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体现的更多是一种男女间的恩轻易,但却借助杨柳准确的表达出来。这自然不可能是杨守文的情,在郑镜思等人眼中,这更多表现杨承烈对郑熙雯的思念之情。杨守文作为两人的孩子,可能正是理解了这种感情,才做出这样的诗词。
这诗词应景,更别有深意。
郑镜思和郑长裕齐声叫好,郑家子弟更连连喝彩。
若以应景而言,杨守文这两首诗都比不得贺知章的咏柳。可问题是,杨守文现在代表的是郑家,而咏柳却是贺知章所作,和潘家并无关系。这是潘、郑两家之间的比拼和争斗。所以大家大可以不去理睬别的,以两家诗词分出高低行。
潘华,目光呆滞。
而潘家子弟,则噤若寒蝉。
而杨守文的表演并没有此而结束,相反在做出了板桥路之后,他旋即蘸饱了墨汁,在墙上又写下了柳枝词三个字。
“兕子这是要”
郑镜思顿时直起了腰,露出狂喜之色。
他有一种预感,接下来的诗词,必然会和今日的斗诗一起,成为众人口中的盛会。
“洞林湖上柳垂桥,风引蝉声送寂寥。”
咦,这首诗
郑镜思诧然,这似乎是为了唱和杨守文之前的那首板桥路啊。
“不比如丝千万缕,只禁离恨两三条。”
“好”
同样是别离诗,却又有一种别样的滋味。
最关键的是,杨守文在片刻功夫便做出三首柳枝词,哪怕潘家子弟在作出其他的诗词,郑家都立于不败之地。这也让郑镜思和郑长裕不禁抚掌大笑,露出得意之色。
“你”
潘华手指杨守文,嘴唇蠕动两下,突然间喷出一口鲜血,便昏倒在地上。
杨守文则叹了口气。放下手中的毛笔,看着昏迷不醒的潘华,自言自语道:“诗词不过小道,教化天下。令一方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才是我辈所追究的事情。这位兄台为了诗词却呕血三升,未免也有些过了子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兄台还需再多读些书才是。”
潘家子弟,哑口无言。
而那潘华悠悠醒来,却听到杨守文这一番话。忍不住喷出一口鲜血,再次昏迷过去。
郑家子弟,则在一旁静静观看。
潘华,完了
他盗窃他人的诗词,又在斗诗中输得体无完肤,吐血昏迷。
潘华作为潘家一个颇有才华的子弟,想踩着郑家的肩膀成名,却没想到便宜了杨守文。
潘家,绝不会允许这样一个子弟的存在。
他也许会成为潘家最短命的成丁者过了今晚,也不知潘家是否还会有潘华此人。
不过。这一切似乎都是他咎由自取。
郑家子弟也好,潘家子弟也罢,全都没有流露出半点怜悯之色。
杨守文长出一口气,走到郑镜思身前道:“廿九叔,幸不辱命。”
“好,好,好”
郑镜思激动的连连点头,突然大笑道:“兕子不愧是三姐的儿子,今日这观水阁三首,足以名扬天下。想必三姐九泉之下知道有如此佳儿。也会感到非常开心。”
说完,郑镜思竟忍不住放声大哭。
而一旁的郑长裕也连连点头,露出了欣慰之色。
看得出来,他二人对杨守文的母亲都非常敬重。所以才会在这种场合下有失态之举。
杨守文有些不好意思的笑了,那憨态可掬的模样,更让人生出亲近之意。
观水阁的诗会,这样虎头蛇尾的结束了。
潘家子弟没有理会昏迷过去的潘华,而是匆匆赶回家中,与族中长辈报告此事。
发生这种事。对于潘家而言,绝对是一场灾难。
