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应星尚未回答,郭敬却插嘴道:“姬大人,苏州织造每年生产的丝绸都有定数,每年要产一千六百七十二匹,一匹不多、一匹不少……”
宋应星却道:“姬大人你不要听这阉狗胡言乱语,苏州织造一年产量要是低于两千匹,你撅了我的眸子去!”
两千匹绸缎,比起朝廷定额要高出三百多匹,是个不小的数字。
因此郭敬听了这话,赶紧矢口否认:“大人,你可别听这宋孝廉胡言乱语,他又不是织造衙门的人,怎么会懂这些事情?”
一旁的李岩插话道:“这位宋孝廉是读书人,又懂得修理织机,怎么会不知道其中的门道?”
郭敬慌忙说道:“这位想必是姬大人的师爷吧?若是怀疑杂家,那也好办得很。织造衙门里粗账、细账、流水账、汇总账都写得清清楚楚。若是先生不信,去把账目查验查验不就行了?要是多产了一匹布,杂家宁可去死。”
五月江南天气已有些燥热,李岩扯开手中折扇,朝脸上扇了扇,说道:“你既然肯让我们查验账目,那这账目必然已被你做得四平八稳,肯定是查不出问题的。其实我也不用去查你的账,只消看看你这偌大的苏州织造衙门是怎样修建起来的,就知道其中必有蹊跷。”
郭敬继续争辩道:“先生,话可不是这么说的,没有真凭实据,怎好胡乱……”
他话未说完,却听姬庆文说道:“本官离京之前,曾听皇上说过这样的话:万岁爷不怕听好话、也不怕听坏话,就怕听假话。本官也是一样,最恨的下面人哄骗我!”
姬庆文提起皇上亲口语录,在场之人无不肃立静听。
只听他又道:“其实千里做官只为钱财,你们太监没有儿女养老,在任上适当贪墨些银两那也是情有可原,本官也并非不能包容。可你郭敬偏偏把你自己说得比海瑞清廉,那可就是在瞧不起我了。你既瞧不起我,那我这边也用不上你。好了,我这里不用你伺候了,你退下吧!”
郭敬听了一愣,想要出言反驳,可姬庆文字字句句都在理上,让他搜肠刮肚都想不出半句自我辩护的话来,只好拱了拱手,转身悻悻地往外走。
看到郭敬这样一幅落寞的背影,姬庆文忽记起临行前孙承宗跟他说的一句话:你的织造提督,是皇上钦点的,你就是钦差大人,万事有皇上做主,只要出于一片公心,事事都能大胆去做。
想到这里,姬庆文身上忽然充满了力量,对郭敬的背影呵斥道:“你,还有现在衙门里所有的兵丁、师爷、账房,明天都不用来上班了!”
这句话,姬庆文在穿越之前不知听公司老板跟多少人讲过,现在从自己嘴里说出来,顿时觉得成就感爆棚,心里说不出的痛快。
那边宋应星却道:“我苏州百姓,自天启六年反抗阉党捉拿东林党事件之后,就饱受阉狗们的欺凌。今日姬大人能够职责驱逐郭敬,可谓替苏州百姓出了一口恶气了。”
天启六年的事情,姬庆文是知道的,后来苏州文人为了纪念这件事情,还专门写了篇《五人墓碑记》,流传到后世进入中学教科书并要求背诵——为了背这篇文章,姬庆文不知死了多少脑细胞。
于是姬庆文试探着问道:“不知天启六年五位义士之墓在哪里?得空我得去拜谒拜谒。”
宋应星摇头道:“这五位义士当初定的是谋反之罪,家里人小心供奉而已,哪敢给他们公然树碑建墓啊!”
姬庆文忽然意识到这时一个收买人心的好机会,便说道:“不如这样,我愿意出钱替这五位义士兴建墓地、修建祠堂。不过苏州我是初来乍到,这件事情就麻烦宋孝廉帮忙筹办,如何?”
