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三国之我为张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三国之我为张任- 第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南唐是从杨行密的子孙手中夺得吴国的政权而建立的。南唐的开国皇帝李昪,初为徐温的养子,叫徐知诰,但是他实际上是唐朝的没落皇孙贵族,乃宪宗之子建王恪的曾孙。

    再来看看李陵在匈奴的后代。在北朝时期,这一脉也出了两支著名人物。一支柱国大将军李弼(瓦岗领袖李密的祖父),另一支永康公李崇义(唐初战神李靖的祖父)。

    这里要特别提醒:李广虽然是纯粹的汉人,但是他的后代却逐渐胡化。

    陇西李氏,随着最后一位著名人物李煜的被毒杀,而渐渐的隐没在史海中。至于后世李氏多自称陇西,多半是附会罢了。

    二、沛县刘氏

    沛县刘氏是中国历史上最显赫的皇族。西汉皇族,东汉皇族,蜀汉皇族。刘宋皇族。

    汉光武帝是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后代,这是的的确确的不假。

    至于刘备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演义如此记载:胜生陆城亭侯刘贞。贞生沛侯刘昂。昂生漳侯刘禄。禄生沂水侯刘恋。恋生钦阳侯刘英。英生安国侯刘建。建生广陵侯刘哀。哀生胶水侯刘宪。宪生祖邑侯刘舒。舒生祁阳侯刘谊。谊生原泽侯刘必。必生颍川侯刘达。达生丰灵侯刘不疑。不疑生济川侯刘惠。惠生东郡范令刘雄。雄生刘弘。弘不仕。刘备乃刘弘之子也。可是,事实上,刘胜的儿子有记载的就有120多位。鬼知道刘备是谁生的。暂且按正史算,也把他归沛县刘氏吧。

    宋武帝刘裕,正史记载为刘邦弟弟楚元王刘交之后。只是到了他父亲刘翘时,已经非常没落了。事实究竟如何,已经无从考据了。暂且按正史算,也把他归沛县刘氏吧

    三、陈郡谢氏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国历史上士族文化最鼎盛最杰出的体现,就是这位乌衣巷内最后的豪门——陈郡谢氏。

    陈郡谢氏始祖是曹魏长安典农中郎将谢缵。谢缵子衡、衡子鲲、鲲弟褒等相继进入仕途,使得陈郡谢氏演变为世代为官的世族之家。

    东晋时,谢尚,谢万使陈郡谢氏逐渐崛起。而谢安、谢石、谢玄、谢琰四人所导演的淝水之战,更是让华夏数千年历史永远见证了这一传奇时刻。

    在东晋到南朝的200多年中,谢氏见于史传的人数就有12代、100余人。他们大多进入仕途,遍布政界和军界,发号施令,高居人上,有时还能摆布皇帝,成为远比皇族还高贵的士族领袖。

    这其中,也有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如谢灵运、谢眺。其中六朝第一才女谢道韫,更是小女子的偶像。

    然盛极必衰,一场飞来横祸——侯景之乱横扫江南,加之历朝皇帝对谢氏的猜忌,陈郡谢氏急剧没落。陈朝末年,当谢贞去世后,这位昔日华丽豪门,伴随着乌衣巷一道,无奈的落下了帷幕。

    四、琅琊王氏

    “王与马,共天下”、“不以王为皇后,必以王为宰相”的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并称王谢。“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也。”(沈约)。

    如果说以二十四孝二十四悌闻名的“卧冰求鲤”的王祥、王览,奠基了琅琊王氏,那么他们的孙辈王戎、王衍、王澄、王敦、王导,则开启了权倾天下的江左豪门。

    王氏家族在南朝时期很多人信五斗米道教,因此在第四代中,很多人的名字都带个“之”字。除王羲之外,还有王胡之、王彪之、晏之、允之等等平辈兄弟,还有徽之、献之、恢之、陋之等等儿孙辈,名字带之字的王氏子弟之多,在中国历史上也算是一绝了。

