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富年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暴富年代-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爱情是世界上最脆弱的东西,经不起任何的质询和求证。一旦需要证明的时候,爱情便消逝得很快。 
“男人是不是都这么花心?”梅舒想从孙洋的口里探出个究竟来。 
“寡人有疾,自古使然;男人好色,中外如此。” 
“一个男人有一个女人长相厮守还不够吗?” 
孙洋听出了梅舒的弦外之音,便附和道: 
“是啊,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再漂亮的女人对自己也没有百分之百的自信,都需要别人的肯定和恭维。 
何家全入狱之后,梅舒对孙洋产生了一种依赖感。这种感觉在她的婚姻关系中从没有出现过。 
这些年,何家全一直在和钱打交道,从没有为钱所困。 
此时,何家全每次从监狱里传出话来,都让梅舒给他多送些钱,没钱的日子太难过。可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靠梅舒教书的工资根本应付不了。 
对于梅舒来说,开口向孙洋借钱是一件非常难以启齿的事。孙洋似乎早有准备,他交给梅舒一张信用卡的附卡,让梅舒可以随时提用现金。 
看着梅舒一天天憔悴下去,就像看着一朵娇艳美丽的花朵慢慢凋零,孙洋无限伤感。 
孙洋又恢复了和梅舒每天晚上通电话的习惯,不过少了以前男女间的调侃,而是多了一些亲密,多了一些生活上的问寒问暖。 
梅舒床头柜的储蓄柜里已经贮满了写有何家全名字的心形花瓣。 
日复一日的祈祷还是不能保佑何家全平安归来。 
何家全在狱中度日如年,大墙外依然是时光飞逝。斗转星移,转眼到了中秋节。月到中秋分外圆。 
自然界的圆满,让人想到人间的团聚。 
从古到今,中国人没有经历过多少太平盛世,倒是饱经战乱离散之苦,在中国人的民族心理里,家人的团圆比一切都重要。哪怕是历经磨难。只要是有情人终成眷属,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就心满意足了。 
在广东,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 
中秋节的鹿港洋溢着喜庆的节日气氛。 
到处挂满了象征着吉祥的大红灯笼。沿街的商店把一盒盒的月饼小山似的堆放在门口,抓住这最后的机会搞促销。 
路上行人匆匆过,没人回头看一眼。他们手里拎着礼品盒,心中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回家。节日之所以不同于平常的日子,是因为人们赋予它特殊的含义:中秋节是阖家团聚的日子,有情人更是要待月西厢下,月下诉衷情。人们一年四季奔波于途,但在这明月照人还的良辰佳节,人们要回家团聚。 
梅舒所在的鹿港理工学院索性下午没有排课,学生们一吃过午饭便倏地一下走得一个不剩。偌大的校园少了平时的喧哗吵嚷,显得空空荡荡。 
梅舒有一搭没一搭地收拾起讲义,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 
以前在上海读书的时候,每年中秋节,她总是逃课,坐两个小时的火车,赶回苏州去陪父母过中秋,那一份团圆的天伦之乐,至今想起来心里都暖暖融融的。 
如今在鹿港,孤身一人的梅舒无人可以相聚。 
路过菜市场的时候,梅舒顺便买了些菜。可回到冷冷清清的家,梅舒却连一点煮饭的兴致都没有了。 
演员需要观众,教师需要学生,煮饭婆需要一个回家和她共进晚餐的人。 
