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是将军府的老太太,林如海的岳母大人也在心里对此很是不赞同。甚至专门把贾敏叫过去一顿排揎。
她心里和那些御史倒是想的差不多的,觉得林如海此举太过惊世骇俗,也太过不孝了,不说林如海这一支本就血脉单薄,如今也只林如海一家。就算是像贾府一般子孙繁盛,也不能贸然分宗。
家大业大才是兴盛之道,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多子多福几乎是被所有人认同的。
因此林如海此举简直就是和所有人认同的事情唱反调。这对于以后的发展可是不利的。
当然了,这些人并不知道林家当年那一场纠纷,这件事在当时也就少数几个林如海的至交好友加上皇帝还有林家人知道罢了,当然还要加上那个伸出援手的苏州知府。不过,即便是这些知情人也没几个认同林如海这次的做法。
别的不说,当初替林家做主化解了这场纠纷的太上皇如今因为那大年夜的刺杀伤口还没愈合,还在休养,可以说自顾不暇,自然不会理会这些事。
其他的,那个苏州知府张启华当初因为帮着林如海母子算是惹到了苏州林家,化解了纠纷之后,林如海母子倒是拍拍屁股去了京城,他却还是要在此任职的,此后便被怀恨在心的苏州林家人频频的下绊子,林如海当时却还没出仕,实在是帮不上忙。
后来实在是干不下去了,被评了个政绩不好调到了贫瘠之地,就是肃州。这地方山穷水恶的,虽然还是做知府,可是比起苏州的富饶繁华可是差远了的。这算是被林如海一家给连累了吧?
可是有一句话说得好“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位林老太爷的学生因为林如海的连累被贬到了如此不毛之地,却恰好等到了他自己发光发热的机会,把这人人都不愿来的不毛之地愣是改造了一番,不适合种粮食就种果树,没想倒是撞到了点子上,如今那些饭都吃不饱的百姓竟然都慢慢走上了小康生活。而这原本算是倒霉的肃州张知府也因祸得福被连升两级成了知州。如今也算是封疆大吏了。
如今这位张知州也听说了林如海与族中分宗的事情。心里也是有些不太赞同的。
说句不好听的,当年的事情,他可算是全程旁观的,自己还是个受害者。暗他的想法,若是真要分宗,当初闹出那事的时候直接就分了宗多好,还理直气壮,博得了大多数人的同情。而且那时候分宗顺理成章。他相信,如果当时林家母子便提出要分宗,皇帝绝对会帮助他们办成的。可是如今,事情过去了这么多年,突然提出要分宗,难免为人所诟病。
而这也是大多数知情人的想法。却不知,林如海事实上却是另有考量。
别的且不说,便是为了黛玉。前世黛玉在贾府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任人欺凌的时候,族中人在哪里?他们有念过同族的情分了吗?倒不是说让他们对上贾府,可是派人去看看黛玉总是可以的吧?
