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悯的世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悲悯的世界-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朱自清先生在散文《匆匆》里这样写道:“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那时间呢,它还有再来的时候吗? 
孔夫子看见河水东流,日夜不停,曾经感叹地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就是说:时间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日日夜夜都一时都不停啊!
西方人也把时间比做一条河,它是从遥远的过去,流向无穷的未来,不能停息,也不能倒退,而现在也只不过是时间之河上的一点罢了。
古乐府说过:“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世界上没有后悔药,科幻小说中的时间机器也还只是幻想,很早很早以前,人类社会就意识到了时间的存在。 
在远古的过去,时间是没有像今天一样准确定义的,那个时候的时间只有两个概念:季节的交替与昼夜的交替。季节的交替显然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春天万物复苏,一切开始变得生机勃勃,人们在经过夏天的种植和狩猎后到了秋天,秋天是一个丰收和采摘的季节,接下去是漫长的冬天。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白天与黑夜不用说就是和人类的睡眠和生产有关了。白天方便进食生产劳动,晚上睡觉休息。
大约公元前1300年左右,人们已经认识到一年是365天再加5个小时左右,那个时候有聪明的人发明了日晷。日晷利用木杆在太阳下的影子,将白天等分成了12份,于是,白天开始有了12小时。
当然,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在黑夜里,人们依旧无法计算时间,当然,这些问题并不是问题。随着沙漏,水漏的发明,即便是在没有阳光的白天,在黑夜也有了计算时间的方法。
公元1500年左右,这个时候人类发明了钟表。钟表的发明显然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规律,更加紧凑, 但1500年的钟表是没有分针的,也没有秒针。人类社会还在发展,最终分,秒被发明出来了。
“分秒必争”的生活从此开始伴随人类社会了。人类社会的生活变得更加快速,每天的工作和约会一个都不能少,每一个都排在准确的位置和准确的时间上,商业公司的运作更是如此,每一个决策都要在最短的时间和最佳的时间内作出。时间已经不再是我们单纯记录太阳运行轨迹的标记,已经成为鞭策都市生活的法则。我们也开始节约和珍惜每一份每一秒了,甚至我们来争夺每一份每一秒,因为时间一旦过去,就不会在回头,不管是一分,还是一秒。
从上面可以看出,时间因为被划分,从而变得更加有价值和意义。
对于我们,时间对于从出生到死亡的我们就是短暂的一生: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或者只有其中的一部分;对于企业家,平均劳动时间决定了商品的价值,减少平均劳动时间就是增加利润;对于运动员,最后冲刺的分秒就是胜负的关键。
时间因为被划分,所以我们才懂得珍惜。
我们说的“2007年1月22日星期一”一旦过去这意味着我们再也不会有“2007年1月22日星期一”,哪怕我们在重新将日历时间更改,因为我们在这一天里的所做的事情,在这一天里遇到的事情和人,以及自己的情绪、感受、回忆、动作都将是唯一的,它不会在出现了。
我们和自己的家人、爱人呆在一起的时间也是唯一的,一秒过去了就是一秒,一天过去了就是一天,不会有多余的时间,因此再来了没有什么东西比这些时间更重要了,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他们会离你而去,唯一留下的就是你对他们的回忆。
一寸光阴一寸金,16岁过去了就不可能有第二个16岁,在学校读书的时间不在了,你就永远不会回到学校读书了,就算你刻意去做,但已经没有那种氛围和心情了,在短暂的人生里,除去睡觉、娱乐、工作,还剩下多少时间给你浪费?请你务必珍惜自己的时间,时间真的就是自己的性命,从现在做起,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要让自己的生命在时间的长河里变成一个泡影。
时间是可以脱离我们的存在而存在的,人类从未也将不可能控制时间,但因为人类的存在,时间才有了厚度,才有了历史和命运,才会有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论时间(3)
    论时间之时间观
人是根据时间而活的。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时间范围里生活和思考,年青人总是认为时间“来日方长”,老年人却认为时间“白驹过隙”。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最擅长的事情就是生活在明天,而不是现在,我们总认为自己将来会有所改变,我们内心里所向往的境界会一点一点,一天一天地实现,这是多么一个自欺欺人的想法,我们必须停止这种想法。
因为我们内心所期待的明天根本不存在,时间是一个骗子,时间不仅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我们想得到的东西,而且丝毫不能帮助我们改变自己。
明天幸福就会降临,仅仅只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信念,还是想想当下吧? 
