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悯的世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悲悯的世界-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标志:我们总是生活在虚妄的未来。
欲望——人不可能没有欲望,佛陀要普度众生,脱离苦海也是一种欲望。
能实现的欲望,那是自然的欲望;而一直引诱我们往前走,使我们找不到尽头的欲望,便是妄想的欲望。助人为乐,劝人为乐的欲望,是光明的欲望;危害别人,社会和国家,使人走上一条不归之路,是黑暗的欲望,一心只想着别人,社会和国家的欲望,是无私的欲望,一心只想着自己,不顾别人的死活,是自私的欲望。
我的欲望应该做圆圈运动,不应按直线运动,直线没有端点,圆圈的开始正是结束,就如我们的生与死都在我们的身体得于体现。
论心灵
    生存环境只不过是对我们产生一种间接影响,每一个人的心灵也并不全合乎他周围的环境,各人都活在他自己的心灵世界中。至于所处的世界如何,主要在我们以什么方式来看待。
——叔本华
没有谁能强加给我们幸福和痛苦,没有谁能为我们带来幸运和不幸,没有谁能凭添我们无尽的烦恼和欢乐。一切苦恼和欢乐并非从外界所注入,它们的泉源正在我们心底,当你痛苦的时候,心灵流出的就是流不尽的苦汁,当你欢乐的时候,心灵流出的就是甘甜解渴的甘泉。
我们可以为生活奔波忙碌,可以被无常的命运弄的束手无策,可以被残酷的现实所逼,但我们可以拥有自己的心灵,那我们的心灵应该是什么的样子呢?一个人只有使自己的心灵平和,满足和自由,才能真正得到心灵。
我们心灵不应该是一片荒漠,除了沙粒还是沙粒,荒芜寂寥,单调乏味,令人生厌,望而却步。生活就是我们心灵的一面镜子,我们的心灵微笑,生活就欢乐,我们的心灵唱歌,生活就烦恼,如果我们的心灵是荒漠,那我们的生活里除了沙粒,还是沙粒。
不应该是一个杯子,不加选择地装上石头、沙子,水等等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东西,把自己的心灵塞得毫无空间,以致我们固执和偏见,眼睛里容不下一粒沙子。
更不应该是一座房子,我们拼命地往里面搬东西,使房子里塞得连我们一只脚都插不进去,最后我们变成了物质的奴隶。
人的一生中的一切都是不确定和不稳定的,它们都是过眼云烟,变化无常,没有任何东西我们能够把握,也没有任何东西为我们停留,当我们老了,爱情,才智,旅行,梦想等等都将离舍弃我们,那可怕的死亡将夺走我们的朋友和亲戚。况且在这个充满悲惨和痛苦的世界里,恶人得势,愚声震天。唯有拥有平和心灵的人才不会迷失自我。
真正心灵的人可以沉浸于自己的思想与冥想中,其乐无穷,剧场,游乐,消遣并不能使愚人免掉烦恼。聪明人懂得如何用知识使心灵充实,愚人却急需寻找其它事物,填充空虚的心灵,那知财富,名声等如海水一样,只会越喝越渴。
亚历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就是自足”。自觉地节制心中永无尽止境的欲望,随时修身养性,不受世俗喜好和外在世界的束缚,不为功名利禄,不为了博取同胞的喜好和欢呼,不拥有世俗低下的欲望和趣味。
一个欲望越强烈,越贪婪无厌的人,他所感受的痛苦也就更多更强烈,因为欲望不断在他的身上吞噬着他,使他的心灵如一潭死水,充满烦恼。一个懂得控制欲望,欲望比较少的人,从外表上看,他的确是穷苦一无所有,但心灵却是如小溪一般清澈,充满宁静和欢喜。因为他明白高潮过后就是空虚,喜悦过后就是接连不断的苦恼。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个人将其一生的幸福,寄托于外界事物上,比如财产、地位、爱妻和子女,或是朋友、社会等等,一旦失去它们,或是它们令他们失望,那么他的幸福将不复存在,因为他的心灵装满了别的东西,却忘了自己。
