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子之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涵子之心-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因此,请朋友们在爱上电脑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了我们文化素质象征——汉字。在电脑书写还未取代一切的时候,伸出我们的手,竭尽全力拯救我国的汉字。拯救汉字,发扬汉字,定会为祖国文化延续光辉传统,为祖国的未来留住一道永不消失的亮丽彩虹。
番外卷…散文随笔杂文
    前些日子翻阅《重庆时报》,发现一条不长也不短的新闻。该新闻的主要内容是:国家教委提出在中小学的考试科目中增加汉字书写一项。不提也罢,一提,无疑引起了群众的共鸣。
与此同时,笔者想举一个例子。某大学的毕业班学生即将离开校园,外出找寻工作,而求职的第一步,就是写个人简历。于是,学校的计算机室几乎在同一时间人满为患,大家纷纷开始用Word、Excel忙碌,制作自己所谓“个性化”的简历。有的学生甚至找上专门为大学生制作简历的一些店铺,用上了制图软件,把简历来个图文并茂,字体弄成了艺术字。一本本厚厚的简历随之诞生了,接着向用人单位投递简历,试图用自己的“特色”简历来吸引用人单位的眼球。但就在简历交到用人单位招聘专员手里的时候,问题就产生了。尤其是一些喜欢做行政、文秘之类的工作,遇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别人看看他们的汉字书写。当他们拿起钢笔的时候,落在白纸上的字却是歪歪斜斜,有的甚至是如同幼儿一般的笔迹,让用人单位哭笑不得,工作也就免谈了。
上面的例子说明了什么?简历制作得再精致,也只不过是机器的产物。为什么非要用电脑来力求“精美”,而不想想自己动手用笔来写简历呢?自己书写的简历,显露着自己美观的汉字,可以令人赏心悦目,用人单位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还会对你刮目相看。因为用自己的手来书写汉字,才是一个中国人素养和性格的体现。
随着我国的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当今时代已成为一个电脑打字普及的时代,我们的汉字却似乎在面临危机。多数人都认为,用电脑很方便,只要敲敲键盘字就出来了,而且都是工工整整、漂漂亮亮的。很多人认为,汉字书写起来麻烦,既费时间又费精力,似乎应该被淘汰掉。但这种看法是否正确呢?
纵观古今的中国,我们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古代的中国在世界上就是一个礼仪之邦。汉字的书写,并非单纯代表着写字,也并非仅仅是一种交流的方式和语言符号。汉字是中国人发明创造的东西,代表的无疑是我国整体的形象。现今,科技发达了,但书写重要的信函,仍旧是不能用电脑的。亲笔信之所以不用电脑打字,正是因为它代表着中国人礼貌、诚恳、谦恭的态度;题词之所以不用电脑打字,正是因为它体现着题词者对受赠者的关怀、赞美和激励;写春联之所以不用电脑打字,是因为汉字书法代表的才是中国的民族特色,延续千年的传统、艺术、文化永远无法用机器替代。
汉字是中国的国粹,而今要拯救汉字,毫无疑问应该从娃娃抓起。国家提出增加汉字书写考试的试行政策,自然应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经笔者调查,在一些中小学里,已经重新开始注重学生的汉字书写了。用“重新”二字,正是由于从前很多学校里忽略了这一点。有的学校为了增强硬件设施,开设了多媒体教室和电脑教学的方式,当然这并不是坏事。但像语文这样的基础学科,用电脑来做作业、写作文好吗?因为电脑,有时会对中小学生造成一种误导,就是使他们养成了一种过分依赖电脑的不良习惯。且更危险的是,学校和家长也完全没意识到这种习惯的逐渐形成,会对学生危害甚大,甚至可能让他们渐渐的不会用笔来写字。当他们长大成人之后,也许会对少年时期没能练好汉字书写而后悔莫及。
从汉字书写,再追溯到我们的基础学科——语文。目前我国学校大多重视数理化,就如多数人所说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如果没有语文的基础,要靠数理化走遍天下只是梦而已。尤其连汉字也不会写,即使写也写得乱七八糟,给别人的印象首先就打了折扣。用人单位在用到你的时候,看到你那一手难看的汉字,也许就会怀疑你的人品是否有问题。而亲朋好友收到你的信,本来是一件很令人愉悦的事,但看到你一手难看的汉字,愉悦的感觉或许立马会减少几分。
当前,网络文学流行,用电脑写文章也成了一种风潮。但当我们在网络文学创作的世界里尽情徜徉的时候,是否想过我们是否已经很久没用钢笔写过汉字了呢?如果很久没有练习了,我们可能连汉字的笔画、笔顺都会忘记吧。以后若是需要填什么简单的表、签订合同,甚至开一张小票据,是否会突然想不起某个字到底该怎么写?我们的本子可能已经在家存放了多年,但等到纸张发黄的那一天,也没有在上面留下半滴墨水,因为我们已经差不多完全在依赖电脑。
但用电脑写字又会怎样?如果没有正确书写汉字的习惯,错别字也就自然出现,且这种情况是电脑无论如何也挽救不了的。因为字的印象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存在于我们所学的语文知识里,打在电脑上的汉字出现错别字,始终不能给读者最好的印象。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经常提起钢笔练习汉字,更要注重汉字书写的规范。即使你要用电脑来进行文学创作或者写日记,也必须有汉字书写规范的功底,而你的写作水平越是提高,你的汉字规范就应要求更加严格。
汉字是中国人个性的象征,从我们的汉字书写中,我们亦能看出自己的性格和内涵。你的字磅礴大气,会让人觉得,你是一个直率坦诚的人;你的字娟秀玲珑,会让人觉得,你是一个恬静秀气的人;你的字行云流水,会让人觉得,你是一个潇洒乐天的人;你的字方正工整,会让你觉得,你是一个严谨认真的人。多彩的汉字,实则亦是多彩之人格、人生,因为我们各种各样的漂亮书法,我国的文化也体现着汉字在各异中统一的中国特色。
因此,请朋友们在爱上电脑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了我们文化素质象征——汉字。在电脑书写还未取代一切的时候,伸出我们的手,竭尽全力拯救我国的汉字。拯救汉字,发扬汉字,定会为祖国文化延续光辉传统,为祖国的未来留住一道永不消失的亮丽彩虹。
招聘会目睹之怪现状
    最近,重庆的大学毕业生专场招聘会接踵而至,但笔者似乎没有什么兴趣去参加。翻了翻《重庆时报》,又看到那些五花八门的“应聘技巧”。笔者毕业已经两年了,工作也换了两次,最后的结果是自由就业做兼职。因为对笔者来说,兼职做着反而比较好,什么事情都可以尝试一下,也算是学到了经验,为再做专职打基础。只要工作做得好,用人单位又觉得你能够胜任它的工作,也就行了,不是吗?
但是招聘会,到底意味着什么?每次登出来的广告都是用人单位群抛出几百几千个岗位,结果真正找到工作的人到底有多少?真让人心寒。在招聘会上,颇多的怪现象产生,和当今中国的影视业一样,让人瞠目结舌。

