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三国之我为张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三国之我为张任- 第1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关关名,又称冲关。这里南有秦岭屏障,北有黄河天堑,东有年头原踞高临下,中有禁沟、原望沟、满洛川等横断东西的天然防线,势成“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汉潼关城在今城北村南。

    到隋大业七年(611年),移关城于南北连城间的坑兽槛谷,即禁沟口。唐朝天授二年(691年),又迁隋潼关城于黄、渭河南岸。宋熙宁元年十年(1068年月1077年),遣‘侍’御史陈洎扩建。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千户刘通筑城,明洪武九年,指挥金事马增修城牌“依山势而曲折”筑城墙,后称明城。清朝增修扩建,北临黄河,南跨凤凰、麒麟二山,东断东西大路临黄河南延上麒麟山;西断东西大道靠河南沿上象山。城‘门’开六处,每处各有两‘洞’,中有瓮城相连。东‘门’称金陡,先名“迎恩”,后改“平藩两陕”;西称“怀远”,后改“控制三秦”。南‘门’有两个,东边的称作上南‘门’,先名“凌云”,后改“麟游”,再改“览山”;西边的称下南‘门’,先名“迎薰”,后改“凤”。北‘门’也有两个,靠西边的是大北‘门’,先称“吸洪”,后改“霸英”。南北水关‘门’有两个,南边北‘门’筑闸楼七间,里设天桥;北边‘门’筑闸九间。六大城‘门’,除南‘门’无楼外,东西城各有两个。潼水穿城而过,经潼津桥注入黄河。民国十六年(1927年),冯‘玉’祥修筑潼河大桥。城内建有金陵寺、钟楼、望河楼、吕祖庙、阅、象山祖师庙及牌坊、楼阁多不胜举,古称“金碧辉煌,映映川原。”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军隔河炮击,飞机轰炸。国民党军队借修筑工事之机,拆毁大量建筑物,西城‘门’楼和箭楼被焚。解放后,党和政fu又拨出专款,对县城部分建筑物又进行了修复。不过,五十年代末,中央决定修建三‘门’峡水库,潼关城建筑物拆除。?

    古潼关

    港口镇就是古潼关县,

    潼关史称“畿内首险”,是“三秦镇钥”、“四镇咽喉”,自汉末设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了。它占据晋豫陕之‘交’点,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港口镇,顾名思义,港口是黄河一个渡口,人们由此北渡到山西风陵渡。由于黄河公路桥的建成通车,港口日渐萧条,尽管是假日,街上的行人却很少。在十字路口向北有一个‘门’楼上的“黄河风景区”的大字吸引了我们,循路向北走去,看见黄河湿地保护区的石碑,我们走进了港口。明钱谦益袁伯应(袁可立子)南征‘吟’小引:“韩退之从裴晋公蔡州归师次潼关有“日出潼关四面开,相公亲破蔡州迥”之句,古人文士咸为吐气。”

    潼关故城

    潼关,从始建至唐代,两经迁徙,三地设防,城池多变,设施不一。东汉建立初期,废秦在河南灵宝县创建的函谷关。武帝和献帝先后迁关于河南新安及弘农衡山岭。献帝又于建安年间,迁关于潼关上南‘门’外,即今港口镇杨家庄、城北村一带。潼关之名,始自于此。其建筑情况,志书缺少记载。从其遗迹看,东起原望沟西沿,向西穿城北村至禁沟东岸。东西两面临沟,地势平坦而广阔。南北朝时,北周愍帝宇文觉打败东魏大将窦泰的战斗发生在这里。愍帝取胜后,改潼关为“潼谷关”。

