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脊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的脊梁- 第10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如今的声望杨铭根本就不可能哗众取宠,他说着犁能犁地一百亩那么定然能犁地一百亩。

    “陛下!依老臣看这铧式犁。。。。说不准还真。。如杨铭所言。。。。一日能犁地。。。。一百。。。亩!”杨延和最先清醒了过来,不过他说话的嘴巴都有些哆嗦了!

    一百亩啊!一日便能完成!

    那么这里面能让多少人腾出手来干其他事?这已经不是一个小小的犁那么简单,他甚至看到了整个大明朝因为这新出现的铧式犁从而再次富足。

    PS:第一更送上,今天找人谱曲了,找了好多朋友都感觉不太好,哎!歌词就是发表在作品相关里的那首《兰亭记》有会作曲的朋友吗?(。)

第229章 第二章图纸(求订阅)() 
那么这里面能让多少人腾出手来干其他事?这已经不是一个小小的犁那么简单,他甚至看到了整个大明朝因为这新出现的铧式犁从而再次富足。

    嘉靖作为大明史上政治智慧最高的皇帝之一,他自然知道这犁的重要性,说是国之重器那根本就一点儿也不为过!

    “好!好!好!”他一脸激动,正如杨延和所说,如果这犁头真的能犁地百亩那么只要江南一地或者推广全国那么这解放的劳动力会达到什么程度?而大明朝的那些大好河山又何愁无人耕作?大明其实根本就不缺地,或者说只是没有开垦出来而已,本来种地就已经非常困难谁还有闲心去开荒?要知道即使开荒后土地也并不就是自己的!而那些荒无人烟之地大多都是烟瘴之地,那些地方谁敢去?

    可是又了这铧式犁就不同了,朝廷完全可以大量的移民,将人口众多之地迁移到那些荒无人烟的地方,那么十数年之后大明朝可用之地又会是多少?到那个时候天下间也许便再无饿死之人了!

    “启禀陛下,杨公子当时交这两分图纸给李千户的时候还说了一句话!”黄锦看嘉靖和杨延和都似乎非常高兴也笑着在一旁说道。

    “他还有话?”嘉靖侧过头问道:“他说了什么?”

    黄锦道:“杨铭说着犁需工部尽快打造三百具到时候由走货运运往思南,不过这钱他不打算给了!”

    嘉靖一听,顿时乐了!

    “哈哈哈哈!这杨铭。。。。。”

    “这杨铭也有耍无赖的时候?”杨延和也跟着乐了,不过三百具犁能换来制作方法怎么看也不亏,其实不用杨铭说他也打算给杨铭配置一些过去,虽然杨铭有着金手指之称呼,但是毕竟思南太过贫穷想要一下改变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如果朝廷或多或少能够支持一下那么对于他工作的开展那是有着莫大的帮助的。

    嘉靖满意的点了点头,杨铭的要求一点儿也不过分,当下对黄锦吩咐道:“黄伴伴。从内府之两万两银子给杨铭送去,就说这是朕给他的犁头钱,不过三年之后可别忘了还朕一个年赋一百万两银子的思南!”

    “陛下这是哪儿的话,按说奴才这话是不该说的。不过看陛下和杨公都这么高兴奴才也是碎几句嘴!”黄锦本来就一直对杨铭非常有好感,并且杨铭也真的能办事也能往朝廷里搬银子,这样的臣子可以说那就是完美到了极点,他虽然只是个宦官但是毕竟是嘉靖的人,有些话嘉靖不好说他却没有什么顾忌。于是便开口道:“陛下,杨铭这献犁之功您可还没有赏呢!”

    赏!

    自然要赏!

    正所谓赏罚分明才能服人!也才能让其他人受到鼓舞!这便是榜样!

    嘉靖也想到了这一点。

    可是刚刚才给杨铭的未婚妻和生母恩赐了孺人出身,这又赏。。。。。

    杨延和也觉得这件事还真的是有些伤脑筋,于是便岔开话题对黄锦道:“黄公公,不知杨铭那第二幅图画的是什么?不妨也拿出来看看!如果也如这第一幅图这般利国利民就算是让他马上回京主事一方老臣也无话可说!”

