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就传闻粤海也要重组。简单地说就是人员下岗,项目下马。
广东省的红筹旗舰,恒生指数的蓝筹股,香港中资机构前几名的粤海,资产几
百个亿的国家单位,说没有就可能没有了,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但是现在就
可能是事实,广信就是个例子。再想想自己,刚刚戴上硕士帽的美国MBA,竟然会和
“下岗”牵上关系!我以前对下岗这个词的概念是和纺织厂的女工联系在一起的。
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好好读书,长大了找一个好工作,国家单位稳定,好好干,有
发展。而现在,哪有什么稳定?什么发展?
说来真是怪得很,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这个时候,我太太提出要和我离婚。
问原因,一句“我的生活与你无关”算是回答。我受正统教育过来,我的人生词典
里是找不出诸如:分居、二奶、离婚,这样的单词的。外面可能听说广东这边有很
多包二妈呀之类的事。但广东男人对家其实都是很重视的、很顾家的。广东女人贤
惠也是出了名的,我妈老家的那些潮洲妇女吃饭都是不上桌的,从没有听说女人提
出要跟老公离婚!现在倒好,娶了个内地老婆落得这样的下场。
我不知道以前只有小说电影里才能看见的倒霉蛋的故事怎么会齐齐地发生在自
己身上。我觉得那一段时间我的人生观、信仰部发生了动摇,或着说没有方向,没
有理想了……
人生的十字路口
1999年和2000年粤海集团重组,我们在上海的项目停了下来,除了配合集团重
组,一年多没有新的事情做。现在粤海重组已顺利完成。要我再看粤海的危机,我
觉得是在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下,一个具有先天性缺陷的企业在极度膨胀之后,由
量变到质变。终因缺乏核心竞争力而落入过度扩张缺乏现金和人才的陷阱。
其间不少朋友和猎头公司来劝说,趁机会离开吧。但我对粤海是很有感情的。
我青春的理想呀什么的都是和粤海连在一起的。我认为。子不嫌母丑”,集团有难。
我总不能一走了之。要走。也等它恢复元气,项目有个明确的解决方案再说。后来
有朋友找上门来让我帮忙出出主意什么的,故也接触了一些别的事情。
一位人力资源顾问公司的老总对我说,粤海这几年的事对我个人的职业生涯是
个很负面的影响,就家股指暴跌,流下很深的跳空缺口,需要很长时间的盘整修复。
也许,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劳其筋骨,苦其心智,饿其肌肤……方成大业。
事业和家庭的双重打击给我上了一堂很好的人生课。痛定思痛,我学习到了“谨慎”。
经营婚姻犹如经营合资企业,要有目标和计划,要防微杜渐,按部就班,才能成功。
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先生说的话很符合我的境况,凭着意志和
毅力,我在逐步复原。
同时,我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和人生旅途也在做一些考虑,人还是想做一番事业
的。
总有一天;“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姓名:卢健新
英文名:JASON
出生年月日:1966年9月
血型:0型
星座:天平座
爱好:读书,旅游,驾车
自认为的个性:温文尔雅
最常做的运动:打球
最喜欢的电影:珍珠港
最难忘的书:穷爸爸,富爸爸
最动听的歌:星
最敬仰的人:毛泽东
小时候最想从事的职业:穿梭各地的外经贸专家
未来最想做到的事:跨国公司老总
最开心的事:掌声响起来
最尴尬的事:你现在怎么样
最讨厌的事:不让我睡觉
最震撼的一件事:98年底的一堆事
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生命
别人对你最有启发性的一句话:我的生活与你无关
王亚非
一个77年未恢复高考时上大学的文科生,却成功转型,目前身为北大光华管理
学院教授的她,还拥有一个自己的咨询公司,好象吉普塞人的她,一直站在潮流的
浪尖上。
只要跳动的心不变,班班快车都有搭上你的可能。
MBA 让我学会了倾听;
你认为你行你就行;
没有烦恼本身就是最大的烦恼。
王亚非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1985年至1987年为美国马里兰大学交
流访问学者,1990年获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工商管理(MBA)硕士学位。
现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MBA职业指导中心主任,副教授。同时还是北京海门
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副总经理。
王亚非是中国最早在英国读MBA的学生里唯一的女性。她的事例可以给那些跃跃
欲试MBA和正在读MBA的人们许多启示和憧憬。在中国这个名字已经和MBA紧紧地连在
了一起,不仅仅因为她是中国最早在英国读MBA的女性,也不仅仅因为她是第一个还
未弄明白MBA是什么就报考了的文科学生,更不仅仅因为她现在一身兼着商人和教授
两职的特殊身份。她的特别在于她始终自己选择道路的勇气和决心,在于她血液中
与生俱来的面对挑战的渴望和热情,更在于她作为一个人,一个女人的率直和坦诚。
这个文科班的女生,她的成功有力地验证了一个事实:MBA不排斥女性,也不拒绝文
科的学生。
第一印象
她人不高,脸上始终带着微笑,自然、明朗中透着一丝骨子里的自信。丝毫没
有所谓“女强人”的咄咄逼人;相反,她是亲切而随和的。略施粉黛后的她,给人
干净、利落的感觉。她让我想起了两个形容词—一真实、爽朗。怪不得活石屹评价
她说“真实”,张维迎概括她为“率直”。
王亚非留给记者的第一感觉是特别准时,确切说是准点。
“我没有迟到吧?现在刚好是十点。请到我办公室吧。”说着,王亚非走向自
己在海问咨询公司的那间老总办公室,“对不起,恐怕需要你再等我几分钟,我刚
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上完课来,我要上网看一条信息。”打开桌上的笔记本电脑,
她一边移动着鼠标,一边礼貌地解释着:“不久前,我接受了北京电视台《证券无
限》节目的采访,对中石化挂牌上市有过一些评价,它今天正好第一天上市……不
错,还行,和我预想的一样,情况还可以,果然没有大升大跌。”
很快,王亚非合上电脑,轻轻说了一句:“对不起!我们现在开始吧。嗯,从
哪里开始说起呢?”