    地理作用

    潼关位于陕西省潼关县,因临近潼水而得名,古称桃林塞。它南依秦岭,有禁沟深谷之险;北有渭、洛,汇黄河抱关而下之要;西有华山之屏障;东面山

    峰连接,谷深崖绝,中通羊肠小道,仅容一车一骑,人行其间,俯察黄河,险厄峻极。正如诗人所描述那样:“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潼关创建于何时,历史文献没有具体说明,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211年,曹‘操’曾于潼关破马超,由此可知潼关在这之前已开始建置了。后经唐、宋、明、清乃至民国的修葺,保存基本完好。关城周长约5公里,北面与东北,为板筑土墙,外包青砖高16米,宽8米;南与东南,顺山势削成垛口,高达30米。除开‘门’6处外,留有南北二水‘门’。潼关东约3公里,有一禁沟,自唐至明、清,为了潼关的安全,沿禁沟两岸,夯筑方形土台12个,是防御‘性’的军事堡垒。由于土台与潼关城基本连接,故称“十二连城”。潼关作为关中的东大‘门’,它经历过大小战役数十次。东汉末年,曹‘操’与马超战于潼关,马超据关抗曹师,后曹‘操’凭其智谋巧妙地夺取了潼关。北周末年,扬坚在洛阳篡位立隋时,曾密遣杨尚希扼守潼关,以解其西顾之忧。唐中叶安禄山攻占洛阳,进‘逼’潼关,使用反间计占据了潼关,震动京师,唐玄宗仓皇西逃。唐末黄巢起义军攻取潼关直捣长安。宋代“靖康之变”后,潼关为金所得,金朝后来为‘蒙’古军队‘逼’迫,迁都汴京。将兵力完全集中潼关附近。有人曾对‘蒙’古铁木真说:“金廷居汴将二十年,所持以安者,唯潼关、黄河耳”。所以公元1233年当‘蒙’军包围汴京时,首先夺取潼关。元末,朱元璋也是先破潼关,整个关陕地区才迅速得到平定。解放战争时人民解放军陈赓、谢富治兵团乘陕南、豫西地区空虚之机,南渡黄河,在潼关洛阳段机动作战,寻机歼敌,开辟了豫陕鄂根据地,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有利局面。

    潼关是古代军屯驻地,地名上带有浓重的军事‘色’彩,譬如代子营、寺角营之类,我们去看那古时的战场,有李自成南原大战的地方。潼关居民大部也是古代军屯后代,

    只是已经卸甲归田,老老实实的当起了农民。我记得有个叫赵家村的,那地方民风刁蛮,与四周村落完全不同,赵家村的人,眼睛细长,脸盘平宽,面相‘阴’鸷,颇似塞外‘蒙’古人,因从事抢劫,80年代以来被崩了好几个。还有个叫贺家岭的,都是陕北武将世家贺家的后人。据祖辈们讲是中亚来的粟特后裔,虽非武将,可能是古太白破河外时流落东土。到我这一代,完全淹没在东土,只保留了一些口口相传的回忆。

    民国时,很多河南人、山东人因黄河溃堤的原因沿陇海线大批入陕。其实自河南陕州开始,大致已进入了关中文化界限,都是相似的陕西关中口音,特产也类似,比如柿饼,苹果,‘肉’夹馍。流民入陕,同样也带来了多元的饮食文化,河南胡辣汤到了陕西成了早餐常备。这就好比西域胡人带来的牛‘肉’煮馍一样,伊斯兰文化渐渐渗透于古代中国发祥地中。文化在关中是包容的,又是富有特‘色’的。

    梁喜娃‘肉’夹馍,黄河鲶鱼汤,潼关酱菜,鸭片汤,牛‘肉’煮馍都算是潼关的特‘色’饮食。潼关酱菜在慈禧太后避难西安时受到褒赞;黄河鲶鱼汤清鲜味美,所用之料都是黄河水中的野生鲶鱼;梁喜娃‘肉’夹馍好在他的白吉饼,脆而不焦,不似河南的‘肉’夹馍还要上汁,趁热食用香脆可口。

    潼关的发展在整体上表现出了西北的统一特征,那就是守旧与落后,别看解放后那么多的移民来到西北,其实他们做的一件事就是把西北的矿产挖出来运到中国东部去。留下本地淳朴而贫穷的西北人,不愿离开他们的故土。潼关本地富藏金矿,从矿石中提炼,而与山东招远的金矿不同。这造成了严重的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然而中金公司仍然在无时不刻的从秦岭山中攫取金币,等矿脉枯竭了,也就是他们走的时刻。听说在甘肃陇南文县又发现了亚洲的最大金矿,可怜了那里山清水秀的大巴山景和贫苦朴实的人们。

