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按诸葛亮的八阵图式建设“八卦阵”;让游客通过闯八卦阵得到乐趣;又了解历史;既增强了智慧,又使精神道德获得净化和升华。
10:接受海外侨胞捐资建设关公庙,因为关羽,是超越时空、受到历代人民尊崇的历史人物,他的忠义仁勇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炎黄子孙的心目中,关公是道德楷模与神灵的完美结合,是一个民族的道德理想的象征。一种中国传统的道德精神。也可宏扬三国精神、三国伦理、三国文化;利用三国文化给经济发展带来收益。
项目负责人:刘兴信
江州市政协科教文委
项目策划:
兴业镇人民政府
二00二年×月×日李劲松看后,反复琢磨了几次,觉得:这个策划很好!如果这个欢乐园建成,可吸引国内游客观光、游览;吸引当地中小学生、青壮年前来体验人生乐趣,吸引老知青携家带口前来游览;追忆往事;放眼未来,感悟人生,但是还必须补写一份论证这个项目的可行性报告才行。要不谁与您投资?
李劲松估算了一下,认为每年来旅游观光者不会少于100到200万人次,按最低收费都不会少于5000到8000万元的收益,对于迅速地提高江州市在国内乃至世界的知名度,拉动第三产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江州市的十大农业特色产品;“中国凉亭鸡”的品牌推出;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李劲松觉得:如果在自己的任内能办成刚才所考虑过的这五件事,完全可以告慰于李新民了。
李劲松想到这里,心里感到非常兴奋,将他们的策划和心中的想法,同李居安详细地说了一遍。
李居安很为感动。对李劲松说:“李书记,如果真能实现,江州人民将永远也不会忘记您。”
李劲松意味深长地说:“共产党人追求的不应是这些!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如果仅仅是为了让人民不忘记自己,那他怎么能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合格的共产党员呢?”
是啊!李居安听了,心里更充满了力量,恨不得马上就回到公司。
李劲松这时候心里感到从来没有过这样的轻松;于是决定休息一阵子。
高志扬呢,可不管他俩怎么说,怎么想。只是坚守着自己的神圣职责,让车子四平八稳的前进!前进……本书由潇湘小说原创网首发,转载请保留!
第三十三章 在车上
李劲松一觉醒来,发觉车子已到了中国最大的石材生产基地——云安市。
公路两旁飞驰而过的厂房,高楼大厦把李劲松带入了另外一种深深的思考……
他想起了兴业镇的建设模式。
经过多次调研,李劲松对兴业镇的情况已经了如指掌,并且深深的印入了脑海,很多具体的数字,领导问起来对答如流,准确无误。
兴业镇,是江州市北部的一个大镇,距江州市城区10公里,全镇24个村级政权,720个生产组,21600户人家,10多万人口。
1983年以来,兴业镇7任书记6任镇长历届领导班子,根据所处地理环境,区域资源条件,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更新观念、四个坚持、五个紧密结合”的战略决策;带领全镇人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个中心:
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党中央各级领导关于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两个基本点:
一、坚持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原则,以沼气为纽带,引领山区农民按‘一池带五小,五小连一楼’的模式,发展生产,建设生态家园。〈‘一池带五小,五小连一楼’的模式是:农户中有条件的每户建一个沼气池,带出一个小果园,一个小菜园,一个小猪圈,一个小鸡栏,实现一幢小楼房〉。镇党委政府认为:山区农村,没有种养,生活就失去了保障,失去了生存条件,这是农村中每家每户至少应拥有的生活保障;也是实现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的基础,如果这五个小,一幢楼都不能实现,还谈什么过小康生活,生态家园?