第一种现象——招聘会场的高价门票。
招聘会,顾名思义,是求职者去找工作的地方。它不是公园,不是电影院,更不是富豪们的休闲中心,进会场却要收门票,而且门票价格高得出奇。
不知道别的省市是怎样,至少在重庆,尤其是近段时间,群众无不跟媒体反映这个问题。求职者要进招聘会现场去找工作,首先得付5元人民币,如果是知名企业的,门票价格高达10元。试问会场收取门票为的是什么?据调查,参加招聘会的求职者中,有很大部分都是毕业生和下岗失业者,也就是说,他们本身没有职业,才去求职。招聘会美其名曰是为求职者解决工作问题,毕业生更是优先考虑,实际却在自身完全没有薪水的求职者身上,以门票的方式榨取钱财。招聘会通常是隔一日有一场,每场的参会人员成百上千,算算一人收取5元的门票,那成百上千的求职者的门票钱总共加起来有多少?再说,求职者跑了一趟招聘会,一次性找到工作也就罢了,但大部分求职者都是要跑N次招聘会,才可能找到工作,有的甚至跑了几十次也找不到。开办招聘会的人正是利用了求职者的这种心理,越是找不到工作,就越是想找工作。于是求职者们一次又一次的来参加招聘会,一次又一次的买门票,即使知道了这可能是陷阱,也无法不往里面跳。因为中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人生在世又不可能不工作,不是吗?

第二种现象——用人单位的经验谈。
如上所述,参加招聘会的求职者中,毕业生占据了很大部分,可说是主导力量。招聘会中的用人单位很多都打着欢迎应届、往届毕业生的招牌,在会场里面摆着自己的“摊位”,等待“人才”的到来。不一会儿,有毕业生来应聘了,结果他们首先问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做过这个职业?如果没做过,就不能胜任我们这个岗位的工作。”
这是一种什么理论呢?毕业生之所以称之为毕业生,就意味着他们刚刚从高校或者别的学校里毕业,也就是刚刚踏入社会。试问一个涉世之初的毕业生,会有什么工作经验?用人单位不给他们创造机会,他们又到哪里去创造工作经验?人不是天才,工作也是一种学习,经验就随之而来。而当今时代,尤其是应届毕业生们,对于招聘会中问到的“工作经验”话题,几乎都是哭笑不得。由此,产生了一种更怪的现象,那就是为了在用人单位面前说到自己的“工作经验”,毕业生们开始习惯于撒谎,似乎成了比试撒谎技术的高明程度。
从“经验”到求职者报“假经验”,用人单位仿佛也意识到了这一点,那就是对称有“经验”的求职者都产生了怀疑。真正有经验的求职者也为难了,因为他们即使细说了自己的工作经验,用人单位还是怀疑,或者又扯到求职者别的方面不行。结果,用人单位的“摊位”摆在那里,本周招聘了,下周还招聘同样的职位,台前却越来越冷清。
“经验谈”无疑是用人单位的一种弊病,也间接的扭曲了求职者的心理。毕业生们的迷惘,不知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拨开云雾见太阳。

