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仙蕙和武延基看着气鼓鼓,好像一头发怒的小狮子一样的李裹儿,不禁摇头苦笑。
这丫头,快要疯魔了!
“公主,你别着急,且等一等。”
武延基在李仙蕙的眼色示意下。站出来开导李裹儿。
“杨守文既然收到了你的信,一定已经明白了你的心思。
他之所以没有立刻回信,想来也有他的苦衷。我们不妨等两日,看他到底怎么回答吧。”
虽然有些不开心,但李裹儿也知道,有些事情急不得。
她越是想知道杨守文的态度,智商也就越变得蠢萌。幸亏还有七姊姊,否则不晓得要变成什么模样。
就这样,又过了三天。
转眼之间,杨守文被关进东城狱已经快一个月了。
洛阳城里的人们,却渐渐把这件事抛在了脑后……一直得不到什么确切的消息,同时那些编造小道消息的人,被抓走了好几个,也使得谣言立刻沉寂了下来。
与此同时,从长洲押送来的第一笔黄金,共计十五万金,安全抵达洛阳。
从长洲方面传来的消息,整个游仙宫里,除了那皇泰宝藏之外,还有五斗米教三百多年来积蓄的大量财富。根据高戬等人粗略计算,整个游仙宫中的宝藏,合计价值不下于亿贯资产。如果换算成开元通宝的话,那就是近一千亿钱……
整个洛阳,顿时轰动了!
除此之外,长洲还传来了关于日本人的消息。
洛阳人得知那日本人的心思之后,也都是大吃一惊。
原本以为这些倭人是来朝圣,可没想到竟然是居心叵测。白江口之战,由于唐高宗李治的隐瞒,民间知道倭人曾与大唐开战之事的人并不多。可随着那苏我三郎被押解到洛阳之后,许多被人已经遗忘的事情,开始在坊间流传了起来。
以往,人们对身边的倭人并无关注。
但因为这件事,使得不少人开始提防起来倭人。
南市甚至出现了驱赶倭人的情况……唐人的民族自豪感是无以复加,对于倭人的挑衅,自然无法容忍。甚至不少人开始建议,朝廷应该向那些倭人开战……
这么多的事情发生,杨守文事件的关注度,自然也就降低。
李裹儿对此却非常不满,在郡主府牢骚道:“那开启游仙宫的功劳,明明是杨青之的,为什么没有人提及?还有,抓捕倭人,也是杨青之的功劳,怎么只字不提?
不行,我要进宫,找祖母说一说。”
吓得李仙蕙连忙拽住了李裹儿,“裹儿,你别胡闹。”
“我哪有胡闹?”
“这些消息,恐怕是祖母命人传出,为的是减少坊间对杨守文的讨论。
你现在跑过去一闹,弄不好会激怒了祖母,到时候那杨守文,也就更加危险了。”
“可是,这么久了,祖母到底是什么意思?”
武则天究竟是怎么想的?谁也不清楚。
按道理说,如果她生气,应该早就杀了杨守文才对;如果她没有生气,至少也会提起由头。可现在呢?武则天对杨守文不闻不问,就好像把他给忘记了一样。
她这心里的盘算,又岂是李仙蕙等人能够明白?
不过,在当晚,李裹儿终于收到了杨守文的回信。
武延基正在和朋友吃酒,听到消息后,便急急忙忙赶来郡主府,为李裹儿出谋划策。
“这是什么?”
武延基拿着一摞文稿,感觉有些发懵。
李仙蕙苦笑道:“这是杨守文的回复……这一连几日不见动静,没想
到他却写了半部戏文出来。”
戏曲,这个名词最早是出现于宋代。
不过,早在原始社会,伴随着原始歌舞的发展,衍生出了社火、傩戏等艺术形式。不过这时期的歌舞戏曲,大都是以娱神为主,只是后世‘戏曲’的雏形。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娱神的歌舞逐渐演变为娱人的歌舞。
在汉魏到唐代的数百年事件中,更先后涌现出‘百戏’、‘参军戏’和以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形式,使得戏曲艺术进一步发展。而教坊这类机构的出现,伴随着乐府的发展,以及诗歌声律和叙事诗的成熟,到了武周时期,戏曲已经完成了其萌芽阶段的成长,开始正式进入形成期,并且发展很迅猛。
“打金枝?”
武延基饶有兴趣的念叨,兴致勃勃往下看去。
这是一篇戏文,讲的是汉朝时期,王莽篡位,汉光武帝揭竿而起。当时汉光武帝手下有一员大将,就是伏波将军马援。他追随刘秀立下赫赫战功,更在建武十八年,一举平定了岭南交趾人的叛乱,班师回朝。汉光武帝刘秀很高兴,于是让女儿嫁给了伏波将军马援的儿子马客卿,和马援结为亲家,马家声势无二。
以上这些,是戏文的背景。
马客卿历史上的确是马援的儿子,不过早夭,并无记载。
接下来,便是戏文的正文。
公主和马客卿成亲之后,依仗着她公主的身份,处处管束制约马客卿。
有的时候,她并非是故意刁难。可身边的人会煽风点火,她身为公主,有时候不免有些骄横。马客卿虽然不满,可是面对公主的身份,也无可奈何,忍气吞声。
马援大寿,公主前来拜寿。
可她身边的人却说,你是公主,怎能低三下四?