    由于与陈郡谢氏同样的原因,南朝的琅琊王氏开始衰弱,这时候,王导的六世孙王肃投靠北魏,因文治武功被魏孝文帝委以重任,并娶孝文帝之妹陈留长公主为妻。王肃的女儿被宣武帝讷为夫人,孙女又嫁给了孝明帝。直至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之后,琅琊王氏家族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才真正走向衰落。

    五代时,琅琊王氏的一个分之,唐朝宰相王琳的五世孙王潮与王审知,进军闽地,建立了十国中的闽,成了如今福建台湾广东王氏的先祖。

    五、清河崔氏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清河崔氏,“四大家族”之首。

    清河崔氏在春秋时乃齐国公卿之一,至西汉时居住在清河郡,东汉以后成为山东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门下。西晋时讲究士族门第,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

    清河崔氏后长仕北朝,北魏时一度与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四大家族”——这个四大家族可是官方的评价噢~~其中的北魏开国元勋司徒崔浩,更是将清河崔氏推向了第一个颠峰。

    唐代崔氏仍然显赫,有23人做过宰相。唐官员修订氏族志,把崔氏列为第一,唐文宗知后大怒曰:“崔氏早已衰微,既无显官,又无人才,凭什么列为第一?难道我李氏贵为天子,还比不上崔氏吗?”下令改以李氏第一,皇后氏族长孙氏第二,崔氏列第三。虽然如此,崔氏仍为士族高门。杜甫的母亲,就是清河崔氏。

    清河崔氏曾分出一支为博陵崔氏,也为隋唐著名士族之一。

    六、范阳卢氏

    “自古幽燕无双地,天下范阳第一州”,范阳卢氏,“四大家族”之二。

    范阳卢氏在秦始皇时,有大名鼎鼎的五经博士卢熬,天文博士卢生。继之西汉初期有燕王卢绾,东汉末被尊称“士之楷模,国之桢韩”之海内儒宗之大儒卢植(卢植故居在河北涿州市卢家场),均出自范阳。及魏、晋、南北朝至隋,卢植之裔卢志、卢谌、卢偃、卢邈、卢玄等等,都是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从卢玄起至其曾孙,一家百口,共财同居,为官著名而被史传记载者就有18人。帝族之子要找卢氏成亲,史称“范阳卢氏,一门三公主。”帝族也要纳范阳卢氏之女为贵妃。史家有四海大姓崔、卢、王、谢之说:“望出范阳,北州冠族”。

    七、荥阳郑氏

    “天下郑氏出荥阳”,荥阳郑氏,“四大家族”之三。

    “幽公六代孙荣,号郑君,生当时,汉大司农。当时六代孙穉,汉末自陈徙河南开封,晋置荥阳郡,开封隶焉,遂为郡人”。从燕太子詹事郑温开,温生四子;涛(西祖)、晔(北祖)、简(南祖)、恬(中祖)。

    从北朝入随唐之后,郑姓仍为望族,宰相接连不断的诞生。后因科举制的实行,影响逐渐衰落,但仍为天下郑氏中,最为显赫的一支。

    八、太原王氏

    “裔迁太原,王家频称,因以王姓,代出群英”,太原王氏,“四大家族”之四。

    太原王氏,始自东汉王柔、王泽兄弟。三国时有司空王昶,西晋时期,太原王氏开始成为声名显赫的大家族,全家族先后有12人在朝中任要职,其中有3人位至“三公”,著名的有司徒王浑。西晋覆亡后,王湛一支随司马氏南迁,从而获得了在东晋重新兴盛的机会。王湛之孙王坦之在反对桓温篡位、维护东晋王朝统治中立了大功,被任命为尚书令,与儿子王国宝等,威震朝内外。他叔伯兄弟王蒙的女儿是东晋哀帝的皇后,孙女又成了孝武帝的皇后,这一门两皇后将太原王氏的权势强化到了炙手可热的地步。大将军王恭,尚书仆射王愉也是这一家人。

