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哉!”孙,去声。义者制事之本,故以为质干。而行之必
有节文,出之必以退逊,成之必在诚实,乃君子之道也。程子
曰:“义以为质,如质干然。礼行此,孙出此,信成此。此四
句只是一事,以义为本。”又曰:“‘敬以直内,则义以方外。’
‘义以为质,则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子曰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范氏曰:“君子学以
为己,不求人知。然没世而名不称焉,则无为善之实可知矣。”
子曰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谢氏曰:“君子无
不反求诸己,小人反是。此君子小人所以分也。”杨氏曰:
“君子虽不病人之不己知,然亦疾没世而名不称也。虽疾没世
而名不称,然所以求者,亦反诸己而已。小人求诸人,故违道
干誉 ,无所不至 。三者文不相蒙,而义实相足,亦记言者之
意。”
子曰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庄以持己曰矜。然
… 32…
论语集注 ·130·
无乖戾之心,故不争。和以处众曰群。然无阿比之意,故不党。
子曰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
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物,其施不穷,故可以终身
行之。尹氏曰:“学贵于知要。子贡之问,可谓知要矣。孔子告
以求仁之方也。推而极之,虽圣人之无我,不出乎此。终身行
之,不亦宜乎?”
子曰 :“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
矣。誉,平声。毁者,称人之恶而损其真。誉者,扬人之善而
过其实。夫子无是也。然或有所誉者,则必尝有以试之,而知
其将然矣。圣人善善之速,而无所苟如此。若其恶恶,则已缓
矣。是以虽有以前知其恶,而终无所毁也。斯民也,三代之所
以直道而行也。”斯民者,今此之人也。三代,夏、商、周也。
直道,无私曲也。言吾之所以无所毁誉者,盖以此民,即三代
之时所以善其善、恶其恶而无所私曲之民。故我今亦不得而枉
其是非之实也。尹氏曰 :“孔子之于人也,岂有意于毁誉之哉?
其所以誉之者,盖试而知其美故也。斯民也,三代所以直道而
行,岂得容私于其闲哉?
子曰 :“吾犹及史之阙文也 ,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
夫!”夫,音扶。杨氏曰:“史阙文、马借人,此二事孔子犹及
见之。今亡矣夫,悼时之益偷也 。”愚谓此必有为而言。盖虽
细故,而时变之大者可知矣。胡氏曰 :“此章义疑,不可强解。”
子曰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巧言,变乱是非,
听之使人丧其所守。小不忍,如妇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
子曰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好、恶,
并去声。杨氏曰 :“惟仁者能好恶人。众好恶之而不察,则或
… 33…
论语集注 ·131·
蔽于私矣。”
子曰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弘,廓而大之也。人外
无道,道外无人。然人心有觉,而道体无为;故人能大其道,
道不能大其人也。张子曰 :“心能尽性,人能弘道也;性不知
检其心,非道弘人也。”
子曰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过而能改,则复于无过。
惟不改则其过遂成,而将不及改矣。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句。无益,句。
不如学也。”此为思而不学者言之。盖劳心以必求,不如逊志
而自得也。李氏曰:“夫子非思而不学者,特垂语以教人尔。”
子曰 :“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
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馁,奴罪反。耕所以谋食,而
未必得食。学所以谋道,而禄在其中。然其学也,忧不得乎道
而已;非为忧贫之故,而欲为是以得禄也。尹氏曰 :“君子治
其本而不恤其末,岂以在外者为忧乐哉?”