于是,在拜寿的时候,公主没有下跪,惹来马客卿的不满,于是和公主评理。
两人争执不下,马客卿一怒就打了公主一巴掌。
这一巴掌,却惹了大祸。公主自觉是受了委屈,于是跑回宫中,向刘秀和阴丽华哭诉委屈。而马援在得知马客卿打了公主之后,也吓得不得了,把他绑入宫中……
故事,到这里结束了。
杨守文这个打金枝的戏文,实际上就是后世所流传的《打金枝》。
但由于郭子仪和郭暖都还没有出现,杨守文更不敢引用唐代的那些公主和驸马,于是就用汉光武帝刘秀取代了唐代宗,让伏波将军马援,代替了汾阳王郭子仪。
武延基看得如醉如痴,等发现戏文没有结尾的时候,顿时急了!
“郡主,下面呢?下面呢?”
李仙蕙看着他那猴急的模样,忍不住捂着嘴笑了。
事实上,刚才她看完了这戏文之后,比武延基差不了多少,更对杨守文是破口大骂。
这家伙,实在是太缺德了!
“郡马,请你来是想让你看看,这杨守文到底什么意思?”
听了李仙蕙的话,武延基沉默了。
那戏文中的故事,他似曾相识。
马客卿迎娶了刘秀的女儿,处处谨慎小心。而他,不同样也有过这样的感受吗?(。)
第四百六十三章 从此世上无安乐(三)()
公主和驸马的故事!
这在普通人眼里,会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故事。。【 更新快&nbp;&nbp;请搜索】
但真要是换做了自己,但凡有点本事的人,都会感觉不太舒服。试想一下,连上床,行周公之礼都要听从公主的吩咐,最基本的人伦都无法保障,又有什么意思?
当然,武延基肯定不会这么说出来,否则可就要倒霉了。
他咳嗽了一声,轻声道:“杨守文写这个故事,其实……郡主难道真就看不出来吗?”
有的人视公主如宝贝,可有的人却畏之如蛇蝎。
毫无疑问,杨守文就是第二种。
无尊严,毋宁死。
他表达的大概就是这样一个意思。
其实,公主不一定都坏,就比如打金枝里面的那位公主,其实也不坏。可是她的身份,以及周围的人,让她在不知不觉中会产生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更不会向普通人低头。李仙蕙也沉默了!她其实也有这样的感觉……成亲之后,她有的时候的确就像那戏文里的公主一样,对武延基是召之即来,挥之则去。而身边的那些内侍和随从,也会反反复复提醒她,要她小心,不要坠了皇家的脸面。
成亲也有数月,可她和武延基在一起的日子,确是屈指可数。
是她傲慢吗?
而是她不得不去遵从一些所谓的皇家规矩。
李仙蕙苦笑道:“那我该怎么去和裹儿说呢?”
“郡主,依我之见,公主不可能看不出来,只是有些不知道该如何应对罢了。”
武延基说完,目光有些复杂的看着李仙蕙。
而李仙蕙则无言以对,只能轻轻叹了口气。
“裹儿对杨守文情根深种,难以自拔。她生在皇家,注定了便是这种命运,难不成让她和父亲断了关系?唉,你们男人啊。总是想自己,何曾想过我们的苦楚。”
“这个……”
武延基同样无言以对。
“对了!”
李仙蕙突然道:“继魏王,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觉呢?”
“啊?”
“打金枝里那样的感受?”
武延基吓了一跳,抬头向李仙蕙看去。
他期期艾艾。好半天才轻声道:“那只是戏文而已,做不得真,郡主未免想多了。”
“哼,还说我想多了,看你这模样。就知道那戏文说到了你心坎上。”
李仙蕙说完,站起身来。
“算了,我不和你废话了,还要去安抚裹儿。”
她一边往外走,一边道。
不过,在走到门口的时候,又突然停下脚步,回过身来,看着武延基,欲言又止。
“郡主。有事吗?”
