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替明- 第2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也因此,孙传庭有了这道旨意,为了让自己不步前任卢象升的后路。他虽然无兵无粮,却很快开始动手了。

    首先,他招募各地的灾民、投降的流贼,从中精选兵卒,辅助于自己带去的少数家丁,便有了一支军队的雏形。

    而后,对于朝廷没有拨下军需物资的事,他早有心理预期。有了那道圣旨之后,便向地方官府、乡绅、皇亲国戚征集军需物资。

    在他看来,打流贼就是为了保住地方官府、乡绅、皇亲国戚的财产、人命,这是合着互利的事情。他们能保住官位,财产和性命,而孙传庭自己则能顺利整顿出一支可以剿贼的军队。因此,孙传庭一开始也是客客气气地上门,讲道理,摆事实,苦口婆心把其中的厉害关系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没想到,这些人竟然不配合,就像打发叫花子一般把他打发了。这让性格耿直的孙传庭恼了,敬酒不吃吃罚酒,他脾气一上来,就开始来硬的了。

    虽然他还是手下留情,不敢闹得太过份。可他那种硬来的行为,在地方官府,特别是那些乡绅和皇亲国戚看来,这是要他们的命,是触动他们逆鳞的事情。动刀动枪上没法动得了孙传庭,就开始找门路上告,自己有途径的甚至直接高御状。

    一开始,兵部尚书张凤翼还用自己的关系竭力压着,但没等他去协调教育孙传庭,地方上就已联名上告,人多力量大,一下捅到了御前。

    文华殿内的张凤翼,听到崇祯皇帝问他话,不由得心中苦笑,该来的总要来的。他心中一横,抬头直视崇祯皇帝的眼睛回答道:“陛下,地方上经过流贼之乱,形势错综复杂。而臣举荐之孙总督性格刚烈,擅长军事却不善与人打交道。莫若让臣去一次,调查此事是否真为孙总督之错,若是,臣当场拿他进京问罪,可好?”

    (未完待续。)

585 时来运转

    张凤翼打得算盘也还可以,如果崇祯皇帝准他所奏的话,那选拔忠良之后前去榆林学习操炮之术的事就不用他负责了。

    而他作为堂堂兵部尚书去地方,那权威自然就大了。且孙传庭是他所举荐,于公于私都得听他的话,事情就容易摆平。

    但不是虚职的兵部尚书要离开京师,这事可真少见。内阁首辅周延儒首先就不同意,要是张凤翼撂摊子,崇祯皇帝还不把那事让内阁去督办。

    于是,他马上搬出自己的理由,说兵部尚书去地方解决纠纷是小题大做了;而且这事说句公道话,孙传庭也是站在理之上,只是做事方式不对而已。朝廷下旨训斥孙传庭,让他以后不得再犯,这样就差不多了,毕竟流贼还要考孙传庭去统筹围剿。

    崇祯皇帝的心思其实并不在这,他也认为兵部尚书去地方有点小题大做。刚才那么问,只是要想为难张凤翼出下心中的那股气而已。因此,他听周延儒说得有理,便准奏了。

    而后,他的重心便又转到对虏战事上。孙承宗在奏章上还诉苦,说严寒来临,如果朝廷的后勤不做好,怕会危及抚宁战事。

    对于后勤这块,可以说是崇祯朝最大的问题所在,也是最棘手的问题。这种事情存在不是一天二天了,要是讨论讨论就能马上解决,那就不是事儿了。讨论的最后结果,就是再议,也只能如此了。

    烦心的事永远没完,兵仗局那边仿制轰天神炮,不知道哪里没搞好,炸药包没有被弹射出去。直接在炮膛里引爆了。幸好试验的时候都躲着,才没有人员伤亡。

    可有了这么一个事故,不少人对仿制的准确性就打了个折扣。虽然还在继续仿制,可热情却降了好多。

    每隔几日,孙承宗那边就上奏章催后勤了,催得崇祯皇帝和内阁都烦。可所谓坏事连连也不是随便说的。又是一道河南巡抚告孙传庭的奏章到了御前。

    之前是没有弄出人命,所以周延儒才有说法,崇祯皇帝也才会同意。可这一回,孙传庭竟然斩了一个副将。理由就是这位副将纵容手下杀良冒功,且多次不听从他这个总督的号令,延误军机。