时间是无偿赠送生命的,获得了生命也就获得了时间,但拥有时间并不代表生命拥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世间的大多数生命只是为了生存。
时间无休无止,生命前赴后继。
生命只有一次,而人生也不过是时间的积累,你怎样对待时间,时间就怎样对待他。不要以为时间不会吭声,不会生气,你糟蹋了时间,时间就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蹉跎一生,最终后悔不已。当你对时间紧追不舍,丝毫没有放松,那时间就会成全你的雄心和你的意志。
你有什么的时间观,就会有什么的人生。
用十年的时间来缩短几分几秒的差距,是运动员。把时间换成金钱的人,是商人。追赶时间的人,是勤劳刻苦的人。追上了时间,并使自己的精神和时间一样变成了永恒存在的,是伟人。
世间可能有很多的不公平,但时间对待每一个人是公平的。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份有趣的调查材料——一个人活到72岁,他的一生是这样度过的:
睡觉20年,吃饭6年,生病3年,工作14年,读书3年,体育锻炼看戏看电影8年,闲聊4年,打电话1年,等人3年,旅行5年,打扮5年。
我们把时间划分成过去、明天、现在,但时间只有现在,明天是一个未知数,为什么要把今天的精力浪费在未知的事上?过去已经过去,总是想着过去的种种,必将今天的时光白白浪费。举起双手,感谢这无与伦比的一天,我是无比幸运的人,今天的时光是额外的奖赏。
今天我要摧毁浪费时间的恶习,不听闲话,不游手好闲,不与不务正业的人来往。
今天的工作我要加倍努力完成,决不留到明天。
今天我要多给孩子讲几个故事,要深情地拥抱我的妻子,给她甜蜜的吻。
想一想,今天就是你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论真理
    不要问我,我能告诉你什么?不要问我,你能从我这里得到些什么?
多少年来,无数的先辈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寻找梦想中的真理;多少个世纪以来,人类不断设法超越自己,思考着外部世界,向往所谓的真理。 
我们所追求的真理是什么?真理存不存在?我们为什么要追求真理?
打住,为什么我们要问这些问题,我们是不是一定要找到一个标准答案才肯摆手,其实,我们都错了,如果我现在告诉你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真理,你一定不相信,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从我们很小的时候,我们的老师、父母、书本和权威就向我们灌输了各式各样的知识和思想。我们总是满足于他人的描绘,习惯生活在他人的言论中,打心底期待着某些人告诉我们各种各样的是非善恶标准,告诉我们一个个标准答案,然后时时遵行,处处恪守,因此我们的言行思想变得机械呆板,从来不懂得思考和观察生活。
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人类为什么要仇恨,残杀和战争?我到底是谁?
如果我现在给你一种真理的说法,而你对这种真理的说法全盘接受,表明你仍然在盲目地顺从与接受,我可以在你的心里树立一个权威,他可以在你的心里树立一个权威,任何人都可以在你的心里树立一个权威,那么我给你的这个真理又有什么用,这些你认为应该服从的理论只会让你按照别人的标准来生活,只会压抑你的本性。
万事万物都在变化发展,真理就像我们的生命,永远在变动、流动而永不停息,追寻它简直就是痴心妄想,真理根本是无路可循,一个死的东西才是有路可循,因为它是静止不动的。
真理的美在于它是活的,互动的,不停留,我们追求的真理不是追求它的最后的答案,而是追求它的过程中给我们带来东西,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人能明白,因此无数追寻真理的人为此付出一切,包括生命,但真正得到的人却所剩无几,释迦牟尼、爱因斯坦、尼采、孔子等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过去的时代的真理能否用在新的时代,旧环境的真理能否用在新的环境,咋天的真理能否用在今天,别人的真理能否适应自己,没有人会告诉你。
实事上,在这个世界里,没有向导,没有老师,没有权威,你不能依赖任何人,你也无法通过空想、文字、宗教和书本而得到它,只有靠自己。 
当你真正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你就不再在向任何人、任何组织求助了,因此你就拥有了主动发现和思考的能力,你就可以审视一直占据自己内心的权威,那些由自己的经验所积累的意见、知识和观念,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你从内到外在所有死气沉沉的权威中解脱出来,让你的内心充满热情和活力,只有在这种心境里,你才可能去观察、学习和思考自己,自己和他人,以及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关系,才能热爱和享受自己的不多的时光。
不要问我,我能告诉你什么?不要问我,你能从我这里得到些什么?
论环境
    19世纪末,美国康乃尔大学做过一次有名的青蛙实验。他们把一只青蛙冷不防丢进煮沸的油锅里,在那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里,青蛙用尽全力,一下就跃出了那势必使它葬身的滚烫的油锅,跳到锅外的地面上,安全逃生!
