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富年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暴富年代-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采用的是“慷慨赠送”的绝招。 
余世杰攻克的第一个堡垒居然是军方。 
利用他在中央团校的同学关系,余老板打通了总后勤部的路子,向全国两千多个边防哨所每个哨所赠送了一台龙口电子厂生产的收音机。 
这在当时是拥军的一个模范典型,总后专门在人民大会堂为龙口电子厂举行了捐赠仪式和新闻发布会,总后的一位主要领导专程出席并发表了讲话,对余世杰和他的龙口电子厂表示感谢。而和这位后来出任军方高层领导的老将军的合影,也被放大后挂在余世杰的办公室,成为余世杰的政治资本之一。 
余世杰的第二个赠送对象是各地的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干部是最关心国家大事的一个群体,一台袖珍收音机常常是他们晚年排遣寂寞最忠实的伙伴,有时候,甚至比女儿还贴心贴肺。 
余世杰深知舆论的重要。接下来,余世杰向各省市的党报大送人情。当年无论在任何地方,记者每天早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收听新闻广播。记者的小收音机和军人的手枪一样重要。 
余世杰还把触角伸向了体委,那些一大早就起床晨练的运动员最关心的是前一天世界各地的重大赛事。曼谷第一次举办亚运会那一年,余世杰向中国代表体育团的每一位运动员赠送了一台小收音机。 
……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中国人最讲投桃报李,一连串的慷慨的大赠送之后,余世杰便开始坐收渔利了。 
余世杰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了自己独特的市场网络,他打通了集团购买的通路。 
龙口电子厂收到了军方源源不断的大批订单; 
各地的老干部活动中心也向龙口电子厂大量购买收音机; 
新闻单位和体委也成为了龙口电子厂的大主顾…… 
这些公款购买的单位从来不会在价钱上和余世杰斤斤计较,很多单位一签合同就把全额货款打到龙口电子厂的账号上。余老板也用不着为小修小补的售后服务费钱费力伤透脑筋。 
余老板还借此建立了和新闻界良好的人际关系,各地的报纸给这个产品曝光给那个产品曝光,却从不会涉及到龙口电子厂的产品。即使有消费者投诉报社,也是被最先转到龙口电子厂内部消化。隔三差五就有龙口电子厂慷慨捐赠的新闻见诸报端,尽管都是些被炒了无数次的“冷饭”,却往往占据报纸的显著版面,被包装得堂而皇之,让人读了好生感动。 
龙口电子厂好事传千里,美名远扬,吸引了一大批慕名而来的客户。 
余老板为自己的做法取了一个生动的名字:“关系营销”。龙口电子厂成了家电行业中杀出的一匹黑马,令同行们刮目相看。 
龙口电子厂的收音机上市之际,大量日本电器开始涌入中国。 
彩色电视让人们看到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国家领导人频频出国访问,老百姓跟随着纪录片的镜头看到了“腐朽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真面目”: 
美国的高速公路、日本的新干线、高楼大厦林立、超级市场里应有尽有、家家都有小汽车…… 
所谓天下三分之二的受苦人原来是我们自己。   
识时务者余世杰(2)   
便携式录音机使每个人都可随时听自己喜欢的歌,而不必所有人都听同样的语录歌……邓丽君那软绵绵的歌声轻轻抚慰着经受过“文革”创伤的中国人的心灵。 
中国人还不知道广告为何物,日本电器的广告就铺天盖地而来。 
中央电视台的黄金时间和少儿节目里净是稚气的童声叫卖日本货,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在他们发蒙的时候,耳濡目染的便是:“TOSHIBA TOSHIBA 新时代的东芝”“日立——HITACHI”“松下就是PANASONIC”在他们津津有味地欣赏日本卡通片《铁臂阿童木》时,也牢牢记住了日本电器的优良。 