可以想象,过了今日潘华窃诗的事情一定会如同瘟疫一样飞速传播。长安虽远在关中,但是贺知章得知这个消息,恐怕用不了两天时间。到那时候,贺知章一定会兴师问罪,潘家若没有妥当的应对之策,只怕很快会成为豪门子弟的笑柄。
别小看贺知章,他虽然只是一个国子四门博士,但人脉可不小。
最重要的是,贺知章是科举开办以来,江浙之地第一个考取进士的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贺知章的背后,站着整个江浙,也是吴越之地的士族和读书之人。
他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可以想象,一旦贺知章知道了这个消息怒而发难的时候,整个吴中名士都不会退缩。
潘家虽然是中原豪门,到时候面对这种局面,只怕也难以承担。
而对于杨守文而言,诗会结束之后,已经和他没有了关系。
郑长裕因为要启程前往许州,所以送杨守文的事情,交给了郑镜思父子来负责。
从观水阁出来后,郑镜思一路上话语不停。
他忽而询问杨守文这
这些年在昌平的经历,忽而又打听他前往饶乐的故事,显得非常热情。
郑虔则跟在郑镜思身边,饶有兴趣看着杨守文。
目光,时而从杨守文身上转移到那只骑在突厥马背上的猴子,忽而又抬头仰望翱翔天际的海东青。
“兕子,这个孩子是”
郑镜思突然把话锋一转,转移到了杨守文马背摇篮里的一月身上。
在唐代,似杨守文这个年纪,娶妻生子也不是什么值得奇怪的事情。只是郑镜思依稀记得,杨承烈曾说过杨守文尚未娶妻,也没有孩子。怎么这身边,却突然间
杨守文闻听苦笑,把他在平棘的遭遇诉说了一遍。
“这孩子已经够可怜了,母亲被杀,而后又被人弃置路边。
如果我没有看到也罢了,偏我看到了,便不能让她再被第二次遗弃。左右是个小生命,若视而不见,焉可为人所以小侄把她留在身边,幸好这孩子很懂事。”
郑镜思听罢,不由得长叹一声。
“兕子,有古之豪侠之风,实在令人佩服。”
杨守文则笑道:“我所为者,只求无愧于心。至于豪侠之风,小侄怕是无法当得。”
“当得,怎当不得”
郑镜思连连摇头,“若兕子当不得豪侠二字,这天下间怕是再无人能够担当。”
有汉以来,好义轻侠便是一种风尚。
竟东西两晋,南北对峙之后,这急公好义的豪侠风尚并没有消除,反而越发兴盛。
大唐游侠儿甚多,被许多人所称颂。
郑镜思虽然是名门贵胄子弟,但是对游侠儿却极为向往,对杨守文的好感更增加了几分。
杨守文还要客气两句,却被郑镜思。
他用手一指前方,笑道:“兕子,你家到了”。~搜搜篮色,即可全文后面章节
。。。
第一百九十二章 重逢(一)求订阅()
起伏延绵的山峦中,有一处松柏叠翠的峪谷,如同一块碧玉,镶嵌在山峦之间。;
峪谷入口外,坐落着一个村庄。
此时,正是午时,阳光明媚。
“你父到了荥阳之后,说是喜欢清静之所,于是十九哥把你们一家安顿在这边。
此处虽非县城,却依山傍水,风景秀丽。
虽说略有些冷清,但好在景色宜人。十九哥一开始向让文宣大哥他们住在县城里,但文宣大哥看到这里的景色之后,立刻决定住在这里,十九哥也颇为无奈。”
似乎是担心杨守文产生误会,郑镜思便抢先解释。
如果说,先前杨承烈他们过来时,郑镜思还没有太在意的话。杨守文的归来,让他不得不打起精神。杨守文和杨承烈不一样,他才情出众,绝不是那等闲之流。虽然现如今他们和弘农四知堂断了关系,但可以想象,一旦四知堂老杨家那些人知道自家族中出了这种人物,一定会设法让杨守文归宗认祖,重返弘农杨氏。