    他也是看出来了,杨铭这个徒孙根本就不是常人,常人能想出这些东西?这第一幅图已经是大手笔那么第二幅图呢?想必自然也不会差到哪儿去!

    嘉靖也一脸急切的看向黄锦,这一次他是不打算一个人先看了,便示意黄锦将图纸平铺在桌上。

    这幅图与第一幅图不一样,第一幅图还可以说是图。那么这第二幅图根本就不算是一幅图,而是一幅画了!

    这画被分城了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叶子,这叶子如同藤蔓一般但是叶子呈心形状,从画里就可以看的出来这叶子似乎非常的肥厚就是当做菜吃也是没有问题。

    第二部分却是一块如同地瓜一样的东西,不过根茎却不似地瓜那般呈圆形,而是椭圆,并且根须之间的块状根茎还不少一根藤蔓之下居然画出了四五个。

    第三部分就不一样了,不仅画着一些线条还写明了烹饪办法,叶可菜食,根茎可煮、蒸、炸、烤。。。。。。。

    然而这文字间又一句话惊的在场的三人都不约而同的抽了一口冷气!

    红薯。于福建等地有少量番邦人士引进,在当地略有种植,但是其种植方法有误。。。。若良田耕种一亩之地可产红薯百石,。。。一席话让他们又是惊讶又是气愤!

    他们根本就没有想到这么高产的农作物居然大明朝早就出现了。可是到现在如果不是杨铭提起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亩产百石之粮啊!这能让多少人活命?能让多少灾民因此而远离饥饿?如果全国普及这大明朝何来造反之危?

    说到底,除了心怀叵测之人,一般农民起义主要还是因为吃不饱饭,可是这亩产百石之粮的出现无疑便是解决了这个问题。

    “亩产百石有些过了!”杨延和道:“可是只要能够达到一半,老夫便谢天谢地,哪怕有人当着老夫的面要给他立长生牌位老夫也不管了!陛下你看这纸上还写道此农物旱地也可生长。只不过产量低了不少,可是即使低至五成那也是不小的产量,不过现在最要紧的还是福建那边还需要专程派人前往一是收集做种之用,二还需要趁早早些培育幼苗,如此正好赶在春耕来临之时推广,只不过这推广之地依老夫看还是先在蜀中一地推广最为合适,一来蜀中有都江堰作为倚靠水流不熄,二来因为秦岭之壁障使得蜀中气候温和非常适宜培育根苗,只需要一年等到存够了推广之需那么朝廷便可以推广天下,如此一来这天下之大也将再无饿死之人!”

    “不错!”嘉靖的情绪已经难以表达出他内心的那种激动了:“给杨铭加个侍读衔吧!这两张图纸朕。。。。朕也是服了!”

    要让皇帝说出一个服字那是何等的艰难!

    可是嘉靖说了,而且还非常高兴!

    一个犁,一个红薯让他对自己统治的江山第一次燃起了壮志雄心,土木堡之战留下的满地苍夷在这一刻起他还有杨延和都已经抛之脑后了,五年生聚,只要有了这两样东西,大明朝只需要五年,五年之后瓦剌可敢一战?

    PS:第二章送上!

    (。)

第230章 侍读(求订阅)() 
一个犁,一个红薯让他对自己统治的江山第一次燃起了壮志雄心,土木堡之战留下的满地苍夷在这一刻起他还有杨延和都已经抛之脑后了,五年生聚,只要有了这两样东西,大明朝只需要五年,五年之后瓦剌可敢一战?

    嘉靖所谓的侍读衔其实就是侍读学士,要从根本上讲侍读学士官属翰林乃是从五品官职,与唐始初设,初属集贤殿书院,职在刊缉经籍。后为翰林院学士之一,职在为皇帝及太子讲读经史,备顾问应对。巩建丰(公元1673——1748年)翰林院侍读学士。而明朝亦设翰林院,掌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稿。其长官为掌院学士,以大臣充任,所属职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统称翰林。

    不过杨铭只是领侍读学士的衔但是并不是出任翰林侍读的职位,说白了就是一个名义而已,相当于后世的荣誉校长,虽然都是校长但是却并没有一丁点儿实权!不过虽然只是个衔,但是对于杨铭来说却是个不小的恩赐!