同族是干什么的?富贵的时候互相提携,拧成一股绳,共同创造辉煌未来;有人落难的时候加以帮扶。这方是族人应有之道。
林如海反正是觉得自家以往做的已足够好了。前些年自己一家独大,在京城为官,还是几世列侯,但也从来没有忘记过接济族人,勤勤恳恳的为他们办族学,置办祭田,过年过节的也不少了他们的礼物,说句不谦虚的,很有些人家过年全是指着自家送的年礼了。甚至主动给族中的子弟提供好的读书机会,培养他们出人头地,虽然没有几个出仕的,可是自家该做的都做了,自觉是进到了同族之义了。
可是自家这么多年的付出得到了什么?先是在自家失去顶梁柱的时候趁火打劫,恩将仇报的要瓜分了自己家,后又在自家绝后,黛玉无依的时候不管不顾,这就是他们的同族之义吗?既然如此,不要也罢。
况且,林如海还有以绝后患的想法。自己夫妻都是跟着黛玉修仙的,而且年纪已大,不定什么时候就会离开这里,去云游或者寻求更大的机遇。黛玉的那些弟妹会不会也一起还不一定,万一到时候那些人仗着老资格再来欺凌弱小怎么办?还有,黛玉以后是要嫁到皇家的,虽然不会当皇后,可是也不能要一门会拖后腿的亲戚。那些无耻的族人万一再做出什么不可原谅的事情拖累了黛玉岂不是后悔莫及?因此,倒不如早早的划清界限的好。
林如海自然是不知道,等他回京就会迎来一份大礼,正是他考虑的事情。
原来皇帝看到了众多的弹劾林如海的折子之后,也觉得为难,这么多的弹劾逼得他不处置都不行,可是他也知道林如海做什么都是有道理的,又是自己的心腹,实在不想惩处林如海,就去找了太上皇。太上皇虽然在休养,不宜操劳,可是说说话什么的还是无碍的。如此皇帝就从太上皇口中得知了当年那一桩公案,也是唏嘘不已。如此,自然是更不想办了林如海了,本来就没错嘛!什么同族,说是仇人还差不多。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果真是有道理的。
可是皇帝也不是能随心所欲的。御史可是能顶撞皇帝的,历来有不少御史当朝血谏,用皇帝的骂名来成就了御史一生名留青史的,皇帝也怕自己当政的时候出了这么一个御史,那可真是一辈子的污点。
见着自家儿子左右为难,太上皇看得可乐。小样,别以为当年争皇位的时候韬光养晦朕就看不出来,不过是看着是个办实事的,才不想削你。如今知道当皇帝的艰难了?晚了!
不过,这太上皇好歹也没完全看笑话,毕竟林如海那个人确实是有大才,做事颇有一套,是个好臣子。不光皇帝喜欢,舍不得罚他,便是太上皇也很是看中林如海的。何况说起来林如海还算是他的师弟。再加上这事也确实不是林如海的错,太上皇就出了个馊主意——要不就把这段公案公布天下,还林如海一个清白?
皇帝说话了:“光这个恐怕还不够。毕竟林如海算是父皇您的班底,只忠于您的。虽然儿子也很欣赏他那股干实事的态度,却终究不是儿子的班底。
大概那些人也是看着这一点,觉得儿子不是很看重他,甚至,甚至因为‘一山不容二虎,一国不容二主’觉得儿子可能会排斥他这个太上皇心腹,这才可着劲的弹劾他。
可是说到底,人家分不分宗那都是林家的私事,跟他们没有半文钱的关系,他们干嘛去多管闲事?
所以,儿子觉得,有必要让他们认清楚咱们父子两个的态度。只有让他们知道了咱们父子之间没有隔阂,儿子也不会排斥他这个父皇的班底,以后才能一劳永逸。
毕竟,儿子可还打算让林家那丫头嫁给璟天呢!那可是太子未来的岳家,怎么能任由他们欺凌?”
这些话真是*裸的表现出咱们的皇帝陛下对那些只会口诛笔伐批斗别人,却没有一点真本事的御史有多讨厌了。
太上皇在心中为那些不怕死的御史们默哀了一秒钟,随即把球又踢了回去:“那你有什么想法?”
皇帝陛下停顿了片刻,嘴角抽了抽,才又开口:“儿子是想,璟天也大了,这年纪也该成亲了,只是林家丫头年纪还小,才一直没提。可是近几天皇后抱怨说是已经有好些夫人太太们跟她打听过这个事情了,暗中献美人的也不少,甚是苦恼。便是前朝,那些大臣们也是逮到空就进言说是太子年纪大了,该立妃了。
儿子觉着,这样一直悬着也不是办法。不若早点定了下来,林家也免了后顾之忧,儿子和皇后也不用再被那些人烦扰。”
太上皇有些不耐烦了,拐弯抹角的,到底想说什么?“你说的也有道理,不过,这些你看着办就是了。如今你是皇帝,不必事事来问朕。需要朕做什么直说就是了。”
皇帝无奈,自从父皇退位了之后可是越来越没耐心了,“儿子是想请父皇颁个圣旨说明当年的事情,好还林如海一个清白。儿子再随后下旨指婚。这般也就水到渠成了。”
太上皇开始赶人了,“行了行了朕知道了,等林如海回京就颁圣旨,你赶紧回去批奏折吧!别在这打扰朕休养。”
等皇帝的背影消失在门外,看不见了,才见到太上皇收起那副不耐烦的样子,沉下脸色,似是在自言自语:“你说皇帝是不是在试探朕?看朕是不是身体好了又想重夺大权了?”
