好此前发生了一件小事:从洛阳赶来与刘裕会合的宁朔将军胡籓,他所属的一条大船也因为断了纤绳,被大风吹到北岸,遭到北魏骑兵的洗劫。胡籓见状大怒,带上十二名亲兵,乘小船渡河登上北岸。正在抢劫大船的有五六百北魏骑兵,他们虽然通过鼻子上长的两只眼睛,也看见这一小队胆大妄为的晋军,不过并没什么太大的反应。十三个人,实在太少了,甚至都激不起他们的杀戮欲望,毕竟正在品尝鱼翅燕窝的嘴,不会对新发现的一个小馒头垂涎欲滴,只是对这个小馒头的勇于献身感到好笑。

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一小队晋军不是来被杀的,而是来杀人的。胡籓在此时猛人如林的晋军诸将中也是有名的神**手,上岸便**,箭无虚发,魏军立即有十多人应弦而倒!毫无心理准备的几百魏军一时大惊,竟被这一小队晋军吓退,胡籓从容地夺回自己的大船,重新驶回南岸。

对刘裕来说,教训北魏的主要难度,并不在于北魏骑兵能打,而是在于北魏骑兵能跑。受自然条件限制,东晋拥有的战马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远逊色于北魏,这使得晋军在大平原上的机动性天然不如魏军,而且这一缺陷几乎不能通过高明的指挥来弥补。当然,如果一定要打,晋军也可以用攻其必救、围点打援一类的战术手段来实现,但这又与刘裕避免两线作战的战略相矛盾。

现在,胡籓这次微小的胜利,虽然对改善晋军运输线的恶劣环境没多大帮助,但很可能给了刘裕一个启示:在不能发兵大举北上的情况下,要抓住魏军揍一顿的关键,就是出动的人不能太多,这样就不会把他们吓跑了。

四月,刘裕让自己的近卫队指挥官,那个拳头硬度和鲁智深差不多的丁旿,率领勇士七百人,兵车一百辆,登上了黄河北岸。上岸之后,晋军在每辆兵车上布置七名武士,然后以黄河作底边,将一百辆兵车排成了一个向北凸出的圆弧形,弧形的最顶部距离河岸约一百步,两端则逐步向南收缩,与河岸相接。

很快,一个在后世大名鼎鼎的阵形便出现在了将近一千六百年前的古黄河岸边。这个地点的准确位置,今天已经难以考证,从《魏书•;明元帝纪》中“诏司徒长孙嵩率诸军邀击刘裕,战于畔城”的记载来看,应该在今天山东省东北部的聊城市境内,距离武松打虎的景阳岗不会太远。
却月阵 中

如果从高空俯看,此刻晋军的阵形就像紧贴着黄河北岸的一弯新月,所以这个阵形后来就被命名为“却月阵”。却月,就是弯月或半圆的意思。等阵形摆好,丁旿在阵中竖起一面带着白色牦牛尾毛的旌旗,作为第一步骤已完成的信号。

看到北岸飘扬的牦牛尾巴,早已在船上整装待命的宁朔将军朱超石立即率两千名军士进入却月阵,每车增加分配二十人。他们先给却月阵按“秀外慧中”的标准进行“装修”:慧中的主要内容是巨弩一百张(可能就是当年用来对付卢循、徐道覆的万钧神弩,或万钧神弩的改进型),给每辆兵车上装一张,并配有大铁锤若干,长槊一千余支;秀外,则是在兵车靠外一侧的车辕上坚起木制的护障,以保护阵内的晋军士兵不受魏军的弓箭的杀伤。

在刘裕安排晋军布阵期间,一直在跟踪晋军行动的那几千北魏骑兵,表现就比较搞笑了,他们不太像是来作战,更像是来参观友军演习,好奇心十足地、非常礼貌地等待晋军布阵完成,颇有观棋不语真君子的风度。

不过这也不能怪他们,魏军主帅长孙嵩大人命令是:晋军人少我们就砍!晋军人多我们就闪!现在晋军上岸的就两千余人,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究竟该按哪一条指令行事呢?

过了一会儿,魏军的传令兵终于送来了长孙大帅的指令:砍!把这些上岸的晋军全部干掉!大帅已经亲率三万骑兵赶来支援,马上就到!

得到明确的命令,吃了定心丸的魏军骑兵开始对晋军的车阵发起了冲击。他们非常乐观,因为从局势上看,这将是一次辉煌的胜利,加上长孙大帅的后续骑兵,我军的兵力比上岸晋军多的多,光靠踩也能把这些晋国人踩成肉泥去做饺子馅!