子曰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去
声。知足以知此理,而私欲间之,则无以有之于身矣。知及之,
仁能守之。不庄以?之,则民不敬。?,临也。谓临民也。知
此理而无私欲以间之,则所知者在我而不失矣。然犹有不庄者,
盖气习之偏,或有厚于内而不严于外者,是以民不见其可畏而
慢易之。下句放此。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之。动之不以
礼,未善也 。”动之,动民也。犹曰鼓舞而作兴之云尔。礼,
谓义理之节文。愚谓学至于仁,则善有诸己而大本立矣。?之
不庄,动之不以礼,乃其气禀学问之小疵,然亦非尽善之道也。
故夫子历言之,使知德愈全则责愈备,不可以为小节而忽之也。
子曰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
可小知也。”此言观人之法。知,我知之也 。受,彼所受也。
… 34…
论语集注 ·132·
盖君子于细事未必可观,而材德足以任重;小人虽器量浅狭,
而未必无一长可取。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
未见蹈仁而死者也。”民之于水火,所赖以生,不可一日无。
其于仁也亦然。但水火外物,而仁在己。无水火,不过害人之
身,而不仁则失其心。是仁有甚于水火,而尤不可以一日无也。
况水火或有时而杀人,仁则未尝杀人,亦何惮而不为哉?李氏
曰:“此夫子勉人为仁之语。”下章放此。
子曰 :“当仁不让于师。”当仁,以仁为己任也。虽师亦
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盖仁者,人所自有而自为之,非
有争也,何逊之有?程子曰 :“为仁在己,无所与逊。若善名
为①外,则不可不逊。”
①“为 ”,清仿宋大字本作“在 ”。
子曰 :“君子贞而不谅。”贞,正而固也。谅,则不择是
非而必于信。
子曰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后,与后获之后同。
食,禄也。君子之仕也,有官守者修其职,有言责者尽其忠。
皆以敬吾之事而已,不可先有求禄之心也。
子曰 :“有教无类。”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
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
类之恶矣。
子曰 :“道不同,不相为谋。”为,去声。不同,如善恶
邪正之异。
子曰 :“辞达而已矣。”辞,取达意而止,不以富丽为工。
师冕见,及阶,子曰 :“阶也。”及席,子曰:“席也。”
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见,贤遍反。师,乐
师,瞽者。冕,名。再言某在斯,历举在坐之人以诏之。
… 35…
论语集注 ·133·
师冕出。子张问曰 :“与师言之道与?”与,平声。圣门
学者,于夫子之一言一动,无不存心省察如此。子曰 :“然。
固相师之道也。”相,去声。相,助也。古者瞽必有相 ,其道
如此。盖圣人于此,非作意而为之,但尽其道而已。尹氏曰:
“圣人处己为人,其心一致,无不尽其诚故也。有志于学者,
求圣人之心,于斯亦可见矣。”范氏曰:“圣人不侮鳏寡,不
虐无告,可见于此。推之天下,无一物不得其所矣。”
季氏第十六 凡十四章
洪氏曰 :“此篇或以为齐论。”
季氏将伐颛臾。颛,音专。臾,音俞。颛臾,国名。鲁附
庸也。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见,
贤遍反。按左传史记,二子仕季氏不同时。此云尔者,疑子路
尝从孔子自卫反鲁,再仕季氏 ,不久而复之卫也 。孔子曰:
“求!无乃尔是过与?与,平声。冉求为季氏聚敛,尤用事。
故夫子独责之。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
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夫,音扶。东蒙,山名。先
王封颛臾于此山之下,使主其祭,在鲁地七百里之中。社稷,
犹云公家。是时四分鲁国,季氏取其二,孟孙叔孙各有其一。
独附庸之国尚为公臣,季氏又欲取以自益。故孔子言颛臾乃先
王封国,则不可伐;在邦域之中,则不必伐;是社稷之臣,则
非季氏所当伐也。此事理之至当,不易之定体,而一言尽其曲
折如此,非圣人不能也。冉有曰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
欲也 。”夫子,指季孙。冉有实与谋,以孔子非之,故归咎于
季氏。孔子曰 :“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任,平声。焉,于虔
… 36…
论语集注 ·134·
反。相,去声,下同。周任,古之良史。陈,布也。列,位也。
相,瞽者之相也。言二子不欲则当谏,谏而不听 ,则当去也。
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兕,
徐履反。柙,户甲反。椟,音独。与,平声。兕,野牛也。柙,
槛也。椟,匮也。言在柙而逸,在椟而毁,典守者不得辞其过。
明二子居其位而不去,则季氏之恶,己不得不任其责也。冉有
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夫,音扶。固,谓城郭完固。费,季氏之私邑。此则冉求之饰
辞,然亦可见其实与季氏之谋矣。孔子曰 :“求!君子疾夫舍
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夫,音扶。舍,上声。欲之,谓贪其利。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
