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三国之我为张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三国之我为张任- 第1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因赞赏曹真的勇猛而让他率领虎豹骑。曹真在镇守曹魏西北边境时表现突出,魏文帝时期督众将大破羌胡联军,平定河西;魏明帝时期屡次对抗诸葛亮的北伐。231年病逝,谥曰元侯。

    曹休(?-228年),字文烈,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曹魏武将,曹‘操’族子。于曹‘操’起兵讨伐董卓时前往投奔,曹‘操’称赞其为“千里驹”,如同亲子般看待,并使他领虎豹骑宿卫。汉中之战中,识破张飞计谋,大败吴兰。曹魏建立后,镇守曹魏东线,多次击破吴军,‘诱’降吴将。公元228年,曹休在魏吴石亭之战中大败,不久因背上毒疮发作而去世。

    夏侯尚(?-226年),字伯仁,三国时期曹魏武将,夏侯渊之侄,与曹丕亲近友好,曹‘操’时期历任军司马、五官将文学、黄‘门’‘侍’郎,曾随曹彰远征乌桓,得胜归来。魏文帝继位后,夏侯尚升为征南将军,领荆州刺史,假节都督南方诸军事,攻击蜀国上庸,平定三郡九县,升为征南大将军;又在江陵击败吴将诸葛瑾,升为荆州牧。夏侯尚宠爱一个爱妾超过了正妻,而正妻是曹氏之‘女’,于是曹丕派人绞杀了这个爱妾。夏侯尚很是悲伤,生病至‘精’神恍惚,一年后病逝。

    曹魏五谋臣

    曹魏五谋臣,指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五人。因为这五个人对曹魏势力的成立与巩固有巨大贡献,所以,把他们叫做曹魏五谋臣。唐朝宰相朱敬则在隋高祖论里称及:“荀彧、贾诩、荀攸、程昱、郭嘉,可谓天下之菁英。帷幄之至妙,中权合变,因败为功,爰自秦汉,讫於周隋。”

    荀彧(163-212年),自小被世人称作“王佐之才”。作为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荀彧在战略上为曹‘操’制定并规划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战术方面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荀彧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被人敬称为“荀令君”。后因为反对曹‘操’称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一说受到曹‘操’暗示而服毒自尽)。死后被追谥为敬侯,后又被追赠太尉。

    荀攸(157-214年),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荀彧之侄,杰出战术家,被称为曹‘操’的“谋主”,擅长灵活多变的克敌战术和军事策略。荀攸在何进掌权时期任黄‘门’‘侍’郎,在董卓进京时曾因密谋刺杀董卓而入狱,后弃官回家。曹‘操’迎天子入许都之后,荀攸成为曹‘操’的军师。曹‘操’征伐吕布时荀攸劝阻了曹‘操’退兵,并献奇计水淹下邳城,活捉吕布。官渡之战荀攸献计声东击西,斩杀颜良和文丑。又策奇兵,派徐晃烧袁绍粮草,同时力主曹‘操’接纳许攸,画策乌巢,立下大功。平定河北期间,荀攸力排众议,主张曹‘操’消灭袁绍诸子,被曹‘操’上奏朝廷封为陵树亭侯。荀攸行事周密低调,计谋百出,深受曹‘操’称赞。214年荀攸在曹‘操’伐吴路上去世。荀攸一生画奇策十二,惟钟繇知道,但是钟繇在后来未整理完就去世了,所以后世才不知道。正始年间追谥为敬侯。

    贾诩(147年-223年),字文和。原为董卓部将,董卓死后,献计李傕、郭汜反攻长安。李傕等人失败后,辗转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两次打败曹‘操’,官渡之战前他劝张绣归降曹‘操’。曹‘操’在官渡战袁绍、潼关破西凉马超、韩遂,皆有贾诩之谋。曹‘操’占荆州想乘机顺江东下为贾诩劝阻,说应该安抚百姓等待时机,曹‘操’不从,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在曹‘操’立继位人问题上贾诩暗助了曹丕。曹丕日后称帝封他为太尉、魏寿乡侯。曹丕问应先灭蜀还是吴,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不听,果然征吴无功而返。死时七十七岁,谥曰肃侯,唐会要尊其为魏晋八君子之首。贾诩‘精’通兵法,著有钞孙子兵法一卷,并为吴起兵法校注。