    王愉之孙王慧龙北奔北魏,开创北朝隋唐太原王氏之基业。其后北魏镇东将军王琼,有四子:遵业、广业、延业、季和,号“四房王氏”,正式成为“四大家族之一”。

    入唐后,太原王氏更加显赫,诞生了著名诗人王瀚、王维、王昌龄、王之涣,以及横扫印度的传奇将领王玄谟这样的赫赫人物。

    九、弘农杨氏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弘农杨氏,中国历史上又一传奇家族。

    弘农杨氏,始自东汉太尉杨震。杨震号“关西孔子”。“四知”的典故,就来源于这位“清白吏”。其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皆能继承震公遗风,且均官至太尉,是为东汉“四世三公”。另杨震第五子,三国中的著名将领杨奉的后代,也是世居高官。从“西晋三杨”;到北魏杨播兄弟,无不是一时显赫。

    把这个家族推到极至的,则是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统一的大隋开国皇帝杨坚。除隋朝皇室外,越国公杨素,与其子杨玄感,也是这一个家族的著名人物。

    即使隋朝灭亡后,唐朝的“李武韦杨”四姓联姻政治集团中的杨姓“十一宰相”世家、唐太宗杨妃、武则天之母杨氏、唐玄宗杨皇后、杨贵妃、及众多的杨氏驸马等,处处昭显着这个关西第一望族的无限辉煌。而宋代满门忠烈的杨家将,更是令人可歌可泣!

    弘农杨氏文武双全,不但武的厉害,文的也涌现出不少才子大家,如杨修、杨炯、杨凝式、杨时、杨万里。

    十、兰陵萧氏

    “两朝天子,九萧宰相”。中国历史上接连两个朝代,居然都是这一个家族所建立!

    关于这个家族的起源,相传是汉初宰相萧何。今证明,这也许是后人伪托。兰陵萧氏的第一个名人,应该是西汉位列三公的萧望之。此后,兰陵萧氏以儒学传家,数代不辍。萧望之子萧良、萧咸、萧由皆通晓五经。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萧望之十三世孙淮阴县令萧整带领整个家族渡江南迁。从萧望之四世孙萧道成开始,这个家族开始飞速发展。他们不仅仅是南齐与南梁的皇族,更是一群杰出的文学家。如开创竟陵八友的萧子良,以及编修前朝国史的萧子云、萧子显。昭明太子萧统更是将兰陵萧氏在中国文学界的地位推向了颠峰。而南梁接连几位皇帝,本身也都是著名诗人。

    隋朝统一全国后,兰陵萧氏贵为后族。在唐朝,萧岿一支更是有九人入相,即所谓的“一叶九相”。另萧懿一支有两人为相。故有人赞兰陵萧氏:“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

第一百零四章 我有一个梦想() 
第一百零四章我有一个梦想

    校场内,天边的朝阳已经爬上了山头,现场聚集的无数儒士早已是汇聚成团,以家族或者私学为一队,皆是一席长袍,坐在案旁。

    “哼,这张任将我等叫到此处,却是没有现身,岂不是将吾等当猴子般戏耍。”终于,见到约定的时辰已是快到,有人开始忍不住怒骂出口。

    “诸位稍安勿躁,在等候片刻便是。”左前方的第一个位置上,颍川荀氏一族族长,亦是荀氏八龙之首的荀俭起身道,荀彧已是在张任帐下任职,此番,荀氏虽然亦是不得不来,但若是张任在理,他们自然亦是不敢过多为难。

    “哼,荀氏八龙,天下儒士之中,汝等亦是声名显赫之辈,但汝荀绲乃张任那厮帐下谋臣,此番乃是天下儒士与那张任驳论,汝等岂不是要避嫌不出,怎的厚着脸皮来到洛阳,莫不是要为那张任鸣个不平。”突然,一人猛地站起身来,冷笑着的看着荀俭,喝道。

    “哼,我荀氏八龙生平在世,行得正,汝此黄口小儿岂能颠倒黑白,此番代表天下儒士前来此地与冠军侯争辩,只为礼法,汝如此针对我荀氏一族,难道,汝卫家,亦是因婚约被陛下阻了,敢有不满?”荀氏八龙,自然都不是平庸之辈,见到刚才那人起身,只是微微一扫,便认出了卫仲道的身份,当即荀肃开口喝道。

    “刚才之事,二弟多有得罪,晚辈向几位长者赔罪了。”卫觊站出列道,他狠狠一拉卫仲道,此番虽然是前来做个证人,找张任的麻烦,但是一开始就招惹上儒士之中名望甚高的荀氏八龙,却是只能是只讨苦吃。