一个人所能追求和得到的最高极限,不会超过自己的需要和能力,有限的个体与无限的欲望相比较,个体几乎不存在。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徒劳无功的努力,被残酷的命运践踏的希望,难逃一死的出生,人只有认识了自己追求幸福的不懈努力,只会遭到命运无情的嘲笑,才明白幸福决非轻易获得的东西,在别处不可能找到,只有在我们自身中才能发现,那我们自身就包括了心灵。
如果我们的人生注定为了劳碌的终生,换取自己和家人的需要,成为在生活中拼命挣扎的人,成为生活的奴隶,可是没有东西能束缚我们的心灵。尽管一些政府和人总是试图用高压水枪,催泪弹和暴力机关来阻止和禁锢我们的心灵不停追求自由的脚步,但总是无功而返。
伊壁鸠鲁说过:“从我们内心得来的快乐,远远超过来自外界得来的快乐。”无论是与贫穷奋斗一辈子的人,还是富家子弟,如果不注意培育和维护健康的心灵,那么只会心灵空虚,对自己的生存感到厌倦,他们不过是用外界的财富来弥补自己内在的贫穷。到了最后也将是无功而返。
惟有心灵平和,满足和自由的人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我们就好像在一间明亮、温暖、充满笑声的屋子里一样,而心灵没有平和,满足和自由的人,其悲惨就好比在寒冬深夜的冰雪中。
论看清自己
    人要看清一切,首先要看清自己。
一个人走来走去却从未感到自己躯体的重量,但是,倘若他想挪动别人的身子则会立刻感到沉甸甸的重量。
一个人的眼睛天生只看到周围的环境和人,只有借助镜子,水等才能看到自己。同样,我们能够清楚地看清别人的弱点和缺陷,却对自己的不足之处熟视无睹。
自高自大是我们一生俱来的毛病,我们总是心比天高,把大地采在脚下,幻想自己翱翔在宇宙中,典型的妄想狂;
我们创造了上帝,却总是扮演着上帝的脚色,甚至屈驾在上帝的头上,自以为有神形,这只是自欺欺人;
我们自以为是万物之灵,不同于其他动物,可以任意破坏环境,可以任意支配其他动物,其实我们不过是生物链里的一环。
就这点而言,我们怎么能凭小聪明来分辨自己和动物谁聪明谁愚蠢呢?
拳头要大于巴掌,手臂要比伸长手臂的时候长,跨步的时候要越过两腿的跨度,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是胡思乱想。
但人的傲慢自大,顽固不化却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尽管一个人所能追求和得到的最高极限,不会超过自己的需要和能力。
我们不是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也不仔细反省自己,而是不着边际地对自己或别人提出要求,要什么,不要什么,是什么,不是什么, 而是想方设法地用自己的尺度去丈量永远不能丈量的东西。
正因如此,这一切都使他困扰不安,从而出现罪恶,失望,犹豫,疾病。
正如《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中那样,巫婆的心目中世上只有她最漂亮,世人的心目中也只有自己最完美,人们心目中总有一个上帝,这个上帝就是自己,因为他们眼睛里看到的只有自己,不会是别人。
人要看清一切,首先要看清自己。
其实人看不清自己的时候,他也同样看不清其它事情。
距离近的物体就大,距离远的物体就小。对于我们而言,我们大得眼睛里只有自己,容不下别人,别人小得站在我们眼前也熟视无睹。
我们批评别人的时候首先要批评自己,这是认识自己的最佳途径。
《圣经》说:“只见他人之瑕庇而无视自己之大错。”观察别人,并非为难别人,而是改变自己,完善自己,重新塑立自身,并以他们为榜样,以免重犯自己曾经严厉谴责过的错误。