    程昱(141年…220年),字仲德,兖州东郡东阿人,三国时魏国名臣。本名程立,因梦中於泰山捧日,更名程昱。曾于东阿率领民众抗击黄巾。后从曹‘操’于兖州,封寿张令。曹‘操’征徐州时,程昱与荀彧留守后方,阻吕布、陈宫大军,保住三城,因功受封为东平相,屯于范县。昱常为曹‘操’出谋献策,汉献帝定都许县后,以程昱为尚书,后又为东中郎将,领济‘阴’太守,都督兖州事宜。讨袁谭、袁尚后,拜为奋武将军,封安国亭侯。后文帝践阼,程昱为卫尉,进封安乡侯。黄初元年逝世,寿八十,曹丕亦为之流涕,追赠车骑将军,谥曰肃侯。

    郭嘉(170-207),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人物。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于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谥曰贞侯。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而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曹‘操’赤壁之战大败之后,曾大哭曰“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足见郭嘉在其谋士中的地位。

    曹魏四友

    曹魏四友为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这四人乃魏文帝曹丕的心腹大臣,协助曹丕登上魏国太子之位,乃至最终为帝。

    司马懿(179-251)即晋宣帝,字仲达,汉族,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全权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平生最显著的功绩是多次亲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的北伐。死后谥号舞阳宣文侯,次子司马昭被封晋王后,追封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懿为宣皇帝。

    陈群字长文,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颍川(今河南禹州市)人。祖父陈寔为太丘长。父亲陈纪历任平原相、‘侍’中、大鸿胪,叔父陈谌为司空掾,早卒。陈群早年被刘备辟为别驾,后举茂(秀)才,除柘(今河南柘城县)令。陈群不受,随父避难徐州。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入主徐州。

    陈群为司空西曹掾属。后又任萧(今安徽萧县)、赞(今河南永城)、长平(今河南西华)县令。因父丧辞归。后又授以司徒掾、治书‘侍’御史,又转参丞相军事。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封魏公,陈群为御史中丞,后又任尚书,封昌武亭侯。曹丕代汉,陈群为尚书令,晋爵颍乡侯。魏文帝黄初六年(225年),陈群为镇军大将军,领中护军,并录尚书事,总揽朝政。次年,曹丕崩,陈群受遗诏辅政。魏明帝即位,晋封群颍‘阴’侯,增邑五百。公元236年病逝,谥靖侯。陈群历仕曹‘操’、曹丕、曹叡三朝,以其突出的治世之才,竭忠尽职,为曹魏政权的礼制及其政治制度的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吴质(177—230)字季重,定陶人,三国时著名文学家,曹魏大臣。

    193年,曹‘操’为发展力量,在鄄城招贤纳士,吴质应召而至。因其才学通博,受到曹氏父子的赏识,成为曹丕的挚友,曹植的文友。公元217年,曹丕被立为太子,吴质出任朝歌(今河南淇县)长,又迁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令。曹丕为巩固太子地位,常于吴质商量对策。一次,曹‘操’率军出征,曹丕、曹植前往送行。曹植出口成章,盛赞曹‘操’之功德,而曹丕则相形见绌,怅然若失。吴质对曹丕耳语说:“与魏王辞别时,你什么都不要说,只管哭泣就行了。”曹丕听了吴质的话,哭的非常伤心。曹‘操’及其左右很受感动。于是都认为曹植华而不实,不如曹丕诚实孝顺。加上曹丕平时善于掩饰自己,言行检点,而曹植则恃才傲物,恃宠娇纵,引起许多人的反感,最终曹‘操’打消了改立曹植为太子的念头。