杨家,或许比不得郑家兴旺。
但如果论及历史,四知堂可是比著经堂要久远许多。
那同样是一个顶级豪门的存在。自从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过世以后,杨家再无可以拿的出手来的人物。现在杨守文横空出世,四知堂的老家伙们又岂能任由杨守文流落在外一旦杨守文重返弘农,势必会得到杨家的支持,前程远大。
也正是这个原因,郑镜思可不希望杨守文产生任何不好的想法。
杨守文认出眼前那座峪谷,似乎是后世的环翠峪。
不过在这个时代,环翠峪还是一座荒凉的无名峪谷,一直到清代才有了环翠峪之名。
这可是一个好地方,山清水秀,景色宜人。
那满山桃杏已经盛开,在柔风之中。绯红粉白交错,与那山间溪水、奇石交相呼应,犹如一副生动的油画。
“廿九叔,这里很好。我也非常喜欢。”
“哈,知道你会喜欢。”
郑镜思见杨守文露出笑容,也松了口气。
他领着杨守文一行来到村口,看到迎面从村子里跑来一个少年,身后还跟着一个彪形大汉。
“二郎。阿郎让你回去。”
“我不要回去,不回去,不回去,是不回去。”
“二郎,阿郎说你如果不回去的话,让我把你抓回去。”
“杨茉莉,你敢抓我的话,等大兄回来,我定要与大兄告状。”
“那怎么办”
“你说没有看见我不好了杨茉莉听话,你回去这么说。我爹一定不会生气。”
“真的吗”
憨厚的大汉露出犹豫之色,似乎有些意动。
“杨茉莉,你只要不抓我回去,晚上回来,我从县城里给你带好吃的烤鸡回来。”
“真的有烤鸡吃”
“我骗你是小狗”
一提到吃的,大汉更有些把持不住了。
“杨茉莉,你今天如果敢把人放走,以后休想再吃饱肚子。”
在这一大一小两个人讨价还价的时候,一个清幽的声音,突然在他们耳边响起。
“那个混蛋敢多管闲事”
少年勃然大怒。头也不回破口大骂。
而彪形大汉则露出欣喜之色,回身看过来,欢叫一声道:“阿郎,你总算回来了
杨茉莉一直都没有见到你。还以为阿郎不要杨茉莉了呜呜呜。”
那身高足有六尺的彪形大汉,看到杨守文的一刹那,便跑过来一把抱住了杨守文,更如同孩子一样的哭出声来。
“大兄”
少年也看清楚了来人,顿时吓得噤若寒蝉。
“杨茉莉乖,阿郎怎会不要你呢
阿郎是出去办事。你看现在不是回来了嘛不过杨茉莉,你怎么长的越来越胖了呢”
杨守文的脸上,也露出灿烂笑容,用力揉了揉大汉的脑袋。
这体型魁梧的彪形大汉,正是杨茉莉;而那个少年,是杨守文同父异母的兄弟,杨瑞。
“兕子,你既然到家了,我不过去了。
我还要先赶回县城,把今日的事情与族中知晓。你好好休息,待明日我会再来拜访。”
“我也要来”
郑虔立刻大声叫喊,惹得郑镜思和杨守文都笑了。
送走了郑镜思,杨守文这才转过身来,上上下下的打量了杨瑞一番。
“你这是要去哪里”
“我”
时隔半年,杨瑞曾一次次告诉自己,再见到杨守文的时候,他绝不会再露出胆怯。
不得不说,平棘那一场经历,对于杨瑞而言是一次难得的经历。
他胆子变得大了
更不要说,如今的杨瑞背后,还有一个国子监祭酒
酒的干爹。曾经以为,当他再次看见杨守文的时候,会如同一个男子汉那样,和杨守文直面对视,毫无畏惧。
可是
半年看去了,大兄看上去比以前高了很多,但也瘦了不少。