    地理位置

    4公里,东西宽约24。6公里,总面积526平方公里。潼关县是陕西的东大‘门’,是连接西北、华北、中原的咽喉要道,其地理位置具有战略意义。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通讯便捷。居西安、太原、洛阳三大城市经济辐‘射’圈的中心。程控电话城乡均已开通。移动通讯与世界联网。

    矿产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远大。境内金、银、铅、铁、铜、‘花’岗岩、大理石、石墨、石英石等矿产十分丰富,有中央和地方所建金矿20余个,黄金采选、生产、加工已具有规模,年产黄金近20万两,是全国第三产金大县。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潼关已成为西部开发的桥头堡,陕西省的东大‘门’。随着党的‘精’神的深入贯彻和省委、省政fu“一线两带”发展战略的实施,潼关县委、县政fu提出了建设“一县两区”的新构想,确定了新的发展思路:南部山区抓黄金矿藏的深部勘探和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保龙头,争取全国金城;中部抓生态环境建设营造绿‘色’文明和畜牧养殖业发展,保民富,扩大林牧业规模;北部抓人文历史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深度开发,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地貌

    地貌南高北低,跌宕明显,呈台阶状。由南向北分为山地、残原沟壑和黄、渭河谷三种类型。

    秦岭山地

    主脉自西向东,支脉分向南北,形成大小峪道,山高坡陡,峰峦叠障,岩石‘裸’‘露’,土层浅薄。

    境内秦岭山脉,东起西峪,西至华‘阴’县蒲峪,土地面积176。6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39。7%。海拔高程,东部700—2100米,西部1000—1。 平板电子书米,平均高程1500米。

    地面坡度,东部15%,西部10%。南北地质断陷,峡谷幽深,形成西峪、东桐峪、善车峪、太峪、麻峪、蒿岔峪、潼峪7条峪道,各长15公里左右。此外,自东而西有长5公里以下的大峱峪、小峱峪、小淤沟、马峰峪、党家峪、翟家峪、立峪、‘玉’石峪、后沟、鹿岭沟、辘把沟、心底峪、马驹峪、贠陈峪、七岔峪、翎峪、哲园峪等146条小峪道。

    建国后,利用山区自然优势,发展林牧业,护林防火,封山育林,营林造林,保护牧草,砌石埝,修梯田,荒滩造田,溪流灌溉,改善山区农业条件。本区面积26。50万亩,耕地面积4018亩,占全县耕地的2。11%。有效灌溉面积410亩,占山区耕地10%。宜林地16。70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63%。其中:有林地9。54万亩,占宜林地面积57。13%;天然草地8。36万亩,占31。5%,已利用3。02万亩,占35。1%;非生产用地1。03万亩,占5%。林、草、矿产资源丰富,正在开发利用。

    黄土台原沟壑

    原面南高北仰,黄土覆盖深厚,长期洪水冲蚀,形成原高沟深、陵谷起伏的台原沟壑地。

    本区台原沟壑地东起牛头原东端,西连华‘阴’县孟原,土地面积194。7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43。8%。原面支离破碎,沟道一般南北走向。长度在1公里以下的沟道716条,共长207。13公里;1—3公里的77条,共长111。69公里;3—5公里的13条,共长46。2公里;5公里以上的14条,共长116。77公里。全县共有沟道820条,全长481。79公里,沟壑密度为1。08公里/平方公里。沟深100—180米,沟原面积比例为7∶2。因形态与成因的不同,可分为一级台原、二级台原、原间洼地三部分。一级台原海拔高程530—610米;二级台原550—900米;原间洼地400—700米,原面坡度1—3度。因受通洛川、禁沟、列斜沟、远望沟、铁沟的切割,自东而西,形成代字营、南头、寺角营、王溪屯、吴村、高桥六道残原。

    这里为粮、棉主要产区,有耕地17万亩,占全县耕地的86。79%。沟壑植树造林,种草护坡,发展林、牧业。果园面积6217亩。宜林地3。64万亩,其中有林地1。96万亩,占宜林面积53。5%。