吉普赛人的成长
1955年4月里的一天,明媚春光普照古城西安,这正是生命诞生的好季节。王亚
非,就在那时诞生了。
王亚非的家史称得上是那个年代社会变迁的小小缩影。母亲是书香门第的小姐,
来自西安一个当时有钱有势的大地主家庭,受过良好的家教,曾就读过陕西女子师
范学院。父亲则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聪明而又正直。地位如此悬殊的两个人因为
炽热爱情的力量,冲破种种阻挠,勇敢地结合在了一起。父亲后来去北京上了中央
戏剧学院,毕业后在西安从事着导演的工作。
王亚非就在这个很严厉很有勇气的家庭中渐渐长大。也许因为骨子里留着父母
血液的缘故,王亚非的性格从小也很独立,很叛逆。小时候的她因为顽皮和淘气可
没有少参与打架闹事,但她很少挨打,而是打别人。
在王亚非的记忆里,父母一直对她非常严厉。她把自己对父母的感觉形容为
“敬多于爱”。她说她和父母间从来不像别的小孩那样撒娇,而更像是平等的朋友。
但他们对王亚非的教育却半点都不放松,甚至可以说有些严苛。从 7岁开始,父母
就要求她看各种革命书籍,比如“红旗飘飘”“阮文追的故事”等,而自己在那个
时代,却偷偷看各种能够搞到手的经典文学名著,从中国的《红楼梦》到南美的
《百年孤独》和“格瓦拉”,从法国的《红与黑》到俄国的《战争与和平》。尽管
年幼,王亚非还是认为自己可以读懂书中的文化与风情,人文与历史,并始终热爱
着各种文学作品。书籍从此就成为了王亚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即使她成了一
个公司的总经理,不得不整天奔波于各个不同的城市,她依然还是保持着每天看书
的良好习惯。说到自己最喜爱的小说《白鹿原》时,她的眼光突然变得有些游移,
“那是怎样的生命!如此坚强,富有底蕴。那是怎样的抗争!如此不知难而退。”
吉普赛人就这样开始在自己的部落中,慢慢成长。
“我真的是幸运儿吗?”
在旁人的眼中,王亚非一直是个幸运儿。
在她7岁那年,当时周恩来总理提出从娃娃开始培养外交人才,于是全国有6个
城币创建了外国语学校;其中就有西安。西安外国语学校成立并向全市招生,一群
外教来到了王亚非所在的小学,要从170多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中挑选出一棵“好苗子”。
结果是王亚非眼睛中散发的勃勃生机吸引了那群外教,她成了“幸运儿”。王亚非
就有了一个愿望,将来做一名出色的女外交官。
这是王亚非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对她后来的人生之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用
王亚非自己的话说:“从此,这一生就因为英语而受益无穷了。”
尽管在良好环境中的英语学习只持续了两年,就因为文革的原因而不得不中断
了;但一种“渴望看得更多,学得更多”的心志却在小亚非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也许因着她的父母从事着艺术工作的缘故,王亚非一直也热衷于参加、组织各
种文娱活动。说来也怪,不论她走到哪里;王亚非总是被“委以重任”,在短时间
内得以崭露头角。当时流行全国的文艺表演《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的演员阵
容中,总是有一个娇小玲拢,脸上带着甜甜笑容的姑娘。
“我真的是幸运儿吗?也许别人会说是,什么好事总会让我给摊上。其实,在
这幸运背后,有着很多人为因素。我想最重要的一点是我的心态。我对待任何事,
任何人,都非常热情和坦诚。”
实现梦想
后来,王亚非工作了,没有成为翻译的她也没有成为一个舞蹈演员,而是在西
北工业大学团委里参加工作。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前夕,王亚非作为最后一批学员出现在上海复旦大学的
校园里。在复旦,她主修的是国际政治和关系专业。
10多年之后,王亚非和英语前缘再续。国际关系专业对英语有严格要求,可那
时王亚非对英语的印象几乎巳经没有了,脑子里记得的只有儿时在西安外国语学校