半小时后,他们使用同样的锅,在锅里放满冷水,然后把那只死里逃生的青蛙放到锅里,接着用炭火慢慢烘烤锅底。青蛙悠然地在水中享受“温暖”,等到它感受到热度已经熬受不住,必须奋力逃命时,却发现为时已晚,预跃乏力。青蛙全身瘫痪,终于葬身在热锅里。
为什么青蛙一接触到热水锅时能逃脱厄运,为什么青蛙在慢慢加热的冷水锅中却不能幸免于难?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道理?其实,无论什么样的逆境都不可怕, 可怕得是我们满足于眼前满足于眼前的环境,对所处环境变化觉察不到,以至于逐步丧失了抵御逆境的能力。
人是环境的产物,人不可能脱离环境而存在,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和成长,每一个人的性格、观念、意见和理想无不印有自己成长的环境的烙印。古语有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具黑,又有:于君子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市,久而不闻其臭。这两句话不正好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吗?
在人的一生里,谁都对逆境驱之若骛,痛恶欲绝,谁不喜欢一帆风顺,万事如意,可是现实呢,人生中不断滋长着仇恨、敌意、残暴和永无止境的斗争,我们害怕不可知的事物,害怕死亡,害怕吉凶难卜的未来,总之,一切幸福都绝非没有忧虑和烦恼,一切逆境也都绝非没有慰藉与希望。
如果是在顺境中,我们所需要的美德就是要比在逆境中更加努力,只有这样,你才可能做得到自己的最好,获得成功,开创了他自己的新事业,成为领导者,专家,权威,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否则,你不过是比在逆境中挣扎的人少了一点挣扎。
但如果是在逆境里,我们所需要的美德是坚韧,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在合适的机会之下一定可以出现真正的爆发力和创造力,而这个机会正是逆境到来的,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必然会对自己及周围的环境仔细思考,他懂得他要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和要达到什么目的,然后谨慎地付出行动,最后达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
石墨在高温高压下可以变成金刚石,二者元素的组成相同,但却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可见困苦环境对于人的磨炼作用。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檀木,只有在烈火的焚烧中才会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逆境中而灼放出光辉的。还是一句老话“一帆风顺固然令人羡慕,但逆水行舟则更令人钦佩。”《圣经》之《旧约》把顺境看作神的赐福,《新约》则把逆境看作神的恩眷。从道德修养而论,后者比前者更为难能可贵。
环境可以改变人,但同样人也有主观能动性,同样可以改变环境,使逆境变为顺境,使环境为我们所用,但看看我们自己吧,我们大多数人再干些什么,自暴自弃,安于现状,胆小如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的最大特点就是能适应各种环境,使自己固定在单一的生活方式上,你不觉得自己就是上面被煮熟的青蛙吗?与其说这叫做生活,不如说只是为了生存。生活不应该是一种单调、重复、冗长的运动。我们总是迁就着别人,总是被周围的环境所牢牢束缚,甚至到了根深蒂固,不可扭转的地步,这不是我们想看到的,但恰恰这是事实:我们是生活的奴律,这是谁造成的?
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自己,想想那只青蛙吧!!!
论我是谁?
    我是谁?人如何才能认识自己?这是两千多年前,西方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的问题。
在一次名流云集的沙龙里,大家深深地为一位高贵、博学的绅士的风采所迷住。这位绅士高谈阔论、语惊四座,时而评述古希腊精深的哲学思想,时而对当今政府的经济政策加以透彻的赞叹。 
一位贵妇人忍不住问道:“请恕我冒昧,先生,您真是一位杰出的人物,可是您能告诉我您是谁吗?”
“是的,我是谁?”那位绅士停了一下说:“如果有谁能告诉我这一点就好了。” 
当然,他并不是失忆病患者,他就是对现代哲学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家叔本华。
我是谁?确实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难就难在每一个人一出生都是有差别的,我们用自我的模式来观察这个世界,拥有独一无二的个性和想法,每个人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的角色是不同的,相对的其他人与自己的关系也会不同。
在父母面前,你是儿子;在儿女面前,你是父母;在妻子面前,你是丈夫;在医生面前,你是病人;在病人面前,你是医生;在老板面前,你是员工;在售货员面前,你是消费者……
对于精神而言,我是物质;对于国家而言,我是公民 ;对于古代人,你是现代人。对于伟人,你是平凡人;对于观众,你是演员……
若说”我是张三”, 可如果当初你父母给你取名叫张四了,那你就是另外一个人了么? “张三”“李四”这些名字有任何意义吗?它不过是几个没有任何意义的符号,它与我们的本相没有任何联系。“张三”或“李四”此名不过是暂时的代号,而我却是真实存在的,这个我属于人类世界的一部分,属于“人”。
在“人”的这个大前提下,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人与人之间没有一点区别,你就是大千众相,你做的事情,想的事情包囊千罗万相。
佛说,凡未解脱的一切众生,都会在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饿鬼道、地狱道中循环往复。道说:“人蝶互化”。儒说:“天降大任于斯人”。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