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寡,谓民少。贫,谓财乏。均,谓各
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季氏之欲取颛臾,患寡与贫耳。然
是时季氏据国,而鲁公无民,则不均矣。君弱臣强,互生嫌隙,
则不安矣。均则不患于贫而和,和则不患于寡而安,安则不相
疑忌,而无倾覆之患。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夫,音扶。内治修,然后远人服。有不服,
则修德以来之,亦不当勤兵于远。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
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子路虽不与谋,而
素不能辅之以义,亦不得为无罪,故幷责之。远人,谓颛臾。
分崩离析,谓四分公室,家臣屡叛。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
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干,楯也。戈,戟
也。萧墙,屏也。言不均不和,内变将作。其后哀公果欲以越
伐鲁而去季氏。谢氏曰 :“当是时,三家强,公室弱,冉求又
欲伐颛臾以附益之。夫子所以深罪之,为其瘠鲁以肥三家也。”
洪氏曰 :“二子仕于季氏,凡季氏所欲为 ,必以告于夫子。
则因夫子之言而救止者,宜亦多矣。伐颛臾之事,不见于经传,
… 37…
论语集注 ·135·
其以夫子之言而止也与?”
孔子曰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
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
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先王之制,诸侯
不得变礼乐,专征伐。陪臣,家臣也。逆理愈甚,则其失之愈
速。大约世数,不过如此。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言不得
专政。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上无失政,则下无私议。非
箝其口使不敢言也。此章通论天下之势。
孔子曰 :“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
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夫,音扶。鲁自文公薨,公子遂杀
子赤,立宣公,而君失其政。历成、襄、昭、定,凡五公。逮,
及也。自季武子始专国政,历悼、平、桓子,凡四世,而为家
臣阳虎所执。三桓,三家,皆桓公之后。此以前章之说推之,
而知其当然也。此章专论鲁事,疑与前章皆定公时语。苏氏曰: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宜诸侯之强也,而鲁以失政。政逮于
大夫,宜大夫之强也,而三桓以微。何也?强生于安,安生于
上下之分定。今诸侯大夫皆陵其上,则无以令其下矣。故皆不
久而失之也。”
孔子曰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便,平声。辟,婢
亦反。友直,则闻其过。友谅,则进于诚。友多闻,则进于明。
便,习熟也。便辟,谓习于威仪而不直。善柔,谓工于媚悦而
不谅。便佞,谓习于口语,而无闻见之实。三者损益,正相反
也。尹氏曰 :“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而其损
益有如是者,可不谨哉?”
孔子曰 :“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
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乐,五
… 38…
论语集注 ·136·
教反。礼乐之乐,音岳。骄乐宴乐之乐,音洛。节,谓辨其制
度声容之节。骄乐,则侈肆而不知节。佚游,则惰慢而恶闻善。
宴乐,则淫溺而狎小人。三者损益,亦相反也。尹氏曰 :“君
子之于好乐,可不谨哉?”
孔子曰 :“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
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君子,有德位之通
称。愆,过也。瞽,无目,不能察言观色。尹氏曰 :“时然后
言,则无三者之过矣。”
孔子曰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
在得。”血气,形之所待以生者,血阴而气阳也。得,贪得也。
随时知戒,以理胜之,则不为血气所使也。范氏曰 :“圣人同
于人者血气也,异于人者志气也。血气有时而衰,志气则无时
而衰也。少未定、壮而刚、老而衰者,血气也。戒于色、戒于
斗、戒于得者,志气也。君子养其志气,故不为血气所动,是
以年弥高而德弥邵也。”
孔子曰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畏者,严惮之意也。天命者,天所赋之正理也。知其可畏,则
其戒谨恐惧,自有不能已者。而付畀之重,可以不失矣。大人
圣言,皆天命所当畏。知畏天命,则不得不畏之矣。小人不知
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侮,戏玩也 。不知天
命,故不识义理,而无所忌惮如此。○尹氏曰 :“三畏者,修
己之诚当然也。小人不务修身诚己,则何畏之有?”
孔子曰 :“生而知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