一身白裳,衣袂飘扬,更衬托出一种文质彬彬的书卷气。他如今看上去潇洒很多,更温润如玉。可不知为什么,当杨守文的目光落在杨瑞的身上时,那双若秋水般的眸光里,有一种让杨瑞发自内心的恐惧。这种恐惧,尤甚于当初的感觉。
“怎么不说话了你要去哪里”
“嘿嘿,二郎说要去县城,给杨茉莉买好吃的烤鸡。”
“吃,吃,吃”杨守文抬手,在杨茉莉的脑袋上敲了三下,“你怎么知道吃”
杨茉莉的眼睛,一下子红了,甚至还噙着泪珠。
“不许哭,再哭没有晚饭。”
“杨茉莉不哭,阿郎不要生气。”
老大的个子,却好像孩子一样。
猴子蹲坐在马背上,好奇看着杨茉莉,似乎有些奇怪。而一月则在吉达的怀中,睁大眼睛盯着杨茉莉。不过,她似乎知道杨守文在教训杨茉莉,所以也不出声。
这重逢的场面,似乎有些古怪。
杨守文脑海中的重逢,绝不是这副模样。
他伸出手,又揉了揉杨茉莉那乱蓬蓬的头发,看着杨瑞道:“如果你不说,回家后我有无数种办法让你说。别以为有了一个国子监祭酒的干爹可以不听话,如果让我知道你花天酒地,不务正业的话,小心我让你三天都起不得床说。”
“是郑九郎,郑谅。”
杨瑞真的怕了,用低弱的声音回答道:“郑谅约我去青山北市看斗鸡。”。~搜搜篮色,即可全文后面章节
。。。
第一百九十三章 重逢(二)求订阅!()
“郑谅是谁?”杨守文面无表情。
杨瑞连忙道:“郑谅是郑长裕,就是二房卅一叔的长子,和我年纪相仿,人也很好。我们搬来这边后,因为舅舅家的人都住在洛阳,卅一叔帮了我们不少的忙。
郑谅在我们这一辈行九,故而我叫他郑九郎,他昨日让人送信,约我一起看斗鸡。”
唐时,人们可以玩乐的项目其实并不多。
除了一些传统的玩意之外,斗鸡斗狗,相扑角抵以及杂耍把戏,在市井中极受欢迎。
&nb。 ;杨守文倒是有些吃惊,没想到自家这个二郎才来没多久,就有朋友了?
寄人篱下,难免气短。
郑灵芝一家人又不住在荥阳,杨承烈一家老小从昌平搬过来,人地两生,自然会有诸多不便。哪怕杨承烈是郑家的女婿,可毕竟十几年没有联系。最重要的是,如今的杨承烈已不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杨奉宸,所以也难免会遭遇到冷落。
杨瑞和郑谅交好,倒是一个在荥阳稳定下来的办法。
郑长裕?
杨守文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刚才在酒楼里遇到的那个矮矮胖胖,但是气质非凡的郑长裕。
他如今出任许州刺史,结交郑谅,的确是一个好办法。
杨守文笑了,他轻轻叹口气,转身向吉达看去。
吉达心领神会,立刻从身上摸出一块金饼,递给了杨守文。
“既然是朋友,就要好好结交。
我杨家虽然是从昌平而来。不过却不会低三下四。该大方的时候就要大方。不要总是跟在人家身后占便宜。那朋友这两个字,就是变了味道。二郎,你懂不懂?”
杨瑞闻听,眼睛一亮。
“大兄教诲,二郎记住了。”
“去吧,别回来太晚,否则老爹又要生气了。”
“好!”
杨瑞一把从杨守文手中拿过了金饼,塞进口袋里就要走。
“慢着!”
“嗯?”
杨瑞扭头。诧异看着杨守文。
就见杨守文转身,走到一匹突厥马的身边,从马背上取下了包裹,放在另一匹突厥马的身上。他紧了紧突厥马身上的肚带,又整了整辔头,便把缰绳递给杨瑞。
“十里地呢,走过去岂不是辛苦,我记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