宋应星想也不想就答应下来,又补问了一句:“姬大人,苏州不少文学之士也是颇为敬佩这五位义士,不如请人写一篇《五人墓碑记》,树碑立传以彰后世。”
一提起这篇《五人墓碑记》,姬庆文就想到后世自己背诵文章时候那副抓耳挠腮的窘态,顿时感到不寒而栗,支吾着说道:“这个这个,墓地祠堂尽管去建,文章还是不要写了,就是要写,麻烦也写得短一些……”
第〇五六节 提高队伍凝聚力()
姬庆文还在同宋应星东拉西扯,李岩心思依旧停留在织造衙门的事情上,问道:“宋孝廉,那郭敬有意瞒报产量,想必是要将多余出来的那些绸缎拿出去私自贩卖。却不知一匹绸缎,能卖多少钱?”
宋应星蹙着眉头盘算了一番,说道:“苏州织造生产的彩织锦缎是御用之物,向来是一货难求。放在市面上,每一匹都要卖到三百两银子,也往往是一扫而空。”
“哇!”姬庆文听到这个数字几乎惊叫起来,“三百两这么多。那郭敬每年多出售三百匹绸缎,就要有九万两银子的进项。我家在陕西也算是大户了,没想到一年的收入还比不上郭敬的四分之一!”
宋应星却道:“三百两也不是纯收入。云锦所用的原料都是从湖州购买的最上品的生丝,又需用到金丝、银线、锦鸡毛、孔雀翎等材料,成本也不低,而且价格多有浮动。嗯……不过按学生推算,一匹绸缎赚二百两银子还是很稳妥的。”
“原来如此。”姬庆文道,“苏州既然苏州织造年产一千六百多匹绸缎,那八百匹就能赚十六万两银子,再想想办法,二十万两银子也不是什么难事了……”
宋应星听了这话,立即警觉起来,问道:“姬大人这是什么意思?难不成郭敬一年只私售三百匹锦缎,姬大人却还要多卖五百匹?学生只当姬大人是品行高古之人,没想到却是一样的贪婪。哼!请恕学生失礼了,告辞……”
说着,宋应星扭头就要离开。
姬庆文刚忙将他拉住,说道:“宋孝廉你急什么?这是离京之前皇上给我下的旨意。说每年织造上贡的物品定额减半,再用省下来的贡品筹措二十万两白银。这二十万两银子,是要送到辽东去,打女真人的。”
宋应星听了这话,却还有几分怀疑,问道:“此话当真?”
李岩插话道:“当然当真了。皇上传旨时候,孙承宗孙老提督也在场。孙大人乃是姬兄的老师,岂能作假?”
此话一出,宋应星立即拱手道:“哎哟,没想到姬大人还是孙大人的高足,失敬失敬!孙大人乃是朝廷的中流砥柱,又是东林党中少有的懂得兵务的。姬大人既是他的学生,那必然不是奸诈贪婪之徒。可辽东的事情,和苏州有什么关系?凭什么要苏州织造来出钱?”
姬庆文听了,刚要同他解释,却听宋应星又道:“不过既然是圣上的旨意,那必然有所玄机,学生就未必能够体悟了。”
姬庆文穿越过来两年时间,知道古人都是小农自然经济思想,没有那种“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思维,便也不愿费口舌同宋应星解释,只说道:“皇上的旨意,我等只能躬行不悖,否则就是欺君之罪了。”
姬庆文见宋应星再无反对意见,便又问道:“宋孝廉,你方才那笔账算得清楚,可在下还有一件事情不明白。绸缎里面有一百两银子左右的材料成本,那人工呢?就不用付织工的工钱了吗?”
宋应星有些惊异地看着姬庆文,说道:“姬大人这也不知道吗?织造衙门织坊里用的织工,都是匠户出身,朝廷征用他们,本就不用支付工酬啊!”