第三种现象——各式各样的“怪招”出马。
不知道是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还是因为中国人口太多了,用人单位需要选择所谓“精英”中的“精英”。在招聘会上,不少用人单位喜欢跟求职者玩“心理测试”之类的怪把戏,把测试的结果当作用人的铁定标准。
笔者也曾亲眼目睹过不少的“怪招”,以下列举出几种:
一、你的属相是什么?生日又是哪天?迷信的典型,属相不好,你再有能力他也不会让你去他们公司工作。
二、100…1等于多少?如果你回答的是99,他可能会说你应变能力差。如果你回答是任何数字,他也许又会说你可能不会安心在他们单位工作。
三、给你一幅图看,问你看图后想到的是什么?他根据你的答案进行所谓的分析,也许你答对了,或者也就是随便猜的,他就会认为你有能力。而正经的答却没答对,呜呼!自己去找别的公司吧。
四、应聘普通的文员或者咨询顾问人员,甚至有少部分的技术工种,但你的长相和身高,就决定了你的命运。中国人长得漂亮、身材又好的人毕竟也是少数,其实只要长得不畸形,又能影响到公司的什么形象?找工作就这样变成了选秀,到底选秀出来的人有没有能力,谁也不清楚。
五、你的家庭住址在什么地方?家住远了似乎就意味着你一定会上班迟到,不管你跟他说几次你是自觉的人,只有提前上班,没有迟到记录,但这点始终就让他觉得不保险。
六、你有没有什么特长?爱好有哪些?这个本来是很正常的,说到这一点,求职者也通常会老实说自己有什么特长和爱好。有的用人单位欣赏你的特长爱好,但同样也有用人单位觉得你的特长爱好多了,你就不会安心的工作,在工作时间去做你喜欢的事情。这样一来,无疑对所有的求职者都说:“你们特长爱好这么多,绝对不是那种能一心一意做本职工作的人,我们公司不喜欢。”一瓢凉水就这样泼到求职者头上,本来还以为自己的特长能对工作有点帮助,没想到却成了一副毒药。
招聘会上用人单位的“怪招”并不止这些,笔者也是举出典型例子而已。人们说,“怪题”是可以出的,但绝对不能以“怪题”来作为衡量人才能力的标准。求职者很可能是一个非常认真和踏实的人,但因“怪题”做不出来而被说成是死板;求职者可能是一个思想灵活的人,但因“怪题”的答案和用人单位所要的不一致,而被说成是轻浮。若用人单位都以这种方式来判定人才,那只会浪费了更多的人才。

第四种现象——求职者在招聘会上的着装和自我介绍,常让用人单位不满。于是“专家”出马传授应聘技巧,还在招聘会现场开办起了讲座。
招聘会是联系用人单位与求职者双方的一条最初的纽带,也许有一些地区的一些用人单位会在招聘会上直接对应聘者进行面试,但更多的地方并非如此。笔者在重庆也跑过不少的人才市场,参加的招聘会差不多近百次,大部分用人单位都是派出人事专员坐在人才市场里,起一个咨询的作用。求职者不用专门递交简历,只需要向用人单位询问相应的职位性质,如果自己认为自己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那么就填上一张表。填表之后,人事专员们会把当日在招聘会上收集的表都交给单位的相关负责人,然后选出符合要求的求职者通知时间到公司面试。
某报纸上某专家指出:求职者在招聘会中都应该着职业正装,女性化淡妆,不要穿着随意,更不要穿奇装异服,才能给用人单位良好的印象。本来话是不错,但真正到了招聘会上,一定要如此吗?招聘会并不等同于面试,在面试中自然要打扮得正式一些,但招聘会上只要不穿奇装异服,穿着简单大方就好。
还有一个问题是自我介绍,通常的自我介绍就是:“我毕业于某院校某专业,有某某爱好,做过某某工作……”这时候,专家又出来了,说这种自我介绍传统老套。于是有人问,那什么才叫新潮时尚?专家却不吭声了。就算是全世界,大多数人也都不是高智商的动物,找一个工作仅为生存,难道自我介绍是否够新潮也要决定人求职的命运?
有时笔者在想,所谓“专家”那套所谓的理论,难道一定是指导思想?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求职者,都会在招聘会上被那些“专家”的思想牵引,更多的也就成了迷信。

当今时代,招聘会的定义越发模糊不清,越来越多的求职者的前途也无比渺茫。我国要解决人口的就业问题,到底需要花上多长的时间?也许在这长时间内,求职者因为所谓的运气浪费了他们的青春和时间,却仍旧因为招聘会的怪现象,成了遇不到伯乐的千里马。用人单位的思想,又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转变一下呢?求职者根本还没做到你们这些工作,你们根本不了解他们,就凭招聘会上一两分钟的表现决定了他们的能力,到底是好还是悲哀?你们若真的想在招聘会上找到人才,何不试试将初步合格的求职者带到公司实习几天,哪怕是一天也好,他们的能力不就自然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