    儒家早有云,名不正则言不顺!

    很多时候做人甚至做官哪怕是做皇帝往往都需要有这个明份,如果没有那便是造反,那便是以下犯上,如今杨铭只不过拥有一个侍读学士的衔但是可以说虽然没有实权但是他的位置已经摆在了哪里,那么以这个基础而言他上升的空间无疑便大的多,最关键的是会为他省去不少年的时间。

    按照资历进程,除了状元直接授官翰林院编修为正六品之外,其他的几乎都是观政三年后外放,可是杨铭才刚刚科举入仕甚至可以说还尚未把官椅坐稳这么快的时间便已经位列从五品,这个升官的速度不可谓不快。

    最重要的是三年之后他回京之后便能以此为基,进可入三省六部吗,哪怕是退也可以到地方为一方知府,这无疑便是一个天大的跨越。

    而事实上杨延和也不禁为杨铭的智慧感到满意。一个从五品的侍读学士他并不放在眼里,甚至朝廷都不会放在眼里,但凡是杰出之才朝廷略微的照顾一些也无可厚非,他现在想的确实如何在蜀中将红薯推广。

    他是蜀中人。说蜀中的气候如何适合农物生长培植其实那都是空话,在这个时代乡亲才是根本,诚然他现在已经贵为当朝首辅,可是他的根还在蜀中,他的党羽也以蜀中为最。只不过他并不知道这红薯从福建运往蜀中之后到底能不能适应蜀中的气候。

    要知道福建可是亚热带气候,而蜀中乃是丘陵地区无论是温度还是气候甚至土壤比之福建一地都相差甚大,但是这种情况他不得不赌,他心里有些微怒,杨铭难道就不会再临走之时和自己沟通一下?哪怕是稍微露一点儿底子也能让他做一番准备才是,而不是像现在连具体情况都不了解的情况下便孤注一掷。

    嘉靖笑了半天,兴奋劲才渐渐散去。

    “杨师傅,你看这两分图纸之事是否还需要议一议?”毕竟事关耕作和新粮,而且这两张图纸爱无论是哪一张似乎都是国之重器,向来比较沉稳的嘉靖也难免有些不好拿初一入仕问向杨延和。

    “的确是应该议一议!”杨延和眉头微微皱起。突然间似乎想到了些什么不禁脸上一阵惊讶,然后又是一阵苦笑。

    “杨师傅你这是怎么了?”

    嘉靖从未见过杨延和的脸上有如此丰富的表情,严格上来说杨延和是一个比较沉稳的老人,阅历之丰富那不是空话,可是现在他的表现却让他有些不解。

    “哎!”杨延和叹了口气,不禁唏嘘道:“老臣果然是老了,不中用了!陛下,到现在老臣才看出来杨铭当初将那锦衣卫校尉推到风口浪尖的目的啊!不过虽然是看出了些许端倪却看不出他下一步的打算!你想想,履千北当初凭着一个卤菜方子便能坐拥万贯家财,而如今的新犁难道不是新的东西?他问陛下要了三百具新犁其实就是向陛下向老夫等人要钱。当然这也只是个比方罢了,他的目的便是要让天下之人都看到只要有好东西,只要这些东西能够为大家带来方便、带来实惠那么或许凭着一个方子也能衣食无忧!”