李仙蕙脸颊飞起两抹殷红,低下头轻声道:“继魏王,如果我以前做的有什么不对之处,请你原谅。以后有什么事情,还请你告诉我,咱们商量着来会比较好。”
说完,她似乎再也待不住了,便飞一样跑出了房间。
武延基怔怔站在原地,半晌后,突然呵呵。呵呵的傻笑两声。
他从桌上拿起了戏文,又坐下来,认认真真的看了一遍,眼睛一亮。似乎有了主张。
+++++++++++++++++++++++++++++++
杨守文没有把《打金枝》写完,并不是他不会写,而是他也不知道,该不该去写。
打金枝这部剧,其实有好几个版本的结局。
比如后世耳熟能详的版本:郭暖和公主矛盾很大,为了化解他们的矛盾。皇帝就设计,假称要杀了郭家全家,使得公主回心转意,于是两人过上了没羞没臊的生活。
还有一个版本,应该说是最原始的版本。
《因话录》里有记载这个故事:郭子仪绑子上殿,皇帝召来了郭子仪,安慰他说:不痴不聋,不作阿家阿翁。于是,在后世便有了阿家阿翁这么一个成语。
两个结局,在后世的流传都很广泛。
不过在杨守文看来,这样一个故事,并不是为了宣扬郭暖和升平公主的爱情,而是彰显两位老人的政治智慧。说穿了,打金枝的主角,应该是郭子仪和唐代宗。
不管哪个结局,杨守文都不想写出来。
这是他和安乐公主之间的事情,是他和‘小过’的事情,外人根本掺和不进来。
如果上天真要我死,死便死了吧。
这个局,谁都解不开,哪怕如武则天,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之后的事情,似乎也印证了他的这个想法。
虽然每天依旧是高力士给他送饭,但是李裹儿却再也没有给他写信。想来,她已经明白了自己的意思,亦或者她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就此断了念想。杨守文并没有责怪李裹儿的意思,反而认为,这是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法。难不成,他真的让裹儿和太子断绝了父女关系?就算裹儿这么做,他也绝不能答应……因为,那有悖人伦,裹儿会承受很大的压力,就算他们在一起,她也不会开心。
事情到了这一步,似乎只有等死了!
杨守文反而放轻松下来,每日读书写字,练功习武,不知不觉,又过去了十天。
天,是越来越冷了!
严冬的脚步,越来越近。
伴随着又一场秋雨过去,气温陡降。
这一天,杨守文正坐在屋中练字,高力士从外面进来,手里除了一个食盒之外,还拎着一个包袱。
他把食盒放在桌上,然后把包袱递给杨守文。
“杨君,公主说天冷了,要你多加件衣服。”
这是高力士开始给他送饭后,和他说的第二句话。
杨守文愣了一下,旋即笑了笑,从高力士手中接过了包袱。
“小高,终于开口了吗?”
“杨君恕罪则个,非是奴婢不说话,而是外面看守的严,实在是不方便与杨君说话。”
“那现在呢。看守不严了?”
“严还是很严,但没了那许多的顾虑。”
“此话怎讲?”
“李大将军被调走了。”
“啊?”
杨守文听罢一怔,诧异看着高力士。
“李将军去了哪里?”
“马上要入冬了,那粟末靺鞨人。还有边塞的契丹人、突厥人又开始猖獗起来。
前些日子,薛都督派人送来奏疏,言大祚荣和默啜联手出兵,大祚荣攻破南苏州,进犯延津州。默啜则与契丹人合兵一处。兵进云州,意图与大祚荣联手进犯幽州。
薛都督已经出兵,占领了逐鹿山,抵御默啜。
圣人下旨,命大将军为安东都护府大都护,行营州刺史之职,抵御靺鞨人的进犯。”
幽州,又打仗了?
杨守文听到这个消息,着实大吃一惊。
“如今奉宸卫,已经又薛大将军代领。
所以奴婢说话也就方便了许多。没了此前那些顾虑。”
薛楚玉暂领奉宸卫?
杨守文想了想,倒是随即释然。
武则天手中可用、可信的将领不多,薛楚玉是她今年提拔起来,倒也算是亲信。
若是薛楚玉领奉宸卫,倒是的确能轻松一些。
高力士又道:“另外,杨寺人回来了!”
“杨思勖从苏州回来了?”
“是啊,那边的事情已经差不多了,所以圣人特招杨寺人返回神都。不过,现在杨寺人已经不是寺人了!此次他在长洲以身犯险,深入贼窟。功劳卓著。故而这次回来,已经被圣人任命为内谒者监,正经的正六品职位,如今可风光的紧。”
这倒是在情理之中……
杨思勖本就是小鸾台的人。算是武则天亲信。
这次又立下了这种功劳,做个内谒者监,倒是在情理之中。
“如此,倒是要恭喜他了。”
杨守文点了点头,把食盒打开。
原本,他以为食盒里只有食物。可没想到,把盖子拿开来后,却发现里面有一个鱼符。
心中一愣,他伸手把鱼符拿起来。
“小高,这是什么?”
“这是公主要奴婢带给杨君的信。”
这算算日子,距离上次李裹儿给他送信,已经过去了十多天了。十多天音讯全无,突然间又送来一个鱼符?
杨守文连忙拆开了鱼符,取出里面的信瓤。
他打开来,眼睛在上面扫了一眼,刹那间脸色大变,整个人都好像痴呆了似地,信纸飘然落地。
“小高,小过他怎么了?出了什么事?”
原来,那信上只写了七个字:从此世上无安乐。
杨守文只觉脑袋嗡的一声响,感觉一阵天旋地转。
那傻丫头,那傻丫头不会是真的想不开,犯了糊涂吧……
只觉一股热血直冲头顶,杨守文一把就抓住了高力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