学会宽容别人,因为他们看不清自己,学会严于自己,因为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论悲悯的世界
    序言
在人类的野蛮时代里,人们把无法解释或难于理解的大自然现象而创造了神,并把一切无法解释或难于理解的大自然现象全部归结到了神的身上。
正如历史上的所谓大人物,其实就是开创了一种新事物的人物。伟大的政治家革新人类的社会制度,伟大的发明家发明足以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新产品或新技术,伟大的思想家革新人类的思维模式和价值体系等等。
诸如此类,在这里我们又何不说当初把因无法解释或难于理解的大自然现象而创造成为神的人,不就是神本身。
人就是神,神就是人,只是神做了人不能做的事情,所以普通人总觉得神高高在上,高不可攀。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些历史上开创了一种新事物的人物,其实也是神。马克思、牛顿、爱迪生、培根、庄子等等统统都是神,都是释迦牟尼,都是上帝。
人之所以伟大,并不因为财富的多少,也不因为地位的高低,更不因为权力的大小,而在于他认识自己的可悲。
一块石头不会知道自己将被粉碎,而认识自己的可悲,一棵树不会知道自己将被焚烧,而认识自己的可悲,一朵云不会知道自己将被太阳蒸发,而认识自己的可悲,只有人能认识本身的可悲。
叔本华说:一切生命的本质就是苦恼。而我要说,对于一个人的命运或是一个世界的解答,答案是:我们都是可怜虫。你听,命运拍着手大笑:都是,都是。死亡放声歌唱:可怜虫,可怜虫。你会听到所有人的内心在感叹:可怜,可怜。
在我们的一生中,并不因为各人的身份和财富的不同,而意味着大家内在生命的快乐与痛苦有什么差异。并不因为每一个人展示生命内容的不同,而意味着生命形式的基本形式和过程有什么不同:
他或者她出生在一个并不富有的家庭,一个默不作声,任劳任怨的父亲,一个并不算美丽,但很贤惠的妻子,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哥哥姐姐或者弟弟妹妹。
在这个温馨的家庭里环境里,他或者她悄悄地度过了美好的童年,然后度过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在这一过程中,他会长喉结,学吉他,给不同的女孩写情书,离家出走,,喝酒抽烟,有了第一次初恋;则她会发现自己的胸部长大,因考试不好而哭泣,暗恋那个男孩,第一次接吻。
当然,他或者她也可以把读书的过程省略,等到结婚的年龄以后,立马找个男人或者女人结婚,生下几个孩子,然后重复他们上一辈的样子:失业,找工作,工作,拼命工作,抚养后代,等自己的后代长大了,他们或者她们的母亲和父亲一个接着一个死去,直到他们或者她们看着自己的下一代又有了自己的另一半,有了家庭,有了孩子,然后看着镜子里的自己老去。 在这个过程中,他或者她明白了责任、现实、无奈、欢乐、辛酸、珍惜和许许多多关于叫作人生的东西。
然后,许许多多的人生的序幕到了最常见的最后的一幕:
妻子、儿女大哭大喊,亲朋好友惊惶不安,纷纷前来探望,人们脸上毫无血色,呜呜咽咽,忙里忙外,房里见不到太阳,幽暗晦冥,床头围着医生和教士,你生前的所有人一起把熟睡得你抬进地下,盖上黄土,每一个人轮流献花,随着花的枯萎,你的面容也将在所有人的记忆中消退。
让我们翻开所有的叙事诗,音乐或是电影,从这块世界和人生最忠实的镜子来看,表现得不外是人类为了获得幸福,权力,名声,生存等等所做的挣扎和努力时,人类内心中涨落、憧憬、苦恼、倦怠、欢喜的最隐秘之处,而结果从未描绘过永恒,诚心如愿而圆满。
世上没有比人更悲惨的——
在地上呼吸步行的一切东西中。
——《伊里亚特》
所以感叹生者,是因为他们要面对许多灾祸,
所以为死者欣慰和祝福,是因为他们今后可免除许许多多的烦恼。
——普鲁塔克
悲惨充满人的一生,
永无尽期。
——欧里匹得斯
噢!
