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的正面主角对战反面主角》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穿越的正面主角对战反面主角- 第9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唐龙可不认为自己比这些大明精英更厉害,这些人在后世,可是相当于北大,清华一流毕业再考研,考博的强人,将学业一门技能练到满级的神级高手。

    智慧是相当高的,可惜的是,这些满级高手将眼光放到内斗,排除异已,为自己或家族捞钱上,对国事应付了事。

    现在大明的局势恶劣,再过两年,京城就被李自成占了,再后来,李自成又被皇太极打跑,为清朝做了嫁衣。

    在现实世界,不眠不休的研究了半月,唐龙却更加迷茫,感到无处下手。

    崇祯十四年,这时期太乱了,各地造反的农民起义军多如牛毛,国内民不聊生,千里无人烟,遍地是枯骨,到处是蝗灾,大水,干旱,再加上土豪恶霸和各王府的压榨,官府的贪婪,百姓已然没有活路,只能铤而走险,走上造反的道路。

    而且历史上记载,崇祯14年6月,两畿,山东,河南,浙江,湖广一带又要大旱,到时蝗虫四起,饿死百姓无数,尸体又造成了瘟疫,李青山率领民众起义,又阻断了漕运。

    在这种各地闹灾的情况下,满清又趁国内大乱,开始南下劫掠财物和人口,趁势做大,野心也越来越大,最后起了长久占中原的想法,并且已经开始行动。

    这一切,如果大明王朝有钱有粮,都可以解决。

    可是,大明王朝的朝廷非常穷,又拿不出这许多的钱粮,而富者又不肯赈灾,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明王朝灭亡,让外族占了这大好中原之地。

    这一切,唐龙不愿意看到,他想解决,可想不到好办法,只能看看这些精英有什么好办法没。

    陈新甲思索良久,才缓缓说道,“皇上,各地的灾情虽然严重,但是可以赈灾,可是农民没有土地,这个事情就很难办,朝廷总不能一直赈灾,必须让农民有地种,才能让他们看到希望,才能安心。”

    说到这,陈新甲停顿了一下,看着皇上,面露犹豫之色。

    唐龙却笑道,“可是,土地都在各王府和乡绅手上,根本无地可用,是这样吧。”

    “对,想要闯贼之流消失,只能从这些人手里取回土地,再重新分给百姓,才能将叛军彻底铲除,永无再起之日。”陈新甲激动的说道。

    “皇上,陈大人说的对,国库的税收逐年减少,而支出却越来越多,我朝不收士大夫税,不收商税,让商人渐富,让国库无税可收,微臣请皇上重开商税,再度充盈国库。”

    李待问神态轻松,动作自然,已经不象以往那般动作僵硬。

    从唐龙手下抽出身子,跪在唐龙面前。

    “李爱卿,你现在感觉身体怎么样?”唐龙关切的问道。

    李待问恭敬朝唐龙施一礼,才回答道,“多谢皇上关心,老臣的身体已经感觉好多了,胸口也没有了以往的那种闷痛的感觉,精神也强了很多,手脚也麻利了。”

    说到这,李待问朝唐龙重重的磕了三个头,才继续说道,“老臣,多谢皇上的救命之恩,让老臣能为皇上多做几年事。”

    “李爱卿,你是为大明呕心沥血才累病的,是朕亏欠你呀。”