李岩也附和道:“对,这是太祖皇帝时候的祖制了。”
宋应星也道:“不怕两位说学生悖逆。离大明朝开国都二百五十多年了,这祖制也不知道改一改……”
“此话怎讲?难道匠户制度有什么弊端吗?”姬庆文追问道。
宋应星答道:“近几年苏州绸缎、刺绣风行于世,价格水涨船高。织造衙门里办事的织工,都是祖传的手艺,我敢说全国上下都没比他们更好的织工了。也因此苏州这么多开织坊的,最爱雇佣织造衙门里的人,价钱开到每天一两银子。”
“也就是说,这些织工在织造衙门里工作,就相当于每天损失一两银子?”姬庆文问道。
“那也不至于。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织工也是人,当然也要赚钱养家糊口。他们大多完成了织造衙门的定额之后,便去外边接私活赚钱。也因此,织工的心思未必全在织造衙门里,出产的锦缎绣品虽然精美,却还不到质量的极致,产量也有提升的空间。”宋应星答道。
姬庆文一边听,一边盘算:崇祯皇帝要自己每年上缴二十万两银子,现在仅凭苏州织造衙门现在的产品,就已能勉强完成任务了;若在此基础上,继续提高产量、提升质量、抬高单价,那刨去要给皇帝的二十万两银子,还能多赚不少,少说还能有十万两的进项。
自己怀揣十万两白银,又身处这天堂一般的苏州,那过的不就是神仙般的日子吗?
一想到这里,姬庆文脸上顿时旁若无人地洋溢起笑容来,似乎已经忘了这多出来的“十万两银子”现在只存在于他的脑海之中。
身旁的李岩见到他这副轻浮的模样,立即轻咳两声,说道:“看来姬兄胸中已有了改革这样弊端的对策了,可否说出来给我听听呢?”
“这很容易。不就是提高织工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嘛,办法多得是。”姬庆文得意的表情,就好像百来人小企业的人事经理一样,“可以提高织工经济待遇、营建衙门企业文化、组织团队建设活动等等……不过现在最重要的是……”
姬庆文这些话李岩和宋应星都听了个半懂不懂,赶紧追问:“最重要的是什么?”
“开会!最重要的是开会。”姬庆文答道,“先将织工们聚集起来,大家先见见面、表表态,混个脸熟再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开会”还真是古往今来中国千年不易的办事方法。
这两个字从姬庆文口中一出,李岩和宋应星立即就明白了,齐声赞道:“没错,最重要的还真是开会。”
“那好,宋孝廉这里情况熟,那就劳烦将织工们召集起来,下午就在此处开会如何?”姬庆文看了一眼织坊,见此处地方倒也广大,七百多织工挤挤也能勉强站下。
宋应星却为难道:“这怕不行。下午织工们都去私人织坊里做工了……当然了,织造提督大人叫他们过来也不是不可以……可是将他们工作打断,那他们今天就白干了,说不定还会埋怨姬大人呢……”
“行,夺人钱财好比害人父母。这道理我懂。”姬庆文道,“那就明天上午吧,明天上午让织工们到这里来开会,人来得齐一些,我有重要事情同他们交代。”
如此这般,姬庆文同宋应星又商量了几句,便告辞出来。
回到织造衙门,却见苏州知府正领着一班地方官员过来拜见。
姬庆文知道自己现在是正五品官,比起正四品的知府还差着品级,然而织造提督却比知府老爷多了个皇帝的钦差身份,自然可以同苏州知府平起平坐。
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姬庆文初来乍到,也不想过于托大以至于得罪了苏州知府,便在李岩的陪同下,同苏州知府寇慎会谈了一番,又一起用过午餐,才将这位父母官送走。
因前任织造提督郭敬,是被姬庆文直接斥走的,没有办理交接事宜,因此姬庆文对苏州织造衙门的现状并不了解。
所幸他此行带着李岩这位足智多谋的世家子弟,又带着多九公这个久经商场的老仆人,便叫他们立即动手,清点衙门账册、存银和库存锦缎,一直整理到深夜,这才对衙门现状有了些底。
第〇五七节 收买人心()
转眼就是第二天了。
才到清晨时分,宋应星就到织造衙门来找姬庆文,说是织工已经到齐,就等织造提督大人过来训话。
姬庆文昨夜因忙于查账对账,弄到半夜才睡,精神有些萎靡,慢吞吞从床上爬下来,梳洗穿着齐整之后,才缓缓出门。
此时李岩也已起床等在外边,见姬庆文姗姗来迟,便笑道:“姬兄,这会是你要开的,怎么你却最后一个出来?这有些太失礼了吧?”