    黄渭河谷

    黄、渭河历经

    冲刷,河‘床’下降,形成河谷。沿河东西展布三级阶地,地面平缓,地下水位较高,一、二级阶地常被洪水淹没、冲塌。

    黄渭河谷包括黄、渭河的河漫滩和黄渭河南岸狭长阶地,土地面积73。5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6。50%。河漫滩土地面积5。6万亩,耕地2。7万亩,分布在黄河右岸以及渭河北岸的夹角地带,海拔331米。黄渭河南岸发育有一、二、三级阶地,一级阶地分布在小泉、公庄村北。因河‘床’升高,与河漫滩界限极不明显。二级阶地分布在吊桥、‘花’园、十里铺一带,海拔高程340—350米。三级阶地分布于西廒、上寨村、凹里村一带,海拔410—450米。

    这里除河滩外,有耕地1。75万亩,其中水浇地9300亩,占耕地53%,是发展种植业和水产业条件较优越的地区。气候潼关属暖温带大陆‘性’雨热同季的季风型干旱气候。南北差异大,光能资源较充足,热量和降水量偏少,时空分布不均。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年平均风速3。2米/秒。

第三百三十五章 曹袁联盟(二)() 
第三百三十五章曹袁联盟(二)

    是夜

    东莱郡黄县,正是镇北军名将太史慈的故乡,此刻,借着夜‘色’,那船泊的渡口却是在微弱的烛光下晃悠。。。 。

    “弥大人,青州生死存亡,便全仰仗大人了。”

    “将军放心,吾必将书信送至冀州。”

    两道黑影于渡口处作别,那岸上穿戴甲胄的将军正‘欲’上马,忽见远处火光通明,传来一阵震天喊杀声,却有一大队兵马杀至。

    “宗宝,汝莫不是要通敌不成?”策马赶来一将,正是糜芳。

    “此乃州牧大人手谕,糜芳,汝莫要阻挠,碍了大事。”宗宝眉头一皱,此事乃是孔融‘私’下‘交’代,为何便走漏了风声呢?

    “哼,既然汝执‘迷’不悟,那就休怪吾无情了。”糜芳大喝一声,便是带着数百军士直接冲进渡口,宗宝面‘色’一沉,扬刀便是上前抵挡。

    “弥大人,此事便拜托大人了。”

    “宗将军速速上船,既然糜芳已是有所异心,非吾等之力能挡之,汝便是被其害了‘性’命,快快上船罢。”祢衡并未动身离去,而是朝着船夫吩咐一声,却是驶离岸边后又再次回到渡口。

    “宗将军快走。”此次前来相送祢衡,宗宝并未率领大军,但亦有二十名亲卫,此刻,却是将宗宝护佑在后,几乎是没有几息便被围杀一人,看着昔日袍泽一一倒在糜芳枪下,宗宝睁目‘欲’裂,心中更是愤恨不已。

    “走”宗宝猛然回头,几步便是冲至尽头,一个箭步,从岸上一跃,便是上得乌篷船。

    “哗哗”船桨在水中迅速划动,很快,当糜芳率军抵达岸边之时,乌篷船已是驶离岸边百米外,便是箭矢亦是在这黑夜之中追赶不上了。

    瀛洲,长崎港

    甘宁坐镇冀州,而蔡瑁却是留守瀛洲,镇北军征讨司州,亦是‘抽’调了北境五州之力,而韩州,瀛洲,却是正由其坐镇。

    “报,将军,暗卫来报,衮州曹‘操’与豫州袁绍结盟,于边境频频异动,戏军师有令,调遣三万水师,即刻驰援冀州。”

    “瀛洲‘交’由何人坐镇?”蔡瑁微微皱眉,便是从幽州运来五十万百姓,此地瀛洲蛮夷亦是常有暴‘乱’,若是没有大将坐镇,即便是田畴之才,亦只能无力镇压。

    “主公下令,命中郎将徐公明前来坐镇瀛洲。”

    “徐公明?”蔡瑁微微一愣,若不是虎牢关下,他却是不知此人,然而,既是张任下令,他却是只能遵从。

    “立即点齐三万水师,即可出兵,驰援冀州。”冀州此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