二、根据地域资源的不同,实行区域性布局,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领农民走上农业、种养业标准化,规模化,科学化,工厂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的道路,搭建好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技术综合素质的平台,搭建好农民闯市场经济大潮的平台,闯过三关,建设美好幸福的生活。
三个更新观念:
一、更新只有国家投资才是社会主义的观念,推进镇村集体企业体制改革,实现镇村集体企业向民营企业转变。
二、更新只有自己投资才能保证资源不会被人掠夺利用的观念,采取“借鸡生蛋”的策略,把地方特色产业做强做大,推进镇级工业化建设,带动第二、三产业发展。
三、更新自己没有这种资源就干不了的观念,以工业的理念办农业,引领干部群众采取“借壳生蛋”、“无中生有”、“拿来主义”的策略,利用别人的资源(包括地域资源,人力资源),引进外资,引进人才,立足本地创业或异地创业,推进村级政权有条件的实现工厂化,农民员工化的建设;。
四个坚持:
一、坚持自力更生奋斗精神,不等靠,不等要,狠抓镇村组道路水利、沼气、能源、信息、文化教育、人居生活环境、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五改六通八型十化十有”工程建设。
二、坚持狠抓干部,农民精神文明,创新观念,市场意识,科技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建设。
三、坚持狠抓村级干部共产党员立党为公的公仆精神建设。
四、坚持狠抓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建设。
五个紧密结合:
一、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引领农民群众更新观念,因地制宜,科学决策,实事求是地作出适合于自己创业的战略决策,以保证不走弯路。
二、紧密结合市场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需求与变化,及时调整企业战略思路,以更适应市场供求的需要。
三、紧密结合农业市场经济发展走向市场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完善镇级农民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市场机制,农业支持保护的三大体系建设,以保证全镇农业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四、紧密结合“以工养农,以厂富民”的战略思想,引领镇村企业调整方向,以企带农,以企促农,以企扶农,以企补农,打造中国驰名品牌特色产品。
五、紧密结合本地实际;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种养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工厂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加大对镇所在地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引导镇村企业,农户走向产业化经营的道路,使产业更具发展后劲。
在全体干部群众的努力下,兴业镇各项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建设初具规模,镇村企业不断壮大,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全镇拥有沼气的农户达到88%,人均收入超过3980元,居全省镇级第一。
李劲松非常清楚知道,兴业镇能有今天的成就,李新民功不可没,镇历届领导班子的作用更是不可忘记。
南江市委书记郭向明在总结兴业镇经济工作发展情况时指出:“兴业领导班子最可贵的就是,具有卓越的‘产业洞察力’,能够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和地域资源,条件,环境,创建不同的发展模式,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引领干部群众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生态家园建设。”
李劲松觉得郭书记说得很对,兴业镇的每任领导班子交班时都有这样的一句话:“作风是不变的,资源是固定的,模式是人定的,观念是活的,发展是真的”。
李劲松认为,他们的这五个观点十分正确。
时代在发展,人们在前进。每一代人都要在所处的时期中有所发展,有所创造,有所建树。
到目前为止,兴业镇的24个村,其中10个村的80%农户成为标准的生态家园典范,8个村为农业养殖产业化新村,3个村为全国标准生态旅游村,3个村为农民员工化新村。
李劲松曾经用一村一句话的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整个村的变化和成就概括出来。省城一家报纸的记者,在采访了兴业镇后,竟一字不改的引用李劲松的话作标题进行连续报道,在全国引起极大的反响,一时间兴业镇声名远播,旅游的人数倍增,媒体中冒出了一个“西恭城,东兴业”的生态家园建设模式之说。
但李劲松觉得这样的说法不好,只能说他们各有千秋。于是又打算利用一点时间来看一看这些报道。
于是,叫刘勇进把这家报纸对兴业镇生态家园建设的连续报道拿出来。
刘勇进确是一位合格的的秘书,为了使李劲松能够十分熟悉全市的先进典型及经验,对凡是在省城报纸刊登的江州市的文章全部剪下来,装订成册,供李劲松随时调阅查看。
李劲松决定看一次这些新闻报道,看能不能从中悟出一些指导当前工作的东西来。他放低了座椅,从刘勇进手里接过剪报,专心致志地一篇一篇的看了起来。
一、抓住生态不放松推进新农村建设——兴业镇
江州市兴业镇党委政府1983年以来,7任书记,六任镇长,历届领导班子抓住生态不放松,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更新观念,四个狠抓,五个紧密结合,以“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战略思想,推行‘一池带五小,五小带一楼‘的生态家园建设模式,努力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多元化发展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带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夯实坚定的农业经济基础。到现在为止,全镇建设沼气池17000多座,入户率占88%以,居全省镇级第一,工农业总产值年年递增,人均收入3980元,居全市镇级第一。省地市两级领导多次在会议上称这种模式为“兴业模式”。
二、昔日村庄脏乱差今日旅游生态村——罗正村
20年前,江州市兴业镇罗正村是全镇唯一一个连办公楼都没有的村,到处污水横流,垃圾成堆,苍蝇满天飞,臭气迫人避。
后来;镇党委政府根据罗正村的实际情况,对现有资源进行排查,认为罗正村距镇区近,不到两公里,距离市区十多公里,村里丘陵环绕,土地肥沃,可作为“菜篮子”基地,输送蔬菜到市里。
于是,政府派出人员到罗正村指导工作,制定了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战略;推进‘一池带五小,五小带一楼’的生态家园建设。
经过20年的奋斗,今日的罗正村,非昔可比,村里面貌焕然一新,干净、整洁、各种文化娱乐设施配套齐全;水泥硬化道路通村透户,一幢幢设计新颖别致的小楼掩映在果园丛中;鸟语花香,令人心旷神怡;好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
全村各项经济不断发展;引进日本高科技建设提子基地500亩,蘑菇基地10万平方米,潮菜基地500亩,小鱼塘1400张等。
由于南方提子种植较少,又有很多人想吃新鲜的,一到周末就从市里涌来一大批的人,有些人还在这里过夜渡周末,于是,罗正村人不但趁机推销其他的水果,蔬菜,还办起了农家旅馆:空调,电话等一应俱全,设施完备。
村支书钟向荣;具有卓越的“产业洞察力”,从这个现象中看出了商机,提出发展旅游业,带动各项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组织力量;恢复罗村古来就有的文化古迹景点:裴妃古井,千年荔园,西竺风景,状元楼,举人门,进士第,秀才匾等等;共计28处,建设文体公园,在各大媒体刊登广告,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游客越来越多。还把每年的二月二定为罗正村旅游文化艺术节,钓鱼节。
经过一番接力赛式的奋斗;生态旅游业带动了罗正村各项经济发展,人均收入超过3986元,昔日的脏、乱、差村,发展成为了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村。
凡是到罗正村旅游过的人,谁不夸罗正村人具有卓越的“产业洞察力”?
