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太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彼岸太远-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天安门广场上云集了大量的红卫兵,红袖章和红宝书在这个世界最大广场上飞舞,形成红海洋。这个红海洋在涌动,充满了革命的激情。可这激情涌动的时候,究竟会给他们自己带来什么,他们这些红卫兵们暂时还无法思考。

    天安门广场上的大喇叭发出通知,毛主席取消第九次检阅红卫兵的安排,请广大红卫兵们迅速回到原地继续革命事业。

    罗鸣很失望,他感到一种欺骗的存在。刹那间产生一种怀疑的朦胧意识,但一闪而过,他没有来得及细想,茫然地在广场上游荡,在他眼里的天安门城楼没有出现红太阳的光芒,他看到天安门背后有一片阴影,好像要有暴雨来临。

    实际上天空爽朗,白云依然悠悠,还有几羽家养的信鸽在故宫上空飞翔。

    通常情况下天气的变化与政治的动荡毫无关系,与人们的内心活动也没有什么联系,只是人们被动地,或是本能地对天气的变化产生联想,进而影响自身的情绪,仅此而已。

    罗鸣到石刹海附近转悠,看见了遇罗克的大字报。

    这张大字报是他的《出身论》的一小部分,锋芒不是很暴露,但已经可以看出遇罗克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与批判了。

    大字报是从一副流毒极广的对联谈起的。

    “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基本如此。”

    辩论这副对联的过程,就是对出身不好的青年侮辱的过程。因为这样辩论的最好结果,也无非他们不算是个混蛋而已。初期敢于正面反驳它的很少见,即使有,也常常是羞羞答答的。其实这副对联的上半联是从封建社会的山大王窦尔敦那里借来的。难道批判窦尔敦还需要多少勇气吗?还有人说这副对联起过好作用。是吗?毛主席说,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任何错误都是不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它起没起过好作用,要看它是否是真理——是否符合毛泽东思想。

    这副对联不是真理,是绝对的错误。

    它的错误在于:认为家庭影响超过了社会影响,看不到社会影响的决定性作用。说穿了,它只承认老子的影响,认为老子超过了一切。

    实践恰好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社会影响远远超过了家庭影响,家庭影响服从社会影响。从孩子一出世就受到了两种影响。稍一懂事就步入学校大门,老师的话比家长的话更有权威性,集体受教育比单独受教育共鸣性更强,在校时间比在家时间更长,党的雨露和毛泽东思想的阳光滋润着这棵新生的幼芽,社会影响便成了主流。

    ……

    罗鸣的北京之行没有见到毛主席。空前浩荡的红卫兵运动进入一个低潮,庞大的红卫兵队伍一时找不到革命方向,他们没有想到毛主席在八次检阅红卫兵队伍后产生了一个顾虑,他老人家看到了红海洋后面涌动的巨大的狂躁的力量,这种力量仿佛很快就要失控,一旦失控,将会对他指导的这场革命带来巨大的破坏。他现在正在为红卫兵找一个合适的去处,以消解这股将要失去控制的力量。

    当罗鸣回到十里铺这个小城的时候,毛主席的最新指示已经传遍了祖国大地:到三线去,完成祖国的建设事业。

    罗鸣这次没有像他的大姐罗兰那样响应号召去三线,他留在了学校,他想做一件事,能够独立地思考一些问题,来认清目前的政治形势。

    当普通的红卫兵开始思想起来的时候,那肯定对中央的意志是一种挑战,它甚至会对正在进行的文化大革命事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使之中途夭折。不过毛主席高瞻远瞩,很有办法,他用支援三线建设作为理由,将这样一批被他曾喻为无产阶级新生力量的红卫兵调离城市,到边远的地方修铁路,使他们脱离了斗争的中心——城市。这已经是他老人家第二次采用的大移民手法了。第一次是发动青年到建设兵团去,这一次是发动红卫兵到三线去,后面还有一次移民,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大移民解决了很棘手的大动荡问题,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尤其是体现在斗争的需要上,使斗争的形势得以掌控。大移民在斯大林时代曾用过一次,是政治斗争中被证明化解尖锐社会矛盾的有效方法,只是它带来的后果要几十年以后才逐渐反映出来。

    罗鸣到十二厂革命委员会申诉他父亲的历史问题,他提出他父亲的历史是清白的,在五十年代三反运动中组织上已经有过结论,同时他还找到了当年给他父亲作证的现任军区参谋长的彭飞首长。彭飞给罗鸣写了一份当年的斗争情况材料。罗鸣拿着这份材料去找十二厂革委会主任孙林。

    罗鸣:“我是十二厂中学的学生,叫罗鸣,我给组织反映一下有关我父亲的历史问题。我这里有一份现任宝鸡军区参谋长彭飞出具的当年对我父亲有关的历史问题的调查材料,结论是我父亲没有历史问题,现在我请组织上重新对我父亲的问题进行审查。”

    孙林拿过那份材料,瞥了一眼,对罗鸣说:“有关这份材料的内容,我们掌握了一些,但是我们还有另外的材料和证明人能够证明你父亲的历史确实有问题。”