    可这个副将其实不是直接归孙传庭管,而是河南巡抚的下属,没有知会一声,直接就砍了。

    这下好了。朝廷上本来就烦心事多着,这孙传庭竟然不省心,还要添乱,不少人就有拿下他的心思了。

    但孙传庭的去留,其实涉及到兵部尚书张凤翼的这一边。他们自然是想保了,就从军法这角度开始争辩。

    双方正辩论了几天,忽然孙传庭的捷报到了,说在河南驻马店附近围歼了马回回、闯塌天等三支流贼。共计三万余人。其余流贼闻风而逃,官军所向披靡。预计能进一步压缩流贼的活动空间。大概再要三个月时间,肯定能还中原一个太平。

    当然了,捷报中也提了,要达成这样的战果,事权必须统一,各地巡抚不得对总督军令阴奉阳违。军需后勤不得短缺才行。

    张凤翼听到这消息后,算是松了口气。这孙传庭还是有本事的,总算是拿出了点像样的成绩。

    崇祯皇帝看了奏章后,对孙传庭的印象也稍微改观了点。心中算是认可了张凤翼对孙传庭的评价,脾气有点臭。处理人事有点粗暴,但指挥打仗还是有两下子的。

    既然如此,之前想撤掉孙传庭的想法便没有了。在经过商量后,下旨嘉奖,并令孙传庭再接再厉,争取再短一点时间把流贼灭了。特别是要把那个挖皇陵的李自成给抓到京师来千刀万剐。

    也不知道是不是朱元璋这个开国皇帝保佑,这事刚过,孙承宗那边急报,说建虏派人求和了。

    崇祯皇帝和内阁几位大臣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建虏竟然求和了?

    说真的,和建虏这么耗下去,崇祯皇帝和内阁这边光是想勤王军后勤的事情,就不知道瞅白了多少头发。这建虏要是求和了,那大明不是可以喘口气了?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周延儒马上抓到机会,开口拍起马屁来,“全赖陛下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方有今日的捷报连连,大明中兴可望啊!”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大明中兴可望!”其他臣子一听周延儒先派了马屁,连忙争先恐后的跟风。反正花花轿子人抬人,让陛下高兴高兴,何尝不是做臣子的义务。

    崇祯皇帝难得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对底下的众位臣子道:“建虏说他们没有粮食过冬,才无奈和我大明一直这么打着。如果我们作为****上国能赐一点过冬粮食给他们的话,就摆战不打。诸位臣工,尔等对此有何看法?”

    周延儒作为内阁首辅,自然第一个开口表态道:“陛下,以臣愚见,就依孙阁老的意思,摆战不打。如此抚宁一线便能趁着这个机会修筑围墙,把山海关围起来,同时也能让朝廷喘口气,还可以抽调精锐的勤王军南下,越早灭了流贼越好。”

    崇祯皇帝点点头,再打下去,是真的吃不消了。他转头看向兵部尚书道:“张卿,你以为呢?”

    “臣有点担心,建虏只是言其兵不出山海关半步,会不会其中有诈?”张凤翼谨小慎微,从自己角度考虑道。

    崇祯皇帝听了,并没有马上表态,转头看向底下的还有一人道:“温卿,你一向稳重,不知对此有何看法?”

    被点名的温体仁,平时独来独往,如同孤臣一个。崇祯皇帝看在眼里,心中还是比较信赖的,便有此一问。

    温体仁此时也已是阁臣,不过他平时一向沉默寡言,说话不多。听崇祯皇帝问起自己,便恭敬回答道:“陛下,建虏也已连续作战一年有余,他们未必能这样坚持很久。如若我大明勤王军能多坚持一段时间,就算不能击败建虏,但耗掉他们实力却是必定的!”