有诗为证:大千世界奇闻多,洞察先机事可全,昔日村庄脏乱差;今日旅游生态村。
三、党委政府定方略“五子”演绎新传奇——石塘村
江州市兴业镇党委政府,具有非凡的“市场产业洞察力”,根据德胜村距离市区近的特点,指导德胜村委会创建一个全新的产业模式——五子模式。
第一子:菜篮子工程。
村委会首先建设一个5000平方米的蘑菇种植基地,还有大白菜,西红柿,甜辣椒,百亩鱼塘示范地,引领村民种植各种各样的蔬菜。
这些蔬菜全部用沼液灌溉,不用化学肥料,绝对天然绿色,非常受城里人的欢迎,实现全年产值单项收入1200万元,人均收入2000元。
村里共有鱼塘18张,大部分放养桂花鱼。但桂花鱼苗全部来自外地,成本高,村委会组织人进行鱼苗繁殖,最后成功的培育出更好的桂花鱼苗,还往外销售。养殖桂花鱼农户收入每年超过5万元。
第二子:盆子工程。
石塘村除了占领城里人的菜篮子外,同时也十分重视餐饮业的发展,从90年代开始,村里不断有人去学习做菜,并到城里开餐馆,经营快餐业。其中的老板张盛还把餐厅开到全省都有,年收入超过百万元。据初步统计,江州市里面石塘村人开的餐馆就有一半之多。石塘村人到全国从事餐饮业的厨师有200多人,每人的月工资都有3000元以上。大大解决了全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
第三子:房子工程
全村组织了几个建筑工程队进城承包建筑工程,农忙在家种地养鱼,农闲进工地建房子,全村在当地或城里的建筑民工有300多人,年劳务收入百万元以上。
第四子:车轮子工程。
石塘村委会把目光盯得远,根据本村实际,引导部分村民搞汽车运输,村里在城里搞了一个运输公司,车队业务不断扩大,营运车辆180辆,营运范围覆盖中南六省,年营业额700多万元。
第五子:坛子工程。
石塘村有一个特产是远近闻名的,叫作石塘酸菜。纯天然制作,售价也不高,每公斤3。8元,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大坛子,多的人家有时达到一两百个,每个坛子能装200斤酸菜,全村平均每户卖酸菜收入不少于1万元,村委会将申请注册“石塘酸菜”,远销全国。
石塘村人的业迹有囗皆碑,有诗为证:
兴业石塘喜事多,品牌酸菜世间稀。观念更新求发展,五子演绎新传奇。四、崇尚科学是本色技术创新结硕果——杨村
杨村人的特点是崇尚科学,人闲地不闲。
田里的稻谷刚收完,小番茄又种上,大的农户,四季豆,西葫芦也同时种上。
村委会带领村民兴修水利,进行科学创新,在村里开展科学种养培训班,培训农户走上大棚种植致富路。
村委会统一规划;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组织农户搭建标准大棚180个,进行科学种植蔬菜,用上科学滴灌技术,引进市场畅销的甜瓜,青瓜,草莓,以色列大番茄等作物,每个大棚年收入10000元以上。人们称赞杨村人是:崇尚科学是本色,技术创新结硕果。
五、“无中生有”是奇招更新观念石生花——西进村
西进村,是兴业镇的一个靠近江广公路的村子。除了路好走外,可以说地域特色资源一无所有。人均土地不够五分,无山无果,如果靠种田过日子,是镇上最贫穷的村子。但现在却是最富裕的村子之一。
1983年,西进村委会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大胆创新,成立石材公司,购进石材加工设备,从外地购进石材组织村民进行深加工。经过几年的拼搏,终于走出了成功的路子。
1994年,村委会再次更新观念,引领村民改造石材设备,走上更加标准化、产业化生产的轨道,使生产出来的模板和光板达到出口的标准。
到目前为止,西进村的26个生产组共有石材加工厂28个,年产板材出口3000多万平方米,产值2000多万元,村民实现员工化,月工资1000多元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