☆、第一百零三章 明事理太上皇识破诡计
等皇帝的背影消失在门外,看不见了,才见到太上皇收起那副不耐烦的样子,沉下脸色,似是在自言自语:“你说皇帝是不是在试探朕?看朕是不是身体好了又想重夺大权了?”
此时从大殿的阴影处走出一个人,白须飘飘的,乍一看颇有些仙风道骨,再看却是光头一个,原是个老和尚。
只见这老和尚从阴影处走出,到了太上皇跟前,一俯首,念了一句佛号,方才回答:“依贫僧看来,倒不太像。倒更像是来试探太上皇您对林大人的重视程度。
不知道太上皇可发现了,皇上虽然说林大人是您的班底,可是看着皇上对林如海也是挺看重的。又是出点子帮他解忧,又是下旨赐婚要招为太子岳家,而且不知道太上皇注意到了没有,皇上一登基,别的臣子倒是没怎么动,林大人却一下子成了户部尚书。
这,一般来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林大人素来是终于太上皇您的,当初便是废太子招揽也没动过心思。如今上皇退位,新皇登基,林大人作为老臣应该不会再受重用了才是,毕竟新皇也有自己的由卝纹卝人卝书卝屋卝整卝理人脉,可是偏偏这林大人……”
老和尚话说一半却不再往下说了。毕竟,这下面的意思可谓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何况,话说到这个程度,太上皇要是还不明白他的意思,那可就白当了这么多年的一国之君了。
你没看错,老和尚这就是挑拨,趁机给林如海上眼药。要说谁也不会想到,这么一个应该一心向佛的和尚竟然还会挑拨离间,任谁都要骂一句“老秃驴”。再要说这个老和尚与林如海有什么仇怨呢?竟然惹得他在太上皇面前上眼药。
原来,这个老和尚根本就六根不净,作为一个出家之人居然还与朝中的官员结党营私。这和尚原是金陵地界一所寺庙的住持,常年收些百姓的香油钱,却把这些钱拨出一部分都通过甄家传给了朝中夺嫡的某个皇子,而甄家当时作为江南的土皇帝,也没少因为这个关照这所寺庙,致使这所寺庙的香火更加鼎盛。
可是甄家是被林如海扳倒的,甄家倒了,这所寺庙也受到了波及,渐渐走上了下坡路,这住持再也不能往自己手里敛财,就恨上了林如海。
如今,这和尚被那个夺嫡失败的皇子带到了京城,通过某种不引人注意的渠道送到了太上皇身边,声称是得道高僧,来为太上皇指点迷津。
太上皇那么容易就相信了这个所谓的高僧吗?当然不。好歹做了那么多年的皇帝,怎么会一点戒心都没有呢?可是抵不住这和尚善于揣摩太上皇的心理啊!花了一番功夫,终究是引得太上皇相信他是普济天下的高僧,对其信任有加。更是引为谋士,事事问询这和尚的意见。
若说他是怎么揣摩太上皇的心理的?也很简单。太上皇一直都是很宠爱废太子的,那可以说是太上皇唯一一个当做儿子培养的儿子。可惜当初坏了事。当时太上皇大权在握,最怕有人来虎视眈眈他座下的椅子,最怕儿子们结党来夺权。废太子偏偏撞到了枪口上,让当时的太上皇是失望至极。
可是如今,太上皇手中已经没了大权,长期的休养让他渐渐心软起来,就想起了废太子以前的好,对于废太子逼供篡位的事情也没那么忌讳了,毕竟当初自己遇刺的时候,废太子那震惊和伤心不像是演出来的。
如今自己最疼的儿子却被圈禁在王府,再也没有自有,太上皇渐渐就觉得心疼了,想要补偿废太子。而这些早已经被那个送了和尚到太上皇身边的皇子揣摩尽了,毕竟当初太上皇对废太子独一无二的宠爱可是让剩下的所有皇子羡慕嫉妒恨的。于是提前教好了和尚应该怎么说,自然就成了太上皇的“知己”了。