面对来势汹汹的魏军,这些早已是身经百战的晋军勇士们毫不慌张,沉着应对。将军朱超石故意让士兵们先用力道不足的软弓**击魏军,以迷惑敌人。魏军见晋军方向**过来的羽箭,没飞太远就纷纷落地,就算被**中,也很不容易受伤,以为晋军战斗力低下,不由得大喜,毫不在意地以密集队形从三面冲向晋军的车阵,就像找到食物的兴奋蚁群。

见魏军靠近,晋军改用强弓猛**。因为魏军人员密集,距离又近,晋军都不用瞄准,随便**出的每一箭都不会落空,这些曾纵横北国,骠悍善战的北魏骑兵们很快便伤亡惨重。而晋军士兵因为有兵车的护障作掩护,只要弧形车阵不被突破,就不易被魏军杀伤,所以损失非常小。

但便刻之后,长孙嵩、娥清、阿薄干等北魏将帅所率的三万铁骑加入战场,魏军参战兵力已是晋军的十多倍,而且全属精锐,他们不惧伤亡,前仆后继,猛烈冲击,晋军的车阵渐渐难以支撑。

危急时刻,朱超石命士兵将长槊折断,变成三四尺长的短矛,用大铁锤锤击来杀伤敌人。这种刚被采用的武器系统威力惊人,一槊甚至能洞穿三四个人,直杀得魏军人仰马翻,遍地都是人肉串。

说到这里,细心的读者可能发现了一个问题:古史在这里的叙述是不够清楚的,所谓大锤锤击,究竟是怎么样锤?怎么样击?



却月阵 三

似乎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把断槊放在某个支架上,用铁锤敲击槊尾,让断槊飞出去,**杀敌人;二、用断槊代替巨弩所使用的大箭,用铁锤击打巨弩的发**机关,使断槊**出杀敌。

两者相比,在下认为第二种的可能性比较大,理由如下:

一、从先前刘裕与卢循、徐道覆交战的记载中,我们已经知道,晋军的万钧神弩是一种威力非常强劲的大型床弩,能够在较远距离轻易击穿大型楼船的船板,要在近距离打穿几个人似乎也不是难事。而且在交战时,由于晋军采用了断槊来代替大箭,加大了穿透力。断槊和大箭的区别,在于槊头的重量远远超过箭头,迎风面积却差不多,这意味着它能在目标身上施加更大的单位动能,也正因为这个原理,今天主战坦克所使用的穿甲弹,弹芯都是用密度极高的钨、铀等重金属来制作的。不过,也正由于断槊的份量太重,且缺乏保持稳定的尾翎,所以**程不远(在现代火炮中,穿甲弹的有效**程也是较短的),精度也比较差,所以在一般作战中,它并不能取代大箭,但如果敌人以非常密集的队形进攻,且距离很近,则断槊的缺点就基本上都被掩盖,只剩下优势了。

二、大型床弩因为上弦的力量太大,常常很难直接用人力发**。晋军使用的巨弩,其型制今天已搞不大清楚了,但著名的宋代三弓床弩,就是要用大锤敲击来发**的,这一相似之处恐非巧合。

三、在整个人类的冷兵器时代,没有一种发展成熟的抛**型武器,是用人力撞击抛**物尾部来实现发**的。这一事实足以说明,方法一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弊端,不具有实战价值,只是在下才学浅陋,尚不能从物理学上加以证明。

这种床弩加断槊的组合,究竟击杀了多少魏军倒在其次,其巨大的杀伤力给了北魏骑兵带来的强大心理震慑,对魏军的伤害更大。尤其是当一枚断槊,轻易地打穿原以为能保护自己的盾牌和甲胄,将几名熟识的老战友穿在一起,让他们在地上痛苦嘶喊的惨状,谁见了能不心惊肉跳?

人类对于外来的伤害,一般会有两种本能反应,一是愤怒,一是恐惧。一般说来,假如自己感到有能力还击伤害者时,人们的愤怒会超过恐惧,从而奋起反击;而假如感到面对的伤害是难以抗拒时,人们的恐惧通常会超过愤怒,从而选择逃避。比如在海湾战争中,伊拉克装甲兵发现他们的坦克无法抵御美军的空中打击,而且几乎无法还手时,纷纷弃车逃亡,结果被多国部队击毁的伊军坦克,大部份都是空车。

而在此刻,围绕着却月阵的北魏骑兵们,他们的感觉便与海湾战争中的伊拉克坦克手们差不多,在似乎无法抗拒的伤害面前,心理防线完全垮塌,于是,数万大军顿时崩溃!魏军在逃亡中,因为人马过于密集,在丧失秩序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相互践踏,死者彼此相压,堆满了地面,连魏军大将冀州刺史阿薄干也被晋军斩杀。

坐在战船中观战的刘裕见胜局已定,又派宁朔将军胡藩和宁远将军刘荣祖率晋军骑兵上岸支援朱超石。三员战将打开却月阵,率四千余晋军骑兵追击败逃的魏军。逃了一阵之后,长孙嵩回头发现追击的晋军人数不多,又已无战车掩护,便又集合败兵回击,仗着兵多,又将晋军包围了数重。但朱超石、胡藩这些人都是百战虎将,对此毫无畏惧,奋力死战,再次将已成惊弓之鸟的魏军打得大败,斩俘数千人,魏军再溃。