学的一些简单会话,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学习。也许真的是对语言学习的过人天赋,
王亚非的英语不仅很快跟了上去,而且成了佼佼者。她记忆力好,悟性高,很快便
脱颖而出,成为班上和年级里的积极分子和显眼人物。
性格外向的王亚非适应了课堂学习之后,就很快将自己的触角伸向校园,伸向
更有挑战性的学习。她参加学生会,加盟文艺部;频频参加各种校内、校外活动。
因为英语上的极大优势,她还作为学生代表参与了英国撒切尔夫人和美国里根总统
等重量级人物的接待工作。这些经历不仅使王亚非对自己的语言能力有了充分的信
心,更让她进一步了解了自己。“从那时起,我的视野变得开阔,我的思想也更开
放了。有小学时代的同学认为我的气质就是在那时形成的。”
毕业以后,王亚非回到了家乡西安。开始了在西北工业大学外事办的工作。那
时,她是一名翻译,这也算多多少少实现了王亚非小时候想当外交官的梦想。
心的呼唤
在西北工业大学做了几年的翻译和英语老师,王亚非渐渐成熟起来,也成立了
家庭,但并不安逸。王亚非觉得缺了点什么。“你知道,人是一种惯性动物,很容
易就被驯服。打破现状,尝试各种新鲜事物,是我个性中与生俱来的。我无法抗拒
自己心的呼唤!”
于是,1985年,王亚非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前往美国马里兰大学。
在美国留学的2年时间里,王亚非在马里兰大学当文学老师,教的虽然是不太在
行的鲁迅文学,却也兢兢业业,忙得不亦乐乎。在教学之余,王亚非向外“扩展”
自己触角的本性再次“暴露无余”。她选择旁听语言课,研修美国历史,探究美国
的风土人情。性格亘率的王亚非还交到了一大群外国“哥们”。在这些外国人中间,
王亚非活得自在而自信。
她讲了一件在美国的趣闻给我听:“当时我已经20多岁了,可我常常被人认作
十多岁的小女孩。记得有一次,和几个朋友去午夜酒吧。老板一看到我,就拦住我,
向我要身份证。哈哈……那个可爱的胖老头,我现在都还记得他,他以为我是未满
18岁的少女,想偷偷混进酒吧。”
王亚非在美国的房东是一个律师家庭。通过2年的相处,她再一次用自己的热情
和坦诚征服了这一对中年夭妇的心。他们曾经笑着说:“哦,Jane;你们的国家为
什么不让你做中国驻美国的大使呢?你来,一半美国人会爱上你。”回国那天,房
东全家特地请假送王亚非去机场。一同回国的同事百思不得其解地问王亚非:“你
用了什么魔法,让这么一群美国人在机场大哭小叫的?”王亚非笑了,深深地笑了。
是啊!吉普赛人每到一个地方,就把那里看作是她的家。她唱歌、跳舞,用自
己的心灵之歌、生命之舞赢得了人们的心。这就是吉普责人的魁力!
脚踩西瓜皮,溜哪儿到哪儿
“别人读MBA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至少都明白MBA是怎么一回事。可我呢,
却是稀里糊涂,像是雾里看花,懵懵懂懂的。小时候,我妈就说我这人大感性。我
就是这么个个性,脚踩西瓜皮,溜哪儿到哪儿。我既不知道MBA究竟学些什么,也不
了解MBA对我意味着什么。只是觉得现在的工作、生活都成了一种程式,而我又偏偏
爱不了没有挑战的工作。去英国念MBA,既可以再次去国外充充电,开阔一下思路,
又可以拿一张硕士文凭。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我当时还想着,学完MBA,我还
要回来做一个业务精良的翻译。”
1987年,中国政府和英国政府达成协议,由英方出资,派遣第一批中国学生去
英国攻读MBA。此时,王亚非正被国务院生产办(现国家经贸委)借调到北京做翻译,
恰好协助此次MBA招生工作。
当时中国准备派遣去英国读MBA的有20个名额,都是从大型企业里面挑选出来的
有S年工作经验的人。严格的过关考试将一大批报名者拒之门外,第一批招生只招到
了9个人,高指标还差一大截。这时,正好有一个在国外的同学说:“MBA招不到人?
你为什么不试一下!这在国外可是最热门的一个专业,你的英语这么好,一定行!”
当时无法就读联合国译员班的王亚非憋着一股子劲,“好,不让我念联合国译
员班,我就上MBA。权当是一次充电。考得上考不上先不说,就是恶补一下数理化也
好啊。”说是这么说,一向争强好胜的王亚非一头扎进了MBA过关考的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