    “皇上……”李待问已经大哭起来。

    历史记载,崇祯为人刻薄,稍不称心就会暴怒,搞不好还要杀人,本人又是志大才疏之辈,遇事喜欢亲力亲为,却不知这才是最糟糕的事情。

    民事不懂,却又乱下旨意,让朝廷中一些想干实事的大臣们畏手畏脚,不等真正将一件实事干完,就已被暴躁的崇祯认为不行,而停止。

    整个朝廷如一只无头苍蝇般到处乱闯,却总是找不到出路。

    清军的入侵,其实并不可怕,大明王朝的名将甚多,任意拉出去一个对付清军,即使不能将清军打败,也会崩掉清军的一个大牙,让他再来大明的时候,会心生畏惧。

    可惜这只是假设,每一个将领到了辽东,都会被崇祯皇帝遥控指挥,远在京城的崇祯,哪里知道清军的战力,只是一味的让将领进攻,跟清军决一死战。

    可惜步兵跟骑兵交战,永远不会胜利的,在所有的历史上,都没有一支步兵能够跟骑兵正面对抗。

第240章 御书房议事三() 
崇祯的所作所为,想想就让人心寒,可以说,大明王朝的灭亡,就是崇祯皇帝一手造成的,换做大明的任意一个皇帝都不会搞到如此地步。

    万历皇帝多年不上朝,可是朝廷的财政却并没有出现亏空。

    崇祯的哥哥,也不大管朝廷的事,却也为崇祯留了不少的家底。

    而崇祯皇帝,不分白昼黑夜的工作,却穷得叮当响,自己穿着打补丁的衣服,而血战的将士们却连军饷都拿不到,当真可悲。

    一个明君,只要选好有真正才干的大臣,其余的让他放手去做就好,不要做过多的插手行为。

    术术有专攻,这句话不是白说的,任何一个人都不会是全能的,都有自己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作为皇帝,只要找到真正的人才,让他像老黄牛一样,为自己打造一个盛世就可以了,自己只管享受就可以了。

    而崇祯却认为自己比谁都强,认为谁都不如他,这就是他的短处。

    每一个大臣或者将领做事,都会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大臣们可以按照自己规划好的步骤,一步步的进行,最后将事情彻底做好。

    可是崇祯却从中敲掉几个步骤,然后再让你去做,此刻,大臣们的心里恐怕只有四个字,“真坑爹呀。”

    唐龙收回思绪,将目光重新放在陈新甲的身上,眼神中流露出一种欣赏之意,微笑着对陈新甲说道,“爱卿快快请起,我们坐下慢慢说这件事,以后朝廷还需要更多的像陈大人这样的干才呀!”

    陈新甲本来小心翼翼的心情,忽然间变得激动起来,这是要重用自己的节奏啊!

    “皇上,乱世该用重典,才可平息这些灾民。”陈新甲试探着说道。

    唐龙不知可否,转头示意李待问说出他的看法。

    “皇上,老医是户部尚书,掌管着天下税收,皇上可知盐税的重要性。”

    李待问说到这儿,语气停顿了一下,抬头看了崇祯皇帝一眼,这本是极为失礼的事情,但是他不得不看,他深深的知道盐税的重要性,如果崇祯皇帝依然是那副不与民争力的态度,他就应付了事,不再说下去了,如果皇帝确实想要改革,那他李待问不介意将这把老骨头,献给皇上。

    唐龙正色的看着李待问,语气沉重的说道,“以前朕有些偏激,总想把事情做好,却反而将事情弄得不可收拾,以至将这大好河山,搞得盗匪四起,民不聊生。

    朕昨日没有上朝,就是在痛恨思过,也想明白了一些事情,朕的大臣们主张废除商税,朕认为是好的,就废除了,却反而加重农税,才将百姓逼反。

    这都是朕的过错,今日找你们二人过来,就是想将一些错误的事情改正过来,让这天下重新出现太平盛世。不过说这些有些远了,毕竟眼前的局面也是危机时刻,能不能渡过此次难关,尚且未知。

    朕现在真的有些迷茫,希望二位大人能够开诚布公的跟朕谈一谈,让我们君臣一起努力,将这个乱世平息下来。”

    李待问的眼泪禁不住又要流下来,心中暗恨自己,今天这是怎么了,一把年纪的人了,怎么总像孩子一样的想哭呢?