倒霉的魏军老将长孙嵩这次可算一跟头栽到了家:被数量不到自己十分之一的晋军杀得一败涂地,几十年来南征北战的威名都扫了地,原来这些晋人也是可以这么难对付的!他不敢再战,只好率败兵缩回畔城(今山东聊城市西),再也不敢出来捻刘裕的虎须了。



却月阵 四

 在刘裕指挥过的各次会战中,“却月阵”之战可能是知名度最高的一次经典战例了。以至于后世的人们一提到“以步克骑”,都常常把它拉出来作为最有力的例证。大概正因如此,各种论述研究古代战争史的文章中,此役一直是一个很热门的重点。

 在现今网上一篇很流行的文章中,为却月阵的布阵,总结了以下一些条件,如必须紧靠大河,必须拥有制水权,必须同时配有步兵、水兵以及少量骑兵,并实现多个兵种协同作战。并认为只有如此,敌方骑兵才无法对却月阵实施迂回和包抄,保证阵形侧后的安全,又能在作战不利时通过水面增援或撤退。因为在千变万化的战场上,这些条件很难同时达成,所以却月阵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只出现了一次。

 那么,这些观点和结论是否正确呢?也许同天天吃食堂的大老爷们突然上街买菜一样,对一个说法要做到“识货”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但我们可以通过“货比货”的办法,对这个问题来进行一番分析。

 尽管却月阵在中国历史上确实只出现了一次,但与它相似的东西,也曾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出现过,这也让我们有了比较的条件。

 在却月阵之战发生一千零二年之后,当时隶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波希米亚(今捷克)爆发了著名的胡斯农民战争。胡斯农民军的军事领袖,独眼将军扬?杰士卡鉴于农民军普遍缺乏训练,也无力大量购置盔甲和马匹的现实,为对抗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帝国重甲骑兵,便将捷克民间使用的木制大车改造成为战车,作为胡斯军的基本装备,创造了在很多方面酷似“却月阵”的“胡斯车堡”战术。

 相似点一:胡斯车堡所用的战车,与却月阵所用战车一样,外侧装有木板做的遮棚,以保护车堡中的战士。

 相似点二:胡斯车堡在作战时,总是将战车用锁链联接起来,车与车之间的空档填塞木板或塔盾。车堡一般可排成圆形或方形,如果战场的地形合适,也可以排成不规则图形。胡斯车堡的主要攻击手段,是让弓弩手和火枪手在大车圈内向敌人开火**击。胡斯军数量很少的骑兵有两个主要用途,一是担任侦察和警戒,发现敌人后掩护步兵布阵,二是等帝国骑兵的冲锋被击破后出堡追击,扩大战果。对比一下却月阵之战,两者的作战方式如出一辙。

 相似点三:每辆胡斯战车一般配备18—22人,其具体分工为:2名火枪手(装备有火绳枪或原始火炮。有一点需要注意:在此时早期火绳枪的**程和威力尚不及弓箭,美国战史学家T。N。杜普伊曾对一些武器的杀伤力提出理论指数,其中普通弓为21,十字弓,也就是弩为33,而十六世纪的火绳枪仅为10,它的优点仅在于**作较为容易,适合缺少训练的新兵使用。那个时代欧洲火炮的威力也不怎么样,只能发**不会爆炸的实心弹,准头也极差,优点是声音大,可能用来吓马)、4—8名弩手、2—4名链枷手(链枷即带柄的链子锤,欧洲中世纪常用的近战武器)、4名长矛手、2名盾牌手(战斗时用大盾牌掩护人和马)和2名驭手。却月阵每辆战车配备27人,具体分工缺乏记载,但两者的作战方式类似,其人数接近恐非巧合,只是由于年代不同,却月阵时代的重火力是巨弩,胡斯战争时代是火炮。

 相似点四:它们面临的对手和作战理念相近,两者的机动性都很差,完全别指望它们和骑兵赛跑,布阵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对抗骑兵的集团冲锋。胡斯车堡因为不存在水军,也就谈不上什么制水权,就抗冲击能力来说,一千年后的车堡,较之一千年前的却月阵并无实质性进步。
却月阵 五

 不妨再将它们的对手,北魏骑兵与神圣罗马帝国的重甲骑士们作一下比较,可以看出,北魏骑兵在远程机动能力上有一定优势,但要论近距离的冲击能力,则显然及不上那些骑着高大的西方战马,穿着“罐头”式重型铠甲的帝国骑士们。

 实战证明,不比却月阵更结实的胡斯车堡,也能有效地对抗冲击力更强的西方重骑兵,扬?杰士卡亲自指挥的车堡,在战场上从来没有被神圣罗马帝国的骑士们打破过,他以此为基本战法,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