梅舒坐在空空荡荡的客厅,灯也没有开,一个人隐在黑暗里,燃上一根烟,看它袅袅燃着,咝咝如同生命,一种心凉如水的感觉弥漫了她的四周。 
她随手按下音响的遥控器,杜比环绕的喇叭里传出那首打动了全球无数人的萨克斯管吹出的《回家》,一声声像是在召唤远行的游子,又像是叙说着家中亲人的思念。 
在这中秋之夜,《回家》为梅舒描述着家的温暖:爱人相偎相依,壁炉燃着红红的火焰,咖啡煮沸了,浓香四溢……此刻的梅舒有家的形式而没有家的内容:月圆之夜人不圆。 
这一切让梅舒更感寂寞。 
记得哪位哲人说过:孤独是寻求理解不可得,无聊是寻求刺激不可得,寂寞是寻求伴侣不可得……梅舒只剩下寂寞了。 
电话铃响了,一阵急似一阵,盖过了《回家》的旋律。以往,这个时候的电话都是何家全打来的,说他有客人,说他要应酬,说他的工作没做完……总之不回家吃晚饭了。 
“中秋快乐!”是孙洋那不紧不慢的声音,“今晚我请你吃饭。” 
“谢谢你啦,你在家陪太太吧。”梅舒不想打扰别人的两人世界。 
“我太太此刻正在天上飞。我也是孤家寡人一个。我们是同病相怜,我们到鹿港大酒店的旋转餐厅去吃晚饭,那里是赏月的好地方。” 
“别太破费了。”何家全的入狱使梅舒知道了节俭的重要。“你到家里来吃个便饭吧,我烧两个菜给你吃。” 
“那太好了,我还没领略过你的厨艺呢。” 
当孙洋拎着一盒莲蓉月饼和一瓶女儿红绍兴黄酒按响门铃的时候,梅舒已把四菜一汤端上了桌。   
有眼看日 日落人家(2)   
“吃侬个菜,一定要呷黄酒。” 
苏州和绍兴同属江南,吴侬软语让梅舒感受到浓浓的乡情。 
看到孙洋吃得津津有味,梅舒像受了嘉奖一样开心。 
恍惚之中,梅舒仿佛回到了江南水乡,在自家的阁楼上,一家人围桌而坐叙着家常。吃一口小菜,呷一口泡了话梅的古越龙山花雕酒。 
前面是河,后面是街。小桥流水,青瓦白墙,看像一幅画,听像一首歌。圆圆的月亮爬上来,月光倒影在楼下的河水里,映出一片明晃晃的天地。有小船划来,桨声腪乃,犁碎了水中的月亮…… 
隐隐约约,梅舒又仿佛看到何家全已回到了家里,和自己吃着家常便饭,两个人唠着一天来的所见所闻……生活本该如此。 
此身恍如在梦中。 
“你当初为什么选择何家全而不选择我?” 
孙洋对当年梅舒闪电式地嫁给何家全一直耿耿于怀,现在终于有机会问个明白。 
“我当时觉得,何家全是个更靠得住的男人,比你更有安全感。” 
“你现在这样认为吗?” 
梅舒沉吟不语。 
从结婚至今,梅舒一直有一种飘在天上的感觉,她始终没有融入何家全的生活。何家全的被捕入狱,更是让她一日三惊,整天生活在惶恐之中,为自己,更为何家全的命运担忧。哪来的安全感?如果重新选择,自己还会选择何家全吗? 
人生没有回头路。 
这实在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人有旦夕祸福。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人生来不是为了受苦的,你一定要想开些。” 
“我请算命先生给家全算过一命,说他难逃此劫,波峰之后必是波谷。” 
“即使命中注定,女人也不该折磨自己。岁月无情,女人的青春像瓶中的香水一样,用也是完,不用也是完。忧愁使人老,会把女人的青春耗干。孤身一人,你更要好好的关爱自己。” 
这些日子梅舒难展欢颜,她感觉自己老得很快,细细的不易察觉的鱼尾纹,已悄悄爬上她的眼角,拂之难去。 
“我觉得关爱自己比关爱别人更难,今晚如果不是你来吃饭,我一个人连烧菜的心情都没有。” 
“所以更要用心爱自己,珍惜自己,尤其当发现你爱的人另有所爱的时候。” 
孙洋的话一语双关。让梅舒又想起那个叫白雪的女孩,她本来就忧郁的脸上又浮上了一片阴云。 
孙洋似乎打开了心灵的闸门: 
“这种痛苦,我很能理解。因为我一直受到感情的折磨。这些年来,我无时无刻不在思恋着你。我爱的姑娘结婚了,但新郎不是我。你和何家全结婚的当晚,我一个人独饮苦酒,但愿长醉不愿醒。人最痛苦的莫过于失去所爱。我以为时间会磨蚀一切,谁知道时光流逝,自己却越陷越深。就算是为人夫也不能让我忘怀你。我婚礼上的鲜花本该是送给你的。” 