    “皇上,臣曾研究过前宋的税收,宋朝一年的总税收是1亿6千万贯,这里包括所有方面的税收,单只是盐税这一项,就达到3千万两白银,而我大明朝,盐税最高只有2百五十万两白银,而废除商税,现在已经一文也收不到了。

    皇上,三千万两白银呀,能干多少事情呀。

    皇上,崇祯元年的时候,全都算上,还能收上来2500万两银子的税,可是随着天灾人祸,到现在每年只能收上了4百万两银子,4百万两银子又能干什么?只是所有官员的俸禄就用得七七八八,而军饷一年就是一千零八十万两白银。

    而皇上所征的三大饷,理论上可以收到1600万两白银,可实际上,根本收不上来,百姓本已疾苦,再加上这1600万两白银的税收,已经将他们逼到了死路,臣请皇上撤掉所征的三大饷,改收商税和盐税,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他也是抱着会被崇祯皇帝砍头的念头,说的这番话,他不愿意看到大明灭亡,他希望大明能走入正轨,重现辉煌。

    李待问说完,殿中一片寂静,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等着崇祯皇帝的判决。

    只是片刻工夫,却让李待问感觉像是过了千万年一般难耐。

    “李大人,你的这一番话说到朕的心里去了,当年是朕的失误,让百姓遭此劫难,看到无数百姓受灾,却又无力去赈灾,朕的心真如刀割一般难受。

    李大人,你先不要说话,要好好想一想,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最快的见成效,毕竟受苦的百姓是等不起的呀!”

    崇祯的这番话,在李待问的耳中如天籁之音不绝于耳,皇上终于清醒了,不再受小人的蒙蔽,大明中兴有望了。

    不说李待问在一边感动非常,陈新甲在一边,也是听得热血沸腾,又见皇上的目光投到了自己身上,知道自己该说点什么了。

    陈新甲清了清嗓子,“皇上,杨大人在西北,本已势弱,微臣觉得让杨大人不该冒进,应该保存实力,撤回京师附近。

    然后将土地分给京师附近的农民,让他们能够安居乐业,杨大人的兵力要保护这些人的安危,京师的局势稳定后,再徐徐向西北图进,才是上策。”

    唐龙听罢,不由鼓了鼓掌,口中赞道,“不愧是朕的兵部尚书,能够想到这些,也是当真不易,今日你们两位爱卿当真是给朕一个惊喜呀!我大明朝不是没有人才,只是朕识人不明呀!”

    二人再次拜倒,口称不敢。

    唐龙挥挥手,示意二人站起来说话。

    “两位爱卿,仓促之间,恐怕你们二人也说不出详细的部署,现在你们二人回去,辛苦一下,将这些事情详细的考虑清楚,明日早朝呈上来,下午就开始实施,毕竟时间不等人哪,我们剩下的时间也不多了,如果不抓紧,恐怕以后我们就没有机会了。”

第241章 难民的呼喊声() 
二人虽然不明白皇上为什么说以后没有机会了,不过二人却都是知道为臣之道的,皇上不想说的就不要多问了,再加上心中有事,到也没多说什么,只是起身向皇上告退。

    待二人走后,凌风上前问道,“老大,你看他们出的主意行吗?”

    唐龙叹了一口气说道,“大明朝现在太乱了,而且我一时也想不到什么好办法解决这复杂的状况,这么大的国家,单靠我们几个人也是不够的,所以也要拉拢更多的人加入到我们中间来,共同将大明治理好,这才是我们的目的。”

    说到这儿,唐龙顿了顿,“另外你的新军也要开始组建了,兵员就从外面的难民那里招吧,银子你不用担心,还有火器也要尽快的研发出来,以后你就专心的搞这两个事情吧。”

    “新军要招多少人为好。”凌风问道。

    “先招1万人吧,其余的以后再慢慢的招。另外传旨下去,从南方买粮,价钱高点不要紧,但是要给送来。毕竟银子不能当饭吃。

    而且新军的伙食也不能扣,要吃好穿暖,他们才会有归属感,我想你也看过不少穿越类的小说,你要从中吸取点经验,来训练我们的新军,让我们的新军快速强大起来,在这个乱世,只有武力才是最重要的,才能在这乱世有话语权。

    你现在所做的应该是最重要的,你一定要小心去办,千万不要搞砸了,那样我们就没有赢的机会了。

    最后说一句,要快,现在就去吧,我等你的好消息。”

    待凌风走后,唐龙高声传旨,命小太监传旨京营总督李国桢,率京营土兵两千人在城门外集合,等候旨意。

    小太监正要传旨去,唐龙却又叫住了他,“也顺便将骆养性传过来。”

    一盏茶工夫,骆养性气喘吁吁的走了进来,施礼过后方问道,“皇上让微臣来有何事情吩咐?”