    公元220年,曹丕做了皇帝,马上派人把吴质接到洛阳,任命他为中郎将,又封他侯爵,让他持节度幽、并诸州军事。226年文帝崩,明帝曹叡继位。230年,吴质被征调入朝,担任‘侍’中,成为辅弼大臣。他向明帝陈述安危大计,指出:司空大臣陈群乃平庸之辈,非国相之才;称赞骠骑将军司马懿,忠贞机智,是国家栋梁。明帝采纳了他的意见,这对曹魏后期政局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吴质一向喜欢结‘交’权贵,从不跟乡里百姓往来,在家乡名声不佳。做官后,又倚仗曹氏父子权势,作威作福,引起人们的反感。公元230年夏,吴质病故,被谥为“丑侯”。吴质的儿子吴应一再上书申辩,为父叫冤,直到吴质死后二十四年才改谥为“威侯”。

    吴质同当时著名文人“建安七子”‘交’往密切,一说他是建安七子之一,其诗文风格表现了“建安文学”的风骨。其存世作品很少,仅有答曹丕书两篇,答曹植书一篇,收录在昭明文选里。还有思慕诗一首,存三国志本传注中。朱铄(?—226?)三国曹魏将领。沛国人,建安后期入为曹丕僚属,与陈群、司马懿、吴质并称魏太子四友。为曹丕重要智囊之一。为人削瘦,‘性’急。曹丕称帝后,朱铄于黄初二年接替夏侯楙担任军中要职的中领军将军,执掌曹魏禁军。黄初五年,镇守河北的吴质回京城洛阳朝见魏文帝曹丕。曹丕命京城内上将军及特进以下众将军都到吴质府上欢会,朱铄与曹真、曹洪、王忠等众将军都来到吴质府上。因曹真长得比较‘肥’胖,朱铄长得很瘦,酒酣之时,吴质故意叫说唱优人上来戏说‘肥’瘦。上将军曹真以自己是宗室重臣,耻被戏,怒责吴质。曹洪、王忠也出来劝说。吴质大怒按剑怒责曹真,朱铄站起来劝说吴质,也被吴质斥责回到座上。朱铄本来‘性’子就急,越想越气,拔出剑怒斩在地上,于是众将军们不欢而散。约到黄初七年时,朱铄薨。

第两百五十六章 河内方悦() 
第两百五十六章河内方悦

    八月十五,正是中秋佳节。。。 。

    推开‘门’,烈阳高照,但身在北方,却是不感炎热,微风迎面袭来,倒是有些凉爽。

    “报,主公,各地会武兵马已是全部聚集到蓟县,今日便是大比之日,还请主公亲往。”见得张任步出房‘门’,站在院内的典韦立即上前道。

    “走吧。”张任一席紫金‘花’纹蟒袍,脚下踩着飞云靴,直接大步迈出,走向院‘门’。

    “主公,今日乃是军中大比,不若换一身铠甲。”见得典韦迟迟未能出‘门’,在外等候的郭嘉正好进‘门’撞见张任,面‘色’微微一愣后,笑道。

    “嗯,倒是本王忘了。”张任虽然不是彻头彻尾的大老粗,但身边总是有着贤内助或这等智谋如妖的存在,自然是不用忧心。

    “嘎吱”张任踏步回到房‘门’中,正见到蔡琰在被服‘侍’着梳洗。

    “夫君,怎的回来了?”蔡琰眉目一眨,笑问道。

    “今日乃是军中会武,倒是为夫唐突了。幸得奉孝提醒,免得落了军中威望。”张任微微挠头,却是忘了时辰。

    “夫君却是须得感谢奉孝先生才是。”蔡琰抿嘴轻笑着,看着张任偶尔有些失常亦是有些意味。

    “嗯。”张任微微颔首,却有‘侍’‘女’为自己穿戴着盔甲。

    “今日妾身会去蔡府拜访,夫君自己处理军政便是,妾身用过晚膳方可归返。”