梅舒没想到孙洋用情有这么深。爱一个人会很充实,被人深爱又难以回报却让人问心有愧。梅舒发现自己竟背负着如此沉重的情债,日积月累,竟从未清偿过。她打心里感激孙洋,没有他的侠义相助,真不知自己一个人如何挨过这段日子。 
梅舒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她第一次发现孙洋深深打动了自己。不知不觉中她的身心已向孙洋完全敞开了。 
孙洋握住了梅舒的手,像触电一样,心中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梅舒的手柔弱无骨,手指颀长秀美,白润如玉鲜嫩如霜,但手心却凉冰冰的。 
“让我暖暖你的手。” 
孙洋把梅舒的手放在掌心中轻轻摩挲着,像是小心翼翼地爱惜一件宝物。梅舒从没有被人这么细致地爱怜过,觉得一股热流从孙洋的手传导过来直达内心深处,刹那间,梅舒感到自己体内仿佛有什么东西渐渐融化。 
这些日子,梅舒被搞得身心交瘁,她觉得快坚持不住了,她需要一双可以偎依的坚实臂膀。 
当孙洋把梅舒拥入怀中的时候,他发现梅舒整个身子都酥软了。 
梅舒的双唇温润潮湿,让孙洋如饮甘泉,在何家全的婚床上,孙洋表现着一个侵略者的威猛,梅舒的身体也有了一波强似一波的反应。 
“这是一块肥沃的土地,可惜没有人细细耕耘。” 
孙洋有一种收复失地的快感。 
疲倦至极的孙洋沉沉睡去。半夜醒来,孙洋看到梅舒和自己相背而卧,他转过身去抱梅舒,他发现梅舒并没有睡着,一双明媚的眼睛秋水汪汪。 
月光里的梅舒满脸泪水。   
万丈豪情   
入狱前的何家全达到了事业的顶峰。 
从欧美才考察回来,何家全直飞北京。 
何家全要雅子通知贝铃所有的总经销商到北京开会,他在酝酿一场大战。 
何家全是来北京参加中央电视台下一年度黄金时段广告公开招标的。 
在所有广告媒体中,何家全对中央电视台情有独钟。 
何家全认为中国是世界上电视台最多的国家。但中央电视台作为唯一的国家电视台,担负着党中央和政府的喉舌之责,形成了垄断的强势媒体。 
做广告就是搭顺风车,要借中央电视台之势,扬贝铃之名。 
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是收视人数最多、收视率也最稳定的节目。政治、经济上的起起落落和天气变化的雨雪阴晴是人们永远最关心的话题。这两个黄金节目之间的一分钟广告成为商家的必争之地。为解决供需矛盾,中央电视台索性把黄金时段广告全部公开拍卖,价格逐年上升,越炒越高。 
何家全认为此段时间的广告是唯一的和不可替代的,国家大事都是在此时段内公之于众的,广告价格再高都物超所值。 
广告是创造名牌最重要的手段,与其把钱存在银行里,不如把钱存在广告上。 
广告招标在北京梅地亚中心举行,几乎中国所有的大企业都云集于此。报纸上说是豪门夜宴:全中国所有的富人在一起开会。 
不是冤家不聚头。 
余世杰、孙洋、何家全“一门三师徒”同场竞标。 
何家全志在必得,他要夺“标王”——紧贴《新闻联播》后的第一块五秒的广告位置,从拍卖开始,他便频频举牌,价格一路飙升。 
当何家全报出一亿元的高价时,整个拍卖场鸦雀无声,企业家的大脑都在快速飞转,一亿元,这意味着为五秒的广告时间,每天要支付的广告费高达到二十八万元人民币,这是一台红旗轿车的价格。 
“一亿元第一次。” 
“一亿元第二次。” 
拍卖场只剩下何家全高高举牌。 
就在拍卖师起锤落锤之际,一个沉稳有力的声音打破了会场的寂静。 
“一亿两千万。” 
是孙洋,他果决地举起了手中的号牌。孙洋知道何家全最近对小灵通市场异乎寻常的关心,他预感到何家全此次会下重注,如果让他轻易得手,明年的小灵通市场将会有一场恶战。 