    “你领三百锦衣卫,陪朕出城一遭。”

    李国珍:襄城伯,崇祯时期经营总督,军事和民事上都没有什么建树,但是对崇祯却极为忠诚。

    李国桢下朝后便回到了家中,一个人坐在椅子上发呆。

    “夫君,今天上朝有什么事发生吗?”李夫人见丈夫闷闷不乐的样子,便开口询问。

    “哎,今日皇上让众位大臣捐款救国,我正在想捐多少合适,却越想越是头疼。

    如果捐得多了,万一有人弹劾我钱从何来,我该如何解释?

    如果捐的少了,却又总觉得对不起皇上。

    此事当真是难办。”

    李夫人却微笑着说道,“这有何难,我们李家世代受到皇家的恩宠,现在皇上有难,岂能少捐。

    不过却不能明捐,以防有人暗算我们,你可进宫向皇上明言,暗地里多捐一些就可以了。”

    李国桢闻言大喜,一把抓住李夫人的手,“多谢夫人指点,我这就进宫见皇上。”

    “你这急躁的脾气怎么就不改呢,你连想捐多少都不知道,就这么急着进宫见皇上,到时进了宫,见了皇上,皇上问你捐多少,你该怎么说。”李夫人恨铁不成钢的说道。

    “以夫人之见,我们该捐多少?”

    李夫人沉吟片刻,“家里的现银只有几万两,我们凑一下就捐10万两吧。”

    二人正说着话,一名下人进来禀报,“宫里的太监来了,说有皇上的口谕,请大人去接口谕。”

    李国桢闻言,忙站起身来,朝着前厅走去。

    到了前厅,见来传旨的太监正在前厅坐着喝茶,忙上前抱拳说道,“原来是司礼监的张公公,不知皇上让公公给本官带来什么口谕?”

    来传旨的太监是司礼监的主事张良,为人还算正直,跟李国桢的交情也还不错。

    “李大人,皇上让你领2000京营将士,去城外等候旨意。”

    “臣立刻去办。”李国桢拱身施礼,领了口喻,又说道,“今日就不留张公公喝茶了,改日一定补上。”说完又取出一张银票,不留痕迹地塞入太监手中。

    张良忙挥手制止李国桢,笑道,“你我二人的交情就不要做一些俗套的事情了。”

    只是李国桢哪里肯让,依然将银票塞到张良的手中。

    张良见推辞不掉,也就不再客气,拿眼神一瞟,见了银票上的数目,顿时笑道,“李大人倒是豪爽,今日出城要领一些健壮一些的兵士,皇上恐怕是要看城外的那些难民去了。好了,杂家要回宫了,就不打扰李大人公干了,告辞。”

    李国桢送走了张良,跨上家丁牵过来的战马,正要走,却被跟过来的李夫人拦住,“夫君,一会儿见到皇上,不要忘了,找个机会跟皇上说说捐款的事情。”

    李国桢应了一声,打马朝着京营方向奔去。

    唐龙跟骆养性一同出了城门,见城外难民已经排起了许多长队,队伍的尽头却是一个又一个冒着热气的粥棚。

    唐龙见状顿时放下心来,带着骆养性来到一个粥棚不远处。观察到这些难民。

    没有吵闹的喧哗声,难民们都拿着碗,默默的盯着煮粥的大锅,不时传来吞咽口水的声音。

    眼中的绝望之色,已然散去,随之而来的是希望。

    大锅里的粥不象书上写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