中国打开了关闭已久的窗子,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   
崛起(1)   
余世杰摇身一变成了余老板。他从政府公务员蜕变成了一个商人。 
做商人与做公务员截然不同。公务员要克己奉公,收敛自己。最紧要的是守纪律和本分。 
不该问的事不问,不该说的事不说,上面让干啥就干啥。要从思想深处意识到自己是庞大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不能越雷池半步,举手投足都要中规中矩。只有这样,才能在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中获取升迁的机会。 
商人则必须张扬,自己也是要推销的一部分。要学会包装。只有予人信任,才能取人钱财。干任何事情都要出奇制胜,不能循规蹈矩。领先一步,才能比别人赚更多的钱。商人还必须有永不满足的性格。征战商海,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旦安于现状,就会被时代所抛弃。余世杰里里外外像换了一个人,作为公务员的余世杰已经不存在了。 
他所有的服装都从香港的名牌专卖店订购,衬衣永远熨得服服帖帖。每天早晨都让发型师把头发吹得一丝不乱。 
人要衣装,佛要金装。 
余世杰变成了一个风流倜傥的商界大亨。 
余世杰认为金钱不过是银行账号上显示的数字,总不能打开保险柜让客户看自己有多少钱。只有显示出实力,做生意才能事半功倍。他从不吝于花钱,商人就是要能挣会花。一台全新的奔驰500黑色豪华房车更是增加了余老板的威仪。车牌号码是广东人认为最吉祥的五个8。 
龙口电子厂使余世杰迅速完成了原始积累,但要凭这点家底实现余世杰的抱负,却是杯水车薪。 
任何商业活动都是一种资本再生的过程,要想取得超常的发展,必须有打破常规的思路。 
因为,任何一个行业的暴利阶段都很短,残酷的竞争会使很赚钱的行业很快变得不那么赚钱,直到勉强维持。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小商贩终其一生只能守着一家小杂货店苦熬,而不能发展成为连锁超市的原因。 
余世杰深谙其中的奥妙。他从来都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并且不只用自己的鸡生蛋,还是惯于借鸡生蛋。 
余世杰的第一步棋是向银行借钱。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大陆银行的审贷手续非常宽松。 
凭着龙口电子厂的商誉,货如轮转的繁荣和余世杰在鹿港金融界的关系,源源不断的贷款流到了龙口电子厂的账户上。 
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有了钱就有了一切,余世杰也有了大展宏图的资本。 
余世杰的第一个目标是在鹿港建一家五星级的大酒店。 
当时的鹿港已经撤县建市。但城市的功能却还相当脆弱。 
一座城市代表着文化,更代表着历史,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鹿港因其发展速度太快总显得有些土头土脑,不能完全洗掉暴发户的痕迹。 
偌大的鹿港连一座像样的涉外酒店都没有。 
余世杰认为星级酒店是现代城市的一种象征。 
每次余世杰出差,都要住当地最高档的酒店。 
其实酒店是人的居住环境的一个大倒退。 
人自从走出山洞以后,对居住环境的私秘性要求越来越高,人所追求的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是背山临水,是独门独院。 
但酒店却把有钱的旅人赶到一块儿,让他们像蜜蜂一样门对门,家挨家。只是提供两张床,一些摆设和家具,一些生活用品,却收取每天数百元乃至上千元的高额费用。 
但余世杰觉得发明豪华酒店的人简直是商业天才。 