    罗鸣:“那是诬陷。”

    孙林:“你这是恶毒攻击人民群众的觉悟,是要犯错误的。”

    谈话无法进行下去。罗鸣知道他的申诉无济于事。他回过头来把彭飞的材料折叠好放起来,告诉了罗青,要他注意这件事情,以后可能会有机会。

    彭飞的材料是这样写的:

    我对罗金的历史问题的回忆

    我叫彭飞,现任宝鸡军分区某部参谋长。我于一九五O年初随解放军某部参加了解放山城宝鸡的战斗,在解放宝鸡以后参加了对当地的军管治安工作,后留守地方工作。

    我于五O年六月参与了对宝鸡市内的反动组织和残匪的清剿工作,在被羁押的人员中有罗金这个人。当时的证明材料中曾有他参与地方反动组织‘一贯道’的相关文字,但在组织缴获的‘一贯道’内部名单上没有罗金的任何记录,包括审查了有关罗金的化名及其本人解放前的行迹,均无发现该罗金曾有参与‘一贯道’组织的直接证据。据其本人供述,他是因为我军在抓捕‘一贯道’行动中恰巧出现在现场附近被误抓的,对于有‘一贯道’组织成员与他认识,是因为被抓捕后关押在一起时间较长而造成的。经过我们的调查与核实,最后的结论是:该罗金与当地反动组织‘一贯道’无任何联系。

    有关当时组织审查该罗金与相关问题的档案材料由当时的军管会保存。

    我本人在此说明,有关当时审查罗金的相关人员有:军管会的肖正、市公安局的南林、方瑛(女)等。

    证明人:彭飞

    这份材料罗青也看到了,他比罗鸣更明白的是,罗青知道那份材料后面涉及的另外三个证明人也已经被关进了牛棚,所以这份材料的说服力大打折扣。

    所以罗青没有在这份材料上多费神,但他知道,日后能够证明他父亲的历史没有问题,这份材料是相当重要的。于是他好好地保存着这份材料的另一个文本。

    罗青长得没有罗鸣魁伟,也没有罗鸣高,但他比罗鸣沉稳些。他是那种埋头苦干不事张扬的人。罗鸣要外向的多,他基本上属于那种干柴烈火的性格,一点就着。罗鸣心里压不住事,他把他的想法在可能的情况下总是要付诸实施。

    结果,在罗鸣中学毕业的那一天,他没有拿到毕业证,他被学校以现行反革命的罪名逮捕,送到铜川马兰农场劳动教养去了。

    这个时代镇压一个人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作为学生被镇压也不是仅此一人。罗鸣的罪名是替他父亲翻案,攻击无产阶级专政。罗鸣对他的结果有所准备,他通过替他父亲翻案这件事,多少明白了一些当前政治斗争的无序和专权。

    这个小城暂时没有什么变化。

    人们的生活依旧是那个样子,对刘少奇的批判无非是又揪出那些早就被定成右派的坏分子充当斗争的靶子,或者把一些思想表现异常的人当现行反革命分子进行镇压或批判。总之,文化大革命时代的人们无法逃避政治的斗争。

    罗杰的母亲现在也没有革命的动力了,她只是平静地上下班,不再参加任何组织,也没有去牛棚看望丈夫,在家里照顾罗民和罗杰的生活,一切都平淡如水。

    罗青在学校也比较安分,没有什么事情可以惊扰他的学习生活。

    罗杰到了上学的年龄。

    从今往后,他开始沿着十里铺这条叫宏文路的街道从家里走到学校再从学校回到家里,他在这条街的西半部分来回走了十多年,直到高中毕业。有关这条街上发生的事他都看到或听到了,有关这个城市的动荡他也感觉到了,十年多的时间可以发生许多故事,但罗杰基本上没有什么印象,他的生活被局限在学校里了。

    十二厂中学有个语文老师疯了,整天在大街上游荡。罗杰一开始就注意他了,每次路上遇见他,总是远远地躲开。

    这老师姓田,忘了叫什么名字。姑且叫他田丰(疯)吧,或者叫他田老师也没什么错。

    田丰有时候在街上破口大骂,骂些学校里整人的事,骂他被整的事,有时候也骂一些攻击文化大革命的话。社会上对疯子是不怎么计较,知道他说的是疯话,对政治运动没什么影响。不过总会有一段时间,罗杰在路上看不到他,后来知道他被送进精神病院作电击治疗去了。

    六十年代远去了,发生的事或没有来得及发生的事都成了记忆,一些事的影响在继续。但罗杰上学以后开始正式地认字学文化,社会上那些大人们干的革命事业和反革命行动,从前都是由罗杰感受到或听到的,对于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深远影响,现在则正式进入他的课业中,他必须被灌输一些天然的革命道理,也必须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到其中的斗争里来,虽然看上去很可笑,但革命的事情就是这样,他无法避免。
第二章
    罗杰报名上学的时候,学校已经开学了。

    不知道是妈妈弄错了开学的时间,还是被其他事情耽误了,总之他那天早上背着书包到学校报名的时候,大操场上已经是课间操的时间了。

    妈妈拿着一张入学证明,拽着罗杰到操场上找到他的班主任付兰老师,对老师说:“这是我的孩子罗杰,分到你的班上,因为工作忙,家里一摊子事耽误了报名的时间,现在才来。”