    “嗯。”张任转身提起房中的那杆百鸟朝凤枪道。

    “走了。”张任感受着身上的厚重,一迈步,便是推‘门’而出,右手倒拿长枪,几步便是来到院‘门’处。

    “兴才有奉孝先生提醒,当真感‘激’不尽。”三人前后走着,张任突然回头道。

    “时刻维护主公德行,乃臣子本份。若主公心怀感‘激’,不若将那酿酒作坊的茅台佳酿赠与臣几坛。”郭嘉微微欠身道。

    “嗯,汝还想要饮酒?”张任眼睛微微一眯,瞳孔微微收缩,直勾勾的盯着郭嘉。

    “主公莫要怪罪,属下身子已是调养许久,平日里练着五禽戏,如今尚能上马随军征战。”郭嘉把头埋得更深一些,他与张任相伴许久,岂会不知张任此乃即将动怒的前兆。

    “既是如此,吾会将百坛茅台放于华先生处,若是得他许可,汝便可饮酒。”张任嘴角微微勾勒道。

    “诺。”郭嘉点头应下,心中却是泛苦,若是自己身子有任何差错,是根本不能从华佗那顽固手中要来任何酒水的。

    “主公。”三人来到府‘门’之前,身后,已是跟了一大队亲卫。而负责守卫的却是黄叙。

    “今日汝叔母要去蔡府赴宴,吾家眷皆在蔡府,兴邦,汝便率军护佑罢。”张任脚步一顿,突然转身开口道。

    “诺。”黄叙点头应下,自然,主公家眷不容有失。

    “驾驾驾”翻身上马,迅速带着身后的亲卫策马奔驰在驰道上,宽敞的驰道上,两侧皆是有着绿荫环绕,一阵清凉的风迎面吹来,很是清爽。

    “参见主公。”策马入营,营中,早已是人山人海,放眼望去,皆是熟面孔,军中众将,大部到此,而那些出类拔萃的军士更是纷纷在阵列中按着手中兵刃,面‘露’狂热。

    “免礼。”张任策马缓缓踏过这一段路,在高台脚下翻身下马,几步便是带着郭嘉、戏志才登上高台。台上,站在中央的黄忠亦是回身一礼。

    “汝等,乃是自吾幽州军百万雄师中脱颖而出之辈,今日,本王在此摆下五百擂台,这五百擂台,只会属于经历过第二轮淘汰的真正‘精’英。凡到此擂台之上者,本王皆有赏。最后前十者,可由本王亲自授勋。”张任扫视一眼场中数万之士,面‘露’豪情道。

    “诺。”群情‘激’奋,张任亲自重赏,若是能够争取到前世之位,必可直踏青云而上。

    “现在,本王宣布,幽州军第二届会武,启。”

    “咚咚咚咚”声音刚落,校场内顿时响起一阵密集的战鼓声,随即,集合在台下的大军纷纷开始移动,他们,须得经历多项考核,方能晋级。

    “咦,那人如何也在军中?”张任突然目光一挑,指着不远处一名穿戴着普通甲胄的军士道。

    “方希文虽是涿郡一守城牙将,此前,却是辞去职位,愿意前来参与军中大比,而其在涿郡之时,治理地方很是平稳,主公莫不是给予他一个机会?”黄忠顺着手指看去,眼中‘精’光一闪而逝。

    “吾汉学院毕业武生第二,如何能够在此处参与军中会武,莫不是会让人议论本王言而无信?”张任心中复杂,面‘色’却是一沉,有些薄怒道。“希文武艺不凡,却已是步入后天极致,若有机遇,比可为吾幽州军中一名骁将,主公为何对其有所成见?”郭嘉微微皱眉,张任如此反常,却是难以揣度。“哎”张任微微摇头,心中却满是沉重,难道自己会告诉他们不让方悦担任要职,是为了他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