酒店的不可替代,不在于它为人们提供了餐饮和娱乐的场所,而在于它为商人提供了表明身份的名片,提供了社交氛围。 
这也是为什么即使有办事处,商人的商务活动也大都是安排在酒店进行的原因。 
第一次去北京的时候,余世杰在天坛东里的一家地下人防工程改建的招待所挨过了三天两夜,每天早晨,他走出房间,仿佛老鼠钻出地洞,来到大街上,才有一种回到人间的感觉。 
但当余世杰以余老板的身份再进北京,住进北京贵宾楼饭店,清晨拉开窗帘,遥望长安街上的车水马龙和天安门广场猎猎飞舞的国旗,则令他平添指点江山的气概。 
人的处境不同,对世界的看法也会不同。 
乞丐会对冰天雪地充满幽怨,富翁则觉漫天飞雪诗意盎然。 
“看来,只有中产阶级眼里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余世杰深有感触。 
余世杰建酒店走的是一条捷径。他瞄上的目标是在建中的鹿港华侨大厦。 
华侨大厦曾经是鹿港市的市长工程之一,雄踞鹿港市最繁华的中山大道。 
第一届鹿港市华侨恳亲大会举行的时候,散居世界各地有钱有势的鹿港侨胞都衣锦还乡,他们看到鹿港市没有一处像样的接待场所,便向市政府当局提出建一座华侨大厦,作为鹿港市华侨的永久性活动场所,平时也可向客商和旅游者开放,建成一座涉外旅游酒店。 
各地华侨富商认捐了两千万港币。 
市长现场办公立即拍板,土地由市政府无偿提供,资金不足部分由市政府交际处向银行筹借。 
谁知好事多磨。 
华侨大厦的地上工程刚建了两层,国务院就发出了明令禁止各地党政机关以各种形式参与兴建楼堂馆所的通知:立项的必须撤销,在建工程一律缓建。   
崛起(2)   
华侨大厦变成了烂尾楼。 
矗立在市中心这一堆钢筋混凝土垃圾,仿佛是鹿港脸面上一块难看的伤疤,任凭雨打风吹,成了鹿港市各届领导的一大块心病。   
政策就是用来变通的   
在别人眼里,华侨大厦是一根鸡肋。 
在余世杰眼里,华侨大厦却是一块流油的肥肉。 
在鹿港市中心繁华地带,再也找不到第二块这样的地王之地了。 
要吞下这块肥肉,必须先走上层路线。 
为此,余世杰专程去拜访鹿港市市委书记周子强。 
周子强是余世杰的老上级,余世杰在龙口当办事员时,周子强是龙口公社党委书记。周子强是文化官,肚子里颇有些墨水,写得一手好字,笔力遒劲。周书记曾当面夸余世杰是个有为青年,只要好好干前途不可限量。 
余世杰弃政从商,周书记着实惋惜了好一阵子。 
当年,余世杰是凭着向周书记请教书法获得了顶头上司的赏识。 
如今,余世杰也没有搞送钱送礼那一套庸俗的伎俩。他深知周书记时时处处讲廉政,他必须用急领导所急、想领导所想、为领导分忧的忠义之心来打动周书记。 
他转呈给周书记的是一份详尽的华侨大厦改建计划。 
余世杰的锦囊妙计是把华侨大厦改名为鹿港大酒店,在清盘接收的基础上,成立鹿港大酒店股份有限公司。用龙口电子厂的股份置换市政府拥有的华侨大厦的股份,使市政府金蝉脱壳,而龙口电子厂则变为鹿港大酒店的第一大股东。同时把各地华侨的捐款变成在香港注册的鹿港华侨同乡会(对外称港侨经济发展有限公司)的投资,使鹿港大酒店摇身一变成为中外合资企业,得以享受国家的各种优惠政策。 
在余世杰的方案中,拟让鹿港市第一招待所成为鹿港大酒店的新股东,鹿港第一招待所是市政府交际处属下的经济实体,绕了一个大圈子,等于又回到了起点。 
余世杰之所以这样做,自有他的考虑。这为他请周子强书记出任鹿港大酒店的名誉董事长埋下了伏笔。 
“小余,啊,现在该叫余老板了。方案我看过了,很好。你还是那么善动脑筋。”周子强仔细斟酌了余世杰的华侨大厦改建方案后,在市长办公室单独约见了余世杰。 
“这都是周书记栽培的结果。搞政治需要变通,搞经济也需要变通。能把政治智慧用到经济建设中去,也算我没有辜负周书记的教诲。” 
“你做的鹿港大酒店这篇文章花团锦簇,但实际上仍然把市政府扯了进去,这恐怕有悖中央精神吧。” 
“省领导也说过遇到绿灯赶快走,遇到红灯绕道走。这是一个全民皆商的年代,市政府无论如何也要重点发展一两个属于自己的经济实体。手中有米,叫鸡就灵。以后市政府很多外事活动和接待任务都可以由鹿港大酒店承办,肥水不流外人田,一举两得,有长远意义。” 
“实力是外交的基础。你的领悟能力很强。余老板,你就大胆去干吧。有关方面我会打招呼。你还有什么要求没有?” 