人们若能读出命运的天书,
若能看到时间的回转,看到命运的嘲笑,看到“虚幻无常”化为形形色色的美酒、倾满一杯酒。
不同的杯子。
现在处身非常幸福的青年,若回头眺望,
他曾摆脱多少危险和苦难,
他也许将寂坐迎接死亡。
——莎士比亚
地球上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站的位置是朝上的,都在嘲笑别人的位置是朝下的,哪知自己才是最可笑和最值得同情的呢?
世上已经有太多的生存的嘲笑和讥讽,为什么不看一下自己才是最可悲的呢?这总比一些人外在生活是那样的空虚无意义,内在是愚蠢而不自觉,就像一个梦游患者,带着缥缈的憧憬和痛苦,蹒跚地终其一生,他的一生不过是繁衍种族的一场梦好得多。
认识自身的可悲固然可悲,然而认识我们之所以可悲乃是伟大的。
只有一个人感受到自己的苦难才能了解别人的苦难,只有一个人体验了自己的困境才会知道别人的困境,只有一个人面对自己的弱点才能怜悯别人的弱点。
当所有人明白了人类社会的苦难、存在的困境和人性的弱点的时候,当所有人知道没有一条确实可行的道路可以解决我们所有的恐惧、疑惑和无奈的时候,当所有的人眼睁睁地看着人类按照着自己的逻辑互相伤害着自己和别人的时候,那么,所有人都会像上帝一样用悲悯的眼光久久地凝视着自己和别人,那么我们本身就是上帝。
古人说得好:“真之,吾之常有;利之,吾之常无。故常有,谓之为理,故常无,行之为避。心之高远,而名,寓以博爱,而行。无羁无绊为自由,心怀悲悯慰苍生。”
论读书
    我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
培根说过,读书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可见读书是有目的性的,但说起我读书的目的,这连我都犯糊涂。
小学的时候,读书是件苦差事,没少被老师的训斥和父母的棒子,那个时候,谈不上喜欢不喜欢,虽然也看了不少“小人书”,最记得是郑渊洁的《童话大王》和《安徒生童话》。
浑浑沌沌的到了初中,因为小学升初中没有考上重点中学,才知道读书是为了考试,因此书包里除了数理化,基本不知道课外书,不过庆幸读到了金庸先生的《神雕侠侣》,从此才对读书的范围有所扩展。
考上高中,读书是为了考试的目的性更明确了,就是为了考大学,但我的心里除了这么认为,还有一些我自己说不出的原因。因此分文理班的时候,我把读书分成了两个目的,一个是为了考大学,一个是自己喜欢,因此我自觉地选择了文科。在这段熬夜到两、三点的时间里,最值得我骄傲的是,我的作文被老师经常在语文课上作为范文朗读。最让我想起得的一本书是我的语文老师送过我一本书叫《雪莱诗选》。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我经常省下买包子的五角钱来买过期《读者》,那个时候叫《读者文摘》,因为买不起原价《读者》,从那个时候到现在,收藏《读者》已经成为我的习惯。
好不容易到了大学,我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读书不再是为了考试,也从来没有想过通过考试拿奖学金。那个时候,可以说我成为了图书馆的常客,专业书倒是没看进几页,乱七八糟的书倒是一本都不落,读书的数量可以用每天平均两本来计算,我喜欢金庸的作品,导致全宿舍8个人都喜欢上,我的毕业论文也是以金庸小说为题材,那个时候,才真正知道读书的好处,才真正认识了许许多多人的思想:老子、庄子、叔本华、海明威、但丁等等,我爱死他们了。
尽管读书是一件寂寞的事,但想起他们,我就不孤单了,甚至我都有写作的欲望,经常和女朋友讨论自己构思小说的情况,《大学是情人,社会是老婆》就是我在大学里构思的。如果说我现在还很怀念大学,不如说除了怀念在那四年里遇到了的人以外,那就是图书馆里那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