    (未完待续。)

586 和谈

    他这话,只是陈述一个事实,并没有对是否和建虏和谈之事做出正面的回答。

    不过崇祯皇帝在问过之后,心中已是有了主意。要是再耗下去,大明也耗不起啊!

    于是,郎有情妾有意的情况下,大明和建虏双方很快就开始了和谈。这一次,建虏出奇地谦卑,提得要求也不多,让泱泱大国自居的大明官员都感到很满意。如此的情况,让一向无责任乱喷的御史言官也满意了好多,异议之声便少了。

    其实,他们在潜意识中把这次和谈与上一次的和谈做了对比。在上一次和谈中,建虏跋扈、嚣张,动不动就威胁要打,提出的条件更是苛刻的没谱;

    而相对来说,这一次建虏不但态度非常好,要求还很低,只要过冬的粮食就成。这要没吃的,那与其饿死,不如再和大明打下去,也就如此而已。

    双方在粮食多少的问题上谈了几次后,便达成了协议。刚好大明筹备了一些勤王军的粮草,便送了一大半给建虏。

    这事倒也不怕建虏反悔,那奴酋皇太极可是在协议上签字的。作为一方大势力的首领,要是言而无信的话,那就太下作了。手下的其他势力就会心寒,不利于内部团结,更不利于树立权威,因此反悔的可能性非常小。

    事实上,皇太极也确实没有收到粮食就反悔的打算。在山海关前交接粮食后,他便打算收兵回去了。

    只是临行前,他交代镇守山海关的多尔衮,一定要小心明军的偷袭。他们想夺取山海关心思,用脚趾头想想都能知道。至于孙老头在修筑围墙的事,就让他们修好了。反正占据了山海关。大金就占据了主动权。

    另外,他还从沈阳特意招来了宁完我,范狗儿两个汉奸,命令他们潜入明国京师,摸清叫天军和明国的关系。最好能刺探到那种威力巨大的火炮是怎么造的?

    说句实话,皇太极是不信叫天军会投靠明国。去明国京师谈判的使者虽然被盯得严。不过多少都能知道点京师的事情,并没有回报说有叫天军的消息。

    不过他心中的猜测没有得到证实,不搞清楚叫天军的杀手锏为什么会出现在明军中,皇太极是不会安心的。

    军中有很离谱的猜测,说明军把叫天军灭了,所以才有叫天军的杀手锏却不会用的事情发生,但皇太极根本没想就否定了这种猜测。

    明军要能把叫天军给灭了,何至于被父汗以十三付盔甲起家,占据明军的辽东全境!

    把事情都安排妥当后。皇太极便领军北返沈阳。说句实在话,打了这么久的仗,大金确实支持不住了。

    只有区区辽东之地,要养那么大一支军队,几乎到了全族下至十四岁,上至四十五岁的男人都有参与战事。要不是从明国掠来了那么多东西,凭大金的国力,根本就坚持不到现在。

    草原上的盟友也早已有抱怨。至少比起以前来说,抱怨要多多了。皇太极对于这个的原因心知肚明。却又无可奈何。

    大金无敌的神话被叫天军打破,就少了很多对盟友、对敌人的威慑力。也是因为叫天军,让大金损失惨重。五千多人啊,虽然里面有一部分汉人和蒙古人附属,但女真勇士却更多。歼灭战的威力,让大金损失了那么多能征善战的男丁。也不知道何时才能恢复回来!