    “哼,适才尔等放肆,荀氏诸位长者不会在乎,但本将军却是要讨个说法。”突然,门外传来一声大喝,紧接着,营门打开,无数铁骑迅速冲到门前,整齐划一的停下,随即,一阵齐刷刷的下马声,却是将一众没有见过世面的儒士惊得不行,随即,一队队精壮的劲卒纷纷涌进校场,分开的中间大道上,一名黄皮大汉身披黄金磷光铠,脚踏飞羽靴,身旁紧紧搂着一名妙曼的女子,两人依偎着,几步便是来到了主位之上坐下,随即,三道身影亦是纷纷在张任身旁站立着,校场内,只是有三千骁战营的军士镇守着,门外亦是守着无数军士,只要听到里面一声动静,便能够冲杀进来。

    “哼,张任,汝可算是来了,若是汝不来,明日里,天下间便会盛传那打了胜仗的将军却只是一个无胆之辈。”见到来人,卫仲道眼睛在蔡琰的身上停留很久,却是脸色一阵青一阵白,立即开口喝道。

    “何来如此无礼之辈,张任虽不才,亦是手持银枪镇守边疆,南征北战,斩敌数十万,拓土数百里,震慑四方,汝只是区区白身,如何敢直喝本将军姓名。”张任脸色一黑,反而喝道。

    “礼法,汝借助战功,毁我婚约,眼中岂有礼法,此番就算是汝刀兵加身,我卫仲道,亦是要讨个说法。”卫仲道却是气极反笑,回头扫了一眼四周的众多儒士,讥讽道。

    “哈哈,好,不说本将军,但某麾下之臣,乃是随我冲锋陷阵,斩将夺旗,大汉栋梁之才,汝岂能开口辱之,我幽州军岂能容忍如此过分之语,幽州军众将士何在?”张任轻轻拍了拍一旁蔡琰的肩膀,从她气急的目光中脱离出来,脸色恢复如常,厉声喝道。

    “吾等参见将军。”全场数千军士,乃至校场之外的大军,俱是统一跪拜在地,喊声惊天动地,场中那些初出茅庐的儒士却是纷纷面色苍白,险些跌倒在地,这些平日是满受尊崇的儒学大家们亦是面露惊容,只有少数人方能安然自若。

    “冠军侯,保家卫国,汝不失为一名忠君爱国之士,但用如此伎俩恐吓吾等,岂是大丈夫作为。”场中,终于是有人在这种肃杀的气氛中承受不住了,右手边,一名白面儒生猛地站起身来,愠怒道。

    “敢问阁下是。”张任眼中精光一闪而逝,拱手一礼道。

    “北海孔融。”那人却也是不敢托大,亦是拱手一礼道。

    “原来是圣人之后,失敬失敬,不过,此番将诸位聚集于此,亦不是显示吾大汉军威的,然今日,我夫妻二人携手前来,汝等有何事,便出声询问便是,我夫妻二人乃是两情相悦,汝等若是出言无理,本将军乃是粗人,或许一笑了之,但若是出言诋毁我妻,无论是谁,如何背景,我张任,必然穷尽幽州十余万精锐,讨个说法。”张任面色如常,却是站起身来,上前走了两步,一挥手,四周的军士纷纷起身退后几步,扫视完全场众儒生的表情,张任就站在校场之中,面对数千儒士,面不改色的喝道。

    “好一个牙尖口利的冠军侯,张榜乃是汝亲口所言,携妻面对天下儒士,此番,可否让吾等认为,汝亦是心虚之举。”却是有人开口笑道。

    “公道自在人心,人间自有真情在,在座的诸位,有寒门出身,亦有出身门第,但可有体会那种爱情,能否体会大汉民间的真情,不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那种枷锁于身,任自幼随师学艺,下山之后,却是立志保家卫国,可有何对不起生我养我的大汉,此番,却是在尔等眼中所认为的儿女私情,便要怪罪于某?”

    “某有一个梦想。”张任嘴唇有些干涩,不给这些庸碌的文人一个机会,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