    付兰老师收起入学证明,对罗杰说:“站到队伍后面去,一会跟班长上我办公室领课本。”

    付兰老师的口音太重,罗杰听不清楚,好像是要他站到后面去,并用手指了一下位置。

    妈妈走了,留下罗杰在操场上。他望着妈妈的背影觉得像是远离了什么似的。从此罗杰告别了自由自在的幼年时代,他心里有一些不安。

    罗杰站在班级队伍的后面,他看到的都是像他一般大的孩子的背影,男生与女生分别两列排着队,队伍的最前头有一个女孩面对着他们,捧着一个红塑料皮的书领读,她的声音清脆而响亮。罗杰想那可能就是他们的班长吧。

    班长读到:“……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念!”

    其他人齐声朗诵:“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罗杰小声跟着念。他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他只是惊诧那女孩和他一般大,竟能认那么多的字,还能领大家读书,俨然一小老师模样。

    课间操结束后,那个领读的女孩到付兰老师跟前说了一些话,付老师向她指了指罗杰,嘴里叽哩咕噜说了些什么,那女孩就向罗杰走来。

    女孩走到罗杰面前,罗杰顿时感到一种局促,一个女孩子将要对他讲话,这是他从未有过的经历。

    罗杰小时候基本上就是由他的哑巴哥哥带着,从来没有和女孩子在一起玩耍过,他的周围也基本上没有什么小伙伴,他的父亲的事使他觉得他就是大人说的“黑五类”的子女,他没有过多地注意他周围的孩子们是怎么长大的,所以,他看到学校操场上那么多的同学,觉得他们像是忽然从地下冒出来似的。

    罗杰后来知道,他们这个年级的同龄人是创纪录的多,整个小学部的其他年级最多有四、五个班,而他们这一年级却有十个班之多,每个班也严重超编,达到五十多名学生。

    这是由于三年自然灾害造成的。六三年是中国人口出生的一个高峰,也是创纪录的高峰,人们越穷越生孩子,仿佛是亘古不变的规律。关于这个现象,马寅初曾有过理论上的研究,可惜的是他和他的理论一起被批倒批臭了,他的理论并没有给当时的中国带来好的作用。这是马寅初的悲剧更是中国的悲剧,也可以说是世界的悲剧。不过也多亏打倒了马寅初,才使得象罗杰这样的人来到这世界上走一回。

    女孩只对罗杰说了一句:“跟我走吧,去领课本。”

    罗杰跟在女孩的后面,穿过操场。

    学校对罗杰来讲是一个新的环境,他从此认识了许多同学,他在他们同学中间,感到一下子快乐了许多。罗杰并不是一个不爱说话的孩子,也不是一个太活泼的孩子,有许多事他都能记在心里,虽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是他总是能想一些他也许并不应该去想的事。那个时代对小学生来讲,留下深刻印象并不是时代的光荣。他生活着的小城总算不那么太乱,在无序的政治斗争中还能保持一些秩序。大自然的法则在政治斗争的旋涡中顽强地保留着原始的生态,使罗杰并没有受到更深的伤害。

    在与同学的穿戴和饮食的对比方面,罗杰看到了人的生活水平的不一样,他清楚地感到他家里生活条件的低劣和无奈。

    就说他们的班长吧,罗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知道班长的名字。那个女孩穿着干净的衣服,他记着那女孩的上衣是绛红色的底子,上面印满了乳黄色的小碎点,远远看上去就是一件很普通的衣服,罗杰始终也没有看清那衣服上面的小碎点印的是什么图案,在他的印象里就始终没有凑近仔细看过那件衣服的图案。但那件衣服却给罗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几十年以后,每当罗杰想起学校的往事,想到他的班长,最先想起的一定是那件绛红色的花衣裳,其次才是很漂亮而文静的脸。

    关于这件衣裳,罗杰觉得非常神奇。在他的印象里,他甚至不知道她还曾穿过什么别的颜色的衣服,他觉得她就一直穿着那件绛红色的花衣服,那衣裳仿佛随着她的长高而增长,从一年级一直穿到小学毕业,再穿到中学毕业。不对,上初二以后好像那件衣服就没有再穿过,她换了别的款式和颜色,但罗杰没有任何印象。那件衣服后来有些褪色,在两个袖子的肘部用别的花布打上了补丁,在左前襟上也好像打过一个小方补丁。那衣裳穿在她的身上,也曾显得短小过,可一换季节她再穿的时候,又是那么得体而大方,并十分好看。

    认识一个人从记住一件衣服开始,这是一种感怀的思念,正如怀念往事,总要寄托于过去曾经的物件,而并非人的抽象的事迹和文字记录。穿越时空,那件美丽的花衣裳的确是罗杰永恒的记忆,比一首唐诗抑或一件刻骨铭心的往事更觉亲切而自然。但这是什么道理,罗杰一直不明白,那件衣服绝对没有什么神奇的灵气,它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