    皇太极想起这个,心中就不由得对叫天军恨得咬牙。但就目前来说,大金也实在没有那个实力远征归化城了。只能把这事往好的方向想,多亏了叫天军,使得自己在大金国内能扫清障碍。拥有一名真正大汗该有的权力和威严。

    行军途中,他是坐了马车的。身体太胖,不用赶路,自然不想受罪了。撩窗南望,冷笑浮现在脸上。

    相对叫天军来说,自己对付明国可谓得心应手。这次摆战,能让大金喘口气,休整一下,顺便还能从明国捞来粮食,正所谓一举两得。最为关键的是,这次回去的另外一个目的,就是解决大金的另外一个隐患,也让明国疑神疑鬼,继续消耗明国的国力。

    他如此想着,大明的皇帝和文武百官却因为摆战都松了口气。官员之间互相见面时,明显多了笑容。京师的青楼戏院,比起以往也热闹了几分。

    不过朝廷还有事情要忙,在孙承宗从抚宁前线返回后,马上推荐有优秀的剿匪战绩,并且其能力在勤王战事中也得到认可的延绥巡抚洪承畴,领部分勤王军前往中原剿匪。

    为了保证以最快速度剿灭流贼,还中原一个太平,孙承宗建议朝廷调拨在对虏战事中表现不错的曹文昭、曹变蛟叔侄两人归洪承畴指挥。

    不过眼下指挥剿匪的是孙传庭这名脾气不好的总督,在官位上要比洪承畴大。抡起名气和实力,自然洪承畴要比孙传庭更靠谱,也更会做人。朝廷上下一致认为,这职位有必要调整一下。

    于是,旧事重提,以孙传庭骚扰地方为由,革其总督之位,降为延绥巡抚,暂居延安府办差。

    而洪承畴则在勤王战事中表现优秀,理所当然地接替了孙传庭之前的职务。接旨之日起,即可前往中原剿匪。

    而孙承宗本人,还得领着其他勤王军坐镇抚宁。既要防着建虏,也想着看是否有机会,能重新拿回山海关。

    对于朝廷掌权的官员来说,不打仗了,这后勤就轻松了不少,总算压力没有那么大了。

    时间进入十二月,寒风呼啸,那叫一个冷,在京师的人都不敢出门。

    这一月左右的时间内,剿匪的捷报还没来,但建虏也真的遵守了约定,并没有任何挑衅的行为,乖乖地待在山海关内。明国上下都松了口气,期待着这样的好日子能一直延续下去。

    可谁知,好景不长。很快一封八百里加急的急报,从山东送到京师。崇祯皇帝脸色重新变得阴沉,紧急召集内阁六部大佬到文华殿议事。(未完待续。)

587 卢象升复出

    原来建虏是从抚宁前线退兵,只是据守山海关而已。他们把兵力抽调出来,在稍微休整之后,便在内奸的策应下,趁着大海被冰封,突袭了大明的东江镇。

    自从毛文龙总兵被袁崇焕所杀之后,东江镇就陷入了内讧中,对虏的骚扰也停止了,可谓军心动摇,士气低落。

    而在建虏共进京畿之地后,东江镇就仿佛被建虏和朝廷上下都遗忘了,任其自生自灭。这么一来,东江镇将士的生活就更为窘迫,没有后勤的支援,当地又很少产出,以至于军心涣散,士气全无。不少人的心思开始活络起来,为自己谋求后路。

    于是,在建虏内奸的策应下,许多将领便有了投靠建虏的心思。这次建虏突袭东江镇,也才能轻而易举地获得成功。

    以前朝廷上下全都忘记了东江镇,就好像其不存在一般。但这和建虏把东江镇灭了而不存在,这两种情况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

    经历过京畿之地的惨痛教训之后,朝廷上的有识之士,比如孙承宗就意识到了毛文龙当年一手建立起来的东江镇的重要性。在经过几天的商讨之后,原本拍到延安府去的延绥巡抚孙传庭改掉山东巡抚,负责重建东江镇,重新发挥牵制建虏侧后的作用。

    如此做的理由,在于孙传庭的脾气太臭,丢在延安怕搞出什么事情,惹毛了叫天军,使得两方重新交恶。这种情况,在于目前来说,大明是绝对不愿接受的。

    不过叫天军作为大明的强敌,不接受招安,也不像以前蒙古诸部首领一般接受大明的册封。其心叵测。再则,叫天军的什么革命党宗旨也多少听说了点,这不是和大明掌权者为敌么!

    基于以上理由,这个叫天军必须要除掉,只是眼下朝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