“我想请周书记为鹿港大酒店题词写店招,你的字会让鹿港大酒店生色不少,也会使以后的生意好做很多。” 
“哈哈,我的字有那么灵?这个没问题。” 
“我还有一个请求。” 
“你尽管说。” 
“我想请周书记出任鹿港大酒店股份有限公司的名誉董事长。” 
“这恐怕不合适吧。我是鹿港的父母官,传出去影响不好。” 
“这一点我会内部掌握,不对外宣布。主要是想请您代表市委为我们把握大局。就算您退居二线以后,仍可以发挥余热。” 
余世杰的话说到了周书记的心坎上。 
“好吧,就按你说的办。” 
至此,余世杰在官商结合的道路上迈出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他已经拿到了政策,接下来是如何把政策兑换成钱。   
拼死一醉为红颜(1)   
余世杰第一个想到的便是鹿港市工商银行行长罗新建。 
罗新建是鹿港的“财神爷”。他掌管下的工商银行在鹿港市网络发展最健全,资金实力最雄厚。说罗新建控制着鹿港市的经济命脉一点也不过分。 
罗新建也是龙口镇人,和余世杰是真正的同乡,从小一起长大,一起上学。但他俩的性格迥然不同,余世杰敢想敢干敢为天下先,人称“余大胆”。罗新建则遇事谨慎,从不越雷池一步。余世杰在商海摸爬滚打这几年,罗新建也凭着扎扎实实的努力,一步一个台阶,终于坐上了工商银行第一把交椅。 
龙口电子厂建厂之初,万事开头难,余世杰让财务部经理拿着自己的名片去找罗行长,想贷一笔数额不大的款。没想到罗新建公事公办,完全按商业银行的要求,又是项目审核,又是要求提供抵押,结果款没有贷到,反让余世杰觉得很没面子。最后还是靠余世杰另想法子,从龙口镇弄来一笔扶贫款,解了燃眉之急。 
这件事使余世杰和罗行长疏远了很多。 
如今,余世杰要平地起高楼,盖鹿港大酒店,必须有雄厚的资金做后盾,不得不再次和罗行长打交道。 
钱是商人的命脉,有多少钱就能干多大的事业,想躲也躲不开。 
余世杰没有再误打误撞,而是决定采取迂回战略。他以老同学的名义给罗新建打电话,请他一起到天仙会馆叙叙旧情。 
天仙会馆是鹿港的贵族俱乐部,会员一律是鹿港的超级富豪,一年的会费达几十万,而且名额有限,排位候补的人很多。 
余世杰也是费了很大周折,才从天仙会馆的老板“肥彭”那里特批到一张白金卡。 
肥彭是鹿港市娱乐业呼风唤雨的大哥大,在鹿港开了很多家歌厅酒楼,黑白两道都玩得很转。 
天仙会馆位于海滨度假村内,只接待会员不对外营业,是园中之园。曲径回廊,十分幽静,外表看上去很不起眼,但移步换形之间,豁然开朗,别有洞天。 
天仙会馆妙就妙在这一份静谧优雅,让忙碌了一天烦事俗务的客人顿觉陶然自得,无思无虑。这里可赏可玩可乐的地方很多,但最让人流连忘返的是天仙会馆的人———公关小姐个个风采出众,气质不俗。她们来自全国各地,经过了选美一样的层层挑选和琴棋书画的严格培训。天仙会馆实行的是全封闭式管理,高薪养廉,公关小姐每月稳定的收入高达万元。女孩子们都很矜持也很洁身自爱,决不随便和客人外出吃饭,更不用说答应客人的非分要求了。客人若看中了哪个女孩子,想亲近红颜,只有来天仙会馆。有一位大老板为追求一位心仪的公关小姐,在天仙会馆消费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