何家全犹豫了一下,但旋即又加价三千万元。 
“一亿五千万。” 
“一亿八千万。”孙洋一定要把何家全推上虎背,如果何家全在此时退缩,孙洋早想好了万全之策,他可以弃标退出中央电视台,转而在地方电视台投放广告,并以低价策略巩固现有的市场占有率。 
“二亿。”何家全咬了咬牙,豁出去了。 
孙洋决定见好就收,这个价格足够何家全吃不了兜着走了。 
名不见经传的贝铃集团以两亿元的天价夺得了中央电视台广告标王。 
罗斯福曾说过:在经济萧条的时代,是广告刺激了人们的消费,促进了经济的复苏。 
中央电视台招标招出天价,成为中国所有大小新闻媒介第二天的头条经济新闻,被经济学家称为是明年中国经济在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仍将保持稳定增长的一个明显信号。 
总而言之一句话,企业家用实际行动表明他们对中国经济形势的预测是乐观的。 
“贝铃”一夜成名。 
此次夺标,价格比何家全预想的高出一倍。但他并不后悔,他算过一笔账,扣除广告公司的折扣,他实际支付中央电视台的广告费每个月不过一千六百万元,他将成为中央电视台最大的广告主,自古店大欺客,客大欺店,价格如此之高,已没有别人接“球”的可能,贝铃不但可以按月付款,而且可以延期支付,先做广告后付款,有拖无欠,中央电视台成了贝铃的贷款银行,这真是捡来的便宜。何况,他还能争取到中央电视台大量的赠播广告,“标王”效应带来的无形资产增值还没计算在内。 
有关贝铃的“利好”传言接踵而至:贝铃已获得国际大财团的支持,共同开发面向二十一世纪的3G产品。 
何家全笑得合不拢嘴。 
面对趋之若鹜的经销商,何家全胸有成竹地向大家描绘着贝铃集团的远大前景: 
“贝铃要成为上市公司,任何一家大企业的终极目的都是要建成公众公司。 
“你们谁知道,松下幸之助在松下公司占有多少股份?自松下创业以来,他在公司所占股份越来越小,最终只占百分之零点几。 
“贝铃不是我何家全一个人的。我决定出让部分我名下的贝铃股份,但只出让给贝铃的经销商,使我们由情人关系,变为牢不可破的夫妻关系。 
“贝铃是我们大家的,市场也将是我们大家的。” 
何家全以极富煽动性的语言结束了他的演讲,搅得大家热血沸腾。 
来到北京的时候,何家全口袋里只揣着一张用于个人消费的信用卡;离开北京的时候,何家全已从全国各地的经销商那里募集到了八千万人民币的巨额资金。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何家全想起余世杰的那句名言: 
“钱在哪里?钱在老百姓的口袋里。商人就是要把大家口袋里的钱,变成自己的钱。”   
借势扬名   
何家全开始重磅出击,全面挤压小灵通的生存空间。 
何家全首先向移 动运营商大幅度让利,联手打出“预存话费,送贝铃手机”的广告,以“一元钱买手机”来诱惑小灵通的目标消费者。 
贝铃同时和两大移 动运营商一起推出一系列的资费套餐,让对话费价格敏感的低端消费者来感受低价超值的服务。 
与此同时,全国各大媒体出笼了一系列抨击小灵通的文章,全面质疑小灵通的现状和前景: 
3G风雨欲来,小灵通投资骤减,基站建设停滞 
小灵通进入衰退期 
小灵通将会像小灵通一样无疾而终 
小灵通:不确定的将来 
你买的电话未来可能是一块废铁:消费者请捂紧你的钱袋 
承诺无法兑现:小灵通面临集体诉讼 
小灵通难逃过渡命运,替代品即将问世 
…… 
高速发展的小灵通市场遭遇寒流偷袭。购机热情被突然兜头泼了一瓢冷水,消费者开始持币待购。 
孙洋和余世杰都知道这是何家全在幕后捣鬼,但又没有确凿的证据,只好打掉牙往肚里吞。 
何家全并没有就此收手,而是乘胜追击。 
何家全知道在市场营销的所有元素中,价格永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