    嘉靖不免一想,果然。杨铭的意思似乎正是说明了这一点,而且据锦衣卫的密报,似乎短短的一个月内整个京师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知道杨铭金手指的名声之大,在一般老百姓的眼里他或许还只是个善人,是个士子可是在商贾的眼里却不一样。他就是财神。

    因为是活的财神,所以许多人难免便开始研究杨铭的做人做事,都想着从他的身上找出他能够点石成金的本事,然而居然有人发现了杨铭与之不同之处,那便是新奇二字。

    无论是在洪城城门卫的甜水还是煤炉又或者是烈酒,其实这些东西就未免没有人能够想的到,可是杨铭不仅想了而且还做了,这就是成功之处。

    比如煤炉,结构其实非常简单。

    无非就是一个炉心一个炉身然后就是个煤炉盖子而已,最多再动动力气弄点儿黄泥组装,可是就是这门简单的东西居然就没有人想过用来结合煤炭来烧火。至于煤炭,哪怕是无烟煤那价格也并不算太贵,只要中上人家都能用的起,可是。。。。就是这些几乎每天都能和煤炭打交道的人这么多又有谁想过将煤炭和上土做成蜂窝状?

    想别人之不能想,做他人之未能做之事,一个新,一个奇这就成就了杨铭金手指的偌大名声。

    既然有人研究出了杨铭的套路,那么效仿的人那就自然不少,一些商贾甚至为此对家里开了口只要有人想到什么只要有用都可以大赏之类,可以说如今的京城俨然推陈出新成为了一种时尚,成为了一种新式的牟利手段,最开始的时候或许不过是一个新的菜式,可是随着巨大的暴利那些尝到了甜头的人便越发的起劲,现在已经不单纯的在这厨艺一道,比如做墨、造纸、等等诸多方面都掀起了一股改革的热潮。

    而这股热潮还在暴涨,不断的朝着大明的其他地方蔓延。。。。。。

    PS:第一更送上!

    (。)

第231章 漕帮白爷(求订阅)() 
而这股热潮还在暴涨,不断的朝着大明的其他地方蔓延。。。。。。

    船头行江若游鸿,一去三千无相逢。碧水涛涛奔千里,汇入嘉陵龙门中!

    漕船的行船速度绝对是当世第一的行驶速度,因为水力的原因不仅快而且还因为漕运乃是国之大事所以无论是各地的水师还是巡检都通通放行,并且其他的官舫、画舫更是不敢阻拦,一路由京师至河南然后再换漕船继续朝蜀中进发。

    杨铭的身份已经不是秘密,邸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之势让杨铭这位新科探花以及他的几乎所有小道消息传遍了整个大明地界。

    杨铭做漕船,那是嘉靖恩准的,没有人觉得不对,相反他们甚至更加的希望能和杨铭亲近一些,船老大叫做白爷乃是蜀中漕帮的大袍哥,对于杨铭他那是发自心底的感激,这一年来要说大明八大漕帮就数蜀中漕帮最为赚钱,那一船船烈酒、一船船煤炭炉子让这帮吃水上饭的汉子过上了半个月吃上一顿肉的生活,这一切都是杨铭带来的,所以对于杨铭这位少年俊才他不自觉的带着一份亲切也带着一分低人一等的恭维。

    其实说到漕帮就不得不说下蜀中漕帮的构成。

    蜀中自有天府之国之称,而且水域广博,并且物产丰富,因此漕运也特别发达。曹邦最初其实就是运送粮货的船夫,但是随着政权的更迭,朝廷为了更好、更快的使粮赋能够运往京师所以这些船夫便被集中在了一起,如是当人多了之后便开始有了规矩,有了规矩之后便开始出现了领头人,而领头人便带领这大家为朝廷运送粮赋当然私下里也会接一些其他的相关水上的事情养口。

    漕帮老大如果说是黑。社。会。那么他就是一个朝廷认可的黑。社。会,因为运送粮赋的关系其实他们无论是官府还是下九流的****都有着不少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层层叠叠,利益也是纵横牵连,可以说眼前的这位白爷即使在整个蜀中那也是说的上话的人物。

    “杨大人请!”

    白爷哈哈一笑,给杨铭满上了酒笑道:“都说承蒙杨大人恩。如今这水路上咱们也吃上了肉,这还的多亏您!这一杯我代表蜀中漕帮的兄弟敬您!”

    话音刚落,白爷便一饮而尽!

    杨铭点了点头,他对这位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