如此,深受太上皇信任的老和尚自然要借机出一出心中的怨气了。既然林如海挡了他的财路,他便截断林如海的官路好了。和尚心中如是想。
可惜他千算万算算漏了一点,太上皇固然是疑心病重的,也是想要补偿废太子的,可是他并没有猜忌新皇的意思,更没有要夺回大权的意思,林如海更是他打算留给新皇的能臣。
太上皇还算是比较明理的。他虽然是因为重伤不得不放权给如今的新皇、当时的雍王。但是他对雍王的才干和爱民如子的心情却是肯定的。他相信,这江山交给雍王能好起来。何况,他还没忘记了,雍王世子,如今的太子当时可是为他挡了一剑差点命丧黄泉的,这份孝心他一天不会忘记,就一天不会推翻新皇。
而林如海,太上皇对他的才干真的是非常欣赏的。这样的能臣,自然是得留给以后的子孙物尽其用才是,怎么也不能因为新老权力更迭而被牺牲掉的。
换言之,对于这个老和尚,他只是当做知音,谈谈心足以,国家大事、朝中之事却不能听他的。总而言之,太上皇虽然有些疑心,但总体来说还是明智的。因此和尚的眼药水注定是白上了。
只见太上皇听了和尚疑似挑拨的话,只是一笑,云淡风轻道:“如海是个好的。说起来还算是朕的师弟了。与老师一般,是个做事稳妥的。皇帝能得如此能臣也是皇帝的福气,自然是该重用的。如海日后必能辅助皇上将江山治理好。”
这几句话直接把心头霍霍的和尚噎的一口气差点没喘上来,只想要吐血。心中暗自腹诽,这林如海真是走了狗屎运了,得了两代皇帝青眼,这么明晃晃的叛变太上皇居然也不介意。不是都说“山无二虎,国无二君”吗?太上皇怎么一点也不忌惮新皇?
想了想,还是不甘心,再接再厉:“太上皇说的是。是金子总会发光。林大人官做得好自然能得到皇上重用。只是,贫僧觉得,这林家重用可以,可是作为太子的岳家,会不会太过单薄了一些?若是原本,林家在江南自有一股势力,可是如今林大人分宗之事一出,一族之内只剩下林大人这一支了,会不会有些独臂难撑?
而且,贫僧以往也是长居江南之人,素来听说林家千金生来体弱,似是先天不足,这么柔弱的人做了太子妃,甚至以后的一国之母,会不会有些艰难了?而且,说句不好听的,太子妃可是关系到国祚的,若是太子妃太过柔弱,也不知能不能顺利的诞下太子的继承人?”
太上皇听这话眼神闪了闪。他倒也听说过,说是林家的姑娘生来有些不足之症,会吃饭便吃药,一年倒有大半年是泡在药罐子里的。只是听皇帝皇后的意思,似乎已经大好了。帝后二人对这个儿媳妇却是没有丝毫的犹豫或者不喜欢。想来,是真的好了吧?否则皇后那个把儿子视若生命的人怎么会答应?常说“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作为祖父的,人家亲爹亲娘都不介意,他多嘴个什么?
倒是这个和尚,怎么会忽然说起这个?莫不是和林家有仇?亦或者,是收了谁的好处,帮别人行方便?且看看他有什么意图?
太上皇不动声色,“哦,是这样?朕倒是没听说。若真是如此,你倒是说说可该如何是好?”
和尚到底不是做这一行的,并没发现太上皇的异样,见太上皇如此问,觉得有门,喜滋滋的开口道:“贫僧觉得,京城里不乏出挑的大家闺秀。太上皇不妨多看看京中的闺秀,亲自替太子选一个才貌双全又知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