姬庆文伸了个懒腰说道:“这有什么奇怪的?难道开会不都是下属等着领导的吗?不可能让领导等着下属吧?就是皇上早朝,也只有百官跪等皇上召见,没有皇上早到等着臣下觐见的道理吧?”
还真是这个道理。
姬庆文这一番话竟说得宋应星哑口无言。
倒是李岩知道他的禀性,说道:“好了,就你姬兄歪理邪说多,可别人已到了,总不好让人就这样干等吧?”
谁料说话间姬庆文已经快步往衙门外走去,不忘回头对李岩、宋应星说道:“好了,现在是我在等你俩了,还不快跟上,不怕失礼吗?”
李岩摇着头苦笑了一下,便招呼着宋应星跟了上去。
姬庆文原以为苏州织造衙门里七百多工匠,就算来七成人,也得要将近五百人,可进了织坊一看,才稀稀拉拉站了三百多人,立即有些不高兴,对宋应星说道:“宋孝廉,我昨天让你将织工们尽量请来,怎么七百多人的织工,才到了这几个人?”
宋应星忙拱手道:“大人是这样的。七百一十六人的数目,是名册上的匠户的人数。可这其中也包括了不堪劳作的老人和没有成年的小孩。今天能来这三百人,已是很了不起的了。”
“原来如此。”姬庆文说道,“恐怕这也是匠户制度中的一大弊端了吧?”
宋应星点点头,却不明说:“大人知道就好。既然现在人已经到齐,那我们就开始开会吧。”
宋应星见姬庆文点头答应,便高声说道:“诸位诸位,今日请大家过来,是织造提督大人有一件要紧事情同大家宣布。”
他话音刚落,织工里便有人问到:“宋孝廉,你一向只过来修理织机罢了,同织造衙门从来都没有什么瓜葛。今日我们是看着您老的面子才到此处集合的,却没料到你怎么倒替衙门传话了?”
这问题问得还真有些门道。
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宋应星只是个举人,并没有织造衙门的官职,自然也就没有资格召集织工们。
就这样,原本面对前任织造提督太监郭敬,也能表现得不卑不亢的宋应星,竟被这句话问了个哑口无言。
话听到这里,姬庆文已经意识到了,这苏州城中市民见多识广,只要觉得自己占着理,就敢于正面对抗朝廷,同陕西、山西那边的农民佃户大有不同。
于是姬庆文拿出去年对付高迎祥、李自成的经验,高声说道:“大家请静一静。宋孝廉召集大家过来,是受了本官的请托,本官也有意请宋孝廉到织造府内任职,只不过宋孝廉身上有正经举人功名,前途无量,未必看得上织造府这杂道小官罢了。否则,只要孝廉公动动嘴皮点点头,那就是织造衙门的人了。这下,有资格召集各位开会了吧?”
姬庆文这几句话说完,便轮到那些织工们无言以对了。
众人沉默了片刻,忽然有人挤开人群,站到姬庆文身前,朝他深深一揖,道:“方才听这位大人口气,好像就是新任的织造提督了吧?”
姬庆文闻言一愣,说道:“我这不是还没自我介绍呢吗?怎么你就知道我是新任织造了?”
那人五短身材,肚子微凸,长着一张典型的南方人的脸,朝姬庆文乐呵呵地一笑,答